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全程式”实践教学体系实践研究,结合高职院校安排学生实习时遇到的实际困难,本文立足“产学合作,互惠互利”原则,阐述了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都受益的“两类实习模式”、“四步操作程序”、“五个保障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全程式;实践教学体系;实习模式;保障机制;操作程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5-0116-02
高职院校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实践,尤其是要面向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各类实习,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学生,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全程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鉴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特征,必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依据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1859~1952年)创建的“从做事情中求学问”为基本原则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教学理论,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笔者提出“理实融合,实践育人”的理念。“理实融合”:从狭义上说,“理”即理论教学,“实”即实践教学;从广义上说,“理”即学校,“实”即社会。“理实融合”指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学校和社会相结合;“实践育人”是指“学习知识和技能”与“修炼品德和能力”互相促进,紧密融合,同时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在高职教育领域进行了丰富和拓展,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征和本质要求。在实践中通过构建以“实践为中心”的理论课程结构、搭建“工学结合”平台、“校企合作”等途径,构建人才培养“全程式”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三年的学程中都能受到实践训练,得到“准工作”环境的熏陶,从而培养出具备“一专多岗、零适应期”的高技能人才。
学生实习模式的构建
要达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全程实践教学,实习是最主要的环节之一。但是,由于学校、企业、学生等各方面原因,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多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因此,高职院校如何立足实际,探索有益的办法来保障学生的实习显得十分迫切。我院长期以来积极探索“全程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符合高职教育与企业发展特点的“产学合作、互利互惠”的平台,提炼各类实习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按实习情境创设主体分类
实习的关键因素是情境的创设,实习情境包括仿真情境和真实情境。仿真情境一般以学校为主体创设,真实情境一般以企业为主体创设。
以学校为主体创设是指学校在组织管理学生实习的过程中承担主要角色,学校积极主动挖掘校内各种资源,充分发挥自身软硬件条件,建设校内仿真实训工场,使培养的人才在仿真情境中获得熟练的基本技能,也就是说,以基本技能培养为重。该模式在各学校实施居多,只要财力允许还是能做到。只是仿真毕竟不同于真实,学校也不同于企业,实习效果于培养目标还是有距离。
以企业为主体创设是指企业在学生实习组织管理的过程中承担主要角色,企业为了获得自己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积极向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实习场所往往是企业某个车间、某些具体岗位,实习内容由企业规划确定,企业希望通过这种模式高效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条件的企业甚至自己办学校。该模式目前有较好的案例,以企业为主体创办了学院,如浙江吉利集团的吉利大学,大红鹰集团的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但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则根本无法做到,且积极性也不高。
学校与企业共同为主体创设是指学校与企业共同作为主体,以一种制度确定两者的关系,双方积极互动,主动沟通,达成各项共识,从实习课程安排、情境创设到培养考核体系的确立与实施、实习费用的组成等均明确讨论,按互惠互利的原则,谋求利益最大化。该模式是学校与企业都希望达到的最佳状态,需要研究有效的机制来激活。
(二)按不同专业群类别实习情境创设分类
由于不同专业群对应企业的生产要求不同,在实习安排中必然体现出相应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为此,笔者将学院专业群,根据其与社会生产的关系,划分为劳动密集型和技术管理型两大类,针对不同专业,创设不同的实习情境。
校内模拟情境创设是建立在学校实践性教学场地已具一定规模和一定先进性的基础上,如果某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小,不适合集中组织到企业生产实习,则由企业帮助,根据实际生产情境,将学校现有场地扩建成近似于真实情境的校内实习基地,让学生进行实习。技术管理型专业多用此模式,例如建筑经济管理、工程造价、商务英语、会计电算化等。此类专业毕业生对技能要求相对较低,需具一定的综合管理能力,企业需求量少,适合组织校内模拟情境实习。
校外真实情境创设人才培养必须与企业用人需求密切联系,教学计划安排上具二段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要在学校实施教学,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例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均集中到一学期或一学年到企业进行,有的专业课也可放到实习中去。劳动密集型专业大多按此模式,例如与服务业、制造业有关的汽车类、机电类专业等。此类专业毕业生对技能要求较高,企业生产一线需求量较大,便于组织集中进行实习。
校内集中实习与校外分散实习相结合是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和岗位需要,细化实习内容,在校内实训基地集中进行分项内容实习;在校外实习基地或用人单位,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两种形式并存;并允许学生在学校安排能力范围以外,自行分散寻找适合自己职业能力和就业的实习岗位。学生难以统一安排,或是学生就读时就已确定就业意向,可按此办法组织实习。
实习模式的操作程序
无论采用的是哪一种实习模式,都具有共性的操作程序,即互惠互利、产学合作→创设情境、提供场所→实施管理、有效评价→顶岗顶用、培养达标。
互惠互利,产学合作学校的教育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企业发展带来活力;企业需要人才,为学校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同时又可以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建议。基于人才培养的共识,校企合作,把育人和用人相结合,关键是要搭建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平台,尤其是要激励企业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该环节是各模式成功运作的前提,不可或缺。
创设情境,提供场所这个环节是建立在双方合作的前提下,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将现有实习场所改造成仿真模拟实训场所,或者由企业提供真实工作情境和一定实习岗位,不论是哪一种形式,其目的都是给学生培养动手能力、职业能力创设情境,都是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实训、实习场所。
实施管理,有效评价“工学结合”开展学生的实习活动,必须建立相关配套的管理制度,学校、企业都要提出管理学生实习的具体办法。要求对校企双方履行其培养人才的责任、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对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措施的实施是否有效得力进行评价。
顶岗顶用,培养达标解决学生实习问题,其目的正是创设职业情境,达到培养目标。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的学生要求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就能顶岗,顶岗能够顶用。因此,安排学生的实习不论在校内还是校外,都要根据学生的就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锻炼,才能培养具备“一专多岗、零适应期”的高技能人才。
实习模式的保障机制
要确保各类实习模式的有效运作,必须构建企业、学校、学生在“产学合作,互惠互利”平台下,在学生实习组织与管理过程中互为要素、互为动力、互相制约、互相激励以期达到最佳效果的保障机制。
驱动机制要使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国家必须采取一定保护性、倾向性政策,通过立法——政策导向,拨款——经费资助,监督——良性循环等办法予以保障;企业接受了学生实习,要有可获得利益的价值驱动;还可通过毕业的校友在工作岗位所建立的网络,搭建驱动产学合作的另一种途径。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其培养的广大毕业生就是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优秀毕业生的联谊应定期举行,既增加了情感交流,又能获得最精准的行业资讯。
管理机制校企双方必须成立一个产学合作管理机构,由校企双方领导共同组成机构领导人员。下设具有行政职能的产学合作办公室,组成人员要求是参与部门的负责人,并且设置专职人员予以负责,并有专门工作人员;要建立包括机构设立、人员配备、管理机制、部门职责、经费投入、实习基地创建办法、实习管理办法、人员考核办法等方面的整套制度,例如《产学合作协议》、《产学合作机构工作条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条例》、《共同创建产学合作实习基地的办法》等。
培养机制培养机制应考虑两个层面的培养,一个层面是实习教师(或师傅)对实习学生的培养,企业对学生的管理相对学校而言要弱一些。指导师傅教学能力与教学组织能力的欠缺,再加上学生的实习时间不是太长,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管理等问题,企业应制定有效方案,加强学生管理;另一个层面是产学合作机构对实习教师(或师傅)的培养,主要加强的是对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形成定期安排实习教师到企业一线工作的制度,或者由企业派出熟练技术人员到校指导,减少岗位适应性差距。
评价机制对实习评价是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的,应依据一定的科学标准对所实施的实习活动及其效果做出价值上的判断;评价机制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与教学目标相符合,能正确反映实习各项工作的客观规律,以体现它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标准要定得适中,不宜过高或过低。评价既要重视终结性评价,即评价对象的工作结果,更要重视实习活动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评价不能片面追求定量分析,而应把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也就是把客观的统计测量方法与带有主观因素的描述分析方法结合起来。
(五)反馈机制
全方位及时地反馈对实习工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里的反馈包括学生对企业的反馈、学生对学校的反馈、企业对学生的反馈、社会对学校的反馈。产学合作办公室应制订各类反馈表,定期或不定期收集各方面意见及建议,畅通渠道,向产学合作机构反馈,从而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完善学生的实习管理。
实习模式的实践成果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立足行业,面向社会”,主动寻求共通的合作企业,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和实践。通过努力,由行业分管教育的领导牵头成立了“校企合作协调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行业厅各处、室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企业的领导、技术骨干组成。同时,相应建立了学院层面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和系一级的“专业大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与实训中心合署),解决了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问题;健全和完善了如《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校外实习管理办法》等一整套管理制度;与浙江省江能建设有限公司、浙江省水电建筑安装公司、浙江水电建筑机械有限公司等70多家企业签订了紧密性的校企合作协议。协议规定了基地管理制度、工作人员组成、实习组织形式、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方法、实习经费支付等内容,明确了企业职责,形成“互惠互利”的机制。校企共同建设了“水工仿真模型实训室”、“发电厂仿真实训中心”等12个校内实训基地,还与库柏耐吉(宁波)电气有限公司开设了“库柏耐吉订单班”,实行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合作办学。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比较好地完成了各类实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卢之章.生产实习教学法[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
[2]罗伯特·B·西奥迪尼.影响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孙灿成.学校管理学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吕文升,文天培.现代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7]吴松,吴芳和.WTO与中国教育发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徐金寿(1962—),浙江临安人,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学校管理。
(本文责任编辑:尚传梅)
关键词:全程式;实践教学体系;实习模式;保障机制;操作程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5-0116-02
高职院校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实践,尤其是要面向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各类实习,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学生,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全程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鉴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特征,必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依据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1859~1952年)创建的“从做事情中求学问”为基本原则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教学理论,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笔者提出“理实融合,实践育人”的理念。“理实融合”:从狭义上说,“理”即理论教学,“实”即实践教学;从广义上说,“理”即学校,“实”即社会。“理实融合”指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学校和社会相结合;“实践育人”是指“学习知识和技能”与“修炼品德和能力”互相促进,紧密融合,同时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在高职教育领域进行了丰富和拓展,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征和本质要求。在实践中通过构建以“实践为中心”的理论课程结构、搭建“工学结合”平台、“校企合作”等途径,构建人才培养“全程式”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三年的学程中都能受到实践训练,得到“准工作”环境的熏陶,从而培养出具备“一专多岗、零适应期”的高技能人才。
学生实习模式的构建
要达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全程实践教学,实习是最主要的环节之一。但是,由于学校、企业、学生等各方面原因,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多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因此,高职院校如何立足实际,探索有益的办法来保障学生的实习显得十分迫切。我院长期以来积极探索“全程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符合高职教育与企业发展特点的“产学合作、互利互惠”的平台,提炼各类实习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按实习情境创设主体分类
实习的关键因素是情境的创设,实习情境包括仿真情境和真实情境。仿真情境一般以学校为主体创设,真实情境一般以企业为主体创设。
以学校为主体创设是指学校在组织管理学生实习的过程中承担主要角色,学校积极主动挖掘校内各种资源,充分发挥自身软硬件条件,建设校内仿真实训工场,使培养的人才在仿真情境中获得熟练的基本技能,也就是说,以基本技能培养为重。该模式在各学校实施居多,只要财力允许还是能做到。只是仿真毕竟不同于真实,学校也不同于企业,实习效果于培养目标还是有距离。
以企业为主体创设是指企业在学生实习组织管理的过程中承担主要角色,企业为了获得自己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积极向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实习场所往往是企业某个车间、某些具体岗位,实习内容由企业规划确定,企业希望通过这种模式高效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条件的企业甚至自己办学校。该模式目前有较好的案例,以企业为主体创办了学院,如浙江吉利集团的吉利大学,大红鹰集团的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但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则根本无法做到,且积极性也不高。
学校与企业共同为主体创设是指学校与企业共同作为主体,以一种制度确定两者的关系,双方积极互动,主动沟通,达成各项共识,从实习课程安排、情境创设到培养考核体系的确立与实施、实习费用的组成等均明确讨论,按互惠互利的原则,谋求利益最大化。该模式是学校与企业都希望达到的最佳状态,需要研究有效的机制来激活。
(二)按不同专业群类别实习情境创设分类
由于不同专业群对应企业的生产要求不同,在实习安排中必然体现出相应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为此,笔者将学院专业群,根据其与社会生产的关系,划分为劳动密集型和技术管理型两大类,针对不同专业,创设不同的实习情境。
校内模拟情境创设是建立在学校实践性教学场地已具一定规模和一定先进性的基础上,如果某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小,不适合集中组织到企业生产实习,则由企业帮助,根据实际生产情境,将学校现有场地扩建成近似于真实情境的校内实习基地,让学生进行实习。技术管理型专业多用此模式,例如建筑经济管理、工程造价、商务英语、会计电算化等。此类专业毕业生对技能要求相对较低,需具一定的综合管理能力,企业需求量少,适合组织校内模拟情境实习。
校外真实情境创设人才培养必须与企业用人需求密切联系,教学计划安排上具二段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要在学校实施教学,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例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均集中到一学期或一学年到企业进行,有的专业课也可放到实习中去。劳动密集型专业大多按此模式,例如与服务业、制造业有关的汽车类、机电类专业等。此类专业毕业生对技能要求较高,企业生产一线需求量较大,便于组织集中进行实习。
校内集中实习与校外分散实习相结合是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和岗位需要,细化实习内容,在校内实训基地集中进行分项内容实习;在校外实习基地或用人单位,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两种形式并存;并允许学生在学校安排能力范围以外,自行分散寻找适合自己职业能力和就业的实习岗位。学生难以统一安排,或是学生就读时就已确定就业意向,可按此办法组织实习。
实习模式的操作程序
无论采用的是哪一种实习模式,都具有共性的操作程序,即互惠互利、产学合作→创设情境、提供场所→实施管理、有效评价→顶岗顶用、培养达标。
互惠互利,产学合作学校的教育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企业发展带来活力;企业需要人才,为学校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同时又可以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建议。基于人才培养的共识,校企合作,把育人和用人相结合,关键是要搭建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平台,尤其是要激励企业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该环节是各模式成功运作的前提,不可或缺。
创设情境,提供场所这个环节是建立在双方合作的前提下,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将现有实习场所改造成仿真模拟实训场所,或者由企业提供真实工作情境和一定实习岗位,不论是哪一种形式,其目的都是给学生培养动手能力、职业能力创设情境,都是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实训、实习场所。
实施管理,有效评价“工学结合”开展学生的实习活动,必须建立相关配套的管理制度,学校、企业都要提出管理学生实习的具体办法。要求对校企双方履行其培养人才的责任、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对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措施的实施是否有效得力进行评价。
顶岗顶用,培养达标解决学生实习问题,其目的正是创设职业情境,达到培养目标。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的学生要求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就能顶岗,顶岗能够顶用。因此,安排学生的实习不论在校内还是校外,都要根据学生的就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锻炼,才能培养具备“一专多岗、零适应期”的高技能人才。
实习模式的保障机制
要确保各类实习模式的有效运作,必须构建企业、学校、学生在“产学合作,互惠互利”平台下,在学生实习组织与管理过程中互为要素、互为动力、互相制约、互相激励以期达到最佳效果的保障机制。
驱动机制要使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国家必须采取一定保护性、倾向性政策,通过立法——政策导向,拨款——经费资助,监督——良性循环等办法予以保障;企业接受了学生实习,要有可获得利益的价值驱动;还可通过毕业的校友在工作岗位所建立的网络,搭建驱动产学合作的另一种途径。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其培养的广大毕业生就是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优秀毕业生的联谊应定期举行,既增加了情感交流,又能获得最精准的行业资讯。
管理机制校企双方必须成立一个产学合作管理机构,由校企双方领导共同组成机构领导人员。下设具有行政职能的产学合作办公室,组成人员要求是参与部门的负责人,并且设置专职人员予以负责,并有专门工作人员;要建立包括机构设立、人员配备、管理机制、部门职责、经费投入、实习基地创建办法、实习管理办法、人员考核办法等方面的整套制度,例如《产学合作协议》、《产学合作机构工作条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条例》、《共同创建产学合作实习基地的办法》等。
培养机制培养机制应考虑两个层面的培养,一个层面是实习教师(或师傅)对实习学生的培养,企业对学生的管理相对学校而言要弱一些。指导师傅教学能力与教学组织能力的欠缺,再加上学生的实习时间不是太长,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管理等问题,企业应制定有效方案,加强学生管理;另一个层面是产学合作机构对实习教师(或师傅)的培养,主要加强的是对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形成定期安排实习教师到企业一线工作的制度,或者由企业派出熟练技术人员到校指导,减少岗位适应性差距。
评价机制对实习评价是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的,应依据一定的科学标准对所实施的实习活动及其效果做出价值上的判断;评价机制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与教学目标相符合,能正确反映实习各项工作的客观规律,以体现它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标准要定得适中,不宜过高或过低。评价既要重视终结性评价,即评价对象的工作结果,更要重视实习活动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评价不能片面追求定量分析,而应把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也就是把客观的统计测量方法与带有主观因素的描述分析方法结合起来。
(五)反馈机制
全方位及时地反馈对实习工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里的反馈包括学生对企业的反馈、学生对学校的反馈、企业对学生的反馈、社会对学校的反馈。产学合作办公室应制订各类反馈表,定期或不定期收集各方面意见及建议,畅通渠道,向产学合作机构反馈,从而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完善学生的实习管理。
实习模式的实践成果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立足行业,面向社会”,主动寻求共通的合作企业,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和实践。通过努力,由行业分管教育的领导牵头成立了“校企合作协调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行业厅各处、室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企业的领导、技术骨干组成。同时,相应建立了学院层面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和系一级的“专业大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与实训中心合署),解决了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问题;健全和完善了如《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校外实习管理办法》等一整套管理制度;与浙江省江能建设有限公司、浙江省水电建筑安装公司、浙江水电建筑机械有限公司等70多家企业签订了紧密性的校企合作协议。协议规定了基地管理制度、工作人员组成、实习组织形式、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方法、实习经费支付等内容,明确了企业职责,形成“互惠互利”的机制。校企共同建设了“水工仿真模型实训室”、“发电厂仿真实训中心”等12个校内实训基地,还与库柏耐吉(宁波)电气有限公司开设了“库柏耐吉订单班”,实行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合作办学。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比较好地完成了各类实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卢之章.生产实习教学法[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
[2]罗伯特·B·西奥迪尼.影响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孙灿成.学校管理学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吕文升,文天培.现代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7]吴松,吴芳和.WTO与中国教育发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徐金寿(1962—),浙江临安人,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学校管理。
(本文责任编辑:尚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