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单独及联合接种流感疫苗、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的安全性评价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nio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老年人单独及联合接种流感疫苗、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V23)进行安全性评价,提高老年人对接种流感疫苗和PPV23的安全性认识。

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9月对符合接种条件≥60岁的老年人单独及联合接种流感疫苗、PPV23,观察接种后1个月内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1)所有观察对象、单独接种流感组、单独接种国产PPV23组、单独接种进口PPV23组、联合接种组Ⅰ(流感与国产PPV23联合接种)、联合接种组Ⅱ(流感与进口PPV23联合接种)预防接种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13%、5.35%、11.63%、9.52%、17.24%和12.63%,均以局部反应、注射部位疼痛、轻度反应为主。反应均在7 d内出现,且主要发生在接种后30 min~1 d时间内(82.61%);反应发生后均在7 d内恢复,绝大多数在1 d内恢复(84.78%)。(2)结果显示:联合接种组反应发生率相对单独接种组反应发生率高;单独接种疫苗组反应发生率:国产PPV23组高于进口PPV23组高于流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国产PPV23的联合接种组反应发生率高于使用进口PPV23的联合接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人口学特征对比发现:女性、年龄≥70岁、患慢性病者单独及联合接种流感疫苗、PPV23反应发生率高于男性、60~69岁、未患慢性病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老年人无论是否患慢性疾病单独及联合接种流感疫苗、PPV23均是安全的、可耐受的,无论是国产PPV23还是进口PPV23均有良好的安全性。

其他文献
血液循环理论的提出,将医学引向了科学发展的道路,在西方医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从盖仑提出"中隔微孔"及血液的潮汐运动假说,到其假说被质疑,继而在诸位解剖学家的潜心研究后,静脉瓣和肺循环先后被发现,1628年哈维创立了血液循环理论,随后马尔皮基发现了毛细血管,佐证了哈维的"神秘组织"假说成立,血液循环理论才得以完善。血液循环理论的发展史正是假说不断提出和反复验证的过程,假说是血液循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
多黏菌素作为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得到广泛关注。2015年国际首次报道质粒介导的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刷新了既往人们对多黏菌素耐药机制的认知,对临床耐药菌感染的治疗带来了巨大冲击。自mcr-1发现以来,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检测到mcr-1,遍布世界五大洲。世界各国对此高度重视,纷纷加强多黏菌素的管控,采用措施遏制mcr-1的传播和扩散。本文主要从mcr-1的结构
辽代几无医籍传世,其存目者亦仅见2家3种,即《直鲁古脉诀》《直鲁古针灸书》《耶律庶成译方脉书》。前2种为辽代直鲁古撰,约成书于辽太宗时期(927—947);后1种为辽代耶律庶成撰,约成书于辽兴宗时期(1031—1055)。
目的对2015—2017年云南省沙门菌血清型分布特征及优势沙门菌血清型的分子分型进行研究。方法使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及质谱仪对408株沙门菌进行鉴定。依据沙门菌属White-Kauffmann-Le Minor抗原表,用沙门菌属诊断血清确定血清型。参照中国细菌性传染病分子分型实验室监测网络(PulsenetChina )沙门菌血清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用Bionu
目的分析引起神经症状的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病毒(coxsackievirus A16, CA16)VP1基因特征。方法采集表现神经症状的病例临床标本及信息,采用荧光RT-PCR方法检测病原,肠道病毒阳性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培养阳性标本采用RT-PCR方法扩增VP1序列并测序。利用DNAStar 5.0和Mega 5等生物学软件进行基因序列及亲缘进化分析。同时收集病例的临床及流行病学信息,采用SP
目的获得高纯度的激动型抗小鼠CD40单链抗体(scFv),并体内外验证激动型抗小鼠CD40 scFv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杀伤肿瘤的作用。方法亲和层析技术获得高纯度的激动型抗小鼠CD40 scFv蛋白。激动型抗小鼠CD40 scFv体外激活DC细胞,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L-12表达水平,反应CD40 scFv对DC的激活能力。将激活的DC细胞与小鼠NK细胞共培养后,将NK细胞与小鼠成纤维
血小板是巨核细胞成熟过程中脱落的无核细胞碎片,其通过黏附、活化、释放、聚集等一系列功能活动,在止血和血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基石。近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除止血功能外,血小板同时参与机体固有免疫和炎症反应过程,进而参与脓毒症、动脉粥样硬化、自身免疫病以及肿瘤等多种疾病的生理病理机制。临床研究发现,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在抗栓同时表现出抗炎抗肿瘤
目的本研究拟对体外诱导的Helios+调节性T细胞(induced Helios+ regulatory T cell,Helios+ iTreg)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比较其与正常人外周血固有Helios+ Treg(natural Helios+ Treg, Helios+ nTreg)的差异。方法采集并分选正常人外周CD4+CD25-效应性T细胞(effector T cell,Teff),体外
目的通过小鼠腹腔注射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5-ethynyl-2′-deoxyuridine, EdU)标记骨髓中处于增殖状态的粒细胞,以期了解炎症状态下小鼠骨髓中的不同分化阶段的粒细胞生成的变化。方法小鼠腹腔注射热灭活的大肠杆菌(HI E.coli)建立急性腹腔炎症模型,采用EdU掺入法,随后24、48、72、96 h将小鼠处死并取小鼠全骨髓细胞,应用流式抗体lineage、CD34、
目的了解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感染对内皮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及差异。方法采用问号钩体赖株体外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后运用real-time RT-PCR技术检测细胞ICAM-1和VCAM-1 mRNA表达水平。采用组织镀银染色法检测问号钩体感染C3H/HeJ小鼠后肺、肝、肾组织内钩体侵袭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