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麝半散养模式下行为初报

来源 :农业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feng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林麝在半散养下昼夜活动有一定节律性,雄、雌麝有4个活动高峰时段,采食活动大多在这些时段进行;雌麝有主动哺乳行为,个别有弃婴行为;其行为模式接近于圈养林麝,统计分析差别不大。
  关键词:林麝;半散养;行为
  中图分类号:S865.41文献标识码:A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Forest Musk Deer)在国内曾经广泛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四川、安徽、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和广西各地。其中,四川和陕西两省林麝资源较丰富。生活在海拔1000~3800m阔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内。雄麝所产麝香为名贵中药材和高级化妆品的原料。迄今,对林麝生态、习性也做过调查(高耀亭1984、邓凤鸣1986、 王小明1987、徐正强2003、邹兴淮2004、张履冰2008、薛强2008)但对自然状态下动物习性的调查较少。利用监视技术全程跟踪调查林麝在半散养模式下活动节律性、育幼行为、自然采食的习性、行为,可以更进一步从深层次揭示林麝这方面本质的特点。
  林麝的半散养(最早由邓凤鸣、张保良等提出林麝的控制放牧,1986),是在一定面积的自然植被较丰富的场地放入一定数量的动物,人工投放少量精料、多汁料,完全不投放青饲料,让其在周围环境中自由活动、采食。人工管理主要是观察动物健康情况、清洁卫生、投料、设施的状况、环境的检测及安全。我们于2008年9月中旬,开展了林麝的半散养。跟踪调查动物的活动节律性、采食习性和行为、雌性林麝的部分哺乳行为。调查的结果填补了国内林麝半散养研究的空白,并可为开展林麝的生态养殖提供一定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1.1 场地和设备
  面积3600m2,为废弃农田。半散养区呈方形,四周用2.5m高的鐵网完全封闭,中间分隔成4个小区(每个小区内搭建避雨棚2~3个,选择一个避雨棚为投料点)。围栏内及周边挖有排水沟,四周是人行道。 监控系统1套(海康威视DS-8004HS),4个带遥控可活动摄像头,1号和3号小区内各安装有2个。MINGLE牌温湿度计8个,分别安装在4个小区内。
  1.1.2 实验动物
  林麝25头(♂5♀20),年龄2~6岁。散养在4个小区内,其中1号1♂4♀、2号1♂4♀、3号2♂7♀、4号1♂4♀。观察雄麝配种期活动规律:3头成♂,年龄4~6岁;观察雌麝产仔、哺乳期活动规律:5头成♀,年龄3~6岁。
  1.2 方 法
  1.2.1 半散养区管理
  每天早8∶00打扫卫生、投放干料(干树叶)、加水,8∶30查圈观察动物。16∶00投放精料。每月检查1次设施状况及植被生长情况,清除一部分动物不采食的过盛植物,以保证围栏环境通风条件及光照条件。精料0.125kg/头·d,多汁料(南瓜、胡萝卜、苹果等)0.25kg/头·d,干树叶根据前1d动物采食情况适当投放。
  1.2.2 观察记录
  对于动物行为的观察,在一定时间段全程跟踪观察动物并录像。检查动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并取样、拍照,观察麝的采食、成龄雄麝配种期、成龄雌麝产仔哺乳期的行为。随机抽取每一头麝5d的活动时间分配记录。
  1.2.3 统计
  统计成龄雄麝配种期、成龄雌麝产仔哺乳期站立和行走、卧息等时间分配。每头麝随机取其5d活动记录的平均值,相加后除以观察头数。运用CLiS.Stat统计软件1.0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啃食痕迹统计采食野生植物的种类、数量。
  2 结 果
  2.1 半散养模式下活动的节律性
  雄麝在配种期(11~12月)24h的活动时间分配见图1。
  如图1所示,雄麝在无配种活动时间分配(站立、行走及其它)高峰时段:11∶00~15∶00、17∶00~19∶00、22∶00~2∶00、5∶00~7∶00。当有配种活动,其活动则无规律性。采食高峰时段:23∶00~2∶00、5∶00~7∶00、11∶00~14∶00、17∶00~19∶00;休息高峰时段8∶00~11∶00、15∶00~17∶00、19∶00~21∶00、1∶00~5∶00。昼夜节律中休息所占比例仍较大。
  雌麝哺乳期(5~9月)24h的活动时间分配见图2。
  图2中,雌麝哺乳期活动高峰时段:10∶30~13∶30、16∶00~20∶00、23∶00~2∶00、4∶00~6∶00。采食活动高峰时段:11∶00~13∶00、17∶00~20∶00、23∶00~1∶00、4∶00~6∶00。休息高峰时段:7∶00~10∶30、13∶30~16∶00、20∶00~23∶00。其它时段也有零星休息。
  半散养林麝活动节律与圈养林麝的比较:我们运用CLiS.Stat统计软件1.0版活动时间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见上表。半散养♀♂麝采食活动所占时间多于圈养林麝,差异显著,这是由于半散养林麝要花不少时间去采食农田野生食物,而圈养林麝采食活动比较零散,次数较多,但单次采食活动所花时间较少——俗话说林麝吃零食。半散养站立、行走所花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因为半散养和圈养林麝活动内容都大同小异,即包括排尿、排便、吹水、社交活动、育幼活动、配种活动以及嬉戏行为。圈养林麝♀卧息所需时间远多于半散养♀麝,所以差异显著。而♂麝卧息时间分配差异不显著。
  2.2 产仔、育幼行为
  2.2.1 产仔
  雌麝选择的产仔地点都是经常卧息隐蔽条件较好的深草、避雨棚等处。一般都在5月底6月初产仔,下午产仔居多,也有个别在夜间或凌晨产仔。小仔在产出后没有雌麝护理时,藏卧于深草内、阴凉处或棚内隐蔽处,一般不易被发现。产仔过程半个多小时完成。产前动物表现不安,时卧时起,没有进食表现,不断变换躺卧姿势,有排尿动作但无尿排出,羊水破裂约几分钟后臀部收缩,第1个仔产出,约20min后第2个仔产出。雌麝一边护理(舔仔身上羊水、胎衣),一边慢慢吃掉胎盘,整个过程约需100min。雌麝由于产后疲倦,会休息一阵,起来继续护理幼仔。多数仔产出后1h左右找到乳头吃上初乳。   2.2.2 育幼
  哺育幼仔是雌麝在产后最重要的活动,哺育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幼仔是否能存活。我们观察跟踪数头雌麝在产后哺育幼仔的行为,主要在雌麝主动哺育行为、哺乳时间次数及弃婴行为上,就半散养林麝的哺育行为及存在的问题做一些探讨。
  2.2.2.1 雌麝主动哺育行为
  我们曾观察数头圈养雌麝产后哺育行为,发现雌麝具有主动哺育行为,表现在哺乳时间、唤醒幼麝、舔仔等行为上。半散养雌麝也表现有主动哺育行为,这种行为在产后哺育初期表现较为明显,随着幼仔长到半月龄后逐渐减少,哺乳次数越来越少(表2)。后期更多行为是引导幼麝学习采食。
  半散养雌麝的哺乳活动,由于不同于圈养的环境,雌麝与仔的卧息处有一定距离,大多数情况下发生在雌麝活动高峰时段。雌麝结束卧息后,一般是排泄完后先到仔卧处唤醒休息中的幼稚,通过舔仔、呻唤等行为使仔知道母亲在身边,从而达成哺乳活动。有时也能听到仔麝因为饥饿发出的叫声,雌麝在活动中或休息时也会应声去关心幼麝。随着幼麝日龄增加,活动能力增强,它们会主动找寻雌麝请求哺乳。雌麝的哺乳行为及次数随幼麝日龄增加而逐渐减少,低日龄多达5~6次,1月龄以后正式的哺乳行为只有2~3次或更少。幼稚长大后,雌麝更多的精力在引导幼稚学习生存技能。这些行为和圈养林麝哺乳行为差别不大,只是哺乳活动发生的时间上更有规律性。
  2.2.2.2 雌麝的弃婴行为
  观察到雌麝在产后哺育行为上具有个体差异。初产麝由于缺乏育幼经验,产后未及时护理幼稚,幼仔隐蔽地点离雌麝卧息处较远,雌麝没有很快清理掉仔身上及肛门等处粘液,导致仔肛门生蛆发出臭味,产后第3天雌麝已拒绝仔的吃奶请求。仔在6日龄因身体虚弱抢救无效死亡。另一头生病的雌麝在大圈产仔后,由于雌麝自身很虚弱,无力护理幼稚,也导致仔肛门生蛆,后雌麝和仔都死亡。弃婴行为主要在前述情况下发生。其他产仔雌麝对仔护理都很好。但因为其他原因导致幼麝存活率不高。
  2.2.2.3 幼麝行为观察
  幼麝由于在不同于圈养的环境下生长,表现更为机敏、活跃。在刚出生几天内,一般长时间隐蔽卧在安全的地点,只有雌麝呼唤或太饥时才出来活动。大约10日龄后即表现较为活跃,半月龄后活动时间明显增加,1月龄左右已能完全采食精料及野生植物。在黄昏和凌晨尤其活跃,活动时间也很长。
  2.3 采食行为
  2.3.1 采食种类
  半散养林麝共采食野生植物31种。冬季由于可供采食的植物种类较少,所以有些植物没有采食,夏秋季植物种类丰富,所以采食的种类也较多。
  2.3.2 采食行为
  采食活动在半散养模式下尤其在非繁殖季节占其行为的很大比例。动物的采食流程是:结束休息后排泄——料场——饮水——采食野生植物——料场——饮水——休息(反刍)——排泄——料场。如此反复进行且昼夜循环。由于林麝是反刍动物,每次采食活动所采食的食物量不足以补充动物营养所需,瘤胃达到饱和即行停止,然后进入休息消化食物。当瘤胃腾空有饥饿感时又开始采食活动。所以可观察到林麝在24h中有多次采食活动。活动的节律性:大部分动物在6∶00以后进入休息,10∶30后陆续开始活动采食,活动时间较圈养稍提前(圈养11∶30后开始活动),13∶30~16∶30进入休息,17∶00~20∶30是一个高峰期,动物在这个时间段除了采食活动,还有社会交往行为及娱乐行为。21∶00~23∶30较安静,午夜23∶30~1∶30活动较多,1∶30~4∶00较安静,凌晨4∶00~6∶30是一个活动高峰期,大部分动物都在活动采食。如此循环昼夜活动节律。
  2.3.3 对食物的选择性
  各围栏的麝普遍采食植物较嫩的叶尖或嫩尖,一般不采食已老化的叶子。喜欢爬树采食。喜欢啃食地面上刚长出来的嫩草,地衣等。遇到喜欢的植物,呈片状采食,一般的食物,只采食叶子或一点嫩尖。循环采食,即总是选择未采过的地方采食。比较偏爱精料,每次采食开始总要到投料棚转转,有精料的情况下先采食。上午没有精料,动物处于饥饿时,采食野生植物的时间较长。哺乳期的母麝夜间采食野生植物所花时间较多。雄麝喜采食野生植物。
  3 讨论与分析
  本次调查历时2a多,着重就半散养林麝活动的规律性、哺乳行为、采食习性等内容进行了观察和统计。半散养林麝活动、休息有一定的规律性,在雄性和雌性24h活动周期中,11∶00~13∶00,17∶00~20∶30,23∶30~1∶00,4∶00~6∶30为高峰时段,大部分都在活动采食。这些行为刚好避开管理人员的活动,符合其胆小、敏感的生物学特性。单次休息时间不超过3h,这可能与半散养没有投放青饲料,动物需花较多时间觅食有关。由于实验麝来自于圈养,这些活动规律性并没有太大改变。雌麝弃婴行为是我们首次观察到,这对于人工养麝制定完善的产仔育幼管理规程具有现实意义。
  林麝采食的野生植物共计26科31种,1个面积900m2的围栏,在自然植被较丰富时,大约可放养林麝3~4头。使植物生长恢复速度与动物啃食速度保持平衡。由于调查的场地及动物数量有限,这些结论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次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随着人工养麝的发展,林麝的生态养殖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较之圈养,半散养环境使动物有更大活动空间,增大活动量可增强其体质,丰盛的植被可为动物提供更多营养,这些都有利于动物的健康。当然,环境空间变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植被的丰盛程度制约着动物的投放量。在制定人工养麝计划时除了考虑前述因素还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徐正强,徐宏发.圈养雌麝社会行为及其对后代的影响[J].兽类学报,2002(02).
  [2]徐正强,徐宏发.饲养林麝的种群特征和幼麝的存活研究[J].兽类学报,2003(01).
  [3]邹兴淮,魏广强.围网养麝与圈养林麝的比较研究[J].经济动物学报,2004(04).
  [4]单继红.小兴安岭通河林区原麝的食性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05).
  [5]康发功.甘肃兴隆山林区马麝资源食物容纳量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06(02).
  [6]孟秀祥.雌性圈养马麝行为的初步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7(01).
  [7]孟秀祥.麝类行为谱的初步构建及行为型的描述性定义[J].四川动物,2007(01).
  [8]姜海瑞.麝的生物学研究现状分析[J].生物学通报,2007(06).
  [9]张履冰,徐宏发.陕西凤县林麝的冬、春食性的初步研究[J]四川动物,2008(01).
  [10]徐正强.哺乳期幼麝的摄食时间分配研究[J].2008(02).
  [11]薛强.崇明圈養林麝的行为学研究[J].华东师大学报,2008.
  [12]杨营,冯达勇.四川围栏养殖林麝采食植物种类调查[J].四川动物,2011(03).
  [13]冯达勇.林麝半散养下采食的调查[J].农业与技术,2014(11).
  作者简介:冯达勇,副研究员,长期从事林麝生态行为及形态学研究。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应用齿轮啮合原理的研究方法,来处理球面凸轮式步进机构。将齿轮研究领域内的相关概念,推广到这类机构中去,从而揭示了球面凸轮式步进机构的本质特征,获得了一组完整
林业的发展对改善人类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意义,林业技术推广可以促进林产业健康发展。文章分析了林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本文构建了农地整治的农户增收效应分析框架,并以沙湾县安集海镇为例,采用Probit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农户的文化程度、自有耕地的数量以及田块规整度程度,显著正
地面气象观测工作是气象工作开展的基础,为了保证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需要对其中存在的异常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和分析,并提出合理地解决对策,从而为气象工作的顺利
摘 要:鲜食大豆口感鲜美,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已经成为人们常备的健康保健食材。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对餐饮的品质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对鲜食大豆等健康食材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将市场需求作为导向,积极开发鲜食大豆的生产和经营,保证鲜食大豆的高效和丰产,已成为加快农业种植的结构调整,快速实现农产品增量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捷径之一。本文将鲜食大豆的高效丰产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讨论和探讨,希望能为鲜
用假孕地及假绝经疗法治疗7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总缓解率为93.1%及95%。停药20例中,18例在3-9个月不同程度复发,而继续减量维持治疗,病情控制良好。副反应有体重增加,突破性出血及肝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