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描述】 四年级语文考试一结束,我们班的学生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跑来告诉我:“老师,作文题目《我投他(她)一票》是你让我们写过的。”“老师,这次我可按你说的,把投票的原因写具体了。”……听了孩子们七嘴八舌的“报告”后,瞧着他们兴奋的表情,我也情不自禁地替他们高兴,鼓励他们说:“那祝你们取得好成绩喽!”“那当然!”“肯定的!”孩子们自信地回答。
等本组教师流水批阅完试卷后,发现我们班的作文分数遥遥领先。其他老师都来问我:“你们班写过这篇习作吗?选材都围绕着一个中心。不像我们班,把选他的原因写得简单,要么没写清具体的事,要么事情没有围绕一个中心写。”我笑着说:“教练习1口语交际《推荐和自我推荐》时,我就让学生把推荐的原因说清楚,并说出具体的事情来。课后,让他们把自己说的有条理地写下来,我还进行了讲评。”“是这样呀!我教练习1口语交际时,觉得它和班会推选班委时同学们上来演讲的演讲词一样,就没花时间多指导!谁想到……”一个老师后悔地说。另一个老师说:“我只让学生在课堂上练说,没有让学生再写一写,没你训练得那么扎实!看样子,我以后要把口语交际和学生的习作有机结合起来。”
【反思和分析】 面对现在的教学现状,我发现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已走入两种误区。
误区一:单纯地教口语交际或习作。口语交际课上,学生说得热热闹闹,今天说完,过几天就忘了。没有找到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在联系,训练得不扎实。而习作课上,老师空口讲“写什么”“怎么写”,学生没有生活积累,为“写什么”而大伤脑筋。实在没办法,只好胡编乱造或模仿范文。这样的习作怎能有真情实感?学生又怎能不说“作文难”?
误区二:有的口语交际不教。有的老师认为,口语交际不就是说话吗?留下时间教阅读,岂不更好?要知道说话容易,可是要说得有条理,有内容,有感情,难!口头语言训练扎实,书面语言才会丰富。
针对以上两种误区,我认为这次考试的结果虽然具有偶然性,但也是必然的。因为在教材的编排上,有的单元就已经将口语交际和习作结合起来了,而我可能比其他老师更关注口语交际与习作的结合,更注意寻找和发现口语交际与习作的内在联系。我在教学中,尝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它们相互作用,真正成为最佳组合。
一、落实口语交际,有效促进书面表达
儿童语言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儿童获得说的能力先于获得写的能力。利用已具有的能力作为学习掌握新的能力的基础,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因此,写作能力的发展依赖于先前阶段所获得的说的语言能力发展的程度。学生能说清楚句段是学习写作的基础,如果一个学生说话不连贯、不清楚,他的写作将可能同样混乱。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口语交际”,把握时机,给全部学生以最多的机会,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有质量的交流。同时,口语交际为习作提供了素材。因为口语交际大多从日常生活中提取话题,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当众演讲、动手实践、演课本剧、双方辩论等,都是学生乐于参与、感兴趣的活动方式。我在学生辩论完,表演完后,让他们及时记下活动过程、感受或演讲内容,这样既训练了口头语言,又加深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有了丰富的习作素材,写作文时就不会无话可说,觉得“作文难”了。如三年级上册练习6的口语交际——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小制作。我先让学生动手制作,留心制作过程中你所遇到的困难以及你是怎么解决的。然后让学生按顺序说说制作的意图、过程、遇到的困难以及是如何解决的,最后说说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时心中的感受。由于学生是亲身实践,所以说得流利、动情。接着我还邀请美术老师评选出“最佳设计奖” “最佳创意奖” “最佳色彩搭配奖” “最佳表达奖”等奖项,并颁发了奖品。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还拿了奖品,对口语交际课更感兴趣了。随后,我让学生把活动的过程及感想写下来,自定题目,学生有了生活积累,课堂上已“出口成章”,那么“下笔”自然“成文”了。只要教师落实口语交际,就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书面表达。
二、利用习作教学,扎实训练口头表达
习作教学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一个平台。习作指导课中选材的交流,讲评课中习作的展示交流,同学互评习作的交流,都是训练学生学会倾听和口头表达的好机会。
1.习作选材的交流
记得曾让学生写过这样一篇习作——《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学生拍的照片很多,可哪张是自己最喜欢的呢?有的学生不会选择,班上经过交流后,有的学生大受启发。原来选的这张照片要有“故事”呀!通过一部分学生的发言,激活了另一部分学生的思维,他们也高高举起了手,急于把自己照片的故事告诉大家。
2.同学互评习作的交流
现在学生的习作,往往读者只有一个——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很少,这样,既发现不了别人的长处,也不了解自己的不足。通过习作讲评,先让学生将习作读给自己听,看是否通顺、连贯;再读给别人听,让别人指出习作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修改的建议。这样做,学生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习作有了进步,同时通过互评交流,学生也学会了倾听别人的发言,口头语言的表达也更加流畅。
可以说,口语交际与习作相结合,同读写结合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学中,我们不要机械地把它们割裂开来,它们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最佳组合。
等本组教师流水批阅完试卷后,发现我们班的作文分数遥遥领先。其他老师都来问我:“你们班写过这篇习作吗?选材都围绕着一个中心。不像我们班,把选他的原因写得简单,要么没写清具体的事,要么事情没有围绕一个中心写。”我笑着说:“教练习1口语交际《推荐和自我推荐》时,我就让学生把推荐的原因说清楚,并说出具体的事情来。课后,让他们把自己说的有条理地写下来,我还进行了讲评。”“是这样呀!我教练习1口语交际时,觉得它和班会推选班委时同学们上来演讲的演讲词一样,就没花时间多指导!谁想到……”一个老师后悔地说。另一个老师说:“我只让学生在课堂上练说,没有让学生再写一写,没你训练得那么扎实!看样子,我以后要把口语交际和学生的习作有机结合起来。”
【反思和分析】 面对现在的教学现状,我发现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已走入两种误区。
误区一:单纯地教口语交际或习作。口语交际课上,学生说得热热闹闹,今天说完,过几天就忘了。没有找到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在联系,训练得不扎实。而习作课上,老师空口讲“写什么”“怎么写”,学生没有生活积累,为“写什么”而大伤脑筋。实在没办法,只好胡编乱造或模仿范文。这样的习作怎能有真情实感?学生又怎能不说“作文难”?
误区二:有的口语交际不教。有的老师认为,口语交际不就是说话吗?留下时间教阅读,岂不更好?要知道说话容易,可是要说得有条理,有内容,有感情,难!口头语言训练扎实,书面语言才会丰富。
针对以上两种误区,我认为这次考试的结果虽然具有偶然性,但也是必然的。因为在教材的编排上,有的单元就已经将口语交际和习作结合起来了,而我可能比其他老师更关注口语交际与习作的结合,更注意寻找和发现口语交际与习作的内在联系。我在教学中,尝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它们相互作用,真正成为最佳组合。
一、落实口语交际,有效促进书面表达
儿童语言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儿童获得说的能力先于获得写的能力。利用已具有的能力作为学习掌握新的能力的基础,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因此,写作能力的发展依赖于先前阶段所获得的说的语言能力发展的程度。学生能说清楚句段是学习写作的基础,如果一个学生说话不连贯、不清楚,他的写作将可能同样混乱。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口语交际”,把握时机,给全部学生以最多的机会,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有质量的交流。同时,口语交际为习作提供了素材。因为口语交际大多从日常生活中提取话题,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当众演讲、动手实践、演课本剧、双方辩论等,都是学生乐于参与、感兴趣的活动方式。我在学生辩论完,表演完后,让他们及时记下活动过程、感受或演讲内容,这样既训练了口头语言,又加深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有了丰富的习作素材,写作文时就不会无话可说,觉得“作文难”了。如三年级上册练习6的口语交际——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小制作。我先让学生动手制作,留心制作过程中你所遇到的困难以及你是怎么解决的。然后让学生按顺序说说制作的意图、过程、遇到的困难以及是如何解决的,最后说说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时心中的感受。由于学生是亲身实践,所以说得流利、动情。接着我还邀请美术老师评选出“最佳设计奖” “最佳创意奖” “最佳色彩搭配奖” “最佳表达奖”等奖项,并颁发了奖品。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还拿了奖品,对口语交际课更感兴趣了。随后,我让学生把活动的过程及感想写下来,自定题目,学生有了生活积累,课堂上已“出口成章”,那么“下笔”自然“成文”了。只要教师落实口语交际,就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书面表达。
二、利用习作教学,扎实训练口头表达
习作教学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一个平台。习作指导课中选材的交流,讲评课中习作的展示交流,同学互评习作的交流,都是训练学生学会倾听和口头表达的好机会。
1.习作选材的交流
记得曾让学生写过这样一篇习作——《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学生拍的照片很多,可哪张是自己最喜欢的呢?有的学生不会选择,班上经过交流后,有的学生大受启发。原来选的这张照片要有“故事”呀!通过一部分学生的发言,激活了另一部分学生的思维,他们也高高举起了手,急于把自己照片的故事告诉大家。
2.同学互评习作的交流
现在学生的习作,往往读者只有一个——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很少,这样,既发现不了别人的长处,也不了解自己的不足。通过习作讲评,先让学生将习作读给自己听,看是否通顺、连贯;再读给别人听,让别人指出习作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修改的建议。这样做,学生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习作有了进步,同时通过互评交流,学生也学会了倾听别人的发言,口头语言的表达也更加流畅。
可以说,口语交际与习作相结合,同读写结合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学中,我们不要机械地把它们割裂开来,它们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最佳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