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莺巧结梅花络

来源 :中国铁路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chin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色彩是绘画艺术中的重要元素,当然也是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元素。
  高尔基曾说:“我所理解的‘美’是各种材料——也是声调、色彩和语言的一种结合体。”《红楼梦》中的世界五彩缤纷,其色彩艺术效果除了精彩的色彩描写外,还有对颜色词的精确而大量的运用。据红学家统计,《红楼梦》共使用颜色词多达228条,涉及到红系、绿系、黄系、青系、紫系、黑系、白系等多种色系,是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运用颜色词最多的一部书。
  在《红楼梦》的色彩描写中,常被人津津乐道的是一段“黄金莺巧结梅花络”的描写。结络子,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手工技艺。即用线绳打结,然后编织成袋子形状,用来装东西,也可以作为装饰品。结络子,最讲究的是色彩的搭配。“松花配桃红”是娇艳,“葱绿配柳黄”则显得雅淡。
  色彩是视觉特性与客观存在相结合的一个心理物理量。其表现为,有些颜色会使人感到温暖,如红、橙、黄色,称之为暖色调;有些颜色使人感到清凉寒冷,如蓝、青、紫色,称之为冷色调。色彩暖与冷的心理物理量属性,自然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一种性格、情感、环境表达的载体。也就是说,借助色彩的冷暖属性,表现小说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曹雪芹家世代归属清王朝“内务府”,从其曾祖曹玺起,接连三代承袭“江宁織造”的官职,自然十分熟悉服饰色彩。江南织造业五颜六色的生活画面,为《红楼梦》中的服饰色彩提供了丰富的蓝本。这种潜移默化的感应,以致曹雪芹获得了大量的服饰与色彩意蕴的美学观念。他借助非语言信息符号——色彩的运用,丰富和展示小说艺术魅力,令人赞叹不已。
  《红楼梦》中的色彩运用极为美妙,其色彩配置也是匠心独运,奇妙无穷。曹雪芹在创作中运用大量的笔墨和篇幅,去描绘色彩,表现色彩艺术,丰富了小说细节,增添了语言张力,传递了艺术理念。通过多层次的色彩表达,塑造人物形象,烘托环境氛围,提升了小说的美学品位和审美价值。
  凸显主色调的引领作用,围绕主题色彩,搅活故事,鲜活情节,提升韵味,增强审美情趣和美学格调
  人们常说,颜色搭配最忌讳的就是红配绿。但是,曹雪芹偏偏就喜欢红绿搭配的色调,在《红楼梦》中随处可见的就是红绿之美。不管是先前的红香绿玉,还是后来的怡红快绿,以至最后的桃红柳绿,一群穿红着绿的人物,在大观园里彰显着自己的多彩人生。
  这是曹雪芹别具匠心地赋予《红楼梦》的一种色彩力量。通过红配绿,做强做大色彩元素,美化人物背景,传递感情符号,促成了人物情感的碰撞与升华。光是色的源头,色是光的映照。字字实景,色色真情,方能给人以身临其境、心脉贯通和勾魂摄魄的深切感受。
  (1)《红楼梦》的红绿主色调
  曹雪芹随美赋彩,在众多的颜色中,选择用红色与绿色作为全书的色彩主基调。红色代表激情,象征着生机、活力与希望。绿色则是青山碧水的颜色,象征着宁静、祥和与自然。用桃红柳绿、穿红着绿来装扮这个“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红楼世界。特别是用热情奔放的红色,代表大观园青春王国的色彩符号,意味深长。
  《红楼梦》中的服装色彩令人叹为观止。红色提到的最多,一共出现39种红色词汇,如大红、朱红、银红、猩红、桃红、绛红、水红、嫣红、飞红、石榴红、杏红、海棠红等。其次,就是绿色,数量仅次于红色。如葱绿、水绿、柳绿、豆绿、闪绿、翡翠、松花绿和秋香色等。
  如第四十九回,贾府众小姐在稻香村聚会商议成立诗社,简直就是一片红色的世界。黛玉外面穿“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皮的鹤氅”,湘云是“大红猩猩毡昭君套”,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都是“一色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斗篷”。这些青年女子一个个美若仙子,都是在太虚仙境挂了号的,都有美的服饰与之相配。
  曹雪芹的笔下,曾多次出现一片红的场景。无论是在渲染红的辉煌,还是展示红楼梦、怡红院的“红”字魅力,年青美貌的女性服饰大多以红色为基调。王熙凤的服饰描写出现过三次,就有两次以红为主色。她初见林黛玉,穿的是“大红云缎窄褙袄”;她初见刘姥姥,穿的是“桃红的洒花袄”“大红洋绉银皮裙”。
  红不但是美的代表,也是高贵吉祥的象征。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红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含义的。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国家,红色和绿色的搭配是属于贵族的专享。中世纪教堂里的彩绘玻璃窗,充斥着对比度极高的色彩——红色、绿色和蓝色。它们搭配在一起,创造出了极其明亮的视觉效果,显得庄严神圣。
  在封建时代的中国,大红是传统的“正色”,穿戴使用上都有着服色的等级限制。《红楼梦》中,大多是主子奶奶小姐们穿戴大红色。虽然丫鬟们也穿戴红色,但那红多是水红、银红、海棠红、石榴红。即使取得半个主子资格的袭人回家探亲,也只敢穿一件“桃红百花刻丝银鼠褂”。
  在古代的喜庆节日里,庶民百姓也用红色,展示出一种交叉的复杂性。但从总体上说“越礼”的用色是不被准许的。《红楼梦》中人物服装色彩的应用,也蕴涵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康乾盛世,红色在当时为较为流行的颜色,为贵族、平民所雅俗共赏。
  从色彩搭配来看,曹雪芹尤其注重红与绿的对比,给人以视觉上的刺激感。色彩学的颜色混合定律也证明了这一点。红是暖色,具有热烈、快乐的特征。绿色富有朝气,被誉为生命之色;红绿相配,是民间画诀中“红配绿看不足”的最佳搭配。其活泼、华丽的审美效果,成就了《红楼梦》的色彩主基调。
  (2)“红绿相配”的宝黛爱情
  如果将宝黛爱情视为《红楼梦》的主线,那么“红绿相配”就自然成了小说的主题色彩。
  曹雪芹将红色与绿色分别赋予小说男女主人公宝玉和黛玉,让他们两人红中带绿、绿中带红。贾宝玉是“怡红公子”,“半旧红绫短袄,系着绿汗巾子”;林黛玉是“潇湘妃子”,居住在翠竹之中,不时披一件“大红羽绉面自狐狸皮的鹤氅”。红绿二色,美艳不可方物。
  红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太阳、火血的蕴意,成为贾宝玉心灵情感的载体。宝玉居住的怡红院,蕉棠两植,红香绿玉,象征着宝黛二人两情相悦、和谐幸福。红的海棠喻宝玉,绿的芭蕉喻黛玉,红绿相配,相依相伴。   第十七回中,宝玉陪同贾政游览大观园,父子间有过一番关于红与绿的对话。宝玉道:“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固有蕉无棠不可。”贾政道:“依你如何?”宝玉道:“依我,题‘红香绿玉’四字,方两全其妙。”
  宝玉所说的“红香绿玉”,红绿自不待言,而“香玉”二字也是有着特殊含义的。后来,元春省亲时不喜赐名,命改为怡红快绿,赐名怡红院。“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颗树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绿也在其中了。
  红色和绿色是互补色,相互间的反差最大。曹雪芹显然是想把这两种颜色统一起来,把男女主人公协调起来,以寄托对宝黛爱情的美好祝愿。这种鲜明的双色搭配,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曹雪芹的创作意图。让桃红柳绿充满整个红楼世界,为宝黛爱情生活衬托起鲜明浓艳的底色,妆点美好的青春王国。
  与此同时,曹雪芹还将红色与绿色涂抹在大观园里的丫鬟身上。让她们穿红绿、红青搭配的衣服,不厌其烦地变幻着红与绿的搭配。
  曹雪芹选择红与绿这组对比强烈的色彩作为主色调,显然是传统文化赋予了个性化的独特意义。在传统文化习惯中,红色代表吉祥喜慶,绿色代表生命。宝黛爱情是贾府生命的延续,穿红服红符合他们的身份,也暗暗寄托了贾府上下对继承家业使之振兴的殷切希望。
  (3)贾母红与绿的美学
  贾母可以说是《红楼梦》里色彩学专家。
  贾母的命运一直伴随着贾府的荣兴显达。她在贾府里拥有最高的显赫地位,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生活中,她讲究华丽之美,追求色彩鲜亮的暖色美。她喜欢热闹,害怕寂寞。她最担心的是,素净的装扮成为生活中的一种预应。她用传统文化意识和审美经验,构筑起了洞察人情世故的色彩美学和审美趣味。
  第四十回中,贾母、王夫人带着刘姥姥逛园子,曾引出一段关于红与绿的议论。贾母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又说道:“明日就找出几匹来,拿银红的替他糊窗户。”
  由此可见,贾母喜欢红绿相衬。在极具审美品位的贾母眼中,红与绿是最佳搭配。贾母喜爱桃红与绿纱、银红与松绿的搭配效果。依据贾母的审美体验,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中翠竹遍布,是绿的色彩,而糊窗的霞影纱就应该是银红颜色。这样在桃杏之花的红艳映衬下,绿纱才显得清明艳丽。深绿色的修竹,在银红的纱帘衬托之下,也就暖艳得多了。这种色彩的交融之美,就是贾母的美学。
  贾母喜人奉承,终日以取乐、享受为能事,炫耀其福寿双全。因此,她身边的丫鬟不但要像鸳鸯那样内心聪明、体贴人,在外表上也要赏心悦目。贾母让她们大都穿着红绫袄儿、青缎子背心。上身是红与青的搭配,下面再系上颜色图案不一的各式裙子。整齐中透出别致,差异中显出统一。这样,丫头们“穿红着绿”不仅符合贾母的审美眼光,也实现了美的服饰效果。
  借助丰富的色彩表达,赋予人物色彩符号,塑造人物性格,活跃人物形象,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小说画卷
  在《红楼梦》这座金碧辉煌的艺术殿堂里,人物服饰熠熠生辉,美不胜收。这些人物服饰,不管是在体现等级上,还是在款式、色彩上,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多姿多彩的人物服饰,装扮着五彩缤纷的小说画卷。
  曹雪芹通过赋予人物服饰更多的色彩,来对应人物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感情和意志行为,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按照人物性格确定色系,经过不同搭配以后,借助服饰进行表达。每种颜色所占比例,分别代表了人物的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金陵十二钗,就有十二套色系,每套色系都有一个主色,用主色代表性格。读者观其色,就能感受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1)红色,贾宝玉的最爱
  大红色,是贾宝玉热情开朗、天真活泼、自由开放的个性符号。
  作为贾府的贵公子,红色主基调符合宝玉的身份。宝玉少年时自诩“绛洞花王”,并将自己居所题为“绛芸轩”。后来住进“怡红院”,挂的是“红绡帐”,林黛玉称他为“怡红公子”。红色作为一种暖色调,也显示了宝玉的亲和力和温暖情感。
  第三回中,林黛玉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宝玉的两次出场,服饰皆为红色装扮。初次出场,他身穿“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字袖”;第二次出场,他穿的是“银红撒花半旧大袄”“红丝结束”和“厚底大红鞋”。如此灿然红艳、色彩醒目的服饰,成为宝玉的精神象征。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丫鬟们为宝玉庆生日小聚:“宝玉只穿着大红棉纱小袄子,下面绿绫弹墨袷裤,散着裤脚,倚着一个各色玫瑰芍药花瓣装的玉色夹纱新枕头,和芒官两个先划拳。”
  第一二〇回,贾宝玉识破红尘出走时,贾政“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而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
  这些描写可见,从大红箭袖、大红棉纱小袄子到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宝玉一生的穿戴,都是以大红作为主色调。
  宝玉不仅自己穿红色,而且对穿红色的人也十分关心。
  第十九回,(宝玉)问袭人道:“今儿那个穿红的是你什么人?”袭人道:“那是我两姨妹子。”宝玉听了,赞叹了两声。袭人道:“叹什么?我知道你心里的缘故,想是说她那里配红的。”宝玉笑道:“不是,不是。那样的不配穿红的,谁还敢穿。”
  第三十五回中,关于汗巾子的配色有这样一段对话。莺儿问道:“汗巾子是什么颜色?”宝玉道:“大红的。”莺儿道:“大红的须是黑络子才好看;或是石青的,才压得颜色。”宝玉道:“松花色配什么?”莺儿道:“松花配桃红。”宝玉笑道:“这才姣艳。再要雅淡之中带些姣艳。”莺儿道:“葱绿柳黄可倒还雅致。”宝玉道:“也罢了。也打一条桃红,再打一条葱绿。”   可见,桃红与葱绿是宝玉所喜爱的颜色。
  (2)绿色,林黛玉的色彩符号
  林黛玉以淡绿为色彩符号,兼之水红。
  绿色,象征着林黛玉纯洁、冷寂、悲凉的性格、身世与命运。
  黛玉的前身是三生石畔的绛珠草。滴着泪珠的草,必然是“绿”色。林黛玉的“黛”,本就富有意味性。古代女子画眉的墨绿色称之为“黛”,这正是林黛玉追求的色彩。她的雅号叫“潇湘妃子”,住在以墨绿色竹子为主色调的潇湘馆,窗户糊着碧纱。“斑竹一枝千滴泪”的竹魂,正是林黛玉性格与气质的化身。
  第四十回中写道,林黛玉最喜欢李义山的一句诗:留得残荷听雨声。从视觉来看,墨绿色的“残荷”,经受“风刀霜剑”摧残,带有病态的意境。而从听觉来欣赏秋雨,则另是一曲淅淅沥沥、凄凉悲哀的韵味。恰如林黛玉多愁善感的心弦音律。
  尽管林黛玉酷爱绿色,然而她爱宝玉,也就必然爱红色。
  第八回中: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地走了进来……宝玉因见她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襟褂子,因问:“下雪了么?”地下婆娘们道:“下了这半日雪珠儿了。”
  第四十九回,宝玉与姑娘们一同赏雪对红梅:黛玉換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
  “红香小靴”“大红鹤氅”“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等,这一连串色彩,让读者感受到了视觉上的红艳和嗅觉上的芬芳。一身红妆,平添了几分动人春色,映衬了黛玉衣红的一贯风格。仿佛是“万红丛中一点绿”,既凸显出黛玉衣着的品位,又符合她希冀“红绿相配”的爱情意愿。
  林黛玉穿红妆,咏桃花,甚至在题帕诗时“腮上通红,真合压倒桃花”。显然,她对红色也是别有一番深情。
  (3)薛宝钗喜爱淡色
  薛宝钗的服饰大都以浅橙色、淡绿色为主,具有一种雅淡的含蓄美。
  第八回,宝钗初次出场:宝玉掀帘一迈步进去,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髻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宝钗的服饰颜色为蜜合色、玫瑰紫、葱黄色等,这些都是中性、不鲜亮的颜色。有些老气横秋的装束,反衬出她“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的天生丽质和青春风采。
  同样在第八回,宝玉缠着要看宝钗的金项圈: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这时,宝钗内衣里面的“大红袄”显露出来,与之相配的是“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
  心思深沉的宝钗,外表的色彩永远是中性的,不张扬的。而内心则是热烈的、火红的。外冷内热,构成了薛宝钗的服饰色彩审美,体现她人际交往和心灵世界的深沉与复杂。从她的潜意识来理解,表面上追求“淡极”的人生色彩,实际是为了追求显赫“更艳”的身份。
  第三十五回,宝玉就打个络子,曾向宝钗讨教如何选色。宝钗道:“若用杂色断然使不得,大红又犯了色,黄的又不起眼,黑的太暗。等我想个法儿;把那金线拿来,配着黑珠儿线,一根一根的拈上,打成络子,那才好看。”
  大红,太热烈;黄色,太荣华,黑色,太幽暗,这三色皆为宝钗否定。唯有金线配黑珠儿,显得高雅冷色。这实际上是一种人生色彩的对照。贾宝玉是大红的开朗开放性格,而宝钗则是冷色的沉寂内向的孤默。
  第七回,秃头和尚给薛宝钗开的药方:“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
  连所吃的中药也是白色的,这无疑是曹雪芹在特意强化薛宝钗对素雅色彩的喜爱。
  宝钗服饰大多是蜜合、浅黄白、银鼠、洁白、葱黄、浅黄等颜色,与她温柔、随和、低调的性格契合。不见奢华,唯觉淡雅为审美特征的服饰,表达了薛宝钗品格端方、随分从时的性格,符合她不争奇斗艳的大家闺秀风范。
  (4)王熙凤的五光十色风采
  王熙凤的服饰以红色、金黄、黑色等色系为主,呈现出五光十色的风采。
  第三回中,林黛玉初见王熙凤: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褙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王熙凤优美的身段配以金黄、大红、翠绿的服饰,形成了青春健美、富贵快乐的审美效应。紧腰身袄,是大红色;外面罩的褂子,是石青色;裙子则是翡翠绿色。真可谓“裙拖六幅湘江水”,漂亮尊贵,柔滑闪亮,俏丽风骚,威赫凝重。与她的性格、身份相吻合。丰富的色彩把凤姐的外貌烘托得更加美好,表明了她与众人不同的身份地位和完美的鲜亮形象。
  《红楼梦》中,哪怕是一些小角色的服饰色彩,曹雪芹也是不吝啬笔墨,十分讲究。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的芳官,“只穿着一件玉色红青驼绒三色缎子斗的水田小夹袄,束着一条柳绿汗巾,底下水红撒花夹裤,也散着裤腿。”娇滴滴的芳官,在艳丽的色调烘托下,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曹雪芹笔下的每一个主要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服饰颜色基调,以展示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史湘云以粉红色系为主,李纨以青蓝色系为主,元春以金黄鹅黄色系为主,迎春以淡绿淡黄色系为主,探春以粉绿、淡紫罗兰色系为主,惜春以灰绿加白色系为主,秦可卿以冷咖啡红、紫色色系为主,妙玉以绿灰白色系为主,巧姐以桃红色系列为主。如此等等。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有些人物的性格、命运的差异,竟是依据服饰的色彩来取名的。如晴雯、小红、紫鹃、冯紫英、雪雁、碧痕、黄莺儿、素云、翠墨、樊素、嫣红、碧月等。   毋庸置疑,注重人物服饰色彩描写,是《红楼梦》色彩艺术特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曹雪芹用异彩纷呈、精美绝伦的细腻笔触,把读者引进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服饰色彩大世界,令人不得不称奇叫绝,赞叹不已。
  通过拟人化的色彩表达,借力色彩美化环境,烘托小说背景,营造故事氛围,打造色彩斑斓小说世界
  所谓拟人化的色彩表达,是指把环境、物体拟作人,使环境色彩具有人的个性或情感。
  曹雪芹按照中国民间传统的审美观点,精心选取自然界中具有色彩特征的植物、诗人墨客喜欢咏颂的景物,如翠竹、桃花、芭蕉、萝薛、垂柳、蔷薇、菊花,以及明月、洲渚和仙禽异鸟等作为对象,通过巧妙的构思把这些大众熟悉的富有美感的景物,组成一个符合民间审美习惯的优美意境。用以烘托小说背景,营造故事氛围,构造一个色彩斑斓的小说世界。
  (1)用色彩营造文化氛围
  曹雪芹意在通过鲜明的色彩表达,向读者传达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意境。
  达尔文说:“一定的颜色、形状及声音所引起的欢乐的感觉,乃与三者复杂意思及思想联锁有密切关系。”色彩作为象征符号的一种语言信息,通过人物、环境的表现,能够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小说整体效应的实现,呈现出深度的文化欣赏价值。
  我们看到,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外景看去“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室内“窗下案上设有笔砚,观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这种外表素丽的装饰,实际上照应着林黛玉人生命运与人际冷寂空寞。映照出身后一片凄凉寂静的情景:“帷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黛玉进府时,凤姐特地送来一顶藕荷色花帐。宝玉的怡红院里,懸挂的是大红销金撒花帐子。探春的住所秋爽斋,则是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纱帐。薛宝钗的蘅芜院,是青纱帐幔,以及贾母游园时吩咐给换上的水墨字画白绫帐子。仅不同住所的花帐,就有多种不同的色彩,表达各自主人的审美情趣。帐子的色彩既与卧室布置相匹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文化素养,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景致。
  第四十回:贾母笑道:“你能够活了多大,见过几样没处放的东西,就说嘴来了。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那银红的又叫作‘霞影纱’。如今上用的府纱也没有这样软厚轻密的了。”
  贾母讲的这番话,概念来历之确切、色泽种类之明细,决不仅仅是在唠叨色彩的搭配,分明是曹雪芹借此强化小说人物对话的文化韵味。
  第四十回,贾母带领刘姥姥等游园来到蘅芜院: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薛宝钗室内的环境色彩,淡雅朴素,简单明了。可数的几件物,如奇草仙藤、数枝菊花、书与茶杯、青纱帐幔等,却文化感觉很美好。
  (2)色彩衬托景物之美
  生活因色彩而美丽,世界因色彩而灿烂。
  曹雪芹充满激情、呼唤生命的色彩观,是建立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无比热爱基础上的“随美赋彩”。他所追求的“不似之似”的艺术境界,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取舍和调节,创造出的高于生活的艺术之美;是通过对色彩的放大、渲染,描绘出的高于原物的景物之美;是以色显形,表现出的独特的气韵之美。由此,引发读者对景物形态和色彩美学的丰富联想和思维延伸。
  第十七回的“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曹雪芹的色彩美学思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在这佳木葱茏、奇花烂漫的大观园里,有红棠绿蕉、色彩鲜艳的怡红院;有杏吐霞光、黄泥土墙的稻香村;有五彩斑斓的衡芜院。曹雪芹引导读者身临其境:“一面引人出来,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
  这一路的景物地名,全都是植物,有色彩,有动感,用色彩烘托景物,真乃美不胜收。
  在这大观园里,有“水亭处处齐练动”“室霭檀云品御香”的繁华景象,有“苔锁石纹容鹤睡”“井飘桐露湿栖鸦”的秀丽怡静,还有“帘卷朱楼罢晚妆”“依槛人归落翠花”的佳人孩儿,相辅相映,和谐交融,好一幅色彩适度、情景天然的美丽画卷。
  大观园中的地名也让色彩凸显。如怡“红”院、“紫”菱洲、滴“翠”亭、栊“翠”庵、凸碧堂等。让读者在直觉上先入为主,对环境意境产生一定的色彩定位和心理定势。
  第五十回:贾母笑着,挽了凤姐儿的手,仍旧上轿,带着众人,说笑出了夹道东门,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背后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众人都笑道:“少了两个人,他却在这里等着,也弄梅花去了。”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艳雪图》。”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一语未了,只见宝琴背后转出一个披大红猩毡的人来。
  粉妆银砌、红梅、艳雪图、大红猩毡,在这里景物里的色彩,既衬托了背景,也表达了人物心情,活跃了人物对话和现场气氛。
  与此同时,曹雪芹十分注重环境色彩与人物服饰颜色的搭配,构成一幅风景与人物和谐相处的美妙画面。素雪的色调,辉映着服饰的鲜艳斗奇,渲染着青松翠竹、红梅鲜艳。浓妆淡抹,协调相宜,巧妙地勾勒出具有中国画意境的浓烈情趣图景。有人有花,有雪有香,有庵有松,视觉的快感,嗅觉的美感,令人心境舒畅、轻然也。
  第五十一回,平儿笑道:“你拿这猩猩毡的。把这件顺手带出来,叫人给邢大姑娘送去。昨儿那么大雪,人人都是有的,不是猩猩毡就是羽缎羽纱的,十来件大红衣裳,映着大雪好不齐整……”
  如此绚丽多彩的服饰,缤纷耀目的色彩和素然优美的环境,组合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折射出人物各自审美心态,实现了色彩在文学表现中的深层文化融合。
  第四十九回的“玻璃世界白雪红梅”,下大雪了,宝玉与姑娘们商议赏雪作诗。“出了院门,四顾一望,并无二色,远远的是青松翠竹,自已却如装在玻璃盒内一般……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旷野中,天地间,白雪与红梅,色彩对比,鲜艳夺目,人物与景物交融,意味深长。
  (3)外貌与服饰色搭配
  服饰是人物形象重要的人工装饰。人物外貌(如身段、五官、肤色等)与服饰的颜色,关系微妙。服饰是文明人类穿着打扮的主要目的。自古民间就有“三分人才七分打扮”之说。
  色彩美化人的外貌,是服饰美学的重要内容。贾宝玉以堂堂须眉在大观园脂粉堆里享有盛誉,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漂亮的脸面、身段与艳丽的服饰色彩很协调。
  第七十八回写道:宝玉满口里说“好热”,一壁走,一壁便摘冠解带,将外面的大衣服都脱下来麝月拿着,只穿着一件松花绫子夹袄,袄内露出来血点般大红裤子来。秋纹将麝月拉了一把,笑道:“这裤子配着松花色袄儿,石青靴子,越显出这靛青的头,雪白的脸来了。”
  宝玉的这套服装穿着之所以会有最佳审美效果,关键是注重了人物外貌与服饰色彩的搭配。首先这是因为乌发与白脸,即黑与白是两种远距离的颜色,对比明显,形成反衬,能使黑者更黑,白者更白。其次,松花色与大红色又从整体上与脸相衬,映出脸的白皙和粉嫩。
  与此同时,服饰的色彩还必须与季节搭配。季节不同,气候不同,自然界的色调不同。美的服饰必须满足不同的功利目的,又要有美的效果。贾宝玉冬季的服饰颜色,或“大红色”,或“茄色”,或“荔枝色”,都是比较重、深的色调,属暖色,在寒冷的冬天能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而贾宝玉夏天服饰颜色,或“藕荷纱衫”,或“锦纱小袄儿,下面绿绫弹墨夹裤、散着裤腿”。藕色、绿色都浅淡,属冷色,会使人产生充满凉意的感觉。曹雪芹把服饰的功利目的和审美追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很高尚、很美好的美学境界。
其他文献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  唐浩明著,岳麓书社,2014年7月  唐浩明为曾国藩研究第一人,名家评点名人之名著,通过点评曾氏日记,窥斑见豹探及其人文韬武略与生活态度,是一部熔文、史、哲为一炉的难得之作。  20世纪80年代初,唐浩明的长篇小说《曾国藩》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推动了学界研究曾氏的热潮。过去评价曾国藩,大抵支持过大于功,原因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死忠于清朝,清剿太平军、捻军过程中“残民以
期刊
《读首诗再睡觉》  读睡工作室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8月  本书以人性化的视角收录古今中外感人诗作101首,是一部可以用手机收听的诗歌集,引导读者与诗人一起,抵抗外界喧哗,慢享枕边时光。  “读首诗再睡觉”最早是个微信号,而它背后有一个古典的意境。曾经《唐诗三百首》,流传出不会作诗也会吟的传奇年代。而今,穷酸,长衫,胡子邋遢,诗人不幸做了落魄的连襟。需知道浮世熙攘,摩肩接踵,写诗、读诗的
期刊
《吃货辞典》  崔岱远著,商务印书馆,2014年7月  本书精选80余篇散文详述上百道大菜小吃,饱含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情,是“吃货”不可错过的活色生香的“文化辞典”。  美食与美文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凡大文学家往往也是美食家,无论是留下一道千古名菜东坡肉的苏轼,还是写下一本《随园食单》的袁枚,抑或是写下一本《大仲马美食词典》的大仲马,莫不如此。归根到底,在追寻美食和创作之间,有一个共同的本质,那
期刊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的趣味汉字世界①②》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栏目组编著,接力出版社,2014年8月  本书剖析汉字之美,品味汉字之妙,文学、史学与文字学相互佐证,带领读者重拾汉字书写之趣,是研习汉字文化的重要参考。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让我充分感受到民众对民族语言文化的热情;《我的趣味汉字世界》的热销,在对汉听大会缵承的同时,也又一次让我接受了公众热衷于传统文化的洗礼。  汉字于我
期刊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龙平平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  《中国改革顶层设计》  张卓元著,中信出版社,2014年7月  《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  张维为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  《日本如何面对历史》  [日]山田朗著,李海译,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  《文明之光(2册)》  吴军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7月  《斯蒂芬·哈珀在读什么:扬·
期刊
《不一样的卡梅拉(第3季)》  [法]克利斯提昂·约里波瓦文,[法]艾利施图,郑迪蔚编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4年7月  卡梅拉“人物”形象以非凡的想象力和极具创意的情节创造了全球性声誉。本季小鸡们又将邂逅富兰克林,并与堂吉诃德并肩作战……本书寓教于乐,充满了惊险的情节、古典文化气息和法式的幽默。  这只来自法国的小鸡卡梅拉,温暖了孩子们的童年,陪伴了孩子们的成长:4岁的悦悦听妈妈念了两年这套
期刊
本书全景再现了1976年至1984年间,从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到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艺术性地刻画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群像,展现出他们在历史转折关头的勇气和智慧。全书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唤起中国人的集体回忆,让读者屡屡为之落泪,触动我们心灵深处的感动。全书以故事形式展开,却远远超越故事,是历史,也充满着反思,在写邓小平,更在写大时代。它让经历过的人重返现场,回味当时,也让未
期刊
中国从哪里来?走什么路?往何处去?面对西方模式的主宰和西方话语的质疑,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回答这些问题。本书为作者走访百国之后的沉淀之作,在《中国触动》和《中国震撼》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中国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和西方模式的超越,从领先到落后,从落后到追赶,从追赶到超越,中国带着世上唯一不断的五千年文明基因,重返世界之巅。作者以其丰富的海外阅历和深入的观察分析,平视西方模式与话语,展现中国崛起之
期刊
这是一个讲述父女间离别与重逢的故事绘本,平平出于对离世父亲的思念,虚构出“往来书信”的形式,与父亲展开一场有关成长与爱恋的心灵对话。前半部分是女孩独白,回顾了平平初次面对疼痛与孤独、体味爱情与亲情的生命体验,以及深埋心中的那份对于父亲的不舍与依恋。后半部分来自天堂父亲的回信,讲述了爸爸一生的故事,一字一句尽是对于女儿的嘱托与鼓励,以及他们这代人有关理想与爱情的坚守。  如同书名一样,本书以口语化文
期刊
本书以历史观照现实,从日本历史上日本政府正视历史的三次重要谈话着眼,通过具体深入的考证研究,条分缕析地反驳了“靖国神社”问题和“修正主义历史观”的错误思想。更重要的是,作者作为日本著名历史学家,能够摒弃民族偏见,理性面对历史,回应中日关切的历史问题,其说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日本国内民众和学界对于安倍政策的观点和态度。全书关注热点,通俗易懂,视角专业独特,分析鞭辟入里,对中国和日本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