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研究所物资需求的要求越来越高,备料周期逐年缩短,物资供应风险显著增加。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直接反映到原材料需求的不确定,供应的物资也呈现“多牌号、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点。目前,研究所原材料供应模式属于需求驱动型,用户单位凭单据领料,原材料无库存量时在发起采购流程,这种管理模式及其被动,导致后续临时性采购任务多,订货批量少,需求紧急等状况,同时,计划部门为防止生产延误,对原材料开展库存储备,但是对储备种类、储备时间、储备量的确定,多数依靠物资计划人员经验判断,没有严格标准准则。
二、主要做法
2.1建立项目团队
根据原材料采购业务范围和管理职责,建立了多部门的项目团队,与会明确了团队工作职责及工作目标,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
项目团队充分研讨,创新性地提出常用原材料的定义及管理意义,提炼出科研常用物资供应模式的实践要点,形成定期检查、持续改进机制,建立了以提升供应效率、服务科研生产为理念的常用原材料供应保障体系。
2.2筛选常用原材料
2.2.1 常用原材料供应特点分析
原材料牌号种类繁多,确定常用原材料目录至关重要,目录既要精简,覆盖面又要广泛。传统的ABC分类法仅从成本数量角度分析,并未从需求频率维度进行考虑,根据研究所科研生产特点,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对材料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更为重要。按照用途、使用频率、项目通用性将原材料分为常用材料和特殊材料,常用原材料筛选原则如下:
①使用频率较高、物资通用化程度较强。
②可长期存储而不影响产品质量问题。
③物资每月需保持一定库存量。
④物资占用资金不高,可以承受一定的积压风险。
2.2.2确定常用原材料目录范围
根据材料的需求趋势,统计三年的任务,分析出了使用频率前10的原材料牌号。接着,对10种常用原材料牌号的各项技术标准、规格大小的需求量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了20项常用规格,并形成了常用原材料目录。
2.3开展常用原材料年度集中订货
为加快原材料采购周期,减少零星采购行为,解决单批量不满足市场起订点问题,年初选择试点材料,签订开口合同,执行按需到货。下一年度依据常用原材料目录,下达年度集中订货计划,种类增加70%,采购范围更加全面。同时在年初将订货计划中的材料牌号和规格在研究所发布,对于紧急的需求,推荐需求部门优先选用目录中原材料,缩短供应周期。
2.4构建基于R-S系统的库存控制模型
基于常用原材料年初集中采购的模式,且为实现原材料库存管理精细化,在管理方式上,必须探索一套科学合理的库存控制方法,进而保证在保持原材料库存合理水平的基础上,实现采购-供料的良性循环。
项目团队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进行头脑风暴,最终确定了一种适应于随机需求下的库存控制模型,即订货点-目标库存水平控制策略,简称RS系统。
2.4.1 RS系统定义
它指的是每次取货后,均要核对库存水平,并与预先设置的订货点水平进行比较,如果库存水平降到订货点以下,就根据预先设定的目标库存水平与实际库存水平之差,发出订单,补充库存,订货间隔期是变化的,取决于需求的随机性质。
2.4.2 安全库存、最小库存、最大库存
a)定义
3.1 安全库存
指为了防止不确定性因素(如临时用量增加、特急任务等特殊原因)而预计的保险储备量(缓冲库存)。
3.2 最小库存
指物资在仓库中理论储存的最小数量,低于此数量就有可能造成存货短缺,进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补货点)。
3.3 最大库存
是指企业为控制物资库存量而规定的理论储存上限标准。
b)计算方法
安全库存量的确定依据历史出库数据,按照可储备范围统计的采购周期和平均月消耗量。计算安全库存量后,确定最大库存量和最小库存量。例如安全库存量=月平均消耗量*采购周期/2;最小库存量=月平均消耗量*采购周期+安全库存量;最大库存量=月平均消耗量*采购周期*6;补货量=最大库存量-现存量。
2.4.3 库存控制模型图示
随机需求下,当原材料消耗至最小库存(补货点)时,通知采购人员,按照年度集中订货合同约定,下达补货订单,在库存清空前,能够按规定的订货量到货并补充库存,后續反复循环,原材料始终保持一定库存水平,进而使科研物资需求得到持续满足。
2.5搭建科研常用原材料供应新流程
针对科研原材料供应特点,结合年度集中订货、原材料库存控制等一系列措施方法,对传统的供应模式进行了新的调整改进,做到提前备料、主动供应,形成新原材料供应管理流程。
2.5.1 工作流程说明
保管人员监控常用物资库存消耗情况,当物资消耗至最小库存时,及时将现存量信息反馈至仓储管理人员;仓储管理人员收到保管人员反馈信息,应根据物资实际需用及在途采购情况,计算补货量,编制库存储备计划。其中当补货量不满足最小起订量时,按最小起订量订货;库存储备计划经批准后下达至采购部门;采购部门根据采购计划,执行采购,物资到货后,办理入库。
2.5.2 发布制度
为巩固科研常用原材料供应模型的成果,明确管理职责,固化业务流程,发布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模式运行的闭环管理,同时根据科研实际运行情况修订储备目录,建立了管理模式的持续改进机制。
2.6 定期检查,持续改进
根据PDCA管理理念,对常用原材料供应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有问题及时反馈,形成日常反馈机制,逐步完善常用物资储备目录及标准,为新流程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实施效果
3.1 聚焦主要物料,满足科研需求
通过对科研常用原材料供应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依据近三年历史数据,反复分析研究,制定了10种牌号常用原材料目录清单,并制定了储备标准。统计近三年任务,目录清单可涵盖大部分的物料需求,保证供应。
3.2 减少零星采购,加快采购进度
选择试点材料开展年度集采,临时采购量急剧减少,大幅缩减了原材料临时采购数量,节约管理成本。同时对常用原材料采取年度集中订货方式,签订开口合同,执行按需到货。由于签订开口合同,在上游大幅度降低采购员订货的次数,提高采购员下达采购订单的效率;在下游降低物资复验的次数,在成本和效率方面都有显著提升,充分体现了集中采购的优势。
3.3 精简材料牌号,规范需求申请
以往原材料需求种类高,需求部门选材时,因不了解市场供应情况,有时会选择一些特殊牌号或规格材料,给后续采购工作带来问题,如需求量不满足市场起订点、原材料市场无现货、价格昂贵等,造成原材料供应周期延误。通过常用原材料清单目录制定,同时将清单在研究所公开发布,推荐给需求部门优先选用,进而缩短准备时间,减少了不必要过程,
3.4 严格储备过程,控制库存总量
通过制定安全库存存量标准及准则,保持库存在合理范围之内,优化了存货结构,实现原材料库存精细化管理。
近年来,研究所物资需求的要求越来越高,备料周期逐年缩短,物资供应风险显著增加。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直接反映到原材料需求的不确定,供应的物资也呈现“多牌号、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点。目前,研究所原材料供应模式属于需求驱动型,用户单位凭单据领料,原材料无库存量时在发起采购流程,这种管理模式及其被动,导致后续临时性采购任务多,订货批量少,需求紧急等状况,同时,计划部门为防止生产延误,对原材料开展库存储备,但是对储备种类、储备时间、储备量的确定,多数依靠物资计划人员经验判断,没有严格标准准则。
二、主要做法
2.1建立项目团队
根据原材料采购业务范围和管理职责,建立了多部门的项目团队,与会明确了团队工作职责及工作目标,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
项目团队充分研讨,创新性地提出常用原材料的定义及管理意义,提炼出科研常用物资供应模式的实践要点,形成定期检查、持续改进机制,建立了以提升供应效率、服务科研生产为理念的常用原材料供应保障体系。
2.2筛选常用原材料
2.2.1 常用原材料供应特点分析
原材料牌号种类繁多,确定常用原材料目录至关重要,目录既要精简,覆盖面又要广泛。传统的ABC分类法仅从成本数量角度分析,并未从需求频率维度进行考虑,根据研究所科研生产特点,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对材料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更为重要。按照用途、使用频率、项目通用性将原材料分为常用材料和特殊材料,常用原材料筛选原则如下:
①使用频率较高、物资通用化程度较强。
②可长期存储而不影响产品质量问题。
③物资每月需保持一定库存量。
④物资占用资金不高,可以承受一定的积压风险。
2.2.2确定常用原材料目录范围
根据材料的需求趋势,统计三年的任务,分析出了使用频率前10的原材料牌号。接着,对10种常用原材料牌号的各项技术标准、规格大小的需求量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了20项常用规格,并形成了常用原材料目录。
2.3开展常用原材料年度集中订货
为加快原材料采购周期,减少零星采购行为,解决单批量不满足市场起订点问题,年初选择试点材料,签订开口合同,执行按需到货。下一年度依据常用原材料目录,下达年度集中订货计划,种类增加70%,采购范围更加全面。同时在年初将订货计划中的材料牌号和规格在研究所发布,对于紧急的需求,推荐需求部门优先选用目录中原材料,缩短供应周期。
2.4构建基于R-S系统的库存控制模型
基于常用原材料年初集中采购的模式,且为实现原材料库存管理精细化,在管理方式上,必须探索一套科学合理的库存控制方法,进而保证在保持原材料库存合理水平的基础上,实现采购-供料的良性循环。
项目团队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进行头脑风暴,最终确定了一种适应于随机需求下的库存控制模型,即订货点-目标库存水平控制策略,简称RS系统。
2.4.1 RS系统定义
它指的是每次取货后,均要核对库存水平,并与预先设置的订货点水平进行比较,如果库存水平降到订货点以下,就根据预先设定的目标库存水平与实际库存水平之差,发出订单,补充库存,订货间隔期是变化的,取决于需求的随机性质。
2.4.2 安全库存、最小库存、最大库存
a)定义
3.1 安全库存
指为了防止不确定性因素(如临时用量增加、特急任务等特殊原因)而预计的保险储备量(缓冲库存)。
3.2 最小库存
指物资在仓库中理论储存的最小数量,低于此数量就有可能造成存货短缺,进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补货点)。
3.3 最大库存
是指企业为控制物资库存量而规定的理论储存上限标准。
b)计算方法
安全库存量的确定依据历史出库数据,按照可储备范围统计的采购周期和平均月消耗量。计算安全库存量后,确定最大库存量和最小库存量。例如安全库存量=月平均消耗量*采购周期/2;最小库存量=月平均消耗量*采购周期+安全库存量;最大库存量=月平均消耗量*采购周期*6;补货量=最大库存量-现存量。
2.4.3 库存控制模型图示
随机需求下,当原材料消耗至最小库存(补货点)时,通知采购人员,按照年度集中订货合同约定,下达补货订单,在库存清空前,能够按规定的订货量到货并补充库存,后續反复循环,原材料始终保持一定库存水平,进而使科研物资需求得到持续满足。
2.5搭建科研常用原材料供应新流程
针对科研原材料供应特点,结合年度集中订货、原材料库存控制等一系列措施方法,对传统的供应模式进行了新的调整改进,做到提前备料、主动供应,形成新原材料供应管理流程。
2.5.1 工作流程说明
保管人员监控常用物资库存消耗情况,当物资消耗至最小库存时,及时将现存量信息反馈至仓储管理人员;仓储管理人员收到保管人员反馈信息,应根据物资实际需用及在途采购情况,计算补货量,编制库存储备计划。其中当补货量不满足最小起订量时,按最小起订量订货;库存储备计划经批准后下达至采购部门;采购部门根据采购计划,执行采购,物资到货后,办理入库。
2.5.2 发布制度
为巩固科研常用原材料供应模型的成果,明确管理职责,固化业务流程,发布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模式运行的闭环管理,同时根据科研实际运行情况修订储备目录,建立了管理模式的持续改进机制。
2.6 定期检查,持续改进
根据PDCA管理理念,对常用原材料供应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有问题及时反馈,形成日常反馈机制,逐步完善常用物资储备目录及标准,为新流程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实施效果
3.1 聚焦主要物料,满足科研需求
通过对科研常用原材料供应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依据近三年历史数据,反复分析研究,制定了10种牌号常用原材料目录清单,并制定了储备标准。统计近三年任务,目录清单可涵盖大部分的物料需求,保证供应。
3.2 减少零星采购,加快采购进度
选择试点材料开展年度集采,临时采购量急剧减少,大幅缩减了原材料临时采购数量,节约管理成本。同时对常用原材料采取年度集中订货方式,签订开口合同,执行按需到货。由于签订开口合同,在上游大幅度降低采购员订货的次数,提高采购员下达采购订单的效率;在下游降低物资复验的次数,在成本和效率方面都有显著提升,充分体现了集中采购的优势。
3.3 精简材料牌号,规范需求申请
以往原材料需求种类高,需求部门选材时,因不了解市场供应情况,有时会选择一些特殊牌号或规格材料,给后续采购工作带来问题,如需求量不满足市场起订点、原材料市场无现货、价格昂贵等,造成原材料供应周期延误。通过常用原材料清单目录制定,同时将清单在研究所公开发布,推荐给需求部门优先选用,进而缩短准备时间,减少了不必要过程,
3.4 严格储备过程,控制库存总量
通过制定安全库存存量标准及准则,保持库存在合理范围之内,优化了存货结构,实现原材料库存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