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中组织开展的活动、所采取的手段要契合“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要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关键词】语文;课题;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是增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最有力的抓手,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怎样的语文课才能够称得上是一节好语文课呢?
一堂好语文课是产生于充分的准备这一基础之上的,正所谓“功夫在课外”。这就要求我们课前要做精心的设计,既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实际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还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困惑进行预估,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幅度地抵消课堂上偶然因素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一堂好语文课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目标不在于多,而在于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基础,以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在于教学过程中的落实。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一堂好语文课的氛围应当是民主的。教师要关注学生,要通过有效的措施与学生平等对话,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讲,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应重“学”,而不重“教”,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这一角色。解决问题要多启发,多引导,要循循善诱,注重对学生“学”的能力的培养与开发,而不能生拉硬拽。
一堂好语文课应体现艺术性。这里的艺术性,既包括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学方法的艺术性,也包括课堂评价的艺术性及对课堂突发事件处理的艺术性。语言的艺术性是课堂教学中最容易得到展现的,是教师的“教”达成学生良好的“学”的结果的重要媒介。具有艺术性的语言,要流畅、生动,贴近学生实际,语速适合学生可接受的程度,明白易懂。艺术性的语言的基本特征是朴实、幽默、贴近学生,具有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一堂好语文课应具有“活”和“实”的特征。“活”包含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鲜活,教师的点拨、灵活地引导。“实”有两层含义,一是充实,即内容充实,既要有基础知识的巩固,重点的点拨,难点的突破,又要有适当的拓展延伸和情感升华;二是实在,要克服浮躁气,不摆花架子,不装腔作势,不弄虚作假,毕竟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教案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不得华而不实。课堂上的精彩是无法预约的。真正使一堂课散发夺目光彩的往往是妙手偶得的,为评奖或是为应付检查而反复演练过的课,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也只能说顺利,算不上成功。
一堂好语文课应渗透新课改的科学理念,但绝不能以新课标的要求为依据,把各个环节泾渭分明地罗列出来,而要把新课标的理念要求贯彻的无影无形。既要遵循母语学习的规律,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目标要科学,要体现三维体系,要符合学生实际,要突出教材的重难点;教学内容要适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对于学生而言,多了“吃”不了,少了“吃”不饱;教学过程要科学,要过渡流畅、衔接自然;教学方法要科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形成能力;教学环节的安排要紧凑,要注重各环节的过渡与衔接,做到环环相扣,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创设层层深入的课堂情境,不人为地给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设置障碍。
一堂好语文课应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突破口。教师要正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视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激情与微笑带入课堂,以生为本,充分发挥语言的感召力,从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宗旨出发,激活学生的创造热情,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交往自然、和谐、融洽,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真学、真思、真练、真会。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价值,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教师更应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时时注意找个适合的点与学生对话,通过对话,一方面带动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及学生与文本中人物的对话,为最终碰撞出火花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困惑和诉求,以适时调整教学方案。
一堂好语文课应或多或少地反映教者对文本的独到的思考与理解。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充其量只是一堂讲习课,无所谓精彩与成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一个文本的理解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企图使学生的认识如出一辙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取的,语文教学重在通过启发和引导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生成基于已有生活经验和情感积淀的个性化的认识。很多教师喜欢借力于各式各样的参考书籍,结果使形形色色的参考书籍屏蔽甚至消弭了自己的解读和感悟。对于一个文本,教师只有做到字斟句酌,才有可能挖掘出深埋于字里行间的深刻韵味,才可能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教师要研究文本,要将每一节课都视为自己展示阶段研究成果的平台。
一堂好语文课应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上。教师通过自己积极、有效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维活动。笔者认为,有价值的思维活动不是体现在结果上,而是体现在过程上,不在于解决了几个高深的问题,而在于以问题为媒介,让学生领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一堂好语文课,往往是不可复制的。首先在于操作者自己的气质和兴趣等心理机制和爱好、特长等能力因素,其次在于执教者秉持的教育理念和追求的教育理想,还在于“好课”生成的偶然性因素,如学生的兴趣程度、知识水平,学生当时的发挥及与教师的默契程度。
总之,课堂教学中组织开展的活动、所采取的手段要契合“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要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评价一节课的好坏,关键在于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在于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而非教师的表演。一堂好语文课应像是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将教师“教”的美同学生“学”的美完美地糅合在一起。而这一切是建立在教师深入理解、挖掘文本,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一基础上的。
(责任编辑:郭颖)
【关键词】语文;课题;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是增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最有力的抓手,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怎样的语文课才能够称得上是一节好语文课呢?
一堂好语文课是产生于充分的准备这一基础之上的,正所谓“功夫在课外”。这就要求我们课前要做精心的设计,既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实际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还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困惑进行预估,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幅度地抵消课堂上偶然因素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一堂好语文课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目标不在于多,而在于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基础,以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在于教学过程中的落实。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一堂好语文课的氛围应当是民主的。教师要关注学生,要通过有效的措施与学生平等对话,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讲,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应重“学”,而不重“教”,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这一角色。解决问题要多启发,多引导,要循循善诱,注重对学生“学”的能力的培养与开发,而不能生拉硬拽。
一堂好语文课应体现艺术性。这里的艺术性,既包括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学方法的艺术性,也包括课堂评价的艺术性及对课堂突发事件处理的艺术性。语言的艺术性是课堂教学中最容易得到展现的,是教师的“教”达成学生良好的“学”的结果的重要媒介。具有艺术性的语言,要流畅、生动,贴近学生实际,语速适合学生可接受的程度,明白易懂。艺术性的语言的基本特征是朴实、幽默、贴近学生,具有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一堂好语文课应具有“活”和“实”的特征。“活”包含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鲜活,教师的点拨、灵活地引导。“实”有两层含义,一是充实,即内容充实,既要有基础知识的巩固,重点的点拨,难点的突破,又要有适当的拓展延伸和情感升华;二是实在,要克服浮躁气,不摆花架子,不装腔作势,不弄虚作假,毕竟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教案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不得华而不实。课堂上的精彩是无法预约的。真正使一堂课散发夺目光彩的往往是妙手偶得的,为评奖或是为应付检查而反复演练过的课,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也只能说顺利,算不上成功。
一堂好语文课应渗透新课改的科学理念,但绝不能以新课标的要求为依据,把各个环节泾渭分明地罗列出来,而要把新课标的理念要求贯彻的无影无形。既要遵循母语学习的规律,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目标要科学,要体现三维体系,要符合学生实际,要突出教材的重难点;教学内容要适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对于学生而言,多了“吃”不了,少了“吃”不饱;教学过程要科学,要过渡流畅、衔接自然;教学方法要科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形成能力;教学环节的安排要紧凑,要注重各环节的过渡与衔接,做到环环相扣,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创设层层深入的课堂情境,不人为地给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设置障碍。
一堂好语文课应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突破口。教师要正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视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激情与微笑带入课堂,以生为本,充分发挥语言的感召力,从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宗旨出发,激活学生的创造热情,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交往自然、和谐、融洽,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真学、真思、真练、真会。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价值,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教师更应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时时注意找个适合的点与学生对话,通过对话,一方面带动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及学生与文本中人物的对话,为最终碰撞出火花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困惑和诉求,以适时调整教学方案。
一堂好语文课应或多或少地反映教者对文本的独到的思考与理解。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充其量只是一堂讲习课,无所谓精彩与成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一个文本的理解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企图使学生的认识如出一辙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取的,语文教学重在通过启发和引导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生成基于已有生活经验和情感积淀的个性化的认识。很多教师喜欢借力于各式各样的参考书籍,结果使形形色色的参考书籍屏蔽甚至消弭了自己的解读和感悟。对于一个文本,教师只有做到字斟句酌,才有可能挖掘出深埋于字里行间的深刻韵味,才可能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教师要研究文本,要将每一节课都视为自己展示阶段研究成果的平台。
一堂好语文课应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上。教师通过自己积极、有效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维活动。笔者认为,有价值的思维活动不是体现在结果上,而是体现在过程上,不在于解决了几个高深的问题,而在于以问题为媒介,让学生领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一堂好语文课,往往是不可复制的。首先在于操作者自己的气质和兴趣等心理机制和爱好、特长等能力因素,其次在于执教者秉持的教育理念和追求的教育理想,还在于“好课”生成的偶然性因素,如学生的兴趣程度、知识水平,学生当时的发挥及与教师的默契程度。
总之,课堂教学中组织开展的活动、所采取的手段要契合“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要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评价一节课的好坏,关键在于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在于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而非教师的表演。一堂好语文课应像是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将教师“教”的美同学生“学”的美完美地糅合在一起。而这一切是建立在教师深入理解、挖掘文本,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一基础上的。
(责任编辑: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