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淮南市水库建设的历史考察

来源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n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南作为淮河中游地区的重要城市,建国以来,其水库建设的历程在淮河流域具有一定代表性.淮南水库建设的兴起既与国家治水政策的主动引导有关,也包含淮南人民对“非理想环境”积极改造的因素.在历时性上,淮南水库建设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于70年代达到建设高峰;在空间分布上,淮南水库呈现“南多北无”的格局,水库密集于淮河南岸.水库建设为淮南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多元效益的同时,工程质量等问题相伴而生.要实现水库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环库“水利共同体”科学管理,共同维护,才能达到“人、水、地、库”有机统一的理想状态.
其他文献
在“万物互联、万物皆媒与万物皆智”的数字时代,社会之中出现了大量主动的隐私披露与被动的隐私让渡行为,许多人在网络空间中选择主动曝光自己的私密信息、私密活动和私密空间.这既有传播科技的持续渗透,又有个体在实现隐私自主过程中个性化选择的因素,还有公私组织对个人信息的合理使用以及网络平台责任缺失的影响.未来的隐私治理应围绕公民权利保护、产业创新发展和国家网络安全之间的利益冲突,通过重构隐私观念、创新隐私保护范式和完善网络平台治理,实现冲突利益的平衡和隐私权益的保护.
隐私保护技术的发展具有社会选择性.不同的价值取向及保护策略,对隐私保护技术变革产生着重要的调节.隐私与个人信息一元化的保护策略,在技术上追求隐私信息“可用不可见”,导致隐私保护技术离身化,隐私保护目标异化和保护思路偏差.“为利用而保护”的隐私保护技术混淆了个人信息与隐私的区别,忽视了隐私的内在价值,从根本上面临价值逻辑的困境.脆弱的隐私具有强烈的切己性和具身性,我们必须秉持隐私与个人信息二元化的保护策略,发展诸如联邦学习算法、区块链等具有切己性和具身化的技术,让隐私保护从离身转向具身,从积极控制转向消极防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重要历史时期,江淮大地积淀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是波澜壮阔党史的生动写照,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等党史教育资源.为了推进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有效融合,高校必须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基本原则,在内容建设方面既要把控“音准”又要注意“下沉”,在生态建设方面既要“固本”又要“开源”,在技术建设方面既要“理性”又要“感性”,发挥安徽红色文化资源在党史教育中的作用.
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倡导绝对理念,并在绝对理念的指导下追求自由,建立了自由法学观.文章论述黑格尔自由法学观的展开过程,分析黑格尔自由法学观中的法与自由意志、法与客观历史规律、法与普遍原则等关系,呈现黑格尔的观点:法彰显和确认自由意志,法体现普遍利益和历史规律,法展现普遍原则和基本精神.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
贺龙率部胜利完成了伟大的长征,是对伟大长征精神的生动实践,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1)以民族大义为重,果断放弃继续留在南方创建根据地的主张,实践了“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2)为救国救民,率部经历了艰难险阻,付出了许多牺牲,实践了“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3)在与中央中断电讯联系的情况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指挥部队的一切军事行动,实践了“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4)顾全大局
新闻观念是历史性的观念,这与新闻实践和新闻业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变迁具有深刻关联,因而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主导新闻观念.本文所讨论的“新新闻”观念是相对传统职业新闻观念而言的新生新闻观念.“新新闻”观念承继了传统新闻观念的核心价值,也融入了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时代新闻实践中呈现出的新特征与新内涵.“新新闻”观念在本体论上依然将新闻视为一种特殊的事实信息,但不再把新闻实践看作是职业工作者和专业新闻媒体垄断的“特权”,强调新闻是包括职业工作者与其他社会主体在内的多元主体协商、对话的产物,是一种文化协商机制与
随着网络技术的运用和发展,电子出版合同已经广泛运用于期刊出版发行中,目前电子出版合同订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是网络时代期刊出版发行中需要关心的课题.文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视域下对期刊社和著作权人何时受到合同的约束以及在缔约协商过程中,作者的投稿行为、撤稿行为、期刊社的录用行为如何认定进行探讨,认为完善在线投稿协议,设立版权转让合同确认书制度可以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承担,推进依法治刊.
近年来,关于记忆的研究在国内的社会学、历史学、传播学和文学等学术领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以集体记忆、社会记忆、文化记忆、交流记忆等理论概念为主题的研究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新热点.2019年,关于集体记忆的研究在CNKI中文文献数据库中达889篇,年发表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主题涉及文化记忆与民族认同、仪式与集体记忆、媒介事件与社会记忆、红色记忆、抗日战争、文化遗产等各个方面.
期刊
在深度媒介化的场景之下,对数字记忆的考察不应该限定在“媒介记忆”的延长线上,也不能固守“媒介如何再现过去”的问题意识.本文从集体记忆的两种文化出发,沿着“记忆的微光”和“中介化记忆”这两条线索,从记忆研究的社会-文化传统中挖掘关乎“个体”的理论资源.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社会实践的视角,主张“把个人带回来”,以此推动对数字媒介支撑的社会技术实践与记忆实践的深入探究,激发记忆研究的想象力.
数字化社会的到来给社会的文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而数字化生存中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边界的消融,则令其隐私无处安放.在传统媒体时代相对确定的隐私内涵,因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而日渐呈现“液态化”的特征,并借由大数据挖掘技术不断整合出各种新类型的隐私,且其财产属性不断体现.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万物互联共生、智慧生活的渐趋成熟,正在持续形成新的隐私悖论,公民的隐私保护,正在面临诸多新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