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赋能:2021央视春晚融合创新传播初探

来源 :中国地市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ard85177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联欢晚会”可以说已经成为中国人除夕夜欢聚一堂的“新民俗”,从1983年中央电视台首次举办真正意义上的春晚,到2021年总台春晚,每逢除夕之夜,国人期盼的这道精神大餐,已经走过整整38年;而今年春晚,在新技术的加持之下,8K超高清试验频道,实现了世界首次直播和“VR视频+三维声”直播;还有第一次对春晚进行4K直播的上海传媒港融媒体影院。2021年的总台春晚,实现了全球华人“云”相聚、跨屏互动大联欢;而整台晚会更是独具匠心,集中反映时代主题与社会发展大趋势,在欢乐吉祥、喜气洋洋的热烈氛围
其他文献
在跟全国的专职心理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很多学校的学生及老师都会遭遇类似的问题和困境。因此,每期我们将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咨询案例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老师和同学们提供帮助。  蕊蕊是一名重点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她聪明伶俐,喜欢模仿,人称“小人精”。爸爸妈妈都是教师,懂得不少家庭教育的原理——尊重孩子,自己选择。  蕊蕊从小到大报过不少兴趣班,都是自己看见别人学了,自己“喜欢”的。可是每
1998年,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江口村小学秋季开学时,因没有老师愿去任教面临停办,时年27岁的村民李顺祥成为代课老师,他一个人既当老师又当校长。后来,学校拆除,李顺祥先后调到小南海村小和现在任教的后坝村小。在后坝村小,李顺祥任3年级仅有的6个学生的班主任,平均一天上4节课。23年来,李顺祥坚守三尺讲台,让不少学生走出大山。如今他已通過考试转为公办老师,他说:“看到所教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有一
“校长爱老师,老师爱学生,学生爱校园。”这是袁恩忠在学校舞台上写下的一句话。坚守乡村教育21载,无论做教师还是任校长,他都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和这份职业。  “孩子喜欢我的课堂,更喜欢我所经营的学校,我要给山区农村孩子传递一份自信与快乐。”对袁恩忠来说,这既是愿景,也是使命。看着孩子们在校园里的笑脸,袁恩忠知道自己的目标已经实现了一半。剩下的,在这美丽乡村的一方学习天地中,他还将继续探索,实践。  
在城南小学的正大门,一块镌刻“梦想”的巨石格外醒目。从学校上空清晰可见“梦想”“幸福”兩道长长的阶梯,这是城南学子启梦、筑梦、追梦的道路。  城南小学是仁怀市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位于中枢街道办事处青杠园社区,比邻仁怀市楠竹林公园,是一间“一草一木参与教育,一景一物引导教育”的山水园林式现代化学校。学校于2013年秋季开班,现有教学班96个,学生5462人,教职工290人,其中专任教师257人,是仁怀
或许是因为濒临大海,广东自古就以发达的越洋贸易而著称,海上丝绸之路更是举世闻名。近代以降,广东藉天时地利成为中国同外界交往的一扇重要窗口,20世纪70年代后更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前沿阵地,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创出了许多改革开放中的第一:全国第一个个体服装集贸市场(广州高第街,1980年10月);全国第一家超级商场(广州友谊超级商场,1981年4月);全国第一家跨地区产权交易所(今深圳产权交易中心,1993年2月)等。
关于周公旦是否摄政,历史上全无异议,但他摄政的同时是否称王,则是聚讼数千年的历史疑案。例如《荀子·儒效》中说:“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称贪焉。”(大意:周武王去世之后,周成王年纪尚小,周公因担忧天下背叛周人于是先藏匿了成王而继承了武王的王位。周公履行天子的事务,处理决断天下大事,心安理得像本就该如此一样,而天下人并不认为他贪图王位)。
本周(3月15-21日)天气状况良好,渔船出海作业多,市场上各类渔获数量丰富,相比上周变化不大,以鲳鱼、小黄鱼、鳓鱼和鱿鱼为多。由于市场需求平缓,水产品整体价格稳中有降。其中,小黄鱼均价为45.00元/千克,较上周下降4.55%;带鱼均价为34.67元/千克,较上周下降6.19%;母梭子蟹均价300.00元/千克,较上周下降16.67%。另外,鲳鱼均价为90.00元/千克。
南美白对虾单一的养殖模式、不断扩大的养殖规模和不科学的养殖方式,导致一段时期内对虾病毒病害暴发,对虾产业遭受巨大损失。斑点叉尾[鱼回]为杂食性大型淡水鱼类,主要生活在池塘底层。南美白对虾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适当混养一定数量的[鱼回]鱼不仅可有效利用池塘空间,[鱼回]鱼还能吞食病虾、死虾,切断病毒在养殖对虾群体中的传播途径,从而有效控制病毒在养殖对虾群体中的暴发流行,生物防治作用明显.
期刊
媒体融合时代,传统报业如何突围?但在中原腹地,一份隶属于许昌报业传媒集团的《许昌晨报·小记者》却能够“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总人口不足500万的城市成功实现发行量突破8万份,且年年盈利,成为河南乃至全国报业的一段传奇。本文在实地探访的基础上,梳理和总结《许昌晨报·小记者》发展的运行规律及背后的市场逻辑,解读其发行与经营“两翼齐飞”,报社、读者与社会三方“共赢”的发展之路,探究其存续发展的意义,以期给新闻同仁带来有益的启迪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