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nfeng890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出发,阐述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必要性,总结了学校开展学分制、特长生制度、个案式就业指导制度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体会、经验和效果。
  [关键词]就业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作者简介]李立(1960- ),男,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山东济南250013)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035-02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通过几年的改革和探索,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宗旨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战线全体工作者的共识。现在方向已经明确,必须采取有效制度、机制来保障和落实。
  
  一、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就业乃民生之本,它是关系到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社会稳定,涉及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必须高度重视。近几年高等教育发展迅猛,高校毕业生逐年上升,2004年的280万毕业生中,有150万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必须树立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中还存在三种不良倾向:一是盲目追求“高、大、全”,“高”就是追求办学的高层次,即高职院校一心一意想升本科,认为只有高层次办学,才能办出高水平学校;“大”就是过分贪图校园占地和建筑面积的扩张,认为只有大规模办学,才能办出一流学校;“全”就是盲目追求办学的多科性和综合性,放弃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违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二是有些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强调学科性、系统性,忽视应用性、服务性,仍照搬沿用本科的教学模式,仅仅压缩了本科教学计划和缩减本科课程体系和内容,成为本科教学的压缩饼干。三是盲目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有些高职院校将学生专升本比例高低作为评判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准,突击办辅导班,严重干扰了正常教学工作,偏离了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和方向。这些不良倾向的共同特点是,没有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宗旨。
  要克服上述不良倾向就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就必须打破传统学科教育的教学模式,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坚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根据岗位和岗位群所需能力与素质提炼、整合课程体系,构建新型的高职教学模式,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是进行制度创新,即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推进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评估制度等。高职教育目前已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只有“出口旺”,才能“进口旺”,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力量,不是政府行政的力量,不是学校的主观愿望,而是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一)创新弹性教学管理模式,形成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
  我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学分制管理。由学年制管理改为学分制管理,关系到全校的一系列改革,更为重要的是,实行学分制以后,学生不再有整齐划一的学习进度,学生的组织、管理也必须有新的思路和方式。学分制突破了以往教学管理整齐划一、限制学生自主学习的禁区,为个性发展创造了条件,它的主导思想是自主灵活。我院的学分制展示出以下四个重要作用:
  1.构建灵活实用的课程体系,满足自主学习和就业的需要。我院在构建灵活实用的课程体系时,充分体现了“专宽相济,突出能力”的基本思想,将针对性、适应性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建立院系两级课程教学平台来实现。校级课程教学平台侧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等基本素质,要求全院相对统一,通过开设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来体现。系级教学平台侧重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要求系内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基本技能课相对统一,通过开设主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基本技能课程来体现。
  2.开设课程“超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的今天,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院在高职教育中引入了“超市”的服务理念,通过开设课程“超市”,力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我院的“课程超市”分为“公共课超市”“专业课超市”“专业模块课超市”三类,由于后两类课程直接对应就业岗位,学习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在较短时间内强化了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因而为就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建立学业导师等制度,积极引导学生学习。针对实行学分制后整个教学环境的变化,学院教学管理遵循“宽严结合、张弛有度”的方针,积极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秩序的稳定。一是建立了学业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业的指导作用。学业导师指导学生选课,可避免选课的盲目性。二是实行混班教学制,对公共课、面向多个专业的基础课程和选修课实行混合编班教学,打破系、专业、年级及学生自然班之间的界限,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跨年级选课,为学生开展学习竞争和知识交流创造条件。三是在学生的学习中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允许优秀学生在一、二年级自主选择专业,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实行学分绩点制,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但选课制只能解决个人爱好、兴趣和特长的问题,却无法解决学生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存在一定差异的问题。我们通过引入学分绩点制,在保证课程基本要求和专业基本技能达标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考核难度,使大部分学生能够顺利通过考试,同时,从总体教学质量上来控制学生学习质量,学生可以用学得好的课程绩点来弥补学得差的课程绩点。虽然每门课程的要求有所降低,但是通过对总平均学分绩点的控制,学生的总体学习质量并未下降,学生用特长弥补不足,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的目的。
  
  (二)创新个性化培养模式,建立特长生导师制度
  针对高职教育强化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的特点,我院从2001年起推行了特长生导师制,基本方式是:选拔专业基础理论扎实、有专业特长、具备因材施教的教学能力和良好师德的教师担任特长生导师,选拔主动学习、有钻研精神、心理素质好、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参与导师课题研究,跟随导师学习和实践,导师通过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职业道德。
  发展人的个性特长,往往能最有效、最大限度地开发一个人的个性潜能。特长生导师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展专业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特长生导师制突破了因材施教的管理难点和能力培养的传统模式,用一整套制度使因材施教的活动变得切实可行,使师生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持续性地相互调动,是目前条件下学习效率较高的学用一体模式,具有教育的试验性、先导性、创新性和示范性。特长生的学习方式主要采用学用一体的模式,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通过学习和实践,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得到加强,就业优势明显增强。
  
  (三)创新就业管理模式、实行个案式就业指导制度
  为了达到学生高质量就业这一目标,我院于2002年提出了实行个案式就业指导的工作制度。高质量就业是指:学生在就业岗位上,能够发挥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应用、管理、创新方面的作用,体现其自身的价值。个案指导既是一种思想方法,它承认毕业生作为就业的“个体”,彼此之间在能力、兴趣、价值、内在愿望及性格等诸方面存在的差异,把每一位毕业生看做有“个性”的“个体”。同时,它又是一种工作方法,要承认“个性”必须了解“个性”,应当逐个地、一对一地与毕业生进行深层次交流,对每一位毕业生进行综合的评价与分析,指导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个体”就业方案,帮助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并使每一名毕业生实现可持续发展。个案指导制是伴随学分制和特长生导师制而产生的一种就业指导工作制度。个案指导制要求就业要与所学的专业和课程相结合。个案指导的提前介入等内容强化了通过制度的融合形成突出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
  为保证“个案”指导的落实,各系成立了包括系主任、辅导员、专业教研室主任在内的领导小组,按照师生比1∶20的比例开展“个案”指导。从新生进入学院开始,我院个案就业指导工作提前介入,从学生入学选择专业开始进行职业倾向测试,为各班选派学业导师,根据企业的需要调整课程设置计划,个案指导对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机制起到了反馈调整的重要作用。
  实施“8215”工程。所谓的“8215”工程是指,对80%的毕业生进行为期两年、对10%的优秀毕业生进行为期五年的跟踪调查走访工作,它是搭建起企业、学院、毕业生之间互动的桥梁。将走访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生成“招生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建议” “专业课程设置改进建议” “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改革建议”等几个报告,成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等工作的重要依据。“8215”工程是对“毕业生走访”活动的具体细化,是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大举措。
  
  (四)创新和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形成良性运作机制
  教学工作评价体系重点是构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及其激励机制,对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效果实行全面评价,对教学工作进行有效调控。第一,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岗位优质优酬机制。我们注重按科学、系统、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对教学质量实行了学生、教师和领导全员评议,并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科学设置教学岗位,适当拉开教学岗位津贴档次,实行教学岗位的优质优酬。此外实施“名师工程”,鼓励名师上讲台,发挥名师的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使更多的教师向名师学习,推进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第二,构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建立优秀学生奖励机制和学习创新激励机制。实行“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运行模式,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教学机制,对学生素质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测评,对优秀学生实行奖励,对创新活动进行激励,对大学生学习创业实施有效指导。第三,构建系级教学状态评价体系,把学生就业数量和质量、社会服务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对系级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管理状态分别采取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制度化评估。教学投入向对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的方面倾斜,向计划科学、工作落实、质量优秀的系倾斜。第四,在开展综合性评估的同时,积极开展专项评估和验收,如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验收,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强化毕业设计管理、专业和课程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提升学院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尧学.坚持就业导向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杨树勋.现代高等教育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3]王伟廉.高校课程管理:中国高校教学改革亟待开发的研究领域[J].江苏高教,2001(2).
其他文献
学校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实践中的共同价值取向,不能依靠“百度”而来,不能太口号化和模式化;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总结和借鉴,学会批判地“拿来”,不能带有官僚成分,不能只出于政
[摘 要] 教师业务能力测试,旨在检验中小学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也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包括组织不严密,组织机制不健全,教师不重视,参考教师年龄也不统一等。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教师;业务能力测试;思考;价值;问题;建议  近些年来,为进一步引导广大教师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促研,逐步建立一支学习型、研究型、专业化
[摘 要] 学生间的纠纷是班主任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教师要采用“自省”和“共评”相结合的方式,让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关键词] 小纠纷;自省;共评一、娓娓引导,让学生自省  学生间的矛盾,很多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只是有的孩子比较敏感,喜欢用放大的眼光去看待一些事物,就导致了矛盾的产生。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  事件:一天,班上的小严告诉我,小金打他的
[摘 要] 学校的中层干部作为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学校一定要用好中层干部,让他们各显其能,助推学校的发展。  [关键词] 能力;信任;交流;培养  一、重能力、轻成绩,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学校中的中层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可以说,他们曾经都做出过辉煌的成绩,都是因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而成为教师心目中的“骄子”。但是,倘若校长只根据成绩而论其才干,那就会产生管理上的误区。现实
一所没有文化内涵的学校,如鲜花缺少色彩,绿叶有失生机一样。因此,校长必须重视学校文化建设,用学校文化引领学校有品质地发展,用学校文化让师生有品位地生活,用学校文化焕发
[摘要]文章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高职学生的道德状况和道德问题的归因进行了深入解析,并就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提出了科学、合理、具体、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学生 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王晓典(1968- ),男,黑龙江青冈人,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思想政治;陈桂香(1970- ),黑龙江明水人,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副教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学生管理的不和谐因素,阐述了构建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必要性,探讨了构建高校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途径。  [关键词]和谐社会高校学生管理体系以人为本  [作者简介]魏可嘉(1978- ),女,河北安国人,河北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陈京辉(1964- ),男,河北唐县人,河北大学校园管理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李超(
三年来,我院全面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科技工作发展迅速,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中央做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定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