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理财”理乱蒙元帝国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5ete346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朝的兴起和强盛,根本原因是蒙元统治者武力强大,但是开国早期经济手段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元)世祖为开国贤主,亦专用财计之臣,务于聚敛。”忽必烈先后重用了会理财的阿合马、卢世荣、桑哥等,为开国早期运转筹措了资本。而元朝的灭亡也与其统治阶层“乱理财”密切相关。
  
  历史上的13至14世纪,蒙古族势力覆盖亚洲大陆,并影响至欧洲,当时有波斯官员、史学家甚至尊称蒙古皇帝为“天下的皇帝”“大地和当代的统帅”,可见蒙元的影响力是发散式的。当忽必烈于1267年将元朝帝都迁到今北京地区时,称为大都,西亚、中亚、东亚乃至欧洲的奇珍异宝和财富都源源不断地涌向了大都。
  众所周知,农业不是蒙元贵族的擅长,但在我国古代社会,农业是社会的基础,出于形势需要,早期的蒙古贵族在王文统、许衡、刘秉忠等一批汉臣辅佐下能注意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做些收拢人心的民生工程,到了蒙元政权彻底打败南宋朝廷后,孛儿只斤皇室认为自家已坐稳了江山,就不再重视农业了,“农桑世皆视为具文”,“设官分职,财务重于民事”,对于州县官员也没有农政的考核。
  为了保障皇室的消费和帝国的运行,除了接受来自各地进贡之外,蒙元统治者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放在了商业和帝国的财政、金融上。
  历史上“蒙古长于战阵,而不善于理财”。蒙元政权将全国人口分为四个阶层,从高级到低级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对广大地区的汉人、南人防范极严,除了政治、军事上的防范外,对于汉人的禁条也很多,其中包括禁止汉人“集众买卖”,而把帝国履行商业、金融的功能赋予了西域的“色目人”——这是元朝对于除了蒙古、汉族人以外的其他中西亚各民族的统称。负责为元帝国经营商业、金融的西域商人被称为“斡脱”,拥有商业特权,这就是所谓的“斡脱制度”。
  《元史》中《王珍传》记载:“(王珍)言于帝(元太宗)曰‘大名(府)困赋调,贷借西域贾人银八十铤,及逋粮五万斛,若复征之,民无生者矣。’诏官偿所借银,复蠲其逋粮。”可见,西域商人与元朝官府是一种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官府运作得到了西域商人的经济支持,或者说西域商人的经营活动实际上是元朝政府的经济授权,相当于“官商”或是“官商合股”,西域商人借助元朝政权攫取帝國领域内的财富,赚得盆满钵满。
  财政上,元朝税收沿用了金朝的税收扑买制,就是将国家税收打包卖给代理人承办。如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汉人富豪刘廷玉等人请求交付140万两银子承包全国课税,朝廷没同意。后来交给商人奥都剌合蛮经办,总承包款220万两,虽然承包成本增加了80万两银子,但是这中间还是大有赚头的,你想,元朝的疆域广大,税收承包人自然会绞尽脑汁地寻找税源,敲骨吸髓,增加自己的赚头。在税收扑买制下,元朝皇室省心,税收承包人也大赚一笔,倒霉的是元朝老百姓,所以,元代有阙众口相传的曲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正是当时百姓对社会状况不满的心声。
  元朝不重视农业,来自农业的税赋很少,于是,帝国只有不断增加商税额度来弥补。据文献记载,元朝天历年间(1328年—1330年)商税总数为开国初期至元七年(1270年)最早所定的商税额度的近百倍。
  此外,在金融政策上,元朝统治阶层更是动足了脑筋,“惟自灭宋以后,即一意于财利”(钱穆《国史大纲》)。其实也非独创的好办法,学习前朝而已,“元代专行钞法”。一次又一次的发行宝钞(楮币),并强行推广使用,90多年间,除了元代早期铸造的铜钱之外,前后共印行了4次宝钞:第一次是中统年间造的“中统钞”,说是以银为本位,一贯值银一两,五十贯为一锭;其后在至元年间造“至元钞”,以“至元钞”一贯可兑换“中统钞”五贯;元武宗时,因为通货膨胀,“物重钞轻”,朝廷再印行“至大银钞”,这“至大银钞”与“至元钞”的兑换比例又是1:5,大家都能看出来了,这显然是滥发大额货币,于是不到50年时间,物价上涨25倍!再到元顺帝至正中期,又印造了“交钞”,其兑换率又是前次旧钞的5倍。也就是说,前后四次印制“宝钞”,推动元朝物价上涨了125倍。最后,“遂至钞料十锭易斗粟不得,而元(朝)亦亡矣”,元朝纸币滥发成灾,导致国家灭亡。
  元代经济还有一个很丑陋的现象,就是在朝廷默许下,放高利贷的斡脱商人极其贪婪。南宋彭大雅的《黑鞑事略》中说,蒙古贵族不懂做生意,包括皇帝公主、王公大臣在内的贵族们都将钱交给斡脱商人去投资赢利,“令其自去贾贩以纳息”。斡脱商人将蒙古贵族交付的钱转贷给缺钱之人收取高额利息,或者自己去做生意,再或者利用他们的“特权”,向地方衙门告假状声称自己的货物被抢劫了,而诈骗地方百姓一起赔偿等等,总之,斡脱商人怎么都能赚到钱。
  实际上,放高利贷是元朝斡脱商人们热衷的“拿手好戏”。比方说,一锭(五十两)银的本钱放出去做高利贷,转来转去本息累积,做了十年后,除了当初的一锭本金外,额外获取的利息是1024锭,这就像当初仅是一只小羊羔儿,十年后繁衍生出了一大群羊来,获得巨大回报,这被通俗地称为“羊羔儿息”,反映出元朝斡脱制度下高利贷的疯狂剥削程度。
  史料显示,蒙元统治者惯于游牧征战,不善理财,不懂经济,但却沉迷于浮华奢靡的生活,率性挥霍,帝国财政紧张时胡乱理财,不顾百姓的利益,倚赖甚至沉溺于超发滥印纸钞,使得朝廷信用降至极低,加上元朝末年的苛捐杂税,导致经济凋敝,而经济与政治、社会都密切相关,所以,强大、煊赫一时的蒙元帝国在我国历史舞台上只一晃而过罢了。
其他文献
在中晚清时期的清朝官场,贪污腐败之风横行,卖官鬻爵、收礼受贿已然成为常态。在这种背景下,先后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为臣,虽面临重重困境,却初心不改、挑落诸多贪官下马的初彭龄,堪称“磨不烂、打不垮、压不扁、炒不爆”的铜豌豆。而他一生三起三落的宦海沉浮,也说明了“初老虎”面对的不是一两个贪官个体,而是抱成团的贪官集团。其孤身迎战的姿态,在昏暗的中晚清政坛上写下了格外悲壮的一笔。  仕途“狠角色”  初
期刊
美不胜收的若尔盖大草原恰似一幅巨大的唐卡,阳光是最神奇的调色大师,它会在我们眨眼的瞬间骤然从天空覆盖开来,用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个巨大的调色盘,随意挥洒成各色美景,让你不时从心底里惊叫不已。  随着车轮的节奏声,移步移景的车窗把眼睛引向了远方。进入农区,远远的是一片绿色,高原上矮矮的树丛因长年缺氧多显得营养不良,但却依然忠实地匍匐在大地之上……河流就在脚下,公路紧偎着河流的方向向前延伸。  带着这样的
期刊
山西省东南部,泽州盆地北端,太行山西南边缘,这三个方位同时锁定的,是一个叫做“高平”的地方。  高平,春秋时称泫氏,战国时改为长平。长平之战是战国末年秦国与赵国共同演绎的经典战例。《史记·秦本纪》称:“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史记·赵世家》载:“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余万皆阬之。”《高平县志》“坑赵考”记载得更为详细:“赵括乘胜追至秦壁,即今省冤谷也。其谷四周皆山,唯有一路可容车
期刊
当一代采雄拿破仑在一个小岛上黯然离 世之后,他的传奇也随之而去,但他 的家族却并未因此结束在历史舞台上 的活动,拿破仑众多的兄弟姐妹、后世子孙, 又给历史加入了许多有关兴衰沉浮、荣誉悲欢 的故事,甚至还有人再度当上了法国皇帝。兄妹不和  虽然在大部分情况下,拿破仑之归属地被 视为法国,但对于拿破仑以及他的家人而言, 这个问题却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意大利。  拿破仑之先祖来白于意大利,最初是低等 贵
期刊
南北向的龙泉山脉与东西向的东大路,构成了成都东部的不二龙骨。从这条路上,走过了成都府几千年的风云变幻。  “蜀汉刘备伐吴,经牛鞞东进。”(《成都市交通志》)章武元年(221年)七月,称帝方三月的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由,挥师东征东吴孙权。早在汉代,东出成都翻越龙泉山,经蜀郡辖县牛鞞(今简阳)、资中,通巴郡的道路已立为驿道。  言说龙泉驿,从人文历史的角度出发,驿,是绕不开的礁石;从大自然的角度出发,
期刊
英国人约翰·汤姆逊(1837~1921)是最早的旅行摄影师之一。1862年,他开始了亚洲之行,先后到过印度、柬埔寨、泰国和中国等地。1868年,他从中国香港启程,游历广州、汕头、厦门、上海、宁波、南京、贵州、天津、北京等地,不仅拍摄了大量的人物肖像还留下了丰富的记录风俗和风景古迹的图像资料。    當时的清政府经历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又刚平复太平天国运动,处于一个政治相对平稳的阶段,但中国社会正
期刊
整个山谷只有蓝、白、黄三种颜色,蓝的是一望无垠的天空,白的是天空中一动不动的白云,黄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坟墓上的沙石。  各个王朝充满血腥的权力争斗,那杀气阵阵刀光剑影,都可隐约在山谷间感受到。金字塔虽然名满天下,但鲜为人知的是,要了解埃及文明,比金字塔更为重要的是帝王谷。  门农神像  从开罗出发,向南前行700公里,但见尼罗河横亘眼前,沿河再往西走7公里,便会看到埃及文明的又一处精髓所在——帝王
期刊
真實的战争并不是身处在和平时代的人们所看到的电影片段,动辄就是生死攸关的决定性战役,时刻都是热血澎湃、壮怀激烈,或是惨烈哀嚎、白骨森森。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一场延续了四年的战争(1914年—1918年),有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万人被迫卷入其中。在战壕中的日子绝大多数时间其实是百无聊赖的,同时也伴随着饥饿、寒冷、酷暑、疾病、脏水、老鼠,以及对于死亡的无限的想象和恐惧。    澳大利亚人布雷
期刊
“东床快婿”的真相  中国古代最有名的相亲故事,莫过于“东床快婿”。据《世说新语》所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找到了时任丞相的王导。王导让他自己去东厢房挑选,郗鉴便派一名门客前往。门客回来报告说:“王家子弟都不错,听说来物色女婿,一个个装出很稳重的样子。只有一位坦腹躺在东床上,仿佛没听说有这回事似的。”郗鉴说,“这正是一位好女婿!”问了才知道,这人是王羲之,郗鉴便将女儿嫁给了他。  以现代人的
期刊
让我们回到150年前的1867年。  那是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的第4年,鸦片战争结束后的第7年。从某种意义上说,1867年,正是中国近代大幕刚刚开启之时。  这个古老的国度,在那个时代之前对于世界是如此陌生。同样,那个日新月异的外面的世界,对于这个有着4000年文明的古国,也如此陌生。    在这新旧之间的动荡变化和剧烈冲突中,一本书的出版看似悄无声息,微不足道,但却包含着一些耐人寻味的故事。  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