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是价值链吗?我不同意!
中国人口尽管全球第一,但奇怪的是,一些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却与此很不相称,比如这期封面策划所关注的服装业,套用郎教授的一句话:为什么我们的产业那么难?
杂志给出的答案是重建价值链,但我觉得这个有些虚幻。因为做成功的企业,才能说重建价值链或者有话语权,这似乎是循环论证。细看其中的方法,却与一般的竞争策略无二。中国企业是否只有这一条路径?有段子说,去LV的店面总会买到货,去爱马仕的商店时常空手而归。论收入LV是爱马仕的好几倍,但是品牌影响力、在产业的号召力、消费者的狂热程度,能用数字比较谁更成功?
说到中国服装产业最大的问题,红豆老总周海江在贵刊说的一句话是正解:根本原因是把服装当制造业而非时尚业!制造业比什么?能开模、精度高、成本低、交付快,这些要素有几个是服装品牌竞争中用得上的?看看近期ZARA、H&M的质量门就能明白,成功的服装品牌,就从来不在制造业里混。ZARA当年就是靠狗仔队偷拍巴黎米兰纽约时装展而引领“快时尚”,这种招数,国内企业还需要到外面学?点拨一下,服装老总们难道没听说过“微创新”吗?(详见2011年第8期《价值链救赎—中国服装业的重生密码》)
— 西安/马识途
关于开放和封闭之辩
苹果用体验极致的硬件+App store模式,建立起了封闭的帝国;谷歌用搜索引擎+ Android,展示了最大诚意的开放。封闭以质量取胜,开放则以数量为王,做到极致皆殊途同归。
SNS却几乎一边倒的倾向于开放平台,无论是国外的Facebook、Twitter,还是国内的开心网、人人网、微博都一律指向开放,包括刚上市不久的LinkedIn也开始从半封闭状态转为开放。SNS在开放的路上走,已有太多成功的例子,而在封闭模式上坚持的,还没有成功的典范!
当然,这并不能证明贵刊报道的封闭精英社交网站P1.cn一定没戏。只是P1.cn既然选择圈起一帮用户来,挖掘各种盈利模式,根基必须是绝对保证用户质量,将模式的金字塔底层做到极致,不能有“害群之马”导致平台失去尊荣感—文章中介绍普通会员也能推荐朋友加入,并需一定的审核,其他等级高些的会员推荐更是无需审核,这对于一个坚持走封闭之路的SNS来说,这难道不是一个致命问题吗?(详见2011年第8期《P1.cn:一个阶层的私密社交》)
— 深圳/彭丽晶
“协议控制”的政策风向
由于职业原因,我一直对“支付宝事件”非常关注,焦点自然落在“协议控制”问题上。VIE结构的窗户纸被马云捅破,不仅许多已上市的VIE结构公司,包括投行、律师事务所、互联网行业创业者等一大帮子人,恐怕都开始担忧同一个问题:监管部门会怎么应对?
贵刊推出的VIE专题中,邀请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的撰文再次令人感到焦虑!梅新育在文章中表示:VIE从问世之初就违反了中国法规,对国家主权构成了现实的侵犯。一个具有商务部智囊身份背景的人士,做如此激烈的表态,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感受到政策的冷风!
当然,协议控制问题摊在太阳底下晒得剔透,剩下的问题就是业界和监管层在舆论上掰手腕的事情了。监管层是选择继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是进行强硬整肃?梅新育的观点又在多大程度上能代表中国监管部门的法律判断和处理态度?值得关注。(详见2011年第8期《协议控制模式理当终结》)
— 上海/张建江
中国人口尽管全球第一,但奇怪的是,一些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却与此很不相称,比如这期封面策划所关注的服装业,套用郎教授的一句话:为什么我们的产业那么难?
杂志给出的答案是重建价值链,但我觉得这个有些虚幻。因为做成功的企业,才能说重建价值链或者有话语权,这似乎是循环论证。细看其中的方法,却与一般的竞争策略无二。中国企业是否只有这一条路径?有段子说,去LV的店面总会买到货,去爱马仕的商店时常空手而归。论收入LV是爱马仕的好几倍,但是品牌影响力、在产业的号召力、消费者的狂热程度,能用数字比较谁更成功?
说到中国服装产业最大的问题,红豆老总周海江在贵刊说的一句话是正解:根本原因是把服装当制造业而非时尚业!制造业比什么?能开模、精度高、成本低、交付快,这些要素有几个是服装品牌竞争中用得上的?看看近期ZARA、H&M的质量门就能明白,成功的服装品牌,就从来不在制造业里混。ZARA当年就是靠狗仔队偷拍巴黎米兰纽约时装展而引领“快时尚”,这种招数,国内企业还需要到外面学?点拨一下,服装老总们难道没听说过“微创新”吗?(详见2011年第8期《价值链救赎—中国服装业的重生密码》)
— 西安/马识途
关于开放和封闭之辩
苹果用体验极致的硬件+App store模式,建立起了封闭的帝国;谷歌用搜索引擎+ Android,展示了最大诚意的开放。封闭以质量取胜,开放则以数量为王,做到极致皆殊途同归。
SNS却几乎一边倒的倾向于开放平台,无论是国外的Facebook、Twitter,还是国内的开心网、人人网、微博都一律指向开放,包括刚上市不久的LinkedIn也开始从半封闭状态转为开放。SNS在开放的路上走,已有太多成功的例子,而在封闭模式上坚持的,还没有成功的典范!
当然,这并不能证明贵刊报道的封闭精英社交网站P1.cn一定没戏。只是P1.cn既然选择圈起一帮用户来,挖掘各种盈利模式,根基必须是绝对保证用户质量,将模式的金字塔底层做到极致,不能有“害群之马”导致平台失去尊荣感—文章中介绍普通会员也能推荐朋友加入,并需一定的审核,其他等级高些的会员推荐更是无需审核,这对于一个坚持走封闭之路的SNS来说,这难道不是一个致命问题吗?(详见2011年第8期《P1.cn:一个阶层的私密社交》)
— 深圳/彭丽晶
“协议控制”的政策风向
由于职业原因,我一直对“支付宝事件”非常关注,焦点自然落在“协议控制”问题上。VIE结构的窗户纸被马云捅破,不仅许多已上市的VIE结构公司,包括投行、律师事务所、互联网行业创业者等一大帮子人,恐怕都开始担忧同一个问题:监管部门会怎么应对?
贵刊推出的VIE专题中,邀请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的撰文再次令人感到焦虑!梅新育在文章中表示:VIE从问世之初就违反了中国法规,对国家主权构成了现实的侵犯。一个具有商务部智囊身份背景的人士,做如此激烈的表态,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感受到政策的冷风!
当然,协议控制问题摊在太阳底下晒得剔透,剩下的问题就是业界和监管层在舆论上掰手腕的事情了。监管层是选择继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是进行强硬整肃?梅新育的观点又在多大程度上能代表中国监管部门的法律判断和处理态度?值得关注。(详见2011年第8期《协议控制模式理当终结》)
— 上海/张建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