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嘱库带来新观念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x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启动的时候,有的老人天还没亮就来排队了。”中国首个公益遗嘱库———中华遗嘱库主任陈凯说。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曾做过一次调查,对北京市一段时期内审理的遗产案件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有73%的案件是因為没有遗嘱导致的,而有遗嘱的案件里面,又有超过60%的案件是因为遗嘱无效,最后导致了更多的纠纷。
  陈凯外出讲课的时候,经常举齐白石的关门弟子许麟庐的例子。他写了遗嘱,但因为遗嘱不规范,导致母子、母女最后对簿公堂,法院开庭的那一天,正是他老母亲的95岁大寿。
  他随即举的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英国的戴安娜王妃。戴安娜王妃36岁去世,32岁时写下遗嘱。她的遗嘱里面,最主要关照的是她的两个儿子,事实最后也证明,她的遗嘱给她的儿子带来了很大的安慰,包括把她的珠宝留给她的儿媳妇,用珠宝的形式来出席儿子威廉王子的结婚仪式。
  事实上,在国内订立遗嘱并非容易的事。如果按照法律程序,老人自己去订立遗嘱,需要花费不少钱去找律师,还要自己去跑公证处公证,要完成到医院做精神状态鉴定等程序,对老人来说,跑完这个程序太困难了。
  “实际操作起来会更加的复杂,比如说你需要向公证部门提供各种材料,有多少存款,有多少房子,都需要相应的部门出具证明。”陈凯说道,“这其实也是中华遗嘱库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前来登记、咨询遗嘱事宜的老人中,95%以上涉及房产分配问题。房子拆迁、一套房子怎么分给多个子女等等,是遗嘱库现场老人之间议论最多的问题。
  中华遗嘱库采取临时库、中转库、永久库三级保管体系。试点期间用的是临时库,即从银行租用特型保管箱。随着遗嘱存储量的增大,目前开始启用中转库,具有严密的防火、防盗、防虫、防尘、恒温恒湿等多重保障,可以满足200万份遗嘱的存储需求。
  从中华遗嘱库提供的一份视频中可以看到,一排排整齐的蓝色存储柜之间形成若干个通道,每个通道都设置了监控探头,通过监控屏幕可以清晰地看到存储库的每一个角落。
  中华遗嘱库除了对遗嘱进行咨询、登记和保管之外,还有另一项重要的功能,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修改提供意见和建议。
  “之前我觉得它是黑色的,当我们看法变化以后,是幸福温馨的颜色。”就在他的儿子出生不久,刚三十出头的陈凯便写下了一份遗嘱,一口气写了四页。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济南地区体检人群甲状腺功能情况,探讨甲状腺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8186例健康查体人员进行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测,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
1.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2.今天听梁兴义说,颐和园淹死一个燕大学生。他本在昆明湖游泳,但是给水草绊住了脚,于是着了慌,满嘴里大喊“help”,中国普通人哪懂英文,以为他说着鬼子话玩,岂知就真的淹死了。燕大劣根性,叫你说英文。  3.论文终于抄完了。东凑西凑,七抄八抄,这就算是毕业论文。论文虽然当之有愧,
期刊
二十多年前,我写过一篇报告文学叫《癌症不等于死亡》.现在“癌症不等于死亡”已经是共识了,可那个时候这样说,就等于挨骂,不懂医学居然敢这样说.rn当时,我因为患心脏病住院,
期刊
亲戚送我一只乌骨鸡,特意交代:“是真正的乌鸡,宠物圈里说起来,就是血统纯正,而且是散养吃杂食长大的。”他的意思我明白,所有中医食补意义上的乌鸡营养,以及散养草鸡意义上的美妙味觉,都可以从这只鸡身上得到。接过这只羽毛洁白、头冠与爪子青乌、体型极其漂亮的乌鸡时,我随口说,太好了,正好要去见一位朋友,这下有合适的礼了。亲戚连忙说:“哪能送人啊,好东西要留着自己吃。”这已经是我一个月里第二次听到这样的话了
期刊
风干的鸡鸭飞了  那时候,西北风一起,有条件的家庭就会腌一些鸡鸭和猪肉。这得有一系列前提:首先得有钱,其次得有路———也就是能通过后门买得到这些紧俏商品。当时,一般家庭只能凭票在萧条无比的菜场里买些冷冻的鸡鸭鱼肉,还得排队。因此,谁家的厨房要是传出鸡叫声,可真羡煞了芳邻。  那种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一只只风干的鸡鸭挂在屋檐下,与刚洗过的、正在滴水的衣服一起,构成了颇具风俗感的一景。它们是精打细算的象
期刊
期刊
《特别健康》以一种讲故事的方式,不知不觉地提高读者的健康知识与健康智慧,比起某些艰涩难懂的医疗书籍与杂志,这个方式非常好、非常有效.rn但依然有一些问题.比如个人觉得
期刊
1997年,我任云南省昌宁县漭水乡乡长.为改变山区贫穷落后的面貌,上级要求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实现村村寨寨通公路.rn从长远看,最理想的线路是从漭水街子起至大竹林再经联福到沿
期刊
夫妻俩一起做件事  六年前,杨慕兰和丈夫王和同时退休。当年,一大家人聚餐时,杨慕兰的女儿提议办份家报,因为王和在报社做了三十多年的编辑,家里有这样的“资源”。就这样,杨慕兰和王和成了家报的创始人。  经过夫妻俩的热烈讨论,家报最终成型:内文自己打印,彩色封面到外面打印。刊物的定位也随之确定下来,就是围绕家来写文章,围绕家来讲亲情。  经过二十多个日夜的精心准备,家报第一期出刊了。虽然只有薄薄的25
去年,好友阿萧在卸下繁重教务之际,正想好好享受悠闲生活时,却飞来了不测之风云。  那天,洗澡过后,头痛欲裂,呕吐不已;家人见势不对,赶紧把她送入医院,万万没有想到,一经检验,居然发现是脑血管爆裂!  经过一番紧急大手术之后,总算捡回一命,但半边身子却麻痹没知觉。一想到可能要在床上度过下半生,她即使睁着双眼也会尖叫着做噩梦。  让众多朋友迷惑不解的是,身材一向苗条的她,常年做身体检查,既没高血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