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浸润人生,美育升华人格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种特殊教育手段,有着其他教育方式不能取代的独特作用。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得审美教育无法集中和单独进行,但通过一定的载体,尤其在古诗教学中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大有可为。
  古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它们抒情言志,内容、情感、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均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跨越历史,尽管古诗具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优越条件,但并非简单地读一读,肤浅地理解一下就能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除了教师要有一定的文学和美学修养,还应把握美育的要领和途径,使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得以顺利进行。
  
  一、形象激励,塑造美的心灵
  
  美育的显著特点是形象性。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也说过:“如果一件事物叫你觉得美,它一定能在你的眼中出现一种具体的境界,或是一幅新鲜的图画。”就是说美是通过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的形象表现出来的。人们在欣赏、领略美时,必然从直观形象开始,整个审美教育活动也必然在生动、具体、直观的形式下得到完成。孟浩然《过故人庄》恬静素雅,将深深的韵味包含在淡淡的外表下;王维的《鸟鸣涧》,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幽静互相契合互相作用。这样的诗歌成功地描绘了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诗人宁谧的心境。它们使人脱离现实生活的争斗,对于热衷奔竞、趋炎附势者具有清凉剂的作用。如果善于挖掘这些形象因素,通过各种途径把作品所描绘的意境,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形象暗含的品质,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使他们从这些鲜活的形象当中得到美的陶冶,产生共鸣。或通过丑的形象分析,使其善恶美丑对比。从而使学生爱美憎丑,从善弃恶,培养他们健康美好的情感。
  
  (一)古诗形象美思想
  古诗作品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哲理。它们有的体现着时代积极进取的精神,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高适的《营州歌》,李颀、岑参等诗人,游历边塞,塑造了许多边庭健儿的英雄形象;有的体现了热血男儿的爱国情操,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陆游的《示儿》等,诗歌饱含了对祖国、民族的眷恋与热爱。有的劝人珍惜时光,如《金缕衣》,有的铺叙知音难求,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古诗教学中,通过这些鲜明形象进行思想教育能够赋予审美教育很强的净化力。古诗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有别于普通的思品教育,古诗中塑造的形象是活生生的,适合了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学生会以这些形象为榜样,在实践中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
  
  (二)古诗形象美灵魂
  黑格尔谈崇高时认为崇高是“把绝对提升到一切直接存在的事物之上,因而带来精神的初步抽象的解放,这种解放至少是精神性的东西的基础。”崇高对于心灵的净化、陶冶和解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古诗中有许多崇高的形象,如浪漫派诗人笔下的山水,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使之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着力描绘了庐山瀑布飞流而下的壮观,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像一首乐曲激荡着读者的心弦。奔腾、磅礴的瀑布形象,“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诗人形象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宋代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轼评价王维的作品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的形象就是一幅画。由于古诗自身具有跳跃和艺术空白的特征,我们可以通过再造形象达到提升学生个性品质的目的,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境界是美的,但我们对于它美的感受必须借助形象才能实现,这个形象需要我们去创造。在创造这样一幅美的形象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不光是艺术的美,更有心灵的美,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声。
  
  二、意境开拓,陶冶美的情趣
  
  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培养能力。审美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审美素质的高低,古诗教学中审美能力从根本上说是欣赏能力。古诗欣赏是一种以情感作为核心的心理活动过程。由客观的艺术美到欣赏者主观的审美感受,突出表现在共鸣上。古诗里许多优美的作品所展示的艺术美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教育材料。教师如能生动、形象、创造性地将其中的美传达出来,把学生带入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去,就能培养他们美的情趣。意境是艺术描写的对象和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意境传达的。列宁说:“幻想是极其可贵的品质。”想象能力决定了能否很好地进人诗歌的意境中,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做到物我交融、物我一致,产生共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一)入境感美
  要想达到审美的较高境界,达到“神与物游”,就必须走进古诗作品的境界。只有置身诗歌的境界,才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意。王维的《山居秋瞑》,只有走进去,跟作者一同倾听竹林里传来的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银铃般的笑声,细瞧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才能感觉到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于是,你的脑海中就浮现着“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的景象,这些高洁的形象把诗人的高尚情操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烘托得淋漓尽致。
  
  (二)出境悟美
  有时深入古诗却无法真正感受其美,就像苏轼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样,我们不能将审美总停留在感性的基础上,还必须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必须走出来,使审美更上一个台阶。孔子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从审美角度讲,是因为他处于境外。因此必须让学生适时地走出诗的境界,感受到诗外的美,理解其内涵的外延,对美建立起较全面的认识。如《游园不值》,这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描写春天的诗,当我们走出诗歌,深入思索,就可以悟出哲理:一切新生的事物、美好的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走出来对于全面理解美、把握美是十分重要的。
  无论走进去,还是走出来,感受古诗意境都是为了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积累他们的生活经验。审美能力取决于一个人的审美经验,在认识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的同时,人的审美能力才会有相应的提高。
  
  三、语言揣摩,领略美的形式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领略文学作品的美,重点是感受语言的艺术美。诗歌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是最为凝练的,它具有建筑美、音乐美、节奏美……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反复诵读,体会语言美的形式。
  
  (一)语言的凝练美
  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能描绘出作品的图景、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正如唐代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中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所谓不著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即凝练,就是能用极少的字句表达最深邃的道理、复杂的内容和丰富的情感。宋之问《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不敢”一词是全诗神来之笔,透过它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此时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后造成的精神痛苦。这样的语言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须反复吟咏才能理解其真谛。
  
  (二)语言的音乐美
  语言的音乐美除了音韵的铿锵外,还有节奏美。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节奏轻快,语言流畅,直率爽朗、明快自然地将诗人无比喜悦和急欲回乡的心情表达了出来。教学中若能通过音乐等教学手段,会使语言更为传神。
  
  (三)语言的整齐美
  诗歌的语言,要么外在形式整齐,句式相当;要么内在韵律相通,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匀称,富有音乐感,加强朗读会给人特殊的美感。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诗句整齐对仗,一句一景,鲜明的颜色,欢快的声音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
  总之,加强美育就要充分发挥文学作品中古诗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审美教育,努力使青少年在古诗教学的熏陶下具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健康高尚的情趣,有一双能鉴赏美、发现美的眼睛,一双能创造生活美的手,使之成为一代具有较高审美素质的人才。
其他文献
初中语文新课标以鲜明的姿态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中如是说:“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我深有同感,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觉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置的重要性
“钻进去,跳出来。”这是教育家于漪在谈语文教师成长时反复强调的六个字。“钻进去”就是要深入文本,挖掘空白点,寻找生长点,借以突破难点,凸显重点,简言之,就是把薄书读厚。而“跳出来”则是站在一个尽可能高远的位置,此刻的文本成了无数文本中的“一个”,共性开始显现,学生就一旦抓住这变中的不变--这永恒的规律,也就找到了阅读其他文本的门径。这样,学生就把厚书读薄了。  一、引导学生“钻进去”  1.借助文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通过文字对文化进行承载。《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知识比比皆是,新课标又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列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部分。可在当前“减负”的大环境下,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的前提下,如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对当前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渗透文化教育的方式与方法,使语言与文化齐头并
作为跨文化语言教学的英语课,只有把英语当作交际工具来教来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在教学中将语言内容和生活中的情景紧密结合,努力让语言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   一、结合生活实践,拓展西方文化  在美国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整堂课的主流,他们按时变换他们在课堂上的位置,每次为自己找好一个伙伴,这样让学生有充分锻炼听说的机会,学会交际的本领。  我在自己的英语教学中,结合生活实践,拓展
摘 要:本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以浙江师范大学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根据调查结果我们从阅读方式与阅读习惯、英语词汇、猜词技巧三个方面对英语阅读理解猜词技巧与现状进行分析,并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现状和专业区分之间的讨论和五条关于英语阅读理解猜词技巧与能力学习培养策略的建议。  关键词:英语阅读方式 猜词技巧 能力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
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在乡镇中学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乡镇中学的学生整体素质较低,尤其是到了九年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显著,很难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分层教学是根据因材施教原则,依照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把他们分为若干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提出不同学习要求的教学方法。近年来,我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对分层教学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下面就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谈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学生的分层  在
案例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要求:“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为此,我教学完“解决问题的策略”(苏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三个例题后,在第三课时练习课时,积极探索数学活动情境创设的策略,合理的设计练习过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教学效果较好。  课例片断  1.创设情境一(教科书第67页第8题)  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举办一次科技节,这次科技节要带大家到少年宫参
摘要:高考作文应学会设置“亮点”,以文采、真情、深刻等使文章偶有“奇峰”突现,斩获高分。  关键词:作文 亮点奇峰    孙子有句作战名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2009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依然会呈现“稳中有变”的趋势,形式依旧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内容将更关注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尽管考题年年标新立异,但我们只要抓住了规律,掌握了命题的特点和趋势,备考就会有条不紊,事半功倍。 
摘要:复习课担负着查缺补漏,系统整理以及巩固发展的重任。一、复习课与新课一样都需要备课。二、课上呈现复习内容。(1)、为了更好的完成口语会话的复习,教师也可将所设计的内容用于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表演练习。(2)词汇复习。(3) 归纳小结。(4)进行强化训练。(5)听写单词短语或小测以检验学生的复习效果。三、教给学生一些复习诀窍。  关键字:复习课学生主体 整理归纳    新课程标准要求“
摘 要:高三学生负担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减轻学生压力,不但能够提高高三英语教学质量,更能促使英语教师关注学生心理,从而使师生之间的沟通更加有效,复习更加有效率。  关键词:高三英语 减轻学生压力 教学策略    一、小组合作学习分担应试压力    1.复习讲练课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复习阶段,课堂常常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要么昏昏欲睡,要么自行其是。其实,看似枯燥的复习课也可以变得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