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爱蒂莎》是美国著名作家豪威尔斯的名篇。小说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本文主要探讨了作者所塑造的几个个性迥异的人物形象及豪威尔斯的独特的叙事技巧,为进一步解读作者的作品作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关键词:爱蒂莎;虚伪;乔治母亲;深明大义
威廉·迪恩·豪威尔斯是一位生活在十九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时期的著名作家。豪威尔斯以他作家的敏锐关注着他所处时代的美国社会。他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都倾注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之中。他的名作《一个现代例证》通过讲述一个失败婚姻的故事来探讨美国社会的家庭问题。而他的代表作小说《赛拉斯·兰姆发家记》则刻画了主人公赛拉斯·兰姆,一个十九世纪的暴发户如何从迅速致富到破产的经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根源和实质,也透视了光怪陆离的美国社会生活。豪威尔斯是一个具有社会良知的作家,他对文学创作有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小说是一种关注社会生活的文学基本形式而绝非某种主人公的罗曼史。在作家看来,从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到十九世纪末的这段时间中,最能以主要文学形式主宰美国文坛的是小说,而不是其他文学体裁,因而豪威尔斯尽管是个能驾驭各种文学体裁进行写作的多面手,但他仍以小说作为描写美国社会生活、讨论社会问题的载体,创造出大量反映美国如何从南北战争前社会经济生活的特立独行到战后社会风气腐化堕落的作品。
一、《爱蒂莎》中折射出来的作者的道德价值观
《爱蒂莎》是豪威尔斯早期的短篇小说。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主人公乔治与其未婚妻爱蒂莎就乔治是否参军入伍上战场的问题所展开的冲突,并以此为主线来剖析男女主人公对待战争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所反映出来的人物内心世界和道德情操。主人公爱蒂莎是一个思想浪漫而又爱慕虚荣的姑娘。她被美国政府征兵的宣传所蛊惑,因此认为战争是正义的,那么积极参战就是光荣的,就是爱国主义的表现,而且能够参战的男人才是真英雄。基于这种思想意识,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爱蒂莎竭力怂恿乔治参军,根本未考虑乔治在独立战争中失去右腿的父亲和其坐在轮椅上的母亲急需乔治这个唯一的孩子来照料的困境。当未婚夫乔治对爱蒂莎要求他报名参军持有异议时,爱蒂莎不惜以一封绝交信来要挟。她在给乔治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会永远爱你,因而不会嫁给他人,但是我与之结婚的人首先必须是热爱祖国的人……在我来看,没有任何荣誉能凌驾于美利坚合众国之上……在这伟大时刻,没有另外一种荣誉”从信中内容来分析,爱蒂莎对乔治对战争冷静而又客观的态度大为恼火,并认为乔治不愿从军挫伤了她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在她的内心中她希望自己的未婚夫能够应征入伍,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成为英雄,受人顶礼膜拜,那么作为一个人人敬仰的“英雄”的未婚妻,笼罩在“英雄”的光环下可以满足她少女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在这段描写中豪威尔斯没有使用更多的描述性语言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方法来评价人物,揭示主题,而是借此来引导读者去分析男女主人公的为人处世,进而引领读者对男女主人公的道德人格进行思考。
1、《爱蒂莎》中作者对女主人公爱蒂莎人性中虚伪、冷漠和自私自利的抨击和谴责小说女主人公爱蒂莎是豪威尔斯以讽刺的笔触所刻画的主角。作者对于这个人物的外貌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不多,对其人性和道德层面的针砭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及其行为描写来进行的。小说在开篇时描写了爱蒂莎对敦促乔治参战所展示出来的狂热,即使在与乔治的热吻之中也不失时机地表述她的“参战光荣”的观点。作者把乔治对战争的冷静态度与爱蒂莎对爱国主义和战争英雄的罗曼蒂克情绪进行了对比。爱蒂莎把乔治对她的爱作为一种衡量自身价值的砝码。她认为乔治要想赢得她的芳心必须做到的一件事就是上战场成为一个英雄。她的虛荣心极度膨胀,为满足个人的私欲,甚至在乔治表现出无意参战的情况下,不惜以绝交作为条件逼乔治就范。她丝毫未考虑战争的残酷性、参战可能会牺牲,也丝毫未考虑乔治那患有残疾的双亲在失去独子后将怎么生活,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当乔治报名参军,当上队长之后,她立刻“跑去迎接他,紧紧拥抱他”,因为她赢得胜利了。
乔治对参战态度的改变使她沾沾自喜。乔治即将成为众人推崇的“英雄”这一憧憬使她陶醉,从这一层面可以看出爱蒂莎的自私、虚荣和狂热。爱蒂莎自私、虚荣的本性还通过作者的详尽描述“当乔治牺牲在战场上的消息传来,她晕倒了,但她的悲伤并未持续很久,很快她就可以下床了,迅速康复了……”表现出来。她未有丝毫内疚体现出来,只是出于对死去乔治的承诺,她才在父亲的陪同下去看望住在西部的乔治父母。在面对坐在轮椅上悲痛欲绝的乔治的父母面前,爱蒂莎假惺惺地说“我真希望宁可死去的是我而不是乔治”。爱蒂莎所有这一切言行充分表明了作者对其猥琐的道德观的谴责及他对爱蒂莎爱慕虚荣、自私、虚伪的人性弱点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2、《爱蒂莎》中作者对乔治母亲深明大义、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操的赞赏在《爱蒂莎》中乔治的母亲并非一个占据篇幅的绝对主角,但她却是小说中烘托主题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作者虽然对她着墨不多,但读者却可以通过小说中的几处描写了解到她作为一个战争的受害者,失去唯一爱子的极度痛苦以及爱憎分明、深明大义、正直善良的道德情操。小说描写在爱蒂莎怂恿威逼乔治上战场之后,为履行她对乔治的承诺,爱蒂莎给乔治母亲写信夸赞乔治是她们彼此的英雄之后,乔治的母亲对此信表现出了漠视的态度。乔治的母亲并未亲自回信而只是假借别人之手以W·J·安德鲁斯女士的名义写了一封对爱蒂莎的信表示感激的回信。
这段描写言简意赅,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乔治母亲对爱蒂莎的假仁假义人格的鄙视,从反面衬托出乔治母亲的正直善良、疾恶如仇的道德品质。豪威尔斯还在小说中以他精心编织的故事情节和精彩对话展现了一位伟大母亲即便忍受丈夫伤残的痛苦,但对独生子乔治为了国家决定奔赴沙场之举并未横加阻拦这种深明大义的高尚情怀。当乔治牺牲后,爱蒂莎和她的父亲登门造访试图安慰她时,作者设计了一个乔治母亲和爱蒂莎的对话,她一针见血不无讽刺地对爱蒂莎指出,“我能想象你或许愿意因爱国去死,因为你是一个‘如此勇敢’的人,但我认为乔治不愿意去死,因为他总是一个腼腆的孩子。你送他到战场可能并未想到他会死去,你仅希望他去杀死别人,去杀死那些可怜的母亲们的儿子,我感谢上帝让别人先杀死乔治,使他双手免得沾满别人的鲜血”。这些痛彻心扉而又犀利无比的话语揭示了作者的创作思想:战争是罪恶的,但在人们对待战争的态度上可以展示人性的力量和道德的价值。以乔治和乔治母亲为代表而体现出来的人性和道德价值是作者极度弘扬的。尽管感同身受到战争的痛苦,但为了国家的尊严和荣誉,他们不惜前赴后继。这是一种人在逆境中所折射出的人性的光辉。与此同时,作者以他冷静的思考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战争是残酷的,该怎样认识战争?爱国主义精神和战场英雄的光环给人们会带来什么样的社会价值?作者通过乔治一家的家破人亡,女主人爱蒂莎罗曼蒂克“英雄梦”的幻灭给出了答案:作者所经历和描写的战争是一种或者杀死别人,或是被别人所弑的“狗咬狗”的争斗,毫无价值可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妻离子散的悲惨境地及烙在人们心中的痛苦印迹。一切在所谓“爱国主义”和“英雄”光环笼罩下的罗曼蒂克式的狂想留给人们的只是“海市蜃楼”般的虚幻,其只能像肥皂泡般地破灭。生活是现实的,需要人们去深刻体会。 二、《爱蒂莎》的现实写作手法对人物塑造及主题描写的烘托作用豪威尔斯是位现实主义笔法的写作大师
在《爱蒂莎》这部小说中作者采用塑造人物,夹叙夹议、人物对话的设计,主人公行为的描写及场景描写等独到的写作技巧来展开情节、呈现高潮、点明主题。首先在小说第一句中作者就进行了这样的场景描写“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战争味道,就像是暴风雨到来之前闪电的瞬间那样”来烘托压抑而悲凉的主题。作者运用比喻突出了战争场景的沉闷、压抑、令人窒息,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故事的起因、情节的发展及悲剧的结局打下了精彩的伏笔。在乔治报名参军尚未上战场之前男女主人公的一次约会中作者这样描写到“乔治带着急促的热烈的气息亲吻着与他一贯的方式毫不相同的爱蒂莎的面颊,这使她感觉到她已经失去了她的爱人乔治,而有一个陌生人取代他……”这段描写同样展现了作者对乔治战死沙场的铺垫,因而巧妙打伏笔和编织情节是豪威尔斯用以揭示其主题的重要手法之一。
《爱蒂莎》中豪威尔斯熟练运用的第二个特点就是通过对人物动作的刻画来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并感染读者。在小说开篇,女主人公爱蒂莎首先出场后,作者刻画了她的心理活动。她决定让乔治赶快参军,因而当她看到乔治出现在林荫道上时就迫不及待地跑出阳台、跑下台阶,见面的第一句话就对他说战争是光荣的。此番描写突出了爱蒂莎急于乔治参战立功当英雄的迫切心情。当两个人因为对眼前发生的这场战争意见不同时,作者描写了乔治离开爱蒂莎时并未亲吻她,这使她甚至对他们的婚约都产生了怀疑。这种对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展示了主人公彼此之间的矛盾,对其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价值。从这两个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发现男主人公乔治与其未婚妻对战争的理解完全不同。他深受饱经战争忧患的父母影响,对战争的残酷和惨烈认识得非常深刻,他似乎想提醒爱蒂莎战争的不可预见的残酷,但被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冲昏头脑的爱蒂莎误认为他是个懦夫,因而她以解除婚约作为威胁使他屈从。不难看出小说情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小说前前后后的人物动作细节的描写,这为烘托作者的反战主题,揭示人物道德和人性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
豪威尔斯在其小说《爱蒂莎》中所展现的第三個特点就是采用揭示人物性格和主题的人物对话。《爱蒂莎》作为短篇小说,篇幅不长,人物不多,情节也并不十分复杂,因而能够很好地塑造典型人物。突出主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物的对话,因而作者在这篇小说中设计了男女主人公在爱蒂莎房前的两次对话,在车站送别时的对话及乔治牺牲后爱蒂莎与乔治母亲的对话,这几个对话的设计对交代故事的起因、情节的发展、故事高潮的到来、诠释主题都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男女主人公第一次对话引出冲突的原因:乔治究竟去不去参战。他们第二次对话表现了冲突的发展,乔治不想参战,爱蒂莎写下要挟信,并用狂热的爱国主义豪言壮语刺激未婚夫参战,直到最后乔治死后,爱蒂莎与乔治母亲的对话标示了小说的高潮。在这个对话中,乔治母亲在乔治牺牲后,向爱蒂莎和她父亲宣泄了强烈的思想感情“感谢上帝让乔治先死,不然的话他就会杀死别的可怜的母亲的儿子”,从这个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残酷血腥的战争的控诉和呐喊,对爱蒂莎这个对战争既有罗曼蒂克英雄情节,又为满足虚荣心而把乔治推向死亡深渊的人物的谴责。
关键词:爱蒂莎;虚伪;乔治母亲;深明大义
威廉·迪恩·豪威尔斯是一位生活在十九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时期的著名作家。豪威尔斯以他作家的敏锐关注着他所处时代的美国社会。他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都倾注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之中。他的名作《一个现代例证》通过讲述一个失败婚姻的故事来探讨美国社会的家庭问题。而他的代表作小说《赛拉斯·兰姆发家记》则刻画了主人公赛拉斯·兰姆,一个十九世纪的暴发户如何从迅速致富到破产的经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根源和实质,也透视了光怪陆离的美国社会生活。豪威尔斯是一个具有社会良知的作家,他对文学创作有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小说是一种关注社会生活的文学基本形式而绝非某种主人公的罗曼史。在作家看来,从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到十九世纪末的这段时间中,最能以主要文学形式主宰美国文坛的是小说,而不是其他文学体裁,因而豪威尔斯尽管是个能驾驭各种文学体裁进行写作的多面手,但他仍以小说作为描写美国社会生活、讨论社会问题的载体,创造出大量反映美国如何从南北战争前社会经济生活的特立独行到战后社会风气腐化堕落的作品。
一、《爱蒂莎》中折射出来的作者的道德价值观
《爱蒂莎》是豪威尔斯早期的短篇小说。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主人公乔治与其未婚妻爱蒂莎就乔治是否参军入伍上战场的问题所展开的冲突,并以此为主线来剖析男女主人公对待战争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所反映出来的人物内心世界和道德情操。主人公爱蒂莎是一个思想浪漫而又爱慕虚荣的姑娘。她被美国政府征兵的宣传所蛊惑,因此认为战争是正义的,那么积极参战就是光荣的,就是爱国主义的表现,而且能够参战的男人才是真英雄。基于这种思想意识,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爱蒂莎竭力怂恿乔治参军,根本未考虑乔治在独立战争中失去右腿的父亲和其坐在轮椅上的母亲急需乔治这个唯一的孩子来照料的困境。当未婚夫乔治对爱蒂莎要求他报名参军持有异议时,爱蒂莎不惜以一封绝交信来要挟。她在给乔治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会永远爱你,因而不会嫁给他人,但是我与之结婚的人首先必须是热爱祖国的人……在我来看,没有任何荣誉能凌驾于美利坚合众国之上……在这伟大时刻,没有另外一种荣誉”从信中内容来分析,爱蒂莎对乔治对战争冷静而又客观的态度大为恼火,并认为乔治不愿从军挫伤了她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在她的内心中她希望自己的未婚夫能够应征入伍,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成为英雄,受人顶礼膜拜,那么作为一个人人敬仰的“英雄”的未婚妻,笼罩在“英雄”的光环下可以满足她少女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在这段描写中豪威尔斯没有使用更多的描述性语言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方法来评价人物,揭示主题,而是借此来引导读者去分析男女主人公的为人处世,进而引领读者对男女主人公的道德人格进行思考。
1、《爱蒂莎》中作者对女主人公爱蒂莎人性中虚伪、冷漠和自私自利的抨击和谴责小说女主人公爱蒂莎是豪威尔斯以讽刺的笔触所刻画的主角。作者对于这个人物的外貌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不多,对其人性和道德层面的针砭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及其行为描写来进行的。小说在开篇时描写了爱蒂莎对敦促乔治参战所展示出来的狂热,即使在与乔治的热吻之中也不失时机地表述她的“参战光荣”的观点。作者把乔治对战争的冷静态度与爱蒂莎对爱国主义和战争英雄的罗曼蒂克情绪进行了对比。爱蒂莎把乔治对她的爱作为一种衡量自身价值的砝码。她认为乔治要想赢得她的芳心必须做到的一件事就是上战场成为一个英雄。她的虛荣心极度膨胀,为满足个人的私欲,甚至在乔治表现出无意参战的情况下,不惜以绝交作为条件逼乔治就范。她丝毫未考虑战争的残酷性、参战可能会牺牲,也丝毫未考虑乔治那患有残疾的双亲在失去独子后将怎么生活,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当乔治报名参军,当上队长之后,她立刻“跑去迎接他,紧紧拥抱他”,因为她赢得胜利了。
乔治对参战态度的改变使她沾沾自喜。乔治即将成为众人推崇的“英雄”这一憧憬使她陶醉,从这一层面可以看出爱蒂莎的自私、虚荣和狂热。爱蒂莎自私、虚荣的本性还通过作者的详尽描述“当乔治牺牲在战场上的消息传来,她晕倒了,但她的悲伤并未持续很久,很快她就可以下床了,迅速康复了……”表现出来。她未有丝毫内疚体现出来,只是出于对死去乔治的承诺,她才在父亲的陪同下去看望住在西部的乔治父母。在面对坐在轮椅上悲痛欲绝的乔治的父母面前,爱蒂莎假惺惺地说“我真希望宁可死去的是我而不是乔治”。爱蒂莎所有这一切言行充分表明了作者对其猥琐的道德观的谴责及他对爱蒂莎爱慕虚荣、自私、虚伪的人性弱点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2、《爱蒂莎》中作者对乔治母亲深明大义、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操的赞赏在《爱蒂莎》中乔治的母亲并非一个占据篇幅的绝对主角,但她却是小说中烘托主题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作者虽然对她着墨不多,但读者却可以通过小说中的几处描写了解到她作为一个战争的受害者,失去唯一爱子的极度痛苦以及爱憎分明、深明大义、正直善良的道德情操。小说描写在爱蒂莎怂恿威逼乔治上战场之后,为履行她对乔治的承诺,爱蒂莎给乔治母亲写信夸赞乔治是她们彼此的英雄之后,乔治的母亲对此信表现出了漠视的态度。乔治的母亲并未亲自回信而只是假借别人之手以W·J·安德鲁斯女士的名义写了一封对爱蒂莎的信表示感激的回信。
这段描写言简意赅,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乔治母亲对爱蒂莎的假仁假义人格的鄙视,从反面衬托出乔治母亲的正直善良、疾恶如仇的道德品质。豪威尔斯还在小说中以他精心编织的故事情节和精彩对话展现了一位伟大母亲即便忍受丈夫伤残的痛苦,但对独生子乔治为了国家决定奔赴沙场之举并未横加阻拦这种深明大义的高尚情怀。当乔治牺牲后,爱蒂莎和她的父亲登门造访试图安慰她时,作者设计了一个乔治母亲和爱蒂莎的对话,她一针见血不无讽刺地对爱蒂莎指出,“我能想象你或许愿意因爱国去死,因为你是一个‘如此勇敢’的人,但我认为乔治不愿意去死,因为他总是一个腼腆的孩子。你送他到战场可能并未想到他会死去,你仅希望他去杀死别人,去杀死那些可怜的母亲们的儿子,我感谢上帝让别人先杀死乔治,使他双手免得沾满别人的鲜血”。这些痛彻心扉而又犀利无比的话语揭示了作者的创作思想:战争是罪恶的,但在人们对待战争的态度上可以展示人性的力量和道德的价值。以乔治和乔治母亲为代表而体现出来的人性和道德价值是作者极度弘扬的。尽管感同身受到战争的痛苦,但为了国家的尊严和荣誉,他们不惜前赴后继。这是一种人在逆境中所折射出的人性的光辉。与此同时,作者以他冷静的思考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战争是残酷的,该怎样认识战争?爱国主义精神和战场英雄的光环给人们会带来什么样的社会价值?作者通过乔治一家的家破人亡,女主人爱蒂莎罗曼蒂克“英雄梦”的幻灭给出了答案:作者所经历和描写的战争是一种或者杀死别人,或是被别人所弑的“狗咬狗”的争斗,毫无价值可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妻离子散的悲惨境地及烙在人们心中的痛苦印迹。一切在所谓“爱国主义”和“英雄”光环笼罩下的罗曼蒂克式的狂想留给人们的只是“海市蜃楼”般的虚幻,其只能像肥皂泡般地破灭。生活是现实的,需要人们去深刻体会。 二、《爱蒂莎》的现实写作手法对人物塑造及主题描写的烘托作用豪威尔斯是位现实主义笔法的写作大师
在《爱蒂莎》这部小说中作者采用塑造人物,夹叙夹议、人物对话的设计,主人公行为的描写及场景描写等独到的写作技巧来展开情节、呈现高潮、点明主题。首先在小说第一句中作者就进行了这样的场景描写“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战争味道,就像是暴风雨到来之前闪电的瞬间那样”来烘托压抑而悲凉的主题。作者运用比喻突出了战争场景的沉闷、压抑、令人窒息,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故事的起因、情节的发展及悲剧的结局打下了精彩的伏笔。在乔治报名参军尚未上战场之前男女主人公的一次约会中作者这样描写到“乔治带着急促的热烈的气息亲吻着与他一贯的方式毫不相同的爱蒂莎的面颊,这使她感觉到她已经失去了她的爱人乔治,而有一个陌生人取代他……”这段描写同样展现了作者对乔治战死沙场的铺垫,因而巧妙打伏笔和编织情节是豪威尔斯用以揭示其主题的重要手法之一。
《爱蒂莎》中豪威尔斯熟练运用的第二个特点就是通过对人物动作的刻画来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并感染读者。在小说开篇,女主人公爱蒂莎首先出场后,作者刻画了她的心理活动。她决定让乔治赶快参军,因而当她看到乔治出现在林荫道上时就迫不及待地跑出阳台、跑下台阶,见面的第一句话就对他说战争是光荣的。此番描写突出了爱蒂莎急于乔治参战立功当英雄的迫切心情。当两个人因为对眼前发生的这场战争意见不同时,作者描写了乔治离开爱蒂莎时并未亲吻她,这使她甚至对他们的婚约都产生了怀疑。这种对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展示了主人公彼此之间的矛盾,对其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价值。从这两个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发现男主人公乔治与其未婚妻对战争的理解完全不同。他深受饱经战争忧患的父母影响,对战争的残酷和惨烈认识得非常深刻,他似乎想提醒爱蒂莎战争的不可预见的残酷,但被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冲昏头脑的爱蒂莎误认为他是个懦夫,因而她以解除婚约作为威胁使他屈从。不难看出小说情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小说前前后后的人物动作细节的描写,这为烘托作者的反战主题,揭示人物道德和人性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
豪威尔斯在其小说《爱蒂莎》中所展现的第三個特点就是采用揭示人物性格和主题的人物对话。《爱蒂莎》作为短篇小说,篇幅不长,人物不多,情节也并不十分复杂,因而能够很好地塑造典型人物。突出主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物的对话,因而作者在这篇小说中设计了男女主人公在爱蒂莎房前的两次对话,在车站送别时的对话及乔治牺牲后爱蒂莎与乔治母亲的对话,这几个对话的设计对交代故事的起因、情节的发展、故事高潮的到来、诠释主题都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男女主人公第一次对话引出冲突的原因:乔治究竟去不去参战。他们第二次对话表现了冲突的发展,乔治不想参战,爱蒂莎写下要挟信,并用狂热的爱国主义豪言壮语刺激未婚夫参战,直到最后乔治死后,爱蒂莎与乔治母亲的对话标示了小说的高潮。在这个对话中,乔治母亲在乔治牺牲后,向爱蒂莎和她父亲宣泄了强烈的思想感情“感谢上帝让乔治先死,不然的话他就会杀死别的可怜的母亲的儿子”,从这个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残酷血腥的战争的控诉和呐喊,对爱蒂莎这个对战争既有罗曼蒂克英雄情节,又为满足虚荣心而把乔治推向死亡深渊的人物的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