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提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明确地把“对写话有兴趣”摆在首位,而且第一学段写作方面主要评价的就是学生写话兴趣。 即使到了第二学段,课程标准也是首先强调学生对写作的态度——“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写话、写作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而事实上,大部分学生对写话、写作真的是敬而远之,能躲就躲,实在躲不开就抄范文。孩子们写话、写作的兴趣去哪儿了?
我们先来看看一位年轻妈妈是如何做的:
案例一:由写话到编“书”
“十一”假期,妈妈带孩子去北京旅游。从北京回来后,每个景点挑一张照片,剪贴小报——“首都之旅”,并给照片写说明。仅上了一个月学的孩子只学习了一些拼音,还不会写字,于是,女儿口说,妈妈用铅笔写,女儿再用水笔描。于是,照片上留下了她稚嫩的笔迹和话语:“天安门广场鲜花盛开,多漂亮!”“人民英雄纪念碑真高!”“在北海公园看到白塔、湖水、小船、绿树、红墙,就想起《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以后,每次旅游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慢慢的,照片说明由一句话变成了几句话。每次,孩子都把小报带到学校,在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们的羡慕中,她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年级寒假,女儿不满足于给照片写说明,而是把一个景点的见闻分成几段话来写。妈妈建议把这一段段话编成小册子。孩子很兴奋——那可是一本“书”呢。孩子写一段,妈妈打印一段,并用大字体打成满满一张,为了增加“书”的厚度,每段话的背面还配上一幅照片。两天孩子写了五段话,再有一天就开学了,孩子竟不肯休息。一笔一画写的孩子,速度很慢。为了满足孩子的欲望又能抓紧时间,孩子口述,妈妈录入,再由孩子修改,这样很快合作出三段话。但妈妈叮嘱孩子要如实跟老师说清楚。最后,妈妈编辑了一张以福建风景为背景的漂亮封面,上面写着《我的第一本书——福建之旅》,孩子的第一本书诞生了。但同时她又产生了新的念头:下次自己编一本书。
二年级暑假的《大连游记》,孩子自己坚持写了12篇短文,共计6000多字……孩子手指写酸了,写红了,竟没有显出一丝厌烦的情绪。
就这样,她一路写下去,初中毕业时出版了一本20万字的游记《小鬼游天下》。这个孩子就是陈旻茜。《小鬼游天下》鲜活地记录了茜茜成长的经历,至少是她学习作文的经历。
这位妈妈的教育故事,对我们有许多启发:自始至终,妈妈都在扬起孩子写作的兴趣之帆:首先,编报写话,点燃兴趣;其次,循序渐进,呵护兴趣;编书出书,保持兴趣。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持久的推动力。
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怕写作文,不是心里没话可说,怕的是不知道怎么写出内容与形式都符合老师要求的作文。平时教学中司空见惯的一些做法,真的是把孩子写话的兴趣扼杀了。
案例二:一位三年级孩子写的习作
我的理想
阿爹还没走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做个公安,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条狗,天天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条狗,这样阿妈和我就不怕了……
语文老师给出的评语:这也叫理想?这也叫作文?
那到底什么是作文,到底要引导孩子用笔来表达什么?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好好想想。
小孩子的写话、写作是自然的,自然地观察,自然地流露,自然地表达,超乎寻常的成熟反倒是值得警惕的。如果总是以成人的过高标准衡量孩子的习作,只重“文”而不重“人”,这会扼杀孩子写话、写作的兴趣,甚至可能会败了孩子一辈子的写作胃口。
该怎样激发学生写话、写作的兴趣,让他们毫无顾忌地说实话说真话呢?可以试试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时时处处观察学校、家庭、社会中自己感兴趣的物、人、场景等等,每天用笔记录下自己想说的话。长此以往,不仅成为一种好习惯,而且激发孩子学会关心、思考社会生活。
2.一定要不拘泥于任何形式与内容,字数也不要限制,真正让学生“我手写我心”。一二年级的学生,甚至可以用画表现所见所想,再为画配上简单文字。既降低了写话难度,又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绘画能力。
3.要活用教材,积极创设写话情境。比如为精美插图写话,仿写精彩句子,续写有趣故事等。教材内容丰富多彩,为学生写话提供了便利的资源。
4.写话的兴趣和自信作为一种内驱力,还来源于写话的合作与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教师要及时评价反馈,或让作者大声读给同学听,或在学习园地中展示,或集成小册子等,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付出得到認可、欣赏,写话的兴趣会越来越大,自信心也会增强。
我们先来看看一位年轻妈妈是如何做的:
案例一:由写话到编“书”
“十一”假期,妈妈带孩子去北京旅游。从北京回来后,每个景点挑一张照片,剪贴小报——“首都之旅”,并给照片写说明。仅上了一个月学的孩子只学习了一些拼音,还不会写字,于是,女儿口说,妈妈用铅笔写,女儿再用水笔描。于是,照片上留下了她稚嫩的笔迹和话语:“天安门广场鲜花盛开,多漂亮!”“人民英雄纪念碑真高!”“在北海公园看到白塔、湖水、小船、绿树、红墙,就想起《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以后,每次旅游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慢慢的,照片说明由一句话变成了几句话。每次,孩子都把小报带到学校,在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们的羡慕中,她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年级寒假,女儿不满足于给照片写说明,而是把一个景点的见闻分成几段话来写。妈妈建议把这一段段话编成小册子。孩子很兴奋——那可是一本“书”呢。孩子写一段,妈妈打印一段,并用大字体打成满满一张,为了增加“书”的厚度,每段话的背面还配上一幅照片。两天孩子写了五段话,再有一天就开学了,孩子竟不肯休息。一笔一画写的孩子,速度很慢。为了满足孩子的欲望又能抓紧时间,孩子口述,妈妈录入,再由孩子修改,这样很快合作出三段话。但妈妈叮嘱孩子要如实跟老师说清楚。最后,妈妈编辑了一张以福建风景为背景的漂亮封面,上面写着《我的第一本书——福建之旅》,孩子的第一本书诞生了。但同时她又产生了新的念头:下次自己编一本书。
二年级暑假的《大连游记》,孩子自己坚持写了12篇短文,共计6000多字……孩子手指写酸了,写红了,竟没有显出一丝厌烦的情绪。
就这样,她一路写下去,初中毕业时出版了一本20万字的游记《小鬼游天下》。这个孩子就是陈旻茜。《小鬼游天下》鲜活地记录了茜茜成长的经历,至少是她学习作文的经历。
这位妈妈的教育故事,对我们有许多启发:自始至终,妈妈都在扬起孩子写作的兴趣之帆:首先,编报写话,点燃兴趣;其次,循序渐进,呵护兴趣;编书出书,保持兴趣。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持久的推动力。
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怕写作文,不是心里没话可说,怕的是不知道怎么写出内容与形式都符合老师要求的作文。平时教学中司空见惯的一些做法,真的是把孩子写话的兴趣扼杀了。
案例二:一位三年级孩子写的习作
我的理想
阿爹还没走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做个公安,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条狗,天天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条狗,这样阿妈和我就不怕了……
语文老师给出的评语:这也叫理想?这也叫作文?
那到底什么是作文,到底要引导孩子用笔来表达什么?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好好想想。
小孩子的写话、写作是自然的,自然地观察,自然地流露,自然地表达,超乎寻常的成熟反倒是值得警惕的。如果总是以成人的过高标准衡量孩子的习作,只重“文”而不重“人”,这会扼杀孩子写话、写作的兴趣,甚至可能会败了孩子一辈子的写作胃口。
该怎样激发学生写话、写作的兴趣,让他们毫无顾忌地说实话说真话呢?可以试试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时时处处观察学校、家庭、社会中自己感兴趣的物、人、场景等等,每天用笔记录下自己想说的话。长此以往,不仅成为一种好习惯,而且激发孩子学会关心、思考社会生活。
2.一定要不拘泥于任何形式与内容,字数也不要限制,真正让学生“我手写我心”。一二年级的学生,甚至可以用画表现所见所想,再为画配上简单文字。既降低了写话难度,又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绘画能力。
3.要活用教材,积极创设写话情境。比如为精美插图写话,仿写精彩句子,续写有趣故事等。教材内容丰富多彩,为学生写话提供了便利的资源。
4.写话的兴趣和自信作为一种内驱力,还来源于写话的合作与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教师要及时评价反馈,或让作者大声读给同学听,或在学习园地中展示,或集成小册子等,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付出得到認可、欣赏,写话的兴趣会越来越大,自信心也会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