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目前通常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它将我们的教学过程以一个个“任务”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形式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其关键是“任务”设计。本文就如何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的“任务”作了探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这就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学中常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的应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完成既定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就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在高中教学实践中,为了满足知识水平不同学生的需求,针对教材规定的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一些不同类型的“任务”,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作为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在进行“任务”设计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的“任务”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务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观愿望,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例如在讲解“声音的数字化”这部分内容时,我首先用Cooledit软件进行一句话的录制,然后通过改变采样频率的方法得到不同的音质,通过不同的播放频率得到不同的声音(如男声变女声)。这样就使学生有了较高的兴趣,并产生探究的愿望,然后让学生用“录音机”录制一段声音并试听,并通过改变录音音量和效果来试验,并将自己理想的作品保存下来。教师可以播放学生的作品以示鼓励,从而在有趣的试验中完成教学任务。
2.设计的“任务”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层次性。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确定我们的教学目标。确定好目标后,要想办法把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容易掌握的小目标,即小“任务”,通过完成这些小“任务”来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例如,网页制作涉及因特网信息搜索、计算机图文编排、网页的链接、网页修饰、计算机文件保存等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制作好的网页——“任务”。在设计这个综合性的“任务”时,教师要考虑到应该包含网页制作所涉及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然后将这个任务分解为几个较小的任务,指导学生分步骤去完成。
“任务”分解、编排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每个“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任务”之间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层次性,即把一个大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小知识,然后把一个个小知识转化成一个个小“任务”。而这些“任务”之间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这项技能,才能用已经掌握的“任务”作铺垫学习其他更深层次的“任务”。
3.设计的“任务”要有阶梯性。
虽然这几年初中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是由于各个学校的师资情况、硬件设施,以及重视程度不同,造成了我们高一新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据我们了解,每年进入我校学习的新生之中,信息技术属于零起点的大约占1/3,基础一般的占1/3,有较高操作能力与理论水平的也占近1/3。过大差异的存在给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充分的了解,设计具有不同层次的“任务”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学文字处理这部分内容,我布置了使用Word软件设计制作主题班报的任务,提出了“初级要求”、“中级要求”、“高级要求”。“初级要求”要求没有错别字、排版整齐有序、主题明确;“中级要求”增加了精心设计艺术字、表格、图片的要求;“高级要求”要求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用色协调、版式美观。我还分别展示了三种不同要求下的优秀示例,为学生树立目标。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任务,优秀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特长,有困难的学生跟得上,基本达到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就都会产生完成任务的积极动机。设置不同水平的“任务”,还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任务后前方又有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学习目标,这就体现了“任务”的阶梯性,已学會的知识也得到了强化。这对能力强的学生是一种鼓励,能力相对差的学生也有了榜样,使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互相促进。
4.设计的“任务”要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设计“任务”时教师要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工具。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Excel图表时,我们就可以结合地理学科中的两地地区温差、数学学科中的函数曲线、化学学科中的元素周期表、物理学科中的物体平抛运动的运动轨迹等统计数据进行图表分析,根据数据的特点选取适当的图表类型,从而不仅使学生分别对Excel中的柱形图、折线图、饼图的特点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科学地理解任务驱动,要认真地研究。只有从学习者角度出发,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驱动性“任务”,才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使学生有成就感、荣誉感,从而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2]郭芳.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这就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学中常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的应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完成既定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就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在高中教学实践中,为了满足知识水平不同学生的需求,针对教材规定的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一些不同类型的“任务”,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作为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在进行“任务”设计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的“任务”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务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观愿望,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例如在讲解“声音的数字化”这部分内容时,我首先用Cooledit软件进行一句话的录制,然后通过改变采样频率的方法得到不同的音质,通过不同的播放频率得到不同的声音(如男声变女声)。这样就使学生有了较高的兴趣,并产生探究的愿望,然后让学生用“录音机”录制一段声音并试听,并通过改变录音音量和效果来试验,并将自己理想的作品保存下来。教师可以播放学生的作品以示鼓励,从而在有趣的试验中完成教学任务。
2.设计的“任务”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层次性。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确定我们的教学目标。确定好目标后,要想办法把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容易掌握的小目标,即小“任务”,通过完成这些小“任务”来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例如,网页制作涉及因特网信息搜索、计算机图文编排、网页的链接、网页修饰、计算机文件保存等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制作好的网页——“任务”。在设计这个综合性的“任务”时,教师要考虑到应该包含网页制作所涉及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然后将这个任务分解为几个较小的任务,指导学生分步骤去完成。
“任务”分解、编排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每个“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任务”之间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层次性,即把一个大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小知识,然后把一个个小知识转化成一个个小“任务”。而这些“任务”之间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这项技能,才能用已经掌握的“任务”作铺垫学习其他更深层次的“任务”。
3.设计的“任务”要有阶梯性。
虽然这几年初中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是由于各个学校的师资情况、硬件设施,以及重视程度不同,造成了我们高一新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据我们了解,每年进入我校学习的新生之中,信息技术属于零起点的大约占1/3,基础一般的占1/3,有较高操作能力与理论水平的也占近1/3。过大差异的存在给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充分的了解,设计具有不同层次的“任务”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学文字处理这部分内容,我布置了使用Word软件设计制作主题班报的任务,提出了“初级要求”、“中级要求”、“高级要求”。“初级要求”要求没有错别字、排版整齐有序、主题明确;“中级要求”增加了精心设计艺术字、表格、图片的要求;“高级要求”要求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用色协调、版式美观。我还分别展示了三种不同要求下的优秀示例,为学生树立目标。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任务,优秀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特长,有困难的学生跟得上,基本达到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就都会产生完成任务的积极动机。设置不同水平的“任务”,还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任务后前方又有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学习目标,这就体现了“任务”的阶梯性,已学會的知识也得到了强化。这对能力强的学生是一种鼓励,能力相对差的学生也有了榜样,使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互相促进。
4.设计的“任务”要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设计“任务”时教师要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工具。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Excel图表时,我们就可以结合地理学科中的两地地区温差、数学学科中的函数曲线、化学学科中的元素周期表、物理学科中的物体平抛运动的运动轨迹等统计数据进行图表分析,根据数据的特点选取适当的图表类型,从而不仅使学生分别对Excel中的柱形图、折线图、饼图的特点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科学地理解任务驱动,要认真地研究。只有从学习者角度出发,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驱动性“任务”,才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使学生有成就感、荣誉感,从而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2]郭芳.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