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捶丸”

来源 :鉴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40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处于蓝天、绿草、清风、碧水、阳光之间,人顿觉无比的惬意,能悠闲的在此间游戏,自是心旷神怡。高尔夫球运动既如是,所以说再没有哪一种运动,能像高尔夫球这样优雅恬静地与大自然如此的亲近,世人青睐戏乐其间的同时,无疑也能更全面的了解天与地。
  在西方体育史学界,有人认为高尔夫球起源于苏格兰,英文中GOLF音译为“高尔夫”,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457年苏格兰议会的文件中,当时国王詹姆斯二世下令禁止民间的高尔夫球运动。另认为高尔夫球起源于苏格兰的人们对其渊源也有三种说法:一说,很久以前有一个苏格兰的牧羊人在放羊时,闲来无事就随手挥舞牧羊棍击打草坡上的石子。一次偶然把石子击打入远处的兔子洞中,顿时觉得有趣。以后每每放羊时就刻意这种“击石入洞”的游戏。以后,一个人打的发闷,就约其他伙伴一同嬉玩击打,以谁能最快入洞为胜负。此游戏很快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这种活动就逐渐流行开来。二说,据传15世纪初时,圣安德鲁斯城的士兵驻守在苏格兰北海沿岸,在军事训练之余,经常在草地上进行一种用木棒“击球入洞”的游戏。后来流传到民间引起青年们的浓厚兴趣,大家热衷于这项运动。甚至于宫廷贵族、达官贵显也挽袖下场,挥棒欢娱。三说,以前,英国流行一种在草场上进行的球类游戏。其方法是用类似现代曲棍球球棒的木棍,以谁击球次数最少,将球击入规定数目的穴内为赢的娱乐活动。据说当时,就把这种运动叫作高尔夫球。也有人认为它起源于荷兰,荷兰文KOLF也音译为“高尔夫”。据说1000多年以前,荷兰的牧场里,放羊的牧童们在羊群吃草、玩嬉闲暇无事之际,常常用手里的牧羊棍打击小的石头,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比谁击得远,击得准的游戏,这就是高尔夫球的原始形态和雏形。另据说有一幅14世纪的荷兰古画,画面上有三人都手执小球,另一个人持棒击球,他们认为这就是最早的荷兰高尔夫球运动。在荷兰的古陶器上也发现过击球的图绘,所以1958年日本人编《体育大辞典》时描述:“过去,一般以为高尔夫球创始于英国,近年在荷兰的陶器上发现了一幅高尔夫球的图绘,依古文献考出,它发祥于15世纪初期的荷兰。”“世界上最早的高尔夫球俱乐部,则在1608年创立于英国伦敦,到1754年,才开始了竞赛规则。”随近年体育史学者的研究和中国政治经济繁荣,在国际体坛影响力日增的事实,大家越来越关注中国在人类体育史上的贡献。在上个世纪的中叶就已经有学者提出了中国才是高尔夫球(捶丸)的发源地。
  


  中国自古以来球类运动就非常的发达。人类留意圆球状的物体,这可能和人类最初生活需要水,而人类就近居住的河汊湖塘多见因水力搬运磨圆的石球有关。中国自古的球类运动发达,则可能同血淋淋的刑罚有关,那就是“斩首”。很可能被敌对方斩下的圆溜溜的人头,最初就被当为游戏用具了!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蹴鞠”是“足球”的前身。另早在汉代中国就有了骑马“击鞠”运动,到唐代极其繁盛,我们现在经常可以在唐三彩、唐墓室壁画、唐代铜镜上看到此类骑马“击鞠”的运动。唐以后在辽、宋、金时还有所发展,至南宋则此骑马“击鞠”的运动日见衰落。在辽、宋、金时骑马“击鞠”运动很受人们喜爱,统治者也经常参与。1127年金国南下攻宋的完颜宗翰(粘罕)和无敌元帅完颜宗望(斡离不),在破汴京后,押钦宗、徽宗北返,四月在真定府二人一起和徽宗看“击鞠”,徽宗写了首观鞠诗:“锦袍骏马晓棚分,一点星驰百骑奔。夺得头筹须正过,无令绰拨入斜门。”这里的“绰拨”、“斜门”皆为打球的术语。六月,宗望击鞠后以冷水湿胸背,染伤寒而病亡。一个统帅在征途中还要击鞠,可见此运动给人的影响。不同于此类骑马“击鞠”,还有种“步打”、“步击”,这活动就是“捶丸”的前身。“捶丸”的出现与盛行和唐代的球类活动关系密切。唐、辽、宋、金骑马“击鞠”,所用的球杆直接影响了“步打”。使步打球到宋代有了进一步发展——“捶丸”出现。“丸”指球,“捶丸”即指用棍打球,此活动大盛于宋、金、元、明四代,上至君王重臣,下至三教九流,皆乐此不疲。明代,“捶丸”运动主要在都市中流行,且其娱乐性更为显著。至清时,因满人贵族的厌弃而逐渐衰落。
  


  “捶丸”运动在宋、金时期就已经比较的成熟,至元代,这种游戏则更加完备。元·无名氏写过一部名为《射柳捶丸》的杂剧。故事梗概为:“宋时,番将耶律万户入侵,韩琦、范仲俺等举贤抗敌。监军葛怀敏毛遂自荐,御史唐介则荐娄宿太尉之子延寿马。经过一番争执,最后决定由延寿马任先锋,葛怀敏为合后。葛为争功抢先与耶律万户交战,结果大败而归。延寿马出战耶律,一箭便射死耶律,得胜还朝。端午佳节,在御园中摆下庆功宴,葛怀敏冒功请赏,被范仲淹当即揭穿,并让葛与延寿马当场比试射柳捶丸。延寿马战胜了葛怀敏。皇帝下召封赏延寿马,葛怀敏受责。”这故事明显的讲述了“捶丸”运动在宋、辽时的流行。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有一位叫宁志斋的老人还编写了一本全面论述“捶丸”运动的专著——《丸经》(图1),其中涉及捶丸的历史、场地、器械、技术等等。《丸经》载:“至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北宋滕甫幼时“爱击角球”,其舅父范仲淹“每戒之不听”,可谓痴迷。至元十九年此时元灭南宋刚3年,在整个13世纪中成吉思汗及其后裔率领的蒙古大军如滚滚洪流对中亚、西亚和东欧广大地区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征战,即成吉思汗西征(1219~1223年)、拔都西征(1236~1242年)和旭列兀西征(1253~1260年),这一系列的远征对这些地区的社会历史发展和东西方交往都产生了极其重大影响。如此大规模的西征,如此远的路途,如此长的战争时间,枯燥乏味不言而喻。这时候我们想想那位打球受寒而亡的金国南征统帅,也就应该不难想到,在蒙古大军中的匈奴、汉、契丹、女真士兵及随行,亦会在战暇“击球”比赛,甚至于成吉思汗、拔都、旭列兀都可能下场,一竞高低。伴蒙古大军西进,此“捶丸”游戏也随之流入欧州。至1457年苏格兰议会的文件中出现“高尔夫球”一词,就按《丸经》的成书时间算这也已经是一百六十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捶丸”的竞技场地要求为空旷之地,并讲究起伏,有球窝,插彩旗于球窝旁为标记。“丸”为赘木即树身上结成瘿瘤的部分或瓷陶烧制而成,坚固紧密,耐击打。“捶丸”有不同类型的球棒,如扑棒、勺棒、撺棒等,用于在不同情况下打出不同的球。球棒木质,裹牛筋制成,棒柄则为竹质,以求劲实。比赛因人数不同有相应的名称,10人、9人参加的称“大会”,七八人者为“中会”,五六人者为“小会”,三四人者则称“一朋”,而两人比赛则叫“单对”。比赛时,双方用球颜色各异,用较少的击球次数将球击入球窝者为胜家。比赛必先设“球基”,就是在场上划出一个“尺方”的平地,然后将球放入其内,第一击必须将球从基内击出。后继的击打在球停止处接上,不再设球基。击球有严格规定,必须击打,不得挑、拨、推、砍、兜、刮、舀、扫、碾等,不得加土或做坑阻拦对方球的行进,不得妨碍他人击球,不得随便移动球的位置,不得在比赛中换球棒等等。这些规则略有高尔夫球知识的人就会发现好像似曾相识。
  


  “捶丸”对智力要求很高,需要游戏者根据不同的地形构想制胜之道,要求球手有较高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充分的柔韧性。据《丸经》记述,比赛时,要求球手不急不躁,平心静气,仪容端庄,不议论,不傲物,“胜负不动于心”,这无疑是古代中国人的另一种修身养性的法门。
  东方研究体育史的学者日益增多,虽有新意,但大家也还只是认同“高尔夫球”这项吸引了成千上万爱好者的现代西方体育运动项目,与古代中国盛行了千余年的“捶丸”有一定的关系和渊源。而今天就笔者提供给大家的这些实物和史料,可以肯定地讲,“高尔夫球”运动不仅是和古代中国的“捶丸”有联系和渊源,而且是“捶丸”从杆、球、用具、规则、游戏方式细节等等,皆可确认为一种完整的击打球类运动,“高尔夫球”直接演变于中国的“捶丸”,这是不争的事实。杜堇绘明代仕女捶丸图(图2)和山西洪洞县广神寺水神庙明应王殿捶丸壁画(图3)都清晰的描绘了此运动的细节情况。大家留心看这些图画会发现,早在元明间,当时的“捶丸”就已经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高尔夫球”运动中所谓的背杆球童。男的游戏有男球童跟随,女的游戏有女球童跟随,两人竞技各带球童。球杆也和今天所用近乎完全相同,长柄、悬蛋形、曲头,便于击打。至于场地更是有水、有坡、有草地、有障碍、有球窝,若我们做个转换,将此图画中的人换身衣服,场景不变,改成照片,问100个人,估计没有一个会说这不是“高尔夫球”运动。近年来随着整个中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工程、道路、城市改建,进行了大量的基建施工,整个中国都像个大工地,各处都是山移地改。随这些工程建设,特别在城市的建设施工中,使许多古城市的旧遗存又见天日。因工作和爱好,笔者经常留心这些遗存的显现和具体情况,有幸在华北地区的城市工地采集到一些很奇特的东西——陶瓷球,从2cm到4.12cm大小不等。有白色的、黑色的、褐色的(图4)、褐色涂白粉的(图5)、画粉装饰的(图6)、绞胎的等等。原本以为这些仅是当时城市居民或儿童的玩具。直到有一天,突然在这些城市工地深挖的,伴出有宋金瓷片(图7)和崇宁、大观、大定、正隆铜钱(图8)(图9)的4米以下的垃圾灰坑堆积层中,见到此种2.6cm左右遍布上百个规整凹点的白瓷球(图10)时,才恍然大悟。这里我们要了解一下,西方所谓“高尔夫球”运动中“高球”的变迁了。最早的时候“高球”就是石球、泥球、木球,后来发展为羽毛做芯,皮做外壳的皮囊球。到了1848年,因古塔胶球的出现,从而使得整个高球史有了戏剧性的变革。古塔胶球价廉、耐用受到了运动者的广泛欢迎。但很快高尔夫球手们就发现,光滑的树胶球没有以前的高球飞得直、飞得远。制造者就想尽办法在树胶球表面弄出各式各样的凹痕来,以使球飞得更直、更远。但当时没有人知道该如何做。直到19世纪末,出现了橡胶高尔夫球,它要优于古塔胶球。人们用橡胶线层层缠绕一个橡胶球心,使得表面凸凹不平,然后在上面覆盖一层巴拉塔树胶。1908年时,英国工程师威廉姆·泰勒申请了一个新式高尔夫球的专利。这种申报专利的高尔夫球表面均匀分布着一圈一圈凹进的小漩涡,这种小漩涡可以减少飞行时的空气阻力并提高飞行的高度。现在的高尔夫球材质为合成塑料,大约有400个小漩涡,今天的生产商正在尝试使用双层小漩涡以更进一步减轻空气阻力。这专利至今天还不到100年!西方人也正以此球的使用,为能证明高尔夫球运动是西方运动而自豪。孰不知就上述笔者提供的实物信息判断,中国至迟在900年以前就已经开始使用,此种需要成熟的“空气动力学”理论做技术支撑的,表面均匀分布一圈一圈凹进去有小漩涡的特殊“捶丸”(图11),有宋一代当时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傲视天下,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有详尽的描述。当时的中国人可以制做“飞龙出水”,对“空气动力学”自然有深刻认识。它同时还体现了中国人在材料科学领域的成就,那就是用陶瓷烧制此类特殊“捶丸”,既有弹性又有韧性,分量适中,我们不能不惊叹先人的聪明智慧。
  阅古而知今,一滴水可以映射大海。一个几厘米的用于游戏的小球,宛如我们居住的地球,它一样会告诉我们很多很多。
其他文献
石建国,1964年生于河北唐山。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美术向导》主编、画家。作品发表于《江苏画刊》、《美术界》、《艺术界》、《中国画研究》、《美术向导》、《中国当代艺术》、《中国画家》、《唐山文学》等杂志,多幅作品被海内外收藏家收藏。    从河北轻校美术专业到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从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编辑到成为一位优秀的美术编辑,水墨成为石建国须臾片刻不离
期刊
问:什么样的家庭培养了李可染先生这样的山水画大师?  答:1907年,李可染出生在江苏徐州的一个贫苦家庭。家里兄弟姐妹很多,父亲靠打鱼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母亲则在家里操持家务,生活很苦,根本没有钱买笔墨。可能是由于天性吧,李可染四五岁时就喜欢拿着树枝、碎碗片在屋前的沙地上画从戏台上看来的诸葛亮、赵云等戏曲人物。    问:“李可染”是先生最初的名字吗?  答:不是,李可染最初的名字叫永顺。10岁上学
期刊
1959年国庆前夕,傅抱石、关山月先生合作毛主席《沁园春·雪》词意大幅绘画,并有毛主席题“江山如此多娇”六字。这幅巨大作品高挂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凡是到过人大会堂的人看了这幅作品,皆为之赞叹不已,即使未到过人大会堂的人,也会在电视、报刊等媒体或载体上目睹这一巨幅国画。  两位先生这幅作品,画面在“江山如此多娇”,“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最近,我在友人处见到陆俨少先生绘毛主席《沁园春·雪
期刊
董寿平先生多年来最喜苍松和梅竹,梅花也有老干新枝、繁花疏影的各种规格,我既喜爱他的密点红花,也喜爱他的横枝淡蕊。他的疏影墨梅尤其是我所欣赏的。    董公画墨竹,风枝雨叶,潇洒自然,在画竹的历史中,一时找不出他是学哪家哪派。从文与可、赵子昂往下数,到夏仲昭、郑板桥,都对不上口径。但绝不是凭空臆造。我常在他的墨竹作品前,远看、近看,总觉得枝枝叶叶是书法的点画,而整体又是一片活生生的竹林。再看他提笔画
期刊
西汉末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权,建立新朝。王莽字巨君。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侄。其早年折节恭俭,勤奋博学,奉孝老母,养寡嫂、护兄子,以孝悌德行著称。但而后其所为,才让历史看明白,巨奸常以善面示人,“画皮”此说既可为之写照。新朝夹与两汉之间,存世仅14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短命王朝。王莽在政治上是个彻底的失败者,其将辽阔广袤的汉国土上的经济搞得一团糟。改官制、改区划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又对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发动
期刊
随着耀州窑黄堡窑场及上店、立地坡等窑区发掘,加之有蓝田县南寨、耀县柳林、三原县西秦砖窑、铜川红土镇东王村等地金代耀州瓷窖藏先后面世,耀州窑毁于金元兵火的传统文献记载已得到纠正。金代耀州窑可分为前后两期,金代前期延续了北宋青瓷的风采,既有偏青绿色、玻璃质感强的青釉品种,也有月白釉新品种,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记载“又尝见北客言,耀州黄浦镇烧瓷名耀器,白者为上,河朔用以分茶”,反映耀州瓷在金国统治的北方
期刊
田黄的种类不少。同种田黄也因熟与不熟而存在差异,然而它们的质和色泽的趋向性是一致的。张俊勋先生打乱田黄的产地,用颜色作标准将田黄分类,无疑比以前纯以产地分类前进了一大步。然而,自然的染色绝对不等同于人工染色那样统一和规范,而且传统的命名也非一致:有的用颜色直接命名,如红田、白田、黑田;有的却以类似某物的颜色命名,如黄金黄、枇杷黄、桂花黄、鸡油黄……这些名,我看全部来自研究寿山石的文人和石农对田黄的
期刊
齐先生对于写字,是不主张临帖的。他说字就那么写去,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他又说碑帖里只有李邕的《云麾李思训碑》最好。他家里挂着一副宋代陈抟写的对联拓本:“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抟(下有“图南”印章)。”这联的字体是北魏《石门铭》的样子,这十个字也见于《石门铭》里。但是扩大临写的,远看去,很似康南海写的。老先生每每夸奖这副对联写得怎么好,还说自己学过多次总是学不好,以说明这联上字的水平之高。我还看见过
期刊
耿宝昌,我国著名古陶瓷鉴定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他主持编写了多部陶瓷专著,其中,由他撰写的《明清瓷器鉴定》,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古陶瓷研究鉴定的详尽专业论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鉴定宝典。    梅辰:中国丝绸的出口远早于瓷器的出口,为什么国际上称中国为“瓷器”(CHINA)而不是“丝绸”(SILK)?  耿宝昌:瓷器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至今
期刊
杨明义,生于江苏苏州市, 1962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专,1981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1987年赴美留学,后毕业于纽约青年艺术学生同盟。1999年回国。现居北京。中国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问:十多年前,就听说苏州有个杨明义,专画江南水乡,可不久就听说你去了美国,在国内也看不到你的作品了,后来又听说你已回国了,如今在北京见到你,能否谈谈您目前的情况?   杨:我回国也有一段时间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