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成语词典里,“不学无术”是“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的意思。可笔者最近读报才知,“不学无术”最初是指“不通官场权术”。
据《宋史·寇准传》载:张咏与寇准为同时期的名臣,寇准任宰相不久便被贬为陕州知州。有一天,张咏调回汴京路过陕州,寇准设宴招待。临行前,寇准向张咏请教,张咏告诉他:“《汉书·霍光传》不可不读。”回到家,寇准翻开书籍,当读到“然(霍)光不学无术”时,方才知晓张咏此言的本意——不懂折中,最终必被那些耍弄权术于股掌之间的奸佞排挤。因为同道,又是朋友,有些话不便直說,张咏就暗示寇准去读书自悟。诚然,寇准委实领略到了张咏惺惺相惜的善意提醒,但提醒归提醒,对于一向刚正耿直、不愿阿谀逢迎更不愿同流合污的寇准而言,他懂得折中、圆滑的好处,但不屑去做,也不会去做。于是,他因为面对辽国攻宋提出抵抗主张而被小人“使绊子”,最终被宋真宗免去宰相职务、降职外放。
《清室外纪》中有个故事:嘉庆年间,有人写信向大学士曹振镛请教如何做官。曹回复:你对人态度须圆和,遇事不可承担,不可凡事太过较真,不可有立功之心,亦不可自以为忠!这既是一个宦海沉浮数十年的老臣混迹封建官场的经验之谈,也从一个侧面道出了寇准不幸的原因。都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寇准面对辽国大军南下攻宋时若能顺水推舟听从其他官员的意见,不明确提出抵抗的想法,更不提出让宋真宗率军亲征的建议,他便达到了“对人态度须圆和,遇事不可承担,不可凡事太过较真”。而不提出抵抗的建议,也就不会有后来辽宋签订“澶渊之盟”的结果,他也就臻于“不可有立功之心,亦不可自以为忠”的境界,至少不会让其他官员产生“想立功、表忠心”的猜忌。如此,则不论出现何种结果,都可以稳稳当当地做他的宰相。
这样一说,似乎寇准在官场经营太迂腐、太傻、太死板了。然而细想起来,寇准“不学无术”的为官之道,对于其个人确乎很不幸,但对于国家却终究是一种大幸;其所作所为看似不近人情,却是最大的人情。假如寇准不提出抵抗的建议,便意味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连国家都不复存在了,最后遭殃的还不是老百姓?虽说历史不能假设,但真理的逻辑就在那里。
官员要“不学无术”,从而真正让真理畅通无阻,除了靠个人的自律自省,关键取决于上一级官员能否包容豁达,明辨是非,敢于和善于为这些“不学无术”的官员保驾护航。如此,“不学无术”的官员方能放开手脚,做到讲真话而敢于得罪人、勇担当而善于斩荆棘。否则,动辄抓辫子、扣帽子、打棍子,谁还敢讲真话、挑担子?
唐代吏部尚书唐俭因下棋触怒太宗而被贬为地方官,继而太宗又让尉迟敬德指控其有怨言。第二天当庭对质时,敬德却予以否认。尽管当时太宗气得将玉珽摔碎,但不久后,消了气的太宗在宴请三品以上官员时,还是表扬了敬德此举“三利三益”之功:唐俭免于枉死、自己免于枉杀、敬德免于曲从,此为“三利”;自己有改过的美名、唐俭有再生的幸运、敬德有忠直的声誉,此为“三益”。是啊,哪怕经太宗的面授,敬德照样坚持原则,不可谓不忠直;但他未遭贬官以至杀戮之罪,全仗太宗“忽有良心发现”的宽容。尽管这样的宽容可遇而不可求,且多半靠不住,但至少这一次对他们来说是无比幸运的。
诚然,官场权术难以根绝,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讳莫如深,更不能默默效仿、推波助澜。否则,官场生态都让尔虞我诈、虚与委蛇、圆滑刁钻、好人主义钻了空子,那这样的社会还会有前途吗?
诗人汪国真说得好:“垂下的头颅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每一位领导干部都担负着党和人民的嘱托,理当打破封建官场遗留下来的那套权术,坚持另一种“不学无术”,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以追求真理为“不屈的灵魂”,在自己的脚下开拓出一片干净干事的“坚实的土地”。
【原载《群言》】
据《宋史·寇准传》载:张咏与寇准为同时期的名臣,寇准任宰相不久便被贬为陕州知州。有一天,张咏调回汴京路过陕州,寇准设宴招待。临行前,寇准向张咏请教,张咏告诉他:“《汉书·霍光传》不可不读。”回到家,寇准翻开书籍,当读到“然(霍)光不学无术”时,方才知晓张咏此言的本意——不懂折中,最终必被那些耍弄权术于股掌之间的奸佞排挤。因为同道,又是朋友,有些话不便直說,张咏就暗示寇准去读书自悟。诚然,寇准委实领略到了张咏惺惺相惜的善意提醒,但提醒归提醒,对于一向刚正耿直、不愿阿谀逢迎更不愿同流合污的寇准而言,他懂得折中、圆滑的好处,但不屑去做,也不会去做。于是,他因为面对辽国攻宋提出抵抗主张而被小人“使绊子”,最终被宋真宗免去宰相职务、降职外放。
《清室外纪》中有个故事:嘉庆年间,有人写信向大学士曹振镛请教如何做官。曹回复:你对人态度须圆和,遇事不可承担,不可凡事太过较真,不可有立功之心,亦不可自以为忠!这既是一个宦海沉浮数十年的老臣混迹封建官场的经验之谈,也从一个侧面道出了寇准不幸的原因。都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寇准面对辽国大军南下攻宋时若能顺水推舟听从其他官员的意见,不明确提出抵抗的想法,更不提出让宋真宗率军亲征的建议,他便达到了“对人态度须圆和,遇事不可承担,不可凡事太过较真”。而不提出抵抗的建议,也就不会有后来辽宋签订“澶渊之盟”的结果,他也就臻于“不可有立功之心,亦不可自以为忠”的境界,至少不会让其他官员产生“想立功、表忠心”的猜忌。如此,则不论出现何种结果,都可以稳稳当当地做他的宰相。
这样一说,似乎寇准在官场经营太迂腐、太傻、太死板了。然而细想起来,寇准“不学无术”的为官之道,对于其个人确乎很不幸,但对于国家却终究是一种大幸;其所作所为看似不近人情,却是最大的人情。假如寇准不提出抵抗的建议,便意味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连国家都不复存在了,最后遭殃的还不是老百姓?虽说历史不能假设,但真理的逻辑就在那里。
官员要“不学无术”,从而真正让真理畅通无阻,除了靠个人的自律自省,关键取决于上一级官员能否包容豁达,明辨是非,敢于和善于为这些“不学无术”的官员保驾护航。如此,“不学无术”的官员方能放开手脚,做到讲真话而敢于得罪人、勇担当而善于斩荆棘。否则,动辄抓辫子、扣帽子、打棍子,谁还敢讲真话、挑担子?
唐代吏部尚书唐俭因下棋触怒太宗而被贬为地方官,继而太宗又让尉迟敬德指控其有怨言。第二天当庭对质时,敬德却予以否认。尽管当时太宗气得将玉珽摔碎,但不久后,消了气的太宗在宴请三品以上官员时,还是表扬了敬德此举“三利三益”之功:唐俭免于枉死、自己免于枉杀、敬德免于曲从,此为“三利”;自己有改过的美名、唐俭有再生的幸运、敬德有忠直的声誉,此为“三益”。是啊,哪怕经太宗的面授,敬德照样坚持原则,不可谓不忠直;但他未遭贬官以至杀戮之罪,全仗太宗“忽有良心发现”的宽容。尽管这样的宽容可遇而不可求,且多半靠不住,但至少这一次对他们来说是无比幸运的。
诚然,官场权术难以根绝,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讳莫如深,更不能默默效仿、推波助澜。否则,官场生态都让尔虞我诈、虚与委蛇、圆滑刁钻、好人主义钻了空子,那这样的社会还会有前途吗?
诗人汪国真说得好:“垂下的头颅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每一位领导干部都担负着党和人民的嘱托,理当打破封建官场遗留下来的那套权术,坚持另一种“不学无术”,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以追求真理为“不屈的灵魂”,在自己的脚下开拓出一片干净干事的“坚实的土地”。
【原载《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