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uxx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全面认识生态问题,对21世纪的生态问题产生紧迫感、危机感,树立生态忧患意识,从而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生态道德观念,并自觉养成符合环境道德要求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将生态道德内化为个人的优良品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教学 生态道德教育 科学发展观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使学生了解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这些都蕴含着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科学家预言,本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人类数量的剧增和需求,增加了环境的压力,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生物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适时地对学生渗透生态道德教育,使学生全面地、正确地认识生态环境,认识人类在生物圈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树立生态忧患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1教学中渗透生态危机教育,树立生态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生态德育的基础,激发学生居安思危,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1.1森林、草原植被破坏的危害
  千百年来,人类对森林的砍伐毫无节制,毁林开荒,伐木为薪,掠夺式的采伐使得全世界的森林面积锐减。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目前地球上每分钟就有20ha以上的森林被毁。以我国为例,我国森林以每年50万ha的速度锐减,林木的采伐量超过生长量,每年“赤字”达1亿m3米。森林的破坏不仅造成森林资源的匮乏,还会导致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动物栖息地消失、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等严重恶果。
  1.1.1 水土流失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护水土的重要作用。大量的森林砍伐、毁林开荒,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贫瘠。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2%,以我国的黄河流域为例,在3000多年前,黄河流域是原海茫茫、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植被良好,到处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气候宜人,是人类居住的乐园。后来由于人类的不断开发以及战乱等多种因素,导致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逐渐形成了如今的黄土高原、滔滔黄河。黄河每日流失的是黄河流域的肥沃土壤,流失的是“金子”。20世纪80年代国外生态学家考察我国的黄河流域看见奔腾不息的黄河,痛心疾首的说:“黄河,是中国的大动脉出血!”
  1.1.2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由于人类对森林进行无节制的、掠夺式的采伐,导致植被严重破坏。恩格思有句名言:“我们不能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以我国的长江流域为例:四川省在元朝时期,森林覆盖率高达50%以上,至上世纪50年代尚有20%,但到80年初只有12%。据1957年调查统计,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36.38%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0.2%。到1986年,森林覆盖率仅剩10%,水土流失面积达73.94万km2,猛增了一倍。植被严重破坏的结果加速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1998年全国发生了大面积的洪水灾害,洪水量级大,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涝灾害非常严重。截至1998年8月22日的初步统计,全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0.202亿ha,成灾面积0.13亿ha,受灾人口2.28亿,死亡3004人(其中长江流域1320人),倒塌房屋497万间,各地估报直接经济损失2300亿元。特别是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洪水,引起了举国上下的高度关注[4]。
  1.1.3 加速物种的灭绝
  森林是野生动物的家园,人类对植被的破坏,特别是对森林 “剃光头”式的砍伐,严重破坏了动物的栖息环境,加速了动物的灭绝过程。据估计,现今地球上每年有18000个物种灭绝,即平均每天有50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全世界有30000余种野生植物濒临绝灭,有1000多种脊椎动物受到威胁或濒临绝灭。在过去的2000年中,地球上约四分之一的鸟类物种己经灭绝。我国现每3年就有2种鸟类灭绝。
  1.2 环境污染严重
  据统计,我国约有7亿以上人口饮用大肠肝菌超标的水,有近2亿的人饮用受到有机物污染的水;我国每年排尘量约1445t,年排SO21462万t。由于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有关资料显示,肺癌、胃癌都是受大气中的有毒气体或水中的有毒物质所致。
  1.3 乱捕滥猎的危害
  人类对动物资源利用不合理,乱捕滥猎,破坏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食物网结构,导致生态平衡失调。20世纪80年代,农民为了眼前的利益,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量捕杀蛙、蛇。昆虫(农业害虫)、田鼠失去天敌的控制,大量繁殖,泛滥成灾,农田生态系统严重破坏,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有的颗粒无收。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引发学生的危机感,促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从而使学生产生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树立生态道德意识,自觉将生态道德内化为自己的性格品质。
  2. 对学生渗透生态信心教育
  作为生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对学生渗透生态危机教育,使学生具有生态忧患意识,又不能让学生对存在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产生失望、恐惧的心理,对保护治理生态环境丧失信心。我们要利用好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小资料对学生进行信心教育,并向学生展示我国在生态方面的突出成就,激发学生的热情,树立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信心。
  2.1 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效
  我国政府为了治理、保护好我国的生态环境,从20世纪70年代起,采取了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飞播等措施,经过30多年的努力,治理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笔者多次带领学生到不同山区调查植被恢复状况,见到的都是葱郁的山林。不见荒山,只见绿树。有的生态环境是半成林的树木,有的己经成林,有的生态已经恢复成了整片森林,尤其是公路旁、住宅周围植被生长良好,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一次,询问当地一位老百姓,您怎样看待您们当地生态环境(森林)的变化?老百姓回答说:其他大道理我讲不明白,我也不懂,我只知道以前(治理前)山上光秃秃的,看不见鸟影,听不见鸟叫,看不见野猪等野生动物出没,下暴雨时,河水浑浊;现在山上林子大了,时常有几百斤重的大野猪下山来偷吃庄稼,山上到处都能听见鸟的叫声,看见鸟飞行,下暴雨时,河水也没有以前浑浊了。
  2.2 建立自然保护区
  为了有效地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活环境,我国建立了相应的自然保护区,如为了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等珍贵动物及其栖息环境,在四川省建立了卧龙、王朗等自然保护区。根据国家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截至2003年底,我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226处,到2005年3月,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的自然保护区有26处。目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其中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900个。
  2.3 建立生态工程
  从1978年起,我国先后确立了跨省市的十多项大型生态工程,使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有了较好的资源基础和广阔前景。我国建立的生态工程有:“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太行上绿化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淮河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珠江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辽河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工程等。
  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成就,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被誉为:“世界林业生态工程之最”、“世界四大生态工程之最”、中国的“绿色万里长城”。1987年“三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
  2.4.建立环境法规
  我国为了有效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建立一系列法律法规。我国建立的环境法律法规有《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国自然保护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国资源保护纲要》、《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这些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生态环境的法制观念,明确生态环境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用生态环境意识规范自身的行为,为人类与生物圈共存共荣作出贡献。使学生自觉成为生态环境的守法者、宣传者、捍际卫者,自觉将生态道德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3.注意生活点滴渗透环境道德教育
  保护环境是公民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不仅仅是指减少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能源等,还包括讲究公共卫生、美化个人生活环境等广泛内容。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应及时抓住身边点滴的环境素材,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并对学生的行为具体规范,从而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生态道德观念,并养成自觉节约能源,反对浪费,不乱倒垃圾、污水,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攀折花木、践踏草坪,不损坏各类环境卫生设施等符合环境道德要求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将生态道德内化为个人的良好的品质。
其他文献
本刊:作为一位具有艺术家和教师双重身份的人,您兴趣与事业的初心是什么?rn古: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对自己的兴趣及将来所从事的事业至关重要.生活丰富多彩,但每个人在生活中仍然
期刊
实验一:模拟热力环流教学中可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热力环流的存在。如图1所示,取一玻璃水槽倒扣于桌面,水槽底部A、B两处用相同厚度为1cm的硬物支起,在水槽内甲处放置
摘 要:立足于教育实践,以幼小衔接这一儿童特殊成长时期为切入点,从“作息习惯”“行为习惯”“学習习惯”三个方面入手,针对幼小衔接时期儿童家校共育这一主题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校共育;作息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教育阶段,其中,儿童们所接受到的教育内容及其形式也不尽相同。为此,针对幼小衔接教育的相关探讨格外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
摘要: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学生掌握的词汇越多,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越强,所以,要想普遍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就必须扩大词汇的输入量。因此单词巩固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同时复习要讲究方法,方法好,就事半功倍,方法不好,就事倍功半了。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复习是记忆之母”。  关键词:英语 词汇 教学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学生掌握的词汇越多,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越强,所以,要想普遍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就必须
摘 要: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给予绝大部分自然科学学科一定程度的可靠性,推動着世界的发展。正是由于数学对逻辑思维要求极高,所以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往往是比较困难的;也正是因为数学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必须从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教师通过应用教学学具,有助于学生将数学具象化,明确数理知识以及数学思想,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与学习。从“吸引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益于自主学习”三个方面对“小
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人才定向的作用,是教学中重要组成部份。体育教学同样肩负着德育的重任,它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培养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材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会被忽视。其表现为:在认识上,重视增强体质和对基本技术、技能的学习,而轻视思想品德的教育;在实施教育上,缺乏启发诱导、耐心说服,有的因操之过急而使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2017年8月18日上午“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亮相曾经举办APEC会议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地方——北京雁栖湖,第九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新
期刊
目前,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以往一些贯用的教学方法径,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并且生源十分复杂,学生素质下降,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厌学”情绪严重,德育课教学难度日渐增大。因此,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德育课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一、德育课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  大多数中职生特点是自卑心理重,自信心不足。又因社会中用人制度的改革不完善;职业
9月4日下午,由北京水墨公益基金会提名,北京易加网主办,泰丰文化等单位协办,以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为学术指导的“旅京十大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在北京泰丰汇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陈硕、巩海涛、凡人、郭强、董倚桥、徐右冰、朱乒乓、陈勇武、陈钝之、张圆满十位书法家精心创作的书法作品50余件,参展作品充分体现了十位青年书法家在深入思考书法的当代性、传统性、书写性、人文性等问题的同时,倾力于书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