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史视角看统编语文教材的《庄子》选文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enny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庄子》是最具文学性的先秦散文著作,中学语文教材对《庄子》的选录意味着对《庄子》的经典化重构。以“文学史”叙述为参照,可以看出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选录《北冥有鱼》在语言风格上完全可以呈现出《庄子》汪洋恣肆、想象奇特的特征,但由于选文太过简短,故而很难完整地反映出《庄子》的思想特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呈现的是诡辩艺术,无论思想内涵还是语言风格均不能体现《庄子》的特征,因此選文是失败的;《庖丁解牛》体现了《庄子》善用寓言说理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庄子》的思想特征,但并不是最合适的选文。
   关键词 庄子;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文学史;经典化
  “文学史”叙述与中学语文教材的建构是文学经典化的两个重要场域,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同构性且关系紧密:首先,二者受众均极庞大,“文学史”叙述的受众多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中学语文教材的受众多为在校初高中学生,数量都很众多;其次,二者同为文学经典化的重要场域,其经典化过程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无论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还是在校初高中生都必须分别以特定的“文学史”叙述与中学语文教材为接受对象;第三,二者相互关联与牵制,“文学史”场域的受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很可能因成为中学语文教材的执行者与解说者而对初高中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中学语文教材的受众(在校中学生)又很可能成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而接受“文学史”的叙述。因此,从“文学史”视角讨论中学语文教材的编选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庄子》选文为例来考察它在“文学史”与中学语文教材两个场域中的联系与龃龉。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选录了《庄子》之文三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以及《庖丁解牛》,三则选文皆为节录。《北冥有鱼》选自《逍遥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选自《秋水》,《庖丁解牛》选自《养生主》,其中《北冥有鱼》《庖丁解牛》均选自《庄子》“内篇”,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则选自《庄子》“外篇”。学界多以为“内篇”的思想、文风较为一致,当属庄周自著,而“外篇”“杂篇”则兼有庄子后学之作,甚至还渗入了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因此思想观点与“内篇”多有出入。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二则选入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六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收入了《庄子》二则、《礼记》二则、《马说》以及杜甫、白居易的诗各一首。本单元在解题时总结全单元课文的思想、内容时说“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其中有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显然“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是本单元教材编选《庄子》二则的重要因素。《〈庄子〉二则》这一课文的课前预习则云:“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是《庄子》的特色”,显然是就《庄子》的艺术表达手段与语言风格而言的。《庖丁解牛》则入选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单元解题称“初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课后“学习提示”说“庄子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与孔孟很不相同”,“《庄子》常用寓言来表达思想,形象生动,富于启发性。”由以上中学语文教材的叙述,大体上可以了解到教材选录《庄子》的目的有二:一为初步了解庄子(可以扩展至道家)的思想特征,一为学习《庄子》的独特的艺术表达(兼及语言特色)。
  基于以上所描述的《庄子》选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具体呈现情形,我们从“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两个方面谈一谈中学语文教材《庄子》选文在“文学史”中的表现,并以此为依据探讨中学语文教材《庄子》选文的得失。
  一、选文的思想内容在“文学史”中的叙述
  我们选择四种较有影响力的文学史著并加以梳理,借此考察中学语文教材在编选《庄子》选文时与文学史著之间的龃龉。
  1.游国恩、王起、肖涤非、季振淮、费振刚诸位先生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初版,以下简称游著《文学史》)
  游著《文学史》认为庄子是“一个苟全性命、不求闻达的人”,有“敝屣富贵、淡薄利禄的隐士思想”,游著《文学史》还认为庄子“是一个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哲学家”,“一方面议君相,讥儒墨,甘贫贱而肆其志;一方面否定一切,齐万物,一死生,泯是非得丧,以追求内心的调和、精神的胜利而自我麻醉”。照此看来,游著《文学史》对庄子思想的批评是偏向于贬责的,当然这是时代因素所致,但抛开这一价值判断,单就中学语文教材所编三篇《庄子》选文的思想呈现来看,均不能直接而准确地反映出庄子的思想特征,与游著《文学史》所揭露的庄子思想颇有出入,比如游著《文学史》以《逍遥游》第一段(正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为例,论述大鹏“要想从北海飞到南海,非借大风力不可,所以没有绝对自由”,这就与中学语文选文预备达到的体现“对精神自由的渴望”的目标有所参差。至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与《庖丁解牛》二文,游著《文学史》并未提及。
  2.袁行霈先生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初版,以下简称袁著《文学史》)
  袁著《文学史》论述庄子“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似乎亦未能全然而直接地体现出庄子的思想特征。袁著《文学史》以较大的篇幅论述了《逍遥游》的主旨,认为“《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而《北冥有鱼》选文因为不够完整,尚不能全部反映这一主题。对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以及《庖丁解牛》二文,袁著《文学史》没有论述。
  3.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以下简称章著《文学史》)
  章著《文学史》认为《庄子》的中心是在“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在《庄子》的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一切人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是毫无价值的”。对于个人人生,《庄子》强调“全性保真”,“舍弃任何世俗的知识和名誉地位,以追求与宇宙的抽象本质——道化为一体,从而达到绝对的和完美的精神自由”。章著《文学史》选取了《逍遥游》的起首两段(从“北冥有鱼”到“之二虫,又何知”)加以分析,认为《逍遥游》的宗旨,是说“人的精神摆脱一切世俗羁绊,化同大道,游于无穷的至大快乐”,认为《逍遥游》首起二段“即写大鹏直上云天,飘翔万里,令人读之神思飞扬”。以此为参考,可知中学语文课文《北冥有鱼》选文过于简短,至少应将“蜩与学鸠”一段选入,才能较为相对完整地体现出“游于无穷的至大快乐”。   4.袁世硕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國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6月初版,以下简称“马工程”《文学史》)
  “马工程”《文学史》认为《庄子》一书集中表述了庄周及庄子学派的哲学思想,“该学派以‘道’(‘天’)为最高范畴,以‘无为’为基本主张”。“马工程”《文学史》论述了“道”无始无终,无所不在,支配万物,是一个无限、绝对的存在;而有限、相对的具体生命对它自是不可把握和掌控,“物不胜天”(《大宗师》)。因此人们只能顺乎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亦即一切顺其自然,因为“道”即自然而然,所谓“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合于“道”就应“无以人灭天”(《秋水》)。“马工程”《文学史》还引用了《秋水》一段文字:
  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此段文字正在说明“齐物”之说。唯“道”为永恒、绝对、无限,由“道”所致的一切具体事物皆暂时、相对和有限,也就没有基本差异。以此可知,中学语文教材选录《逍遥游》首段尚不能充分准确地反映出庄子的思想特征,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却是《秋水》中最不能体现庄子的“齐物”之论的选段。“马工程”《文学史》又以《养生主》中“庖丁解牛”故事为例,说明了《庄子》全真保性之道,这倒是证明了中学语文教材选录《庖丁解牛》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了《庄子》的思想特征。
  二、选文的艺术特征在“文学史”中的描述
  按照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可知,选编《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以及《庖丁解牛》除了借此使学生对道家思想有初步了解之外,另一个意图就是让学生体会《庄子》的独特艺术表达与语言风格,总起来说就是了解《庄子》借寓言以说理的表达方式以及形象生动、想象雄奇瑰丽的语言风格。
  1.游著《中国文学史》
  关于庄子的独特风格,游著《文学史》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二是庄子散文善用譬喻,并以《逍遥游》第一段(正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为例,论述大鹏“要想从北海飞到南海,非借大风力不可,所以没有绝对自由”。三是《庄子》文中多用韵,声调铿锵,使读者有和谐的节奏感。中学语文所选《北冥有鱼》,想象瑰丽奇幻,形象生动,与游著《文学史》的论述并无二致;尤其从语言上看,《北冥有鱼》全文共由13个单句组成,且多为以“也”结尾的简短判断句,读起来铿锵有力,丝毫不给人不拖泥带水的感觉。
  2.袁著《中国文学史》
  关于《庄子》的创作方法,袁著《文学史》认为《庄子》“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特别指出“寓言十九”,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又特以《逍遥游》为例论述了《庄子》行文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袁著《文学史》特别指出:“《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因此如《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样的选文更多是展现了庄子论辩的逻辑推理,其实未能真正体现《庄子》的雄奇瑰丽,因此这样的选文并不是特别合适。不过,袁著《文学史》认为《庄子》的语言“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因此对于中学语文教材所录《庄子》选文,除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的语言稍显诘屈颇有诡辩风格之外,《北冥有鱼》《庖丁解牛》的选文风格与袁著《文学史》大体一致。
  3.章著《中国文学史》
  章著《文学史》论《庄子》的艺术表达称《庄子》“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认为《逍遥游》《秋水》等文章“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章著《文学史》还认为《庄子》文章结构也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长或短,又“常常不规则押韵,显得极有表现力”,以此为标准,则可以认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北冥有鱼》《庖丁解牛》等选文基本上是符合了章著《文学史》的相关论述的,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虽有庄子与惠子二人的对话,但行文缠绕扭拗,颇有以文字为游戏之嫌,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庄子》汪洋恣肆、形象生动的语言风格。
  4.“马工程”《中国文学史》
  “马工程”《文学史》在论述《庄子》一书的表达艺术时说“寓言是《庄子》,全书有意使用的一种基本话语形式,即将抽象哲理寓于角色表述和形象描绘之中,几乎满篇都是‘杜撰’出来的人物、故事、场面、情节”,并举《养生主》中“庖丁解牛”为例说明全真保性之道;又以《逍遥游》中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为例,论述了《庄子》“思接千里,傲睨古今,俯瞰宇宙,极尽夸张变形之能事,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做极度夸大或缩小的描写,以产生惊警动人的强烈效果”。以此为依据,可知中学语文教材选录《北冥有鱼》《庖丁解牛》确能反映出《庄子》一书的语言特征及表达手段。
  三、选文的得失分析
  1.《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出自《逍遥游》,中学语文教材选文仅为《逍遥游》原文的第一段: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如果将《逍遥游》作为整体来看,关于其主旨大约有二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将鲲鹏与小雀(即“蜩”学鸠之类)对照,认为“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郭象语)意思是说,大小虽有别,只要能获得“自得”的场域,充分发挥其物性,均能达到“逍遥”的境界,是明小大之辨。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无论鲲鹏、小雀,还是推类旁及动植物、社会人生等,皆“有所待”,只有做到了“无己(至人)”“无功(神人)”“无名(圣人)”的“游无穷者”才真正实现了无所待,超越了我与人、我与物的各种关系,实现了绝对的自由。
  阅读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庄子》选文,可以得到的主旨是:“鹏”虽大,然要徙于南冥,尚有待于“海运”,并没有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更加达不到如教材所预设的目标即“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因此,以此选文来作为课文并希冀通过对此段选文的学习来达到对《庄子》思想特征的认识是难以实现的,至少是不充分的。但《北冥有鱼》一文的语言风格颇能收汪洋恣肆之效,且想象丰富、形象生动,对于中学生了解《庄子》的艺术表达和文章风格是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的。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选自《秋水》。《秋水》一篇的主旨在于依据万物齐一的原理,论说人应听天由命,一切放下而不应强求,尤其不应争夺名位,才能返归自然,获得自由。按钟泰先生《庄子发微》所言“河伯、海若问答一章,实撮内七篇之精蕴而熔炼以出之,且有发七篇所未发者,自是庄子经意之作”可知,《秋水》一篇的主旨在于以河伯、海若的对话,一步一步展示了一个超人间的无穷宇宙的境界,继而以大小、贵贱、是非的相对性论证了“万物齐一”的道理,以“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返其真”为全文篇眼,而“问答”以下数则寓言如“夔怜蚿”“孔子游于匡”“公孙龙问于魏牟”“庄子钓于濮”“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等不过是分述了以上结论罢了,并不是《秋水》一文的主旨所在。
  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选文,很难体现出庄子“万物齐一”的道理来,即使或有用庄子在濠梁上游而感到鱼在濠水里游的快乐来表达所谓“反其真”的境界的意图,但给读者更深印象的恐怕是庄子的诡辩之术。正如本课课后所设计的“思考与探究”习题一样:“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可见命题者的用意也着眼于庄子与惠子的巧妙辩论而不是选文如何反映出《庄子》的思想特征。因此,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并不合适。
  3.《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选自《养生主》。《养生主》一文是讲人生观的,只是庄子所谓“养生”犹孟子言“养性”,非世俗所谓“养生”,世俗所谓“养生”乃养形而已。全文首章开宗明义,“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庖丁解牛”这则寓言呼应了篇首“缘督以为经”的道理,形象地说明了做事要“依乎天理”才能“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公文轩见右师”说明要知天安命;“泽雉十步一啄”说明养生须得精神上的自由;秦失吊老聃则说明安时处顺,生死如一,方能真正做到养生。由此可知,《庖丁解牛》在一定层面上的确反映了庄子的思想特征,但其实并不是最合适的选文,比如“秦失吊老聃”相较于“庖丁解牛”,或许更能贴近庄子的核心思想,更能使學生准确地把握庄子(以至于道家)的思想特征。
  [作者通联:湖南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教学设想】《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两篇课文,属于状物散文。状物散文中的“物”,是“我”传情达意的凭借。“物”与“我”之间有三种不同的关系:“物”“我”合一;“物”“我”之间隔阂、误解、矛盾甚至争斗;“物”“我”分离,“物”仅给予“我”启示和感悟。这两篇课文仅揭示了两种关系.
进入新高考周期以来,北京语文试卷在内容与结构上基本保持着“稳中有进”的态势,每年会有细微的调整.从具体的试题中抽离出命题理念,在高考改革背景下思考它给语文教学带来的
范仲淹《岳阳楼记》脍炙人口,传颂千古。其伟大思想非同一般,其语言表达形象凝练。特别是其语词图式,充分体现了语言结构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从开合、映衬、意会三个层面品析其语词图式的狡特样态及其背后鸽丰富意蕴,有助于深入理解和领悟作者的心志和情感,以及寓含其中浓郁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趣味。
2021年高考作文题命题宗旨:立人为本,以德为先;导向:德、学、识并进.为培育思想者、立言者立纲张目.
解释类应用文需要写作者根据交际语境,针对写作目的和交际任务说明理由,从而实现交际功能。申请书写作属于解释类应用文中的一种,教学时可以采用如下策略进行有效指导:勾连已知信息和写作信息,提炼申请书写作构成要素;在交际语境中,厘清申请书写作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综合观照各写作构成要素,建构具体、充分、有说服力的申请理由。
又逢周末,窗外月色朦胧,温柔地安抚着这座躁动未休的小城。一两声清脆的雀鸣,惊醒了灯下疲于批阅作业的我,笼罩一身的睡意顿时消散全无。这几个月因忙于教学比武而劳心劳力,早已无心留意窗外之景。古印第安人有句谚语:“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是的,还没来得及看一眼盛开的桃花,就已迎来南方的炎夏,我的灵魂分明未能跟上自然的步伐。
摘 要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借潼关路上的真实景象,联想到在这条路上的历代王朝的更迭,从而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即不管王朝兴盛还是衰亡,受苦受难的永远是百姓,在这样的真理中传达了作者对生活在苦难中的百姓们的同情。   关键词 潼关路;现实;历史;百姓;苦难  张养浩,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元明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已闲居在家多年的张养浩临危受命,“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奉
“合和”思想是中医药学术思想的宝贵精华,是两千余年来指导中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石。浙江中医药大学以“合和”思想为指导,遵循中药学学科发展规律,发挥浙江道地中药资源优势,围绕不仅具有深厚扎实的中药学基础知识,而且具有传承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中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经典核心课程与研究前沿课程“合和”、多维度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政教育在培养全过程的贯穿、校内校外“双导师制”的实行及“12363”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等系列举措,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基于“合和”思想的中药学人才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及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在教育系统开展师德专题教育的通知》的要求,全国职业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教师资专业委员会,于2021年6月17日在天津职业技术师
摘 要 微写作作为一种新型的写作教学方式,能节约时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笔者尝试将古诗词教学与微写作结合,践行微写作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应用。   关键词 微写作;综合能力;设计  写作是完善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过程,也是提升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微写作既能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也能节约时效。笔者尝试将古诗词的教学与微写作进行有效结合,不但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也能让微写作发挥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