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格局”的调整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tti_sq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学审美活动受审美观的影响展现出了不同的审美格局。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应拓展审美空间,使学生徜徉于各类文本。学生基于时代背景阅读文本,能够消除审美隔阂。教师应调整学生文化结构以实现与文本文化结构,的统一,从而降低阅读难度,使审美顺畅、有效地进行。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多种意识形态,调整审美格局,形成思维的开放度。
  关键词:审美空间;文化结构;审美结构;审美格局;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6-0061-02
  引 言
  法国诗人儒贝尔说:“审美观是人的文学悟性。”在文学的审美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是人们所秉持的审美观,是一种影响审美趋向的观念,能够展现一个人的审美格局[1]。例如,有些学生追求文字语言的精雕细琢,导致审美主体趣味、情感倾向的失衡,出现文学欣赏“偏食”的现象;还有的学生由于审美结构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以至很难适应文学文本中表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导致审美期待视野与文学创作产生距离和隔阂,文学欣赏活动难以顺利开展;一些学生能够对文学文本进行欣赏,但由于文化结构问题,无法对文学作品深谙入微,不利于欣赏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要幫助学生调整审美结构,引导学生拓展自己的审美空间;深入了解作者的现实生活,使文本与生活产生联系;进行文化更新,达到自身文化结构与文学作品文化结构的统一;辨析多种意识形态,实现思路、视野的开放。只有这样,审美活动才能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统一的情况下有效实现。
  一、拓展审美空间,调整文学欣赏上的“偏食”
  “偏食”是读者在阅读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文学体裁、题材多样化的今天,个性解放的读者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阅读和审美,这势必会导致读者因为过分偏爱某一种而不能兼顾对其他体裁、题材及形式文本的阅读。初中生也是如此,常常会因为“求一家而舍百味”,不利于其文学素养及审美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消除学生由于阅读兴趣与情感倾向而导致的欣赏“偏食”现象,通过引导来拓展学生的审美空间,让学生了解自己偏爱的文学形式只不过是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束花而已,进而用开放的审美观念来阅读各种文学作品。
  以光未然的《黄河颂》为例,这是一篇歌颂黄河的文学作品,冼星海围绕这首诗作进行谱曲,增强了这首诗的感染力。很多学生由于对诗歌体裁和黄河题材兴趣不大,甚至会忽视涉及黄河题材的其他体裁作品,这会使学生错过很多以黄河为题材的优秀作品,也不利于学生产生对黄河的不同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光未然的《黄河颂》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以黄河为题材的其他体裁作品,并将课内文本与课外文本相结合,让学生从不同情感视角去赏析黄河,进而实现对学生审美空间的拓展,消除学生在文学欣赏上的“偏食”现象。比如,光未然的《黄河颂》中出现了三次“啊,黄河”,诗人运用呼告这种修辞方式抒发了强烈感情,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还引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诗人从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等方面赞美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养育、保护和激励。另外,诗人还采用象征的手法,利用对黄河的歌颂来赞美中华民族,激励中华儿女要像黄河一样坚强不屈,保卫祖国。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余光中的散文《黄河一掬》。这篇散文的情感是细腻的,作者将手伸入黄河,再将明信片撕碎扬进黄河奔浪中,这种细腻的举动包含着对黄河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最后一段,作者回到高雄还觉得书房有隐隐的水声传来,这象征着身在高雄的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析两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把握两位作者对黄河的不同情感,进而拓展学生的审美空间,使他们消除文学欣赏上的“偏食”。
  二、建立文本与时代背景间的联系,避免审美期待的破灭
  读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常常影响着其对某个文学作品的欣赏程度。审美心理结构是在一定时代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正因为其形成于整个时间链条上的一点,所以必然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在文学欣赏中无法做到对一切时间点上的文学作品都产生共鸣[2]。学生的审美期待永远被拘囿在时代赋予的审美范畴内,所以很容易与一些文学创作产生隔阂,阻碍文学欣赏活动的开展。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教师要对学生的审美格局进行调整,引导学生将文本与作者的生活相联系,感受作者生活时代的社会脉搏。
  以长篇叙事诗《木兰诗》为例,该诗的作者已不可考,但从诗中涉及的风物和称谓可以判断,此诗不晚于陈,其产生地域在北朝。这首诗虽然刻画了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形象,但由于学生学习兴趣有限,尤其是女生会认为木兰的事迹在现今社会不能作为鼓励女性成长的典型,不如选择一些更具现代意义的文章来读。在这里,学生的审美期待与文学创作产生了隔阂,阻碍了欣赏活动的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源于学生对该作品的社会背景缺乏了解。因此,为了使学生全面认识这一文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文本内容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联系,也就是将人物的塑造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然后思考其先进性。为了加深学生对木兰这一女性形象的认识,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找出木兰女性形象的标志,如织布、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装饰物等,然后找出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细节,如到集市买马鞍、马匹,宿营在黄河边听战马嘶鸣等。学生可以了解到木兰既保持着作为女性的特点,又可驰骋沙场、建功立业。而在封建社会,女性这种开放的性格及卓著的能力甚为罕见,因此木兰这一形象的伟大是不能用当今社会的视角来衡量的。
  三、调整文化结构,实现读者与文本文化结构的统一
  文学既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思想感情的载体,文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而文学对多种文化现象的包容也是其他载体形式难以相比的,在语言的渲染作用下,文化的传播也具有美的价值。但审美主体能否接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文化结构,接受到何种程度,则是另外要考虑的事情。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文化结构比较单一,文化的积淀比较薄弱,很难对文学作品深谙入微。因此,教师要调整学生的文化格局,就要从文化更新的角度切入,拓展学生的审美格局,进而达到自身文化结构与文学作品文化结构的统一。   以陆定一的《老山界》为例,这个文题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即便教师定义,学生也不过是在概念上理解。所以,为了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图片或影视资料,来帮助学生完善文化结构,进行一定的文化更新。例如,教师向学生展示了老山界图,从起点千家寺红军标语楼到终点唐垌村,依次经过红军桥、老山界石碑、水电站、雷公岩、指路石碑,然后教师展现老山界的景色,突出山势的险峻,为学生了解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感受他们战胜困难的决心,以及理解其乐观的态度奠定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文化结构进行调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有助于学生轻松学习,也能使学生将自身文化结构与文学作品文化结构达成统一。
  四、辩证看待多种意识形态,改变非黑即白的文学见解
  每位学生的文化包容程度与视野思路开放程度成正比。他们对一种文化意识形态的接受是容易的,要共同接纳几种意识形态相对困难。这是由人的主观观念的干预所导致的,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进行认知,这既简单又省力,会排除对其他意识形态进行辨析可能遭受的危险。对一种文化意识形态的接受可能会将我们囚禁在自我的思维定式中。所以要达到自身思维的开放,学生就要试着用辩证的眼光去接纳多种意识形态,改变非黑即白的审美逻辑,并杂糅多种思路以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对多种意识形态进行辨析的方式,调整学生的审美格局,使学生形成一种开放的审美眼光。
  例如,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很多鲁迅的文章,包括《孔乙己》《社戏》《阿长与〈山海经〉》等,有很多学生不喜欢读鲁迅的作品,认为其作品缺少轻快的感觉。为了证明主观的感觉,有的学生在评价鲁迅时引用郭沫若的评价:“鲁迅是革命思想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在这里,学生不认为文学要为政治服务,这是学生在阅读积累中形成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会将学生限制在单一的文学观念中。所以,为了使学生接受鲁迅的作品,实现有效的审美鉴赏,教师应举例说明,改变学生政治思想对文学活动不利的简单看法,证明一些作家作品之所以能够揭露社会与人生,依赖的正是政治上的敏锐。具有政治意识形态的文学同样可以充满活力与热情,从而激励人们追求理想。教师可以提出恩格斯在《致敏·考茨基》中的观点:“倾向应该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而无须特意提出来。也就是说,政治思想的表现不该游离在形象之外。”然后,教师引领学生走进鲁迅的作品,感受作品描绘的场面和情节所反映的立场。
  结 语
  文学审美是欣赏主体与欣赏对象对视的过程,但欣赏主体会因为某种审美趋向性表现出欣赏的“偏食”,会因审美期待视野的局限性无法形成对某一时代作品的欣赏,也会因为文化积淀无法实现对文学作品文化结构的理解,还会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造成文学见解的偏执。所以,教师要调整学生的审美格局,不断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
  [参考文献]
  梁杏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与审美能力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22):88-89.
  祝秀丽.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20(10):62.
  作者简介:达俊俊(1979.1—),女,江蘇启东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其他文献
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亦作崆峒,陕西庆阳(今甘肃庆阳县)人,明中期文学家。明代"前七子"之首,文学复古运动的核心人物。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理学风气对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解教材中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把握好高中政治课堂这一平台,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意识形态,从而优化高中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思维
摘 要:统编版初中语文新教材中“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建构,体现了自主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强调了要将教读课与自读课区分开。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读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把握好自读课“承上启下”这一关键内容;就自读课的教学实践进行探讨,以期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升其自主阅读能力。  关键词:统编版;自读课;阅读方法;自主阅读;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两大核心素养,没有史料的教学将不利于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当前历史教学中,囿于教学时间等原因,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引入史
游记教学要保持端正的姿态,文体知识把握和散文味的保持是实现教学姿态平衡的关键。在游记散文《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中,依据单元教学需要和文本具体特点,充分利用微课资源
有效的作业布置可以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另外,作业的布置也是对教学质量进行检验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教师必须科学合理地布置小学数学作业。小学数学作业布置应遵
摘 要:单篇教学易产生“碎片化”,因此学生难以全面透彻地掌握英语知识,不利于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英语教师可应用整体教学法,通过自主阅读全篇为具体探究“铺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使学生深入其中,采用多元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形成鲜明深刻的认识,由阅读迁移至对话训练兼顾对多种技能的培养,再借由整体复述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高中英语;整体教学;自主阅读;多元比较;对话迁移;整体复述  中图分类号
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来源于各个施工项目,施工项目经营成果的好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已成为企业领导关注、职工关心的一个焦点问题。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的经济效益审计
摘 要:问题解决模式是在生本教育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情境为切入点,旨在使学生通过思考解决问题,获取知识,锻炼思维,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此模式,不仅可以实现教学优化,还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在本文中,笔者将以“南水北调怎么调”这节课为例,详细介绍问题解决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解决模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摘 要:本文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空间观念及思维能力发展的有关内容,希望通过数学实践活动、空间图形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等。本文结合实际生活及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引导学生培养空间观念,以促进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整体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观念;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