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夹缝中生存未必是坏事

来源 :上海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houyu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莉:路内、张楚和我,我们三个都是“70后”,记得我开始写批评的2007年,路内出版了他的《少年巴比伦》,张楚的写作也是刚刚起步。九年来,我们见证了彼此的成长。今天我想从我的新书《持微火者:当代文学的25张面孔》出发,聊聊我们对当代文学的理解,聊聊身在局中的心得与困境。
  文学批评是有预言性质的工作,也是有风险的职业。我在中文系教当代文学史,常常感觉到时间的残酷,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一个批评家穷极一生写了五十年的评论,但他关注的作家和他本人的评论很可能在文学史上一个字都留不下。这让我困惑。
  什么是批评家的意义?为什么有现场批评家的概念?在我看来,同时代批评家有同时代批评家的优势。同时代批评家可以理解这个当代作家为什么写这个凶杀案,为什么给它这样一个结尾,他有哪些话说了,他有哪些话不敢说,不敢说的原因是什么。这个秘密只有同时代人最了解。现场批评家是写下对作家作品最初理解的那个人。现场批评的意义在这里。
  之所以给我的新书起《持微火者》的名字,是因为,我认为一个好的写作者是一个持微火者,他的笔像火把,照亮了我们不曾看到的地方。我写的作家,无论是著名作家还是非著名作家,在我眼里都是持微火者。通过他们的火把,我看到了身在的现实,我从中受益,所以才会做这个批评工作。
  路内:有这么一则寓言:有一个城市每天晚上10点宵禁,10点之后走在路上会被卫兵打死,有一天9点50分一个卫兵打死了在路上走的人,另一个卫兵问他为什么?他说我认识这个人,这个人10点走不到家。这则寓言当然有很多解读方法。从某个角度讲,现在所谓的青年作家可能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那个在9点50分被瞄准的人,如果到了9点59分还没有人开枪这是一个非常沮丧的事情,这是一个自我的感受。另外,当你发现街上9点50分还有很多人没回家,这个卫兵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现在批评界谈到“70后”作家这个整体,口气越来越谨慎,隐藏着深深的苦恼,因为9点50分了他们还在街上转悠,凭经验知道他们10点钟也到不了家。
  我开始写小说之前,别人问我怎么想去文学界,我说文学界清静。我写小说三四年之后才发现文学圈子人很多,非常多。在当代还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成名作家(是一个文学意义,所谓的成功作家是一个世俗意义,我有一点讨厌成功作家的定义),还有一个层面是青年作家,文学青年在水面偏下,两种层面有各自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场域。除了从文学意义上看这些人,在文化的意义上也值得探讨,这个文化本身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这一代人的成功是在北上广买了房子然后升值十倍,值得庆幸,我觉得这种世俗成功影响到文学层面,比如探讨1980年代文学的时候认为那是个升值年代,文学股暴涨(这种理解很浅薄);回过来探讨当下,那也很容易解释啦,时代原因嘛,文学是垃圾股。但这个思维方式不好,当作家设定了文学升值的时间或空间之后,文学的本来意义正在丧失。关于这个,张莉也谈到,作为批评家的身份,怎么去观察一个作家。《持微火者》談到的青年作家,或者正在成为著名作家的青年作家们,有些部分批评得很克制,但作为作家一看就明白了,她在讲什么,她为什么要这么讲。
  张莉:很感谢路内看到了我在《持微火者》中的克制,我很认同。批评家的任务是把你看到的同时代的拔尖作品推荐给读者。这个作品不一定是媒体上或者网络上非常出名的作家。现在某某著名作家的新作品一出来,就有很多批评家追踪评论,这是保险的行为,因为这样的作家已经进入当代文学史,只要追踪他,你的评论就有可能留下来。但是,那些水面之下的作家呢,那些更为年轻的一代呢?批评家发现更年轻的优秀作家才最宝贵,当然,这很难。
  在很多人看来,作家出了一个作品,一个批评家推荐了他,作者从批评家的文字中受益了,这只是表象。但没有一个工作的快乐仅仅在于只利他不利己,作为批评家,我要坦率承认,我在阅读某个作家时获得快乐,我之所以写一个作家,首先在于这个作品有艺术性,另外也在于这个作品里面的某个东西是我想写而写不出来的,它触动了我去思考。换言之,因为这个作家写得好,还因为他的作品里隐含了我想表达的观点,所以我要写。
  张楚:我本来准备了一个问题,但是张莉老师已经自己先说了。《持微火者》这个名字,像是纳博科夫起的一样。你在一篇随笔中也谈到,山路上的火把在黑暗中忽明忽暗,被风一吹可能灭掉,但是风过后又亮起来,照明了别人的路。这是多么美多么善意的意境。我想问张老师一个问题,你对好小说的理解是什么?从一个评论家的角度你怎么判断一部作品?现在小说太多了,你怎样去把控认识它?
  张莉:我更看重作家的写作技术、语言、形式以及结构等等。我看重作品的艺术性,作家的理解力和想像力,我厌恶想像力平庸的作品,非常厌恶。我读小说的时候,常常会中途停一下,猜一猜这位小说家该怎样安排人物的命运,下一步他会怎么做。如是者三,如果我都猜对了,我对这部作品也就没有什么兴趣了。反之,这位作家的写作路径和所表现的都是在我阅读和写作经验之外的,给我智力上很大的挑战,我就会非常有兴趣阅读,因为它使我葆有好奇之心。每一个批评家都是有偏见的,他们有个人趣味。我想我也一样。
  坦率说,现在做文学批评越来越难了。批评家评价一部小说,要有纵的坐标,要在文学史的框架里面考量,但同时还要有横的坐标,就是放在同时代的世界文学的领域里去评价,这需要很大的阅读量,对每一个批评家都是挑战。
  路内:我们三个都是“70后”,2007年我第一个小说发表,张楚好像也是那个时候开始。我一直认为批评家都是年纪大的,最近几年是杨庆祥老师,著名的“80后”批评家,我就想“70后”批评家呢?有一个非常恶心的说法,“‘70后’作家是夹缝当中的一代人,被文化、商业夹在中间”,这个说法不能摊开来讲,一讲就是世俗成功学。实际上我觉得文学和商业的夹缝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学和文学的夹缝。但我想知道“70后”批评家是否也被局限在某种夹缝中?   很奇怪的是,在中国,没有明确的政治事件,作家会失去一个时代的参照。这对长篇小说的写作来说,可能是困难的,也可能是意义薄弱的。新中国建国之后革命文学的叙事到1980年代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到1990年代思想的离散混乱的状况,再到2000年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互联网、传媒的加速发展。那以后,一切都变得模糊了。20世纪的头二十年,仅仅关于中国历史的书就可以摆满一个图书馆,但21世纪这二十年只需要几本年鉴就解决了。事件的高度同质化也是可怕的,十年前我们谈的是房价,十年后还是房价,问题没解决,意义却在加速流失,而纯粹无意义的后现代主义也变成了“无意义”的重复。没有新的东西注入进来,内在僵化,小说会越来越难写。
  张莉:先说代际,虽然我现在也使用“70后”这个称呼,但是我已经变得很谨慎,除非特定场合和特定语境,否则我很少会说哪位作家是“70后”了。而且,坦率说,任何一个文学史上的命名都是权宜之际,“50后”、“60后”、“70后”、“80后”此类称呼都不例外。随着我们年龄的成长,以及新一代作家的出现,命名很快就失效了。说个更难听的,也并没有哪一代人肯定会出大作家的说法,如果“70后”一代写得不好,淘汰是自然的,不是吗?再往远看,放在一百年的框架里,我们和“50后”、“60后”也是一代人,文学史并不是以十年为界的,所谓一代人,有可能是五十年,也有可能是一百年。在古代文学史,是以几百年一个朝代为界讨论的,不是吗?但是,话也得反过来说,讨论任何问题都要有具体语境。今天,当我们讨论“70后”一代如何在夹缝中生存时,不只是光盯着我们这代人,其实也把我们放在了更大的场域。我们为什么焦虑不安?因为我们看到,面对同时代作家、面对我们的传统,我们这代人有很多缺陷需要正视,我们需要面对我们写到了哪里,我们写得怎么样这些问题,我们最终讨论的是这个问题。
  路内的梳理我很同意。文学跟传媒的结合我说不好,但是我觉得网络里的文字和纯文学还是不太一樣的。第二个说法我很同意,每一个作家,只要你讲故事,就没有办法跳脱你的意识形态,去政治化其实也是社会行为的一部分。“70后”以及其后的作家们喜欢强调个人化写作,不认为自己的写作是社会行为的一部分,这是我们写作的困局。当我们强调不写革命、不写历史时,我们想要强调的是什么呢?当我们强调日常生活的美好,强调物质生活的重要时,我们又在说什么?也许我们逃出了一个网,进入了另一个网,那就是金钱之网。当年朱文写《我爱美元》,是一种对抗,他前面是有墙的,但是,之后呢?1990年代之后整个时代的人都知道钱太重要了,比理想重要多了。我们写作时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
  很多小说都在写学区房、单位关系,写如何去赚钱等等。但写作者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对金钱与物质的沉溺有可能把每个人都变成原子化的个人,这时候作家的写作,不管你同意不同意,都已经变成一种社会行为。在我看来,这就是这一代作家与前辈作家的差距:看不到更广泛的世界,感受不到更广泛的问题,并且,很多人安于现状,并不自省,这让人遗憾。
  路内:我觉得作为“70后”的作家,其实在写作中间遭遇的问题还是很多的,有一个感觉,差不多几年写下来了,算是跑了一圈,打个比方说作家身上会有闹钟,闹钟差不多会在十年的时候响起,也有可能八九年吧,有一种文学意识会对作家提出要求,还有意识形态,广义的政治意识,在里面起作用。
  别人问张莉老师为什么要关注当代文学垃圾现场,对于作家反而是另外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不关注当下这个世界?哈罗德·布鲁姆说人的一生很短,只有七十年,所以我要帮你们挑出一些经典作品来,但是即使是他挑选出来的经典,也足够普通读者读几十年。
  我不太爱看别人攻击底层文学,觉得没有意义。广义的底层文学是一个意识形态的范畴,它并不一定代表了“粗糙”;相反“雅”是很要命的,狭义的“雅”恰恰是在贵族的家臣手里玩弄得最好,但他们是家臣。前几年,我觉得中国的农村文学是应该让位了,换换都市文学吧,这两年越来越觉得都市文学很反动,它被限定为一个通俗文学的概念。但反过来看农村题材,又觉得它们的当代性并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就文学的当代性而言,我觉得它很重要,它有别于当代题材,可是也不得不面临当代题材的挑战。1980年代的作家面临着一个崩溃的文学世界,但现在,更加坚固的传统已经形成了。文学界大概每三十年要封神,封一代神,面对一个不断在封神的结果,这种情况怎么办。
  张莉:如果这个“神”的作品是有问题的,那么总有一天会坍塌,我相信。作品最终是与时间博弈的,不是由谁来封的。刚才说到我们大家都关心的问题,读者为什么不爱看当代作家的作品。我听到一种说法,读者认为作家他写的现实跟我们经历的现实不一样,或者觉得,作家根本不关注我们的生活。而当代作家呢,会觉得我愿意隔一个距离看时代,这似乎也没有问题。作家有自己的道理。我认为,好小说不一定要写现实。但是,要有现实的观照。不同的人写历史,呈现的面貌是不一样的。一个好的作品不在于你是否写身在的现实,重要的是用什么样的眼光看你所写的事物。
  比如《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当时看到一个女人卧轨的新闻,他想写这个女人,当时并不同情她,但是写完之后对她有深深的同情。为什么会有《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是福楼拜看到新闻,一个女人借钱还不了债,服毒自杀了,他有对人性的好奇和渴望,所以就写出来了。
  现在大家都说新闻重要,甚至还有一种说法,现实比小说精彩得多,我们为什么要看小说?想想《安娜·卡列尼娜》,想想《包法利夫人》,为什么今天我们仍然爱看,因为这些小说写出了人的处境。包法利夫人渴望遇到理想中的爱情,所以不断地出轨。你看,一个人想要的生活和实际的生活差距就是如此之大。而今天,我们的新闻报道里也在不断印证着当年“包法利夫人”的际遇。今天,我们发现现实和小说惊人的相似——谁还记得当年新闻里那个女人叫什么?但我们永远记住了包法利夫人这个人物,因为福楼拜,爱玛永远变成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每当我们看到类似情况的时候,就会想到爱玛,想到安娜·卡列尼娜。安娜你嫁了一个公务员丈夫无忧,你出轨了老公也不管,而且还给情人生了一个孩子,你有什么不满意的?但是她卧轨了。托尔斯泰想写的是什么呢?写的是人的精神疑难,写的是人的终极困境。小说从现实出发,但是要有跨越现实的能力,要有抵达人的精神处境的能力,这是衡量一位作家是否伟大的重要标准。   评价一位作家的优秀,恐怕不是他写了多少本面对现实的小说,重要的是他要写出我们同时代人的精神疑难,五十年、一百年之后人们读起来还会有精神上的共振。《狂人日记》我小时候特别讨厌读,上了大学之后,有一天发现鲁迅太牛了。那小说中有一句话,“从来如此就对吗”,只这一句话你就会知道这个小说家多了不起。那是1919年。鲁迅让这个狂人说出了“从来如此就对吗?”这就是一个小说家的力量。今天文学式微是一个事实,但也很可能是我们作家自身能力的不足,每个人都遇到了困境,写得不好。有时候我想,所谓天才,有可能就坐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可能在苏北的或者陕西的某个山坡上放羊,有一天他突然认识到我们时代的疾病或者苦痛,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拿起笔来写作,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师就出来了。
  这种情况可能一百年都不会出现,也可能大师出现了并不是你,但是,你不能因为可能不出现而不去写。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事情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每一个小说家都知道自己有可能成为不了大师,但是,还是要写下去。我们要写下的是我们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解,爱、恨、苦痛和不甘,我想,这也是我们时代那些写作者们一直写作的原因。
  张楚:说得特别好,把我说得很清醒。你刚才谈到《包法利夫人》,我特别有感触,因为这本书写了一百三十年了。这么多年来为什么很多人还在推崇这部作品?张莉老师一语中的,它写出了女人心中的欲望。
  张莉:不仅仅是女人心中的欲望,也是人心中的欲望。
  张楚:對。这本书我刚读过一遍,当然已经记不清是读第多少遍了。前几天讲课,讲的也是《包法利夫人》。刚开始读时你会有陈旧感,上来就是各种景物描写人物肖像描写,当然,可能不会有作家比福楼拜更擅长这些了。可是你慢慢沉浸到文字里之后,就会渐渐侵入到包法利夫人的内心世界。她就是一个从小在修道院长大、喜欢读爱情小说的姑娘,对未来充满了浪漫想像,想嫁给一个白马王子。父亲腿摔折了,医生包法利给她父亲看病。包法利也很有意思,找了一个比他大二十岁的寡妇。为什么呢?因为寡妇有钱。后来发现寡妇的钱早就被人骗走了,包法利他老妈就和寡妇打架,把寡妇气死了。包法利是很平庸的医生,没有什么追求,也不浪漫,女人都喜欢浪漫是吗?刚开始她觉得包法利风度翩翩,对父亲也好,两个人就结婚了。婚后才发现丈夫是个没有品味、庸俗的男人。很多时候,人的情感永远是处于不满足的饕餮状态。包法利夫人一直渴望着有更充盈的灵魂来占领她的肉体和精神,成为她的主宰,所以她才会不断出轨。现代社会不也是这样吗?
  其实人性可能几千年都没有变过。人都被欲望所驱逐、主宰,有的变成奴隶,最后失去自己,有的则蜕变成真正的自由主义者。为什么过了一百多年,我们还在读《包法利夫人》,还在读《安娜·卡列尼娜》?因为这些作品里传递出永恒的人的本性。我前段时间看了很多美剧,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状况,就是美国人的电视剧里有很传统的道德说教,即使是在《绝命毒师》、《犯罪心理》这样的商业片里面,也要传递出对经典的致敬。《绝命毒师》说的是一个高中化学老师得了绝症,发现老婆又怀孕了,就想在死之前捞一笔,给孩子和老婆留下一笔遗产,于是他开始制毒品。其中有一集,他和一个化学博士在地下室制毒,化学博士送了他一本书,送的是惠特曼的《草叶集》,这个制毒师礼拜六有空就在阳台上翻看,后来这本诗集还成为了警察破案一个重要线索。《末日孤舰》说的是,世界末日来临了,病毒席卷了全世界,一艘科学考察船到南极找病原体。有意思的是,两个科学家早上吃饭的时候,在餐厅聊的不是人类的命运,而是马克·吐温的小说。这在中国的电视剧里面是看不到的,他们只会炫耀穿什么牌子的衣服背什么牌子的包,这很可怕。一个时代如果人人都以金钱、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为人生准则的话,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作为一个写作者,我觉得他首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不绝望,也不亢奋。
  路内:我顺着张楚说的往下讲一点,我觉得文学作品是给你焦虑感的,不是为了让人感动,我记得有一个作家说过,把人感动哭了的小说其实没有价值。这个说法我同意,但是把人吓得毛骨悚然的严肃文学同样也是没有什么价值的。这是一样的,这个问题在于当文学作品给人以焦虑感,会使读者改变自己,而不是用文学安慰自己。
  打个比方说,一个服务员读过文学作品以后就不会再想做服务员了,但是看电影什么的还是会安心做服务员,好处就是这个人知道目前当下自身的局限,他会想要改变自己。坏处是这个世界如果都这样就没有人做服务员了。生态还是有一点问题,文学的理念和意志是少数人的东西,不像电影是一个大众化的东西。
  新闻很难打动我,是因为他没有自我的焦虑感。但是你去看纪录片就会产生焦虑感,但是新闻和纪录片是有差别的,新闻是一个离真实性特别近的东西。其实纪录片和小说在同一个层面上,而电影完全是一个幻觉式的东西,本质上是一个幻觉强度更大的作品。
其他文献
你知道吗?世界各国,无论历代王朝还是当今,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国旗使用紫色。紫色招谁惹谁了?为什么就不能被设计成国旗的颜色呢?这还要从紫色的历史说起。几个世纪前,紫色象征着皇室的身份和地位,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非皇室人员不得穿戴紫色服飾。而在中国古代,紫色也是富贵的象征,如帝王住的“紫禁城”、象征祥瑞的词语“紫气东来”等,都说明了紫色的高贵。紫色不仅象征高贵,古时候的造价也非常昂贵,所
让孩子认字,家长们一定要找到好的方法,才能让孩子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要尝试以词代字。在汉语中,一个字往往有多种意思,而一个音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汉字,如果给这些字组成不同的词语,孩子们就不会把诸如“十”、“石”、“食”这样的字混淆了,以词代字使词语的意义范围相对缩小了,读音稳定,更方便孩子理解、记忆。  要尝试分类学习。家长可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对孩子喜欢的名词、动词等可以直观感知的词汇进行分类,可分
《出埃及记》是《圣经》中的一个段落,讲的是以色列人受埃及法老压迫,被迫逃离埃及的故事。而我们的经历给这个古老的故事添加了全新的注脚。  游完亚历山大,看完金字塔,在尼罗河游船上漂了两天,又在红海度假村晒了两天太阳,启程回家的时候终于到了。  这次是彻彻底底的前途未卜。从红海边到开罗机场有400公里,沿途会不会有情况?能否按时赶到机场?开罗机场几近瘫痪,我们预定的航班能不能按时起飞?如果航班取消,我
信息社会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师专业素养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信息社会中的教师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传统的教学基本素养,而且包括信息素养,即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特别是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并提高绩效的能力。因此,深入探究教育教学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并使之内化为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信息
主人公:方维女银行职员25岁  案例:结婚近一年,方维却提出要和感情颇深的丈夫分居。有人问起原因,方维自然难以启齿,她没办法告诉人家,是因为性生活不和谐。或许是由于家庭的原因,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方维一直认为感情是维持婚姻的惟一线索,至于性爱,她却丝毫提不起兴致来。丈夫开始以为她是因为年轻不懂事,或是矜持不好意思,用尽了百般温柔千般呵护,可方维却仍然像块冰一样,寒冷、坚硬的拒绝成了她的家常便饭。每每
十种更好的性生活方式    1、每周至少做爱一次  调查显示每周至少一次性生活可以使你远离疾病和抑郁的情绪。科学研究证明,经常进行生殖器官刺激会使免疫系统更加有效,有助于减轻头痛,减缓日常生活的压力等等。    2、提高你的性高潮潜力  为了有助于达到性高潮,要锻炼你的腹壁肌肉。也被称为PC(pubococcygeus)肌肉,这就是你小便的时候你会用到的。你需要做的只是分开这些肌肉。在小便时,中间
这也许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易,用三个月的买烟钱,就可能换来10年有质量的生命。    众所周知,吸烟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之一。如何遏制这一“杀手”猖狂?这是许多人都正在探索研究的难题。12月4日,《新民周刊》记者在上海专访了来自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格罗顿的辉瑞全球研发中心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化学研究员柯卓生(Jotham W.Coe)博士,他为我们展示了自己在控烟领域的认识和成果。      吸
肾亏是一种文化病    世人真有点谈肾色变的架势,君不见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壮阳补品吗?连公交车上也刷满了补肾药的广告。其实,所谓肾亏完全是一种文化病,它只在中国及部分东方国家(如印度)这种特定文化中才会出现,而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并没有这么一种病。国际疾病分类中仅把它列在附录之中的“文化特定性障碍”里。实际上它只不过是由于对精液、阴液丢失的担忧,从而产生种种性焦虑及一系列躯体问题,而躯体问题则是焦虑所
虽然是27岁的大龄熟女,可直到结婚前,我对性爱的事还是有一些恐慌的。青春期的时候,母亲经常告诫我不要想那些“污七八糟”的事,女孩子一定要小心,如果被哪个坏男人侵犯了,“一辈子就完了!”渐渐地,性在我的脑海里,有着黑色恐怖的意味。  庆幸的是,我嫁了个温存体贴的男人,他的呵护让我倍感舒服。有时,我们喜欢窝在床上,互相打闹,像两个小鸟一样你亲一口我啄一个地挑逗着,可一见到老公深入的举动,我就开始紧张,
坐在北京回龙观医院“无抽搐治疗室”门外的赵先生面色平静。看得出来,他对在里面治疗的妻子没有太多的担心。赵先生认为,妻子用MECT这种方法治疗是目前最好的选择。现在,他不但不用随时准备接到妻子要自杀的电话(哪怕是在遥远的国外),而且下班回家还能吃上妻子准备的饭菜。想想6年来作为抑郁症患者家属梦魇般的日子,他坦言:MECT是重度抑郁症患者的“救命稻草”,抓住它,就有了获得“再生”的希望。  走进“无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