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哥德堡变奏曲》是J.S.巴赫所作的一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键盘乐器变奏曲。这部作品规模庞大,对演奏技术要求较高,是众多钢琴家乐于挑战的曲目之一,其中以古尔德、图雷克、席夫、朱晓玫四人演奏最为著名。本文从演奏风格和演奏技巧角度,浅探了古尔德和朱晓玫二者演奏此曲的异同。
【关键词】哥德堡变奏曲;朱晓玫;古尔德;钢琴演奏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哥德堡变奏曲》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1742年发表于键盘乐器练习曲》最后一部分的原名为《曲调及变奏曲》的作品。该曲规模宏大、结构严整,由咏叹调和30首变奏组成。在这首曲子中,J.S.巴赫区别于以往主题旋律的变奏,采用主题的低音线条进行的作曲方法进行变奏,同时运用了萨拉邦舞曲、波兰舞曲等众多音乐体裁。该曲所体现的不止是巴赫高水平的音乐理论知识能力,更体现了他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反思。正因如此,这首极具挑战的作品才会备受众多钢琴家的青睐。
提起《哥德堡变奏曲》,相信大多数音乐爱好者还会想到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古尔德被称为是“最接近巴赫的人”,他因这首曲子一举成名,而这首曲子既是他录音生涯开始时录制的第一部,也是晚年录制的最后一部作品。《哥德堡变奏曲》与古尔德相伴一生,研究他的演奏技巧和对此作品的风格诠释是极具价值的。
朱晓玫是演奏巴赫作品最著名的钢琴家之一,也是第一位在巴赫墓所在地的圣托马斯教堂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的女钢琴家。她把中国道家思想融入了演奏,中西思想的碰撞融合,创造出了不一样的《哥德堡变奏曲》。笔者认为,研究朱晓玫对此曲的演奏与研究古尔德对此曲的诠释具有同样的价值。
本文将以古尔德1981年的录音版本和朱晓玫2014年在莱比锡巴赫音乐节的演出视频为研究依据,从演奏风格和演奏技巧角度出发浅探二者演奏的异同。
一、二者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的不同之处
在演奏风格方面,笔者认为,二者整体的最大不同便是速度对比的不同。由于巴赫变奏曲运用了多种舞曲的音乐体裁,在演奏的过程中,每两个变奏连接处自然会有速度、情感色彩等的对比。在此方面,笔者觉得古尔德的速度变化对比较朱晓玫更为明显。古尔德1981年的录音版本中,开始的咏叹调速度稍慢,每个音符停留的时间都较长,然后随着变奏的进行,整体速度逐渐加快,特别是最后21到30变奏中间的连接处,他几乎只是急喘了一口气便紧接着展开下一变奏,给人一种紧张感,直到第30变奏曲结束时,他才缓缓地舒了一口长气,像是经历艰难险阻终于回到了一直念念不忘的地方,悄悄地开始了咏叹调。朱晓玫的演奏速度整体给人一种舒缓感,变化稍小。
古尔德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使我感受到的是沉静深刻,就像是一位已到垂暮之年的老人坐在那里缓缓诉说往事,自信又自制地反思自己的一生。他的演奏听来让人镇静,好像巴赫就在我们的跟前演奏。朱晓玫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给我的虽然也是沉静之感,但不同于古尔德的“反省之乐”,她的音乐掺杂了更多的感性,像水流一样细腻悠长地静静流淌。欣赏她的演奏,我的脑海中自然而然地显现出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月光下,望着月光回忆过去的画面。
就踏板运用方面,笔者根据观察得出,虽然二者都运用了踏板,但古尔德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版本音色更为饱满清晰,几乎察觉不出他何时何处运用了踏板,他的版本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手指技巧来表现的。而朱晓玫演奏时踏板音色更多,无论是在较为欢快的地方还是在舒缓的部分都能较为强烈地感受到踏板的运用对音色产生的影响。她的踏板运用给整个乐曲蒙上了一层幽深的感觉,因而更衬得她演奏的寂静之感。例如,朱晓玫在咏叹调第二部分处22小节到24小节的处理运用了踏板,使樂曲显得更加忧伤,大有一种悲壮之感。此处古尔德的处理是轻踩勤换,听起来更像是深刻的反思,情绪稍有波动而又不至于沉重。
从手指演奏技巧方面来说,古尔德多运用指肚弹奏且手指多为钝角或直线状,而朱晓玫多用指尖且手型大多为一般所认同的“拱桥状”。一般地,我们认为在弹奏黑键时和寻求柔和的音色时,手指适当伸直演奏是有利于演奏的。但古尔德不仅在这两种情况下手指伸直弹奏,在演奏重音强调等地方时也会如此演奏。对古尔德这种演奏习惯,有许多音乐学者和评论家曾分析他的演奏方式,特别是他手的位置和坐姿。[1]而观看视频时我们也很容易能辨识出来,古尔德的琴凳很矮,从而导致他的重心过低,手腕过低,进而他的手指常会伸直演奏。不过虽然古尔德的“手指敲击法”别具一格,但是当古尔德快速跑动时,他还是采用的指尖弹法以保持稳定性、准确性和音色的饱满程度。
当然,人生经历、性格、信奉的思想等因素对演奏风格的差异也产生了影响。古尔德性格孤僻,甚至被人称为怪异,个性很强。据说,他还是一位非常“固执己见的人”,现今我们可以了解到的有不少古尔德因为录音与音乐会等话题争论的资料。或许正是他不屑于迎合大众、个性强烈的性格,才使他演绎出充满个性的《哥德堡变奏曲》。不同于古尔德,朱晓玫虽也是从小学习钢琴,但她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才接触到巴赫。在那种情况下,朱晓玫对巴赫所产生的情感与古尔德自小与巴赫心心相印的经历是完全不同的,朱晓玫的道家思想和美国求学经历也对她的演奏风格产生了影响,或许这也是朱晓玫能够弹出“隐士之感”的《哥德堡变奏曲》的原因。
总之,极快速度的手指运动,清晰式的颗粒音以及低频率踏板的使用的钢琴演奏技巧和[2]沉静深刻、自制自信的演奏风格是古尔德1981年录音版本中的特点。细腻悠长、宁静内敛的演奏风格和采取变化幅度较小的演奏速度、指尖触键的手指技巧和较高频率的踏板使用的演奏技巧,是朱晓玫2014年在莱比锡巴赫音乐节上演奏此曲的风格特点。
二、二者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的相似之处
首先是在演奏咏叹调部分时,二者的节奏在遇到装饰音或者是部分十六分音符时都有一些浪漫派的延迟弹奏的处理。盛原老师探讨过怎样演奏巴赫的问题。他认为演奏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时不能将浪漫主义风格和浪漫感情相混淆,比如在弹奏赋格时做过多局部的声音变化,以及时间的自由也不要禁欲地演奏。[3]当然每人都有不同的看法,笔者在这里不做讨论,只是列举观点。
古尔德与朱晓玫演奏的另一相似之处便是他们都注意到了左手旋律的表达。古尔德的左手非常强健敏捷,左手演奏出的旋律清晰明朗。朱晓玫对巴赫此曲的左手旋律的重视和厚爱不输于古尔德。在《朱晓玫与<哥德堡变奏曲>》中曾有这样一幕:朱晓玫在一所学校的表演和讲座《哥德堡变奏曲》,她让孩子们先唱熟低声部的主要音,然后随着她弹的不同变奏曲而改变唱歌的速度以跟她合作,一起学习这首歌。
笔者认为,古尔德和朱晓玫最一致的相似点便是他们对巴赫的热爱。古尔德谈起巴赫滔滔不绝。朱晓玫曾追寻巴赫生前的足迹寻访德国各个巴赫所生活过的地方,只为更加贴近巴赫。因为热爱,所以能够潜心练习研究;因为热爱,所以愿意倾尽精力演奏,只求与巴赫达到心灵上的微微契合。巧合的是,古尔德与朱晓玫一生都未婚,除了工作其他时间都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他们都将他们的一生献给了巴赫!
三、结语
本文主要以古尔德和朱晓玫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为研究对象,对二者演奏风格和演奏技术运用的不同进行了浅显地研究。了解他们对该作品的演绎,有助于我们更贴近巴赫的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练习这首曲子,更好地掌握巴赫的作曲技法和意图。
参考文献
[1] 刘玉哲.《哥德堡变奏曲》赏析——试比较朱晓玫和古尔德演奏风格[J].黄河之声,2017,卷缺失(7):73.
[2]海伦·梅塞罗思,李晓东.格伦·古尔德的钢琴演奏艺术[J].钢琴艺术,2001,卷缺失(4):21-22.
[3]盛原.怎样演奏巴赫(上)[J].乐器,2006(5).
作者简介:常锦阁(1997—),女,汉族,河南郑州人,在校本科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关键词】哥德堡变奏曲;朱晓玫;古尔德;钢琴演奏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哥德堡变奏曲》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1742年发表于键盘乐器练习曲》最后一部分的原名为《曲调及变奏曲》的作品。该曲规模宏大、结构严整,由咏叹调和30首变奏组成。在这首曲子中,J.S.巴赫区别于以往主题旋律的变奏,采用主题的低音线条进行的作曲方法进行变奏,同时运用了萨拉邦舞曲、波兰舞曲等众多音乐体裁。该曲所体现的不止是巴赫高水平的音乐理论知识能力,更体现了他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反思。正因如此,这首极具挑战的作品才会备受众多钢琴家的青睐。
提起《哥德堡变奏曲》,相信大多数音乐爱好者还会想到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古尔德被称为是“最接近巴赫的人”,他因这首曲子一举成名,而这首曲子既是他录音生涯开始时录制的第一部,也是晚年录制的最后一部作品。《哥德堡变奏曲》与古尔德相伴一生,研究他的演奏技巧和对此作品的风格诠释是极具价值的。
朱晓玫是演奏巴赫作品最著名的钢琴家之一,也是第一位在巴赫墓所在地的圣托马斯教堂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的女钢琴家。她把中国道家思想融入了演奏,中西思想的碰撞融合,创造出了不一样的《哥德堡变奏曲》。笔者认为,研究朱晓玫对此曲的演奏与研究古尔德对此曲的诠释具有同样的价值。
本文将以古尔德1981年的录音版本和朱晓玫2014年在莱比锡巴赫音乐节的演出视频为研究依据,从演奏风格和演奏技巧角度出发浅探二者演奏的异同。
一、二者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的不同之处
在演奏风格方面,笔者认为,二者整体的最大不同便是速度对比的不同。由于巴赫变奏曲运用了多种舞曲的音乐体裁,在演奏的过程中,每两个变奏连接处自然会有速度、情感色彩等的对比。在此方面,笔者觉得古尔德的速度变化对比较朱晓玫更为明显。古尔德1981年的录音版本中,开始的咏叹调速度稍慢,每个音符停留的时间都较长,然后随着变奏的进行,整体速度逐渐加快,特别是最后21到30变奏中间的连接处,他几乎只是急喘了一口气便紧接着展开下一变奏,给人一种紧张感,直到第30变奏曲结束时,他才缓缓地舒了一口长气,像是经历艰难险阻终于回到了一直念念不忘的地方,悄悄地开始了咏叹调。朱晓玫的演奏速度整体给人一种舒缓感,变化稍小。
古尔德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使我感受到的是沉静深刻,就像是一位已到垂暮之年的老人坐在那里缓缓诉说往事,自信又自制地反思自己的一生。他的演奏听来让人镇静,好像巴赫就在我们的跟前演奏。朱晓玫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给我的虽然也是沉静之感,但不同于古尔德的“反省之乐”,她的音乐掺杂了更多的感性,像水流一样细腻悠长地静静流淌。欣赏她的演奏,我的脑海中自然而然地显现出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月光下,望着月光回忆过去的画面。
就踏板运用方面,笔者根据观察得出,虽然二者都运用了踏板,但古尔德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版本音色更为饱满清晰,几乎察觉不出他何时何处运用了踏板,他的版本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手指技巧来表现的。而朱晓玫演奏时踏板音色更多,无论是在较为欢快的地方还是在舒缓的部分都能较为强烈地感受到踏板的运用对音色产生的影响。她的踏板运用给整个乐曲蒙上了一层幽深的感觉,因而更衬得她演奏的寂静之感。例如,朱晓玫在咏叹调第二部分处22小节到24小节的处理运用了踏板,使樂曲显得更加忧伤,大有一种悲壮之感。此处古尔德的处理是轻踩勤换,听起来更像是深刻的反思,情绪稍有波动而又不至于沉重。
从手指演奏技巧方面来说,古尔德多运用指肚弹奏且手指多为钝角或直线状,而朱晓玫多用指尖且手型大多为一般所认同的“拱桥状”。一般地,我们认为在弹奏黑键时和寻求柔和的音色时,手指适当伸直演奏是有利于演奏的。但古尔德不仅在这两种情况下手指伸直弹奏,在演奏重音强调等地方时也会如此演奏。对古尔德这种演奏习惯,有许多音乐学者和评论家曾分析他的演奏方式,特别是他手的位置和坐姿。[1]而观看视频时我们也很容易能辨识出来,古尔德的琴凳很矮,从而导致他的重心过低,手腕过低,进而他的手指常会伸直演奏。不过虽然古尔德的“手指敲击法”别具一格,但是当古尔德快速跑动时,他还是采用的指尖弹法以保持稳定性、准确性和音色的饱满程度。
当然,人生经历、性格、信奉的思想等因素对演奏风格的差异也产生了影响。古尔德性格孤僻,甚至被人称为怪异,个性很强。据说,他还是一位非常“固执己见的人”,现今我们可以了解到的有不少古尔德因为录音与音乐会等话题争论的资料。或许正是他不屑于迎合大众、个性强烈的性格,才使他演绎出充满个性的《哥德堡变奏曲》。不同于古尔德,朱晓玫虽也是从小学习钢琴,但她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才接触到巴赫。在那种情况下,朱晓玫对巴赫所产生的情感与古尔德自小与巴赫心心相印的经历是完全不同的,朱晓玫的道家思想和美国求学经历也对她的演奏风格产生了影响,或许这也是朱晓玫能够弹出“隐士之感”的《哥德堡变奏曲》的原因。
总之,极快速度的手指运动,清晰式的颗粒音以及低频率踏板的使用的钢琴演奏技巧和[2]沉静深刻、自制自信的演奏风格是古尔德1981年录音版本中的特点。细腻悠长、宁静内敛的演奏风格和采取变化幅度较小的演奏速度、指尖触键的手指技巧和较高频率的踏板使用的演奏技巧,是朱晓玫2014年在莱比锡巴赫音乐节上演奏此曲的风格特点。
二、二者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的相似之处
首先是在演奏咏叹调部分时,二者的节奏在遇到装饰音或者是部分十六分音符时都有一些浪漫派的延迟弹奏的处理。盛原老师探讨过怎样演奏巴赫的问题。他认为演奏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时不能将浪漫主义风格和浪漫感情相混淆,比如在弹奏赋格时做过多局部的声音变化,以及时间的自由也不要禁欲地演奏。[3]当然每人都有不同的看法,笔者在这里不做讨论,只是列举观点。
古尔德与朱晓玫演奏的另一相似之处便是他们都注意到了左手旋律的表达。古尔德的左手非常强健敏捷,左手演奏出的旋律清晰明朗。朱晓玫对巴赫此曲的左手旋律的重视和厚爱不输于古尔德。在《朱晓玫与<哥德堡变奏曲>》中曾有这样一幕:朱晓玫在一所学校的表演和讲座《哥德堡变奏曲》,她让孩子们先唱熟低声部的主要音,然后随着她弹的不同变奏曲而改变唱歌的速度以跟她合作,一起学习这首歌。
笔者认为,古尔德和朱晓玫最一致的相似点便是他们对巴赫的热爱。古尔德谈起巴赫滔滔不绝。朱晓玫曾追寻巴赫生前的足迹寻访德国各个巴赫所生活过的地方,只为更加贴近巴赫。因为热爱,所以能够潜心练习研究;因为热爱,所以愿意倾尽精力演奏,只求与巴赫达到心灵上的微微契合。巧合的是,古尔德与朱晓玫一生都未婚,除了工作其他时间都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他们都将他们的一生献给了巴赫!
三、结语
本文主要以古尔德和朱晓玫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为研究对象,对二者演奏风格和演奏技术运用的不同进行了浅显地研究。了解他们对该作品的演绎,有助于我们更贴近巴赫的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练习这首曲子,更好地掌握巴赫的作曲技法和意图。
参考文献
[1] 刘玉哲.《哥德堡变奏曲》赏析——试比较朱晓玫和古尔德演奏风格[J].黄河之声,2017,卷缺失(7):73.
[2]海伦·梅塞罗思,李晓东.格伦·古尔德的钢琴演奏艺术[J].钢琴艺术,2001,卷缺失(4):21-22.
[3]盛原.怎样演奏巴赫(上)[J].乐器,2006(5).
作者简介:常锦阁(1997—),女,汉族,河南郑州人,在校本科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