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争议的句号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f2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宫崎骏的收山作《起风了》改变了以往擅长的幻想风格,再加上影片的主角是受争议的日本零式战机的开发者堀越二郎,对此观众和媒体们褒贬不一,使宫崎骏的收山之作倍受争议,解读动画电影《起风了》的创作理念,揭开宫崎骏心中的堀越二郎,聆听他的人生理念。
  关键词:宫崎骏 动画电影 创作理念
  引言
  宫崎骏导演在2011年着手动画电影《起风了》的企划时,就意识到这部电影的难度非常大。他说:“制作这部电影的困难有千条万条,但为什么要做这部片子,就一条,我想做。”古稀的宫崎骏说了这样“自我又矛盾”的话,可见创作一开始就没有将观众的感受作为第一考虑因素,这样矛盾的思想,突显出了宫崎骏动画生涯后期的创作特点——捕捉自我内心感受。宫崎骏不断强调人类应该如何面对困难,这种挖掘人性的创作理念在《幽灵公主》中已经有所体现,但时隔16年后,这部有着同样思考,表达手法却全然不一的收山之作对于宫崎骏来讲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选择这样一部影片作为职业生涯的句号?外界种种猜测,使得这部影片的关注度以及争议性都超过了以往的作品。
  一 争议句号之主题思想——“活下去”
  影片《起风了》主要描述了堀越二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如何设计战斗机的真实生活。这样的故事和人物是非常敏感的。面对宫崎骏如此矛盾的行径,多家媒体评价道:“72岁的宫崎骏已经进入了一个未知的领域。”这种种矛盾的因素必然将该作品推向争议之端。
  宫崎骏童年时曾亲眼目睹过战争的惨烈场面,战争意味着什么,他有较深的认识。宫崎骏说:“只要战争开始就没有公正可言,战争中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是人类丑恶本性的上演。”在宫崎骏的许多作品中都渗透着这一思想。例如,在《红猪》中,宫崎骏塑造了一个把自己变成猪,拒绝参战的飞行员,这是对战争荒谬性的反思和批判;在《天空之城》中,表达出即使拥有再强大、再可怕的武器,离开泥土也活不成的哲理思想;在《幽灵公主》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不是任何一己私利就能破坏和替代的。如果谁来破坏自然中最神圣的生命,就会得到毁灭性的报应。由此可以断定:宫崎骏导演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甚至是厌恶战争的。
  既然宫崎骏如此厌恶战争,为何会在他的收山之作中,以塑造一个制作杀戮机器的设计师如何设计战斗机为主题,这又如何理解?就连宫崎骏的妻子和员工都曾劝他:“做龙猫那样的电影不是很好么。”对此,宫崎骏只肯定了一点:“龙猫那样的电影,有《龙猫》就足够了。”那么宫崎骏是如何设计动画电影《起风了》的主题思想,下面笔者试分析《起风了》中的几个关键词,分别是:飞机、理想、动荡年代。
  第一,飞机。熟悉宫崎骏的人都非常清楚,宫崎骏对飞机非常痴迷,这和他的经历有关。宫崎骏的父亲在宫崎骏伯父开的制造零式战斗机零件工厂里担任车间主任,童年时的宫崎骏就常坐在工厂后院废弃的飞机里玩,幻想着遨游天际的飞翔。由于从小接触飞机,逐渐对飞机产生了一种崇拜之意,但长大懂事后,得知自己父亲生产的是军用战斗机时,他内心对父亲开始产生反感,但儿时对飞机的崇拜却没有因此而减退,因为儿时的梦想是每个人内心中最纯、最真的。这可能是拍摄动画电影《起风了》的原因之一。
  第二,理想。面对现实,理想显得虚幻飘渺,但理想那种精神力量却使人振奋。宫崎骏虽然没有成为飞机设计师,但通过描述堀越二郎对飞机设计的那种痴迷,也能反映出宫崎骏对飞机的痴迷程度,塑造这样的人物是他儿时崇拜之意的延续。
  第三,动荡年代。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30年代的日本,那时的社会动荡不安,贫困与疾病常伴左右,加上不景气的经济和破坏力巨大的关东大地震,使得人们惶惶不可终日,再加上战争临近,未来愈加变得扑朔迷离,捉摸不定。每个人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如何生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宫崎骏在影片动员会中说:“在那个物质紧张,时间紧迫的时代要生存下去,自己必须学会如何生存。动画电影《起风了》是描述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不是以往那种小女孩如何生存活下去的电影,而是表现在面对狂风暴雨的时候,人们对此会有什么反应的电影。”这句话很清楚地表达了影片的主题定位——活下去,主人公只是那个时代如何活下去的人物之一,由他引出许多如何生存的思考。例如,女主人公菜穗子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与其坐而等死,不如奔向幸福的有限时光——去寻找堀越二郎,这是一种如何活下去的态度;男主人公在那样的时代,面对着无数困难,在放弃与坚持的煎熬中,如何坚守着自己的梦想,这也是一种如何活下去的态度;还有那些在地震中拥挤着别人身躯,背驮着自己的亲人,手拎着救命口粮的逃难者们,这些状态都是描述如何生存下去的态度。这都说明导演要体现影片主题思想“活下去”的决心,而不是宣扬和赞美军用武器制作者。
  二 争议句号之导演理念——“幻想的重复与真实的超越”
  动画影片《起风了》摒弃了幻想表现手法,以真实性手法来进行制作,此表现理念打破了宫崎骏自己的原则——动画电影以儿童而非成人为主来进行创作。动画电影要以真实性手法去表达,难度极大,影片中一个人群拥挤的4秒钟镜头,竟然用了1年零3个月的时间才完成。宫崎骏开玩笑说:“到了他这个年纪,不太注重考虑大众的接受,应该主要考虑自己想表达的东西。”面对这种改变,许多评论家对动画电影《起风了》的评价是:视听效果一流,叙事表达一般。这样的评价可以说是委婉否定了宫崎骏。
  漫画《起风了》在2009年开始连载时,宫崎骏并没有想过将这部作品电影化,这与他的动画理念有关。但铃木敏夫的一番话“宫崎骏应就其(作品中)的矛盾性给出自己的回答”,使他下定了决心。宫崎骏曾说到:“这部电影既非对战争予以控诉,亦非意图通过对零式战斗机杰出之处的描写来鼓舞日本的年轻人,却也不想掩饰二郎真心打造民用飞机的心愿,只希望讲述一个忠于自己的梦想、不断奋进之人的故事。”既然选择了一个真实的人物,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幻想类的单纯化、趣味化的表达手法就不能满足于此次创作。但《起风了》这部影片中并非毫无幻想类的镜头,如堀越二郎与意大利著名飞机设计师吉亚尼·卡普罗尼在机翼上的对话,可以说是延续了宫氏幻想的特点,但这个幻想并没有像以往作品那样闪光,原因是这一点幻想不足以调节整体戏剧节奏。其实这些问题,宫崎骏创作时就意识到了,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创造这样奇怪主题作品的机会,是上天赐予的。所以说,即使没有观众也没什么,我想看了不懂的电影也可以说是一种经历。”可以看出,宫崎骏在不断地寻找为什么要拍这部影片的答案,但答案始终无法用语言说清楚。在创作遇到困难时,他和夫人抽空去参观麻风病治疗医院患者的照片,观其震撼力后,使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时代的洪流之中,梦想会被压弯,苦恼无济于事,生存却需继续,这样的宿命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宿命。”宫崎骏导演将自身超越视为生存的宿命,可看出他已经做好了面对质问的决心。   三 争议句号之“引退”预兆——“矛盾”
  宫崎骏导演曾经多次发出想退休的声音,在《天空之城》、《红猪》、《幽灵公主》、《哈尔的移动城堡》这四部影片在公映时,都发过要引退的声明。暂不论前几次的引退为何都没有成功。但这次的引退,在动画电影《起风了》创作过程中却有着预兆。
  “把每一天都当创作动画的最后一天!”
  身体健康的宫崎骏,在创作时,面对着巨大的工作量时,他抱怨道:“即使死,也要在死前画完分镜剧作,要不太丢脸了。”年事已高的宫崎骏,在困难面前,这样鼓励着自己。似乎很害怕自己在电影没有做完之前就倒下。然而,《起风了》却选择了一条宫崎骏不擅长的创作之路,增加了完成的难度,完成不了的担心和新创作手法的选择,形成了一种矛盾。这一矛盾可能是引退的一种预兆。
  “没有观众的害怕,以及没有观众也没关系的淡然,都不时出现在我的脑海。”宫崎骏在接受采访时,谈起创作时的心情这样说道。这种矛盾的想法,能体现出宫崎骏导演在煎熬地选择什么。宫崎骏是想给他的观众说什么,同时也想完成自己的一个什么心愿,在这句话中能反映出来,他这次的创作是第一次在完全没有把握的时候就开始进行了。如此矛盾可能是引退的第二种预兆。
  “不能重复,曾经那些小女孩如何成长,如何生存到另一个世界里的故事,在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了。”宫崎骏敏感地意识到如今世界的价值观已经不需要那种单纯的感动,而是急需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灵魂。但宫崎骏所选择的洗劫人们灵活的杀戮机器设计师的故事后,似乎与他的这番感叹又有所矛盾,一片质疑声中,他寻求给观众和自己一个什么样的答案,常常为此而苦恼不堪。经验丰富的宫崎骏,似乎在《起风了》中放弃了自己对于创作的原则,这样倔强的挑战自我,可以说是奋力一搏,这样的矛盾,可能是引退的第三种预兆。
  宫崎骏痴迷于飞机,痴迷到他的每部片子几乎都有飞行的镜头,为了儿时的梦想,选择塑造飞机设计师为他的收山之作,似乎不难理解。但宫崎骏视此次选择是一次冒险,这又出现了矛盾的思想。宫崎骏自嘲说:“矛盾是件很麻烦的事,但我就是一个矛盾的人。”宫崎骏将他的这种矛盾思想表现在影片中,在动画电影《起风了》中,当意大利著名飞机设计师吉亚尼·卡普罗尼问堀越二郎:“是否有设计杀戮工具战斗机的心理准备?”堀越二郎回答说:“我想要造出最完美的飞机!”宫崎骏认为堀越二郎已经不在乎他的创造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因为他生活在那个时代,他无法改变,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倾注自己的心血去打造一个自己满意的梦想,勇敢的并坚强地活下去。这种精神也正是宫崎骏所追求的,因此宫崎骏尽管面临着质疑,面临着改变,面临着艰难苦阻也要坚持完成这部影片,有可能这就是他认为最完美的结局。
  四 宫崎骏收山之作引发的思考
  动画大师宫崎骏用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衡量着世界,在他倍受争议的句号里,留给人们许多猜想,在众多媒体和观众着力猜测他今后会不会复出,是否以退休来炒作影片等问题之余,我们应该重点深思宫崎骏导演所表达出的思想,那就是在生存面前,人们应该如何看待生命,应选择怎样的生命活下去,因为这位艺术大师追求的反战思想才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参考文献:
  [1] 《起风了:影片幕后》,电影网。http://www.m1905.com/mdb/film/2215771/feature/.
  [2] 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 吴翔:《南华早报:宫崎骏因反战电影遭右翼攻击》,新华网,2013年8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cankao/2013-08/15/c_132632688.htm
  (路清,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小说《微暗的火》是纳博科夫后现代创作的一个高峰。《微暗的火》通过一种评论家们从未见过的“杂交样式”,用充满奇诡想象的细节、破碎不堪的意象与扑朔迷离的语言,拼接了诗人谢德与赞巴拉国王之间真假难辨的传奇经历,以此来对抗美国70年代文坛中“小说死亡”与“枯竭文学”的论调。在《微暗的火》的文本里,作者大量使用了交叉手法,将读者与评论者带入作者瑰丽多姿的心理空间。  关键词:掰碎文学 《微暗的火》 交
期刊
摘要 《瓦尔登湖》是美国著名作家梭罗的集大成之作。这部作品以其丰富、深邃的生态主义思想内涵,在生态文学的宝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生态批评理论则是欧美文艺批评界的一种全新的文学批评视角,立足于以生态伦理、自然价值的角度来考察作品。故以生态批评理论的视角来解读《瓦尔登湖》,有助于深入挖掘作者的生态人文主义情怀,对此书的生态价值观念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  关键词:《瓦尔登湖》 生态批评理论 生态
期刊
摘要 小说《傲慢与偏见》是英国19世纪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品,也是其流传范围最广的作品。为什么这部文学作品在几百年间依旧广为流传,诸多文学评论家认为关键在于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构造,通过塑造出多种人物形象来表达出自身的主观价值取向。本文通过分析小说《傲慢与偏见》的人物形象,深刻体会在简·奥斯丁眼中19世纪不同人物的婚姻与生活态度。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丁 人物形象 婚姻 生活态度  
期刊
摘要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著名小说,于1890年在《利平科特月刊》(Lippin-cott)杂志上正式对外公开发表,一直以来,受到来自文学界以及文学批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通过简要梳理当前国内国外诸多专家学者对于奥斯卡·王尔德以及奥斯卡·王尔德小说诸多的宝贵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关于《道林·格雷的画像》小说中的享乐主义道德与唯美主义艺术的契合角度。  关键词:享乐主义 唯美主
期刊
摘要 《夏洛的网》是一部风靡世界的经典童话,它所折射出的爱与忠诚的信念为世人所称道。但本文却另辟蹊径,首先从它也“写给大人”这一被众人长期忽视的创作初衷着手,依次从主旨、形象这两方面深度探寻分析了它鲜为人知的象征意义层面,由此一步步、一层层揭示出掩藏在其背后的深刻转喻机理。  关键词:童话 转喻 “写给大人”  一 引言  《夏洛的网》是由美国作家E·B·怀特书写的一部世界级儿童文学名著。它以其独
期刊
摘要 《天黑以后》是村上春树的一篇比较特别的小说,讲述了从午夜十一点到凌晨六点所发生的故事,村上春树用电影镜头一般的文字描述,展示了黑夜与白天不同的人物表现。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了作品中善与恶的对比表现,接着从浅井姐妹、高桥等人的困境中研究了恶在现代都市生活的普遍存在性,最后提出了在恶这种普遍存在的世界中,善是一种救赎和选择。  关键词:《天黑以后》 善 恶 村上春树  一 《
期刊
摘要 中国作家张爱玲和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生活于同一时期,并且在各自国家都是极具个性的女作家,其作品也产生出相似的主体意蕴。两人在幼年都有母爱缺失的经历和体验。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她们颠覆传统,用文笔塑造了一个个丑陋罪恶的母亲形象,却在作品深处充满了对女性的关怀。本文探讨杜拉斯与张爱玲的“女性书写”之异同及二者在女性主义文学史上的意义,对其文学作品背后的社会价值与文化内涵深入解析。  关键词:张爱
期刊
摘要 恐惧的表现及程度与图像的阐释有着密切联系。一般意义上的恐惧感,如博克所言,与生命、肉体遭受威胁有关。然而,极度恐惧感的生成则有赖于环境以及人的本质的质疑。影片《荒岛余生》通过图像的矛盾性对比阐释了这种极度恐惧,同时,又因为两种不同社会关系的冲突使恐惧转变为一种美感。本文通过对影片的分析来阐述恐惧感与图像的关联性。  关键词:恐惧 图像 美感  恐惧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同愉悦、悲伤相似,成为人类
期刊
摘要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是中国艺术歌曲史上早期的佳作,诗歌性的歌词平实真挚、意蕴深刻,清新流畅的旋律散发出浓郁的民族特色,歌曲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百余年来经久不衰的艺术珍品。本文主要从创作特征与歌曲的演唱侧重等方面,对青主的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  关键词:创作特征 演唱特点 融合性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是作曲家青主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作品。歌词采用宋代诗人李之仪的
期刊
摘要 新媒体时代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人类文化的大交融预示着动画艺术生机勃勃的美妙前景,促使着动画创作形式不断革新、百花齐放、丰富多彩。但多而不精、品而无味成为了当今中国动画的通病,创作什么样的动画,才能追赶潮流体现我们东方的艺术魅力?具有怎样的品质才能传承和发扬民族动画经典?结合这两个疑问讨论怎样利用广西少数民族历史传说和丰富人文地理资源、素材,以新理念、新手法创作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传播价值的民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