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彼得·圣吉: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国际组织学习协会(SoL)创始人、主席。在麻省理工大学史隆管理学院创立了“组织学习中心”,对一些国际知名企业,如微软、福特、杜邦等,进行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辅导、咨询和策划。1970年,于斯坦福大学获航天及太空工程学士学位,之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管理学院,获社会系统模型塑造硕士学位。
我们四人尽管背景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我们都曾经历过集体觉醒的非常时刻,经历过由此而产生的大型社会系统的变革。
这种非常时刻之一,就发生在1990年的南非。当时彼得在约翰内斯堡(Johannesburg)北部山丘地区,与同事共同主持一个为期3天的领导力研习营。那时,举办这类研习营已有15年的历史,但之前还从未在南非举办过。彼得当时有两个同事,一个是南非的黑人,另一个是南非的白人,两人正接受培训,以便在将来能够独立主持这类领导力研习营。学员共有30名,一半是白人企业高管,另一半是黑人社区组织者。他们许多人都是冒着风险来参加这次研习营的。
研习营的最后一天,大家听说德·克勒克(F. W. Klerk)总统即将发表演讲,于是就聚集在电视机旁观看。他们看到的正是促使南非种族隔离走向崩溃的那场著名的演讲。在演讲中总统宣布,所有从前被视为非法的黑人组织从那一刻起都变成了合法组织。安妮·娄斯毕(Anne Loetsebe)是当时在场的一名社区领导人,她完全被演讲吸引住了。当听到总统宣布每个组织的名字时,她立刻眼睛发亮,流露出喜悦的神情:非洲民族会议(ANC)、泛非洲人大会(Pan Africanist Conference)……安妮后来说,当听到每个组织的名称时,她立刻就想到,那些因参加这些组织而被捕入狱的亲戚终于能获释回家了。
那场演讲过后,研习营又恢复了既定的日程安排,直到完满结束。当天下午,作为研习营日程的常规内容,大家观看了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录像。由于这部录像曾一度被南非政府禁止播放,所以许多人此前从未看到过。最后大家作“结语发言”(check out),即给每个人最后的机会,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先发言的四位说到这次研习营对他们的重要意义,以及他们在反思自我和领导力开发方面的学习收获,都说得非常精彩。第五个发言的是一位高个子的非洲企业高管。这位先生在研习营中一直沉默寡言,个人感情从不外露。此时他站起身,面对安妮并看着她说道:“我想告诉你,我小时候大人一直教我把你看做动物。”说完,他就开始哭泣。安妮双手扶住他,看着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我看到这一切,觉得一个巨大的结已经解开了,”彼得说,“我不知道该怎样来描述,就好像打了结的绳子突然间解开了。我从直觉上感到,过去把那位先生和许多人束缚起来的枷锁,已然打开了;他们获得了解放。尽管当时曼德拉仍然被关在罗宾岛(Robben Island)监狱,自由选举也还是四年以后的事,但从那时起我就坚信,南非必将经历一场深刻、重大和持久的转变。”
许多年来,我们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即更好地理解这类转变时刻,包括其背后的驱动力及其释放的变革信号。这类转变究竟是如何得以发生的?我们觉得,我们过去的写作,最好也只是描述了歌词,却基本上把乐谱遗漏了。当代变革理论似乎既没有足够的聚焦,也没有足够的视角,当然这听上去很矛盾。我们以后将要参与的变革,既包含深层的个人转变,同时也是固有的系统性变革。但是,有转化力的变革所隐含的深层经历,却是现有管理学研究所忽视的,也是对领导力的一般理解中所忽视的。如奥托所说,“这是个盲点,它所涉及的并非‘是什么’或‘如何做’的问题,即不涉及领导做什么事或怎么做事的问题;它涉及‘是谁’这个问题:我们是谁?作为个人和集体,我们行动的内在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关于学习的新思考
在遇到担心和焦虑的情况时,我们中间任何人都可能会回到最习惯的行为方式上去。社会和集体的行为也没什么两样。尽管世界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大多数企业、政府机构、学校以及其它大型组织,仍旧按照一直以来的习惯重复着同样的组织行为。
这并不是说它们没有学习,而只是说学习非常有局限性:学习局限于对周围环境做出最佳的反应,好像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形成毫不相干。反应性学习(reactive learning)局限于“下载”习惯的思维方式,并延用我们感到舒适的、熟悉的范畴来看待世界。而对那些与自己所了解和相信的不尽相同的说法和做法,我们是要怀疑的。我们为自己的利益辩护。在反应性学习中,我们的行动实际上是习惯的重复,并且无疑最终会加强自己原有的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不管结果如何,我们最终总是“正确的”。往好处说,我们只是把以往做过的再做得更好。我们在自己原有的世界观里寻找安全感,作茧自缚,而与外面的世界更加隔离。
反应性学习
各种学习都包含思考和行动两方面。在反应性学习中,思考是在已有的心智模式下进行的,而行动则是在过去的行为习惯模式下进行的。
但是,不同于上述模式的学习也是可能的。7年多以前,约瑟夫和奥托开始采访前沿科学家和企业与社会型企业的创业者。这些采访(现已有150多份)开始时,总要问一个简单的问题:“您的工作中所面对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两类受访者的谈话放在一起,揭示出一种新的学习过程,它可以创造一个不为习惯主导的新世界。
所有学习都包含思考和行动两个方面。所有学习都涉及我们如何与世界交往互动,以及从中能开发什么样的能力。有所不同的是知见的深度,及其所带来的不同的行动原动力。如果知见从未超越事件本身和眼前情况的表面层次,行动就会是反应型的。然而,如果能深入参透更大的整体及其所生成的“现实”,以及我们自己与这个整体的联系,那么我们行动的原动力和有效性就将极大地改观。
更深层的学习
更深层的学习实践能创造对更大整体的更深层的知见,包括整体的现状
及其演进的方向;学习所带来的行动将越来越成为创造未来的过程的一部分。
与科学精英交谈时,我们发现了许多卓越的见解,涉及我们深层参悟的潜力及其对理解力、自我观念和我们在世界上的认同归属感等方面的作用与影响。与企业家交谈时,我们感到他们的观点异常清晰:他们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什么样的行动才能服务于正在生成的现实,以及怎样让新的灵感和洞悉服务于呈现中的新现实。但我们还发现,这两部分人基本上没有交流。而实际上这两部分人所谈论的是同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学会“当下体悟”(presence)正在呈现的整体,学会成为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所说的那种“自然之力”(force of nature)。
未来之势场
深层学习的关键在于认识到,我们所积极参与的更大的生命整体,在本质上不是静止不变的。和所有生命系统一样,它既保持着生存所必需的某些特征不变,同时又在进化。当我们对这个动态的整体有更深的认识时,我们对正在呈现的现实,就更能有所把握了。
小儿麻痹疫苗的发明人萨尔科,曾谈到如何融入不断呈现的宇宙“动力流”并体验其演进,就像“一个活跃的、可以通过我自己的选择来引导的过程”。他认为正是这种能力才使他抛弃了通行的观念,并最终发明了挽救千万人生命的疫苗。我们采访的许多企业家都成功创立了许多公司和其他类型的组织。他们都一致认为,创业者所表现出的能力,是其体察浮现中的客观情势,并使自己的行动与之相适应、相和谐的功夫水平的展现。正如圣菲研究所著名经济学家布赖恩·阿瑟所说:“每一项意义深远的创新都要以一种内求的历程为基础:潜入内心更深处,从中使实证和真知浮出水面”。
这种内求的历程是所有创造力的核心,艺术界、工商界、科学界都如此。很多科学家和发明家,就像艺术家和实业家一样,有看似自相矛盾的境遇:一方面是很大的自信心,觉得自己的选择和行动真是事关重大;另一方面是很深的谦卑感,觉得有超越自己的力量在引导自己。恰如米开朗琪罗所说, 他们的工作只是“把自己的手从大理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知道自己的行动是这种成功的关键,但同时他们还知道,手“是想摆脱束缚的”。
体悟当下
我们相信, 融入未来之势场所必备的核心能力,是体悟当下之力。我们最初以为,体悟当下就是完全清醒地意识到当下的时刻。后来我们开始理解,体悟当下是一种深切的聆听,并对超越自己先入为主之见和以往的习惯思考方式,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开始看到,对旧的认同感和控制欲要“放得下”;这一点很重要。我们还看到萨尔科所说的、选择主动为生命进化服务的重要性。最后,我们还认识到,体悟当下的所有这些方面,其实是引导我们进入一种“拿得起”的境界,即有意识地参与更大的变革之势场。我们一旦“拿得起”,那个势场就会发生改变,塑造客观现状的各种力量就会从重演过去,转向促生正在呈现中的未来。
这个转换尽管十分重要,但就我们所知,各个精神修炼或宗教传统对集体的转换现象,或者对在集体中修炼转换的能力,还很少有论述。然而,我们的许多采访对象都在工作团队中,甚至有几个例子是在整个公司组织中,经历了激动人心的变化。一些理论家还提出了解释这种现象的理论,试图超越个人和集体的二分对立逻辑。
我们最后的结论是:要理解体悟当下、把握产生变革之大势场的可能性,就应从多种角度入手,即:从研究生命系统的新兴科学、创造性艺术以及组织变革的深层经历等方面入手;还要直接从理解自然的生成和哺育能力入手。几乎所有土著文化都把自然、宇宙或大地母亲当作终极的老师。人类从未像现在这般如此需要重新发现这个老师。
本文摘编自《第五项修炼·心灵篇》一书
彼得·圣吉: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国际组织学习协会(SoL)创始人、主席。在麻省理工大学史隆管理学院创立了“组织学习中心”,对一些国际知名企业,如微软、福特、杜邦等,进行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辅导、咨询和策划。1970年,于斯坦福大学获航天及太空工程学士学位,之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管理学院,获社会系统模型塑造硕士学位。
我们四人尽管背景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我们都曾经历过集体觉醒的非常时刻,经历过由此而产生的大型社会系统的变革。
这种非常时刻之一,就发生在1990年的南非。当时彼得在约翰内斯堡(Johannesburg)北部山丘地区,与同事共同主持一个为期3天的领导力研习营。那时,举办这类研习营已有15年的历史,但之前还从未在南非举办过。彼得当时有两个同事,一个是南非的黑人,另一个是南非的白人,两人正接受培训,以便在将来能够独立主持这类领导力研习营。学员共有30名,一半是白人企业高管,另一半是黑人社区组织者。他们许多人都是冒着风险来参加这次研习营的。
研习营的最后一天,大家听说德·克勒克(F. W. Klerk)总统即将发表演讲,于是就聚集在电视机旁观看。他们看到的正是促使南非种族隔离走向崩溃的那场著名的演讲。在演讲中总统宣布,所有从前被视为非法的黑人组织从那一刻起都变成了合法组织。安妮·娄斯毕(Anne Loetsebe)是当时在场的一名社区领导人,她完全被演讲吸引住了。当听到总统宣布每个组织的名字时,她立刻眼睛发亮,流露出喜悦的神情:非洲民族会议(ANC)、泛非洲人大会(Pan Africanist Conference)……安妮后来说,当听到每个组织的名称时,她立刻就想到,那些因参加这些组织而被捕入狱的亲戚终于能获释回家了。
那场演讲过后,研习营又恢复了既定的日程安排,直到完满结束。当天下午,作为研习营日程的常规内容,大家观看了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录像。由于这部录像曾一度被南非政府禁止播放,所以许多人此前从未看到过。最后大家作“结语发言”(check out),即给每个人最后的机会,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先发言的四位说到这次研习营对他们的重要意义,以及他们在反思自我和领导力开发方面的学习收获,都说得非常精彩。第五个发言的是一位高个子的非洲企业高管。这位先生在研习营中一直沉默寡言,个人感情从不外露。此时他站起身,面对安妮并看着她说道:“我想告诉你,我小时候大人一直教我把你看做动物。”说完,他就开始哭泣。安妮双手扶住他,看着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我看到这一切,觉得一个巨大的结已经解开了,”彼得说,“我不知道该怎样来描述,就好像打了结的绳子突然间解开了。我从直觉上感到,过去把那位先生和许多人束缚起来的枷锁,已然打开了;他们获得了解放。尽管当时曼德拉仍然被关在罗宾岛(Robben Island)监狱,自由选举也还是四年以后的事,但从那时起我就坚信,南非必将经历一场深刻、重大和持久的转变。”
许多年来,我们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即更好地理解这类转变时刻,包括其背后的驱动力及其释放的变革信号。这类转变究竟是如何得以发生的?我们觉得,我们过去的写作,最好也只是描述了歌词,却基本上把乐谱遗漏了。当代变革理论似乎既没有足够的聚焦,也没有足够的视角,当然这听上去很矛盾。我们以后将要参与的变革,既包含深层的个人转变,同时也是固有的系统性变革。但是,有转化力的变革所隐含的深层经历,却是现有管理学研究所忽视的,也是对领导力的一般理解中所忽视的。如奥托所说,“这是个盲点,它所涉及的并非‘是什么’或‘如何做’的问题,即不涉及领导做什么事或怎么做事的问题;它涉及‘是谁’这个问题:我们是谁?作为个人和集体,我们行动的内在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关于学习的新思考
在遇到担心和焦虑的情况时,我们中间任何人都可能会回到最习惯的行为方式上去。社会和集体的行为也没什么两样。尽管世界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大多数企业、政府机构、学校以及其它大型组织,仍旧按照一直以来的习惯重复着同样的组织行为。
这并不是说它们没有学习,而只是说学习非常有局限性:学习局限于对周围环境做出最佳的反应,好像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形成毫不相干。反应性学习(reactive learning)局限于“下载”习惯的思维方式,并延用我们感到舒适的、熟悉的范畴来看待世界。而对那些与自己所了解和相信的不尽相同的说法和做法,我们是要怀疑的。我们为自己的利益辩护。在反应性学习中,我们的行动实际上是习惯的重复,并且无疑最终会加强自己原有的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不管结果如何,我们最终总是“正确的”。往好处说,我们只是把以往做过的再做得更好。我们在自己原有的世界观里寻找安全感,作茧自缚,而与外面的世界更加隔离。
反应性学习
各种学习都包含思考和行动两方面。在反应性学习中,思考是在已有的心智模式下进行的,而行动则是在过去的行为习惯模式下进行的。
但是,不同于上述模式的学习也是可能的。7年多以前,约瑟夫和奥托开始采访前沿科学家和企业与社会型企业的创业者。这些采访(现已有150多份)开始时,总要问一个简单的问题:“您的工作中所面对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两类受访者的谈话放在一起,揭示出一种新的学习过程,它可以创造一个不为习惯主导的新世界。
所有学习都包含思考和行动两个方面。所有学习都涉及我们如何与世界交往互动,以及从中能开发什么样的能力。有所不同的是知见的深度,及其所带来的不同的行动原动力。如果知见从未超越事件本身和眼前情况的表面层次,行动就会是反应型的。然而,如果能深入参透更大的整体及其所生成的“现实”,以及我们自己与这个整体的联系,那么我们行动的原动力和有效性就将极大地改观。
更深层的学习
更深层的学习实践能创造对更大整体的更深层的知见,包括整体的现状
及其演进的方向;学习所带来的行动将越来越成为创造未来的过程的一部分。
与科学精英交谈时,我们发现了许多卓越的见解,涉及我们深层参悟的潜力及其对理解力、自我观念和我们在世界上的认同归属感等方面的作用与影响。与企业家交谈时,我们感到他们的观点异常清晰:他们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什么样的行动才能服务于正在生成的现实,以及怎样让新的灵感和洞悉服务于呈现中的新现实。但我们还发现,这两部分人基本上没有交流。而实际上这两部分人所谈论的是同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学会“当下体悟”(presence)正在呈现的整体,学会成为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所说的那种“自然之力”(force of nature)。
未来之势场
深层学习的关键在于认识到,我们所积极参与的更大的生命整体,在本质上不是静止不变的。和所有生命系统一样,它既保持着生存所必需的某些特征不变,同时又在进化。当我们对这个动态的整体有更深的认识时,我们对正在呈现的现实,就更能有所把握了。
小儿麻痹疫苗的发明人萨尔科,曾谈到如何融入不断呈现的宇宙“动力流”并体验其演进,就像“一个活跃的、可以通过我自己的选择来引导的过程”。他认为正是这种能力才使他抛弃了通行的观念,并最终发明了挽救千万人生命的疫苗。我们采访的许多企业家都成功创立了许多公司和其他类型的组织。他们都一致认为,创业者所表现出的能力,是其体察浮现中的客观情势,并使自己的行动与之相适应、相和谐的功夫水平的展现。正如圣菲研究所著名经济学家布赖恩·阿瑟所说:“每一项意义深远的创新都要以一种内求的历程为基础:潜入内心更深处,从中使实证和真知浮出水面”。
这种内求的历程是所有创造力的核心,艺术界、工商界、科学界都如此。很多科学家和发明家,就像艺术家和实业家一样,有看似自相矛盾的境遇:一方面是很大的自信心,觉得自己的选择和行动真是事关重大;另一方面是很深的谦卑感,觉得有超越自己的力量在引导自己。恰如米开朗琪罗所说, 他们的工作只是“把自己的手从大理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知道自己的行动是这种成功的关键,但同时他们还知道,手“是想摆脱束缚的”。
体悟当下
我们相信, 融入未来之势场所必备的核心能力,是体悟当下之力。我们最初以为,体悟当下就是完全清醒地意识到当下的时刻。后来我们开始理解,体悟当下是一种深切的聆听,并对超越自己先入为主之见和以往的习惯思考方式,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开始看到,对旧的认同感和控制欲要“放得下”;这一点很重要。我们还看到萨尔科所说的、选择主动为生命进化服务的重要性。最后,我们还认识到,体悟当下的所有这些方面,其实是引导我们进入一种“拿得起”的境界,即有意识地参与更大的变革之势场。我们一旦“拿得起”,那个势场就会发生改变,塑造客观现状的各种力量就会从重演过去,转向促生正在呈现中的未来。
这个转换尽管十分重要,但就我们所知,各个精神修炼或宗教传统对集体的转换现象,或者对在集体中修炼转换的能力,还很少有论述。然而,我们的许多采访对象都在工作团队中,甚至有几个例子是在整个公司组织中,经历了激动人心的变化。一些理论家还提出了解释这种现象的理论,试图超越个人和集体的二分对立逻辑。
我们最后的结论是:要理解体悟当下、把握产生变革之大势场的可能性,就应从多种角度入手,即:从研究生命系统的新兴科学、创造性艺术以及组织变革的深层经历等方面入手;还要直接从理解自然的生成和哺育能力入手。几乎所有土著文化都把自然、宇宙或大地母亲当作终极的老师。人类从未像现在这般如此需要重新发现这个老师。
本文摘编自《第五项修炼·心灵篇》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