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博客话语的社会建构功能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ang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博客以极快的速度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截至2007年11月底,中国博客空间已达7282万个,博客作者规模达到4700万①,博客涉及的内容已涵盖人们日常生活的所有领域,给中国互联网带来了原创内容的极大丰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将通过对博客文章中话语的应用来考察博客对社会文化的建构。
  
  博客文章话语陈述模式
  
  韩礼德(Halliday)将话语模式描述为“交际者期望语言在他们的交易中所扮演的角色”。话语模式会影响到交际的实际功能,采用什么样的语言、通过什么样的渠道、以什么样的方式传播,这都会影响到意义的理解和生成。语篇功能的实现往往会受到话语的语言角色、交际渠道和方式三个因素的制约。博客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心灵独白或心情记录,记叙个人生活和兴趣爱好,还要在“告知”的基础上进行博客作者的自我展示,实现博客的话语语篇功能。在博客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效果——向公众展示自己的生活、见闻、思想,往往会采用一定的话语模式。这也就是话语分析中所说的话语功能的实现。
  
  博客中话语的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
  
  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对意识形态精彩的分析:“因为意识形态所反映的不是人类同自己生存条件的关系,而是他们体验这种关系的方式;这就等于说,既存在真实的关系,又存在‘体验的’和‘想象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意识形态是人类依附于人类世界的表现,就是说,在人类对人类真实生存条件的真实关系和想象关系的多元决定的统一。在意识形态中,真实关系不可避免地被包括到想象关系中去,这种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意志、一种希望或一种留恋,而不是对现实的描绘。”②
  具体到博客中,我们要从博客本身的性质来考察它所具有的基本意识形态。正如阿尔都塞所言:“意识形态是人类依附于人类世界的表现。”这里的“人类世界”在博客中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博客这一独特传播模式所具有的普遍意识形态性和特殊性,另一方面就是具体到博客作者作为一个主体存在的意识形态建构关系。
  博客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模式。博客最初的意思就是“网络日志”,它是一种特别的网络个人出版形式。一个博客就是一个网页,通常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文章构成。这些文章按时间排列,其内容和目的各不相同,有的相当于博客本人的随笔和日记,有的则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最初的目的就是将个人感兴趣的信息传播出去,进而引起别人的注意,最终达到展示自己的目的。因此,博客本身作为一种传播模式存在,就其性质而言,与其他文章并无本质区别,都是作者生活的记录、思想的表达,但它是以日记体方式频繁更新,其内容主要为个人化表达,并且充分利用链接,拓展文章内容并与其他博客进行联系。
  博客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信息传达。实际上,博客尽管号称包罗万象,但是真正的目的则是建构着一个矫枉过正的世界。博客以其率真、野性、无保留、富有思想而奇怪的方式提供无拘无束的言论,大量的私人情感内容进入公众视线,将原本因成本高昂而无法传播的个人思想转化为客观的精神产品,并通过网络这一手段进行大规模的传播。因此,个人主观思想的客观化进程大大加速,同时,主观感受世界中一直被人类心灵产物世界拒之门外的大量个人思想得以解放,个人情感及思想的客观化、公开化走向了“博客”这条高速公路。正是博客的这种强大的建构力量,使得人们在博客的吸引下,受到博客创造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并逐渐迎合这种意识形态,结果就是更多的普通百姓接受了博客的意识形态,做出投身博客、撰写博客的选择。人们在投身博客、撰写博客的时候表面上是在体现一种“价值”,但实际上更多的还是受意识形态的驱使去实现一种潜意识的“精神价值”。
  博客的意识形态由两个层面构成,即浅层的意识形态(也称表层意识形态)和深层的意识形态,是两种意识形态的一种复合结构。浅层的意识形态主要是指具体的某一则博客所要传达的信息本身所能够带来的具体效益。如1998年“德拉吉报道”的“克林顿丑闻”、2005年老徐博客中的“个人踪迹”、2008年4月木几几的“愤怒的鼠标”所揭露出西方媒体的丑恶嘴脸等,这些表层的意识形态是直接传达出来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信息,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现实感知及判断。可以这么认为,博客的浅层意识形态是一种碎片模式的意识形态,每一则博客都将呈现出不同的意识碎片。
  深层的意识形态则相反,它体现的是作为整体的意识形态,是众多个体博客的集合意识形态,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言说和表达,是一种概念化了的社会文化建构形态,这些意识形态规范着个体建构和现实行为,形成一种不约而同的社会规范,这种深层的意识形态,往往体现为一种高层次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长期稳定地影响受众。无数博客的集合体可以建构出一种为人们所认同的“拓宽了的社会公共领域”,因为博客的即时性与自由性使信息的传播变得更为容易,它弱化了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打破了以往精英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得作为时代精神构成之一的平民意志在网络世界中展现,使人们表达的自由达到了新的高度。如今年4月围绕“奥运圣火传递”这一主题,在互联网上通过个人博客所汇聚起来的华人的声音,让全世界和西方媒体震惊。在博客世界里,个体被建构成名副其实的公众,由于发言通道的畅通和博客内容的灵活等特点,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博客方式从技术层面上为普通人发布信息开拓了渠道,极大地拓宽了公共领域。
  博客中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的关系。关于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的关系,阿尔都塞在对社会再生产批评分析时认为,正是在具体的社会过程中,出于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需要,统治阶级通过多种或强制或温和的方式,以自己的信念、态度去召唤、培训劳动者,使后者不止从事于社会大生产,而且培养起一种臣服于生产秩序和社会观念的心理素质。很显然,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与主体关系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两个命题:首先,个人不是社会过程的“基本要素”,而是它的“承担者”或“效应”;其次,主体的主体性是由意识形态建构起来的。然而,有一点我们应该看到,也许是由于阿尔都塞是完全站在一个批判的视角上来看待意识形态与主体的关系,而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主体本身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问题。实际上,今天所处时代的不同,主体对意识形态本身的建构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涉及博客本身,就表现为意识形态的存在与主体的建构关系。按照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分析,就意味着博客发布的过程中,与其说是反应自我的真实生存情况,不妨说是对社会已经存在的意识形态的体验,这种体验本身包含了“体验的”和“想象的”关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觉得是自我决定的,觉得自己在直接把握现实,而往往对自己的屈从地位缺乏自觉。博客中,表面上都是在实事求是地描写自己的生活、思想,都是按照自己的思想进行描写。如新浪百万博客名单显示,访问量超过百万的明星博客中女性数量最多,平均访问量也最大。如:被誉为“才女”的徐静蕾于2005年10月开始她的博客生涯,点击率于2007年7月12日过亿;洪晃于2006年情人节开博,5天点击过百万。然而,考察这些女明星的博客内容,她们的语言、结构和思想内容并无特别之处,不过都是些生活琐事,这些毫无特色的博客之所以受到追捧,主要原因是满足了受众对名人,特别是女名人生活隐私的好奇感与窥视欲。
  博客中的每一篇都是博客作者这一有自觉意识的社会主体的实践。博客建立的是一种平等的、互动的信息交流平台,它虽被称作自媒体,但博客不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媒体,作者更多地是以共享的心态上传信息,而且呈现出一种自由的形式,来表现作者所见所闻所想。这种传播方式是传统新闻媒体那种少数人发布信息、多数人接受的模式所不能相比的。随着博客的异军突起,它所彰显的反传统性和去中心化特性,已经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记录者和受众提供了就一个话题进行平等开放交流的平台。
  综观博客群体,可将他们分为草根博客、知识博客和综合性博客等类。不论是哪类,博客作者开博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表达的基本需要。当今社会是一个寻找自我表达话语权的时代,博客的出现给更多的民众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便捷地描写事物、表达情感的平台,博客作者可以利用自我表达的写作表现形式,提高自己的言语表达水平。第二,是表现自我的需要。人们行动的动力在于对满足他们从基本生存需求到自我实现需求的渴望。在传播的过程中,受众渴望分享经历,揭示真相。博客的参与动机在于通过表达自己的观念、想法,建立自尊并获得承认,这是一个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满足的过程。第三,是跟风心理使然。一部分博客作者的先行表达引发更多的民众加入到开博行列,而来自各界的名人陆续开博,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博客的壮大发展。第四,受名利风气的影响而开博。
  博客作者开博的原因不论出于以上四种中的哪一种,我们都可以看出,博客作者一旦写出博客,就会面临两种矛盾的思想处境:在意识中,知道自己在世界上所处的非中心地位,因为这世界并不是为我们某个人而存在的;但在无意识中又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为自我寻找安身立命的人生信仰、崇拜对象或效仿信念——意识形态,因为没有这些信仰我们将无法立于世间。这些信仰的东西——意识形态成为人们用以判断事物及自我的价值标准、审美标准等,而这一切均来自我们并构造我们的意识形态传统。博客中,作者在对自我生活经历的叙述、思想观点的表达上,无不是按照已有的社会价值标准、审美标准来建构自我。
  孟登迎在分析了阿尔都塞的众多有关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的基础上,认为主体的建构过程包含四个阶段:交织着的各种意识形态的社会把“个体”当成介入社会实践的主体来召唤;个人接受召唤,把社会当作承认自己的对象,向社会屈从并经过投射反射成为主体;主体同社会主体相互识别;把想象的状况当作现实的状况,主动向自己所认同的想象性对象靠拢,并依照想象性对象去行动。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实际上更多的是个体不断去除“人之初,性本善”,逐渐社会化的过程。③
  博客作为自然人的自发行为,博客依据自我价值观,用文字表现出个人的行为和思想。正如大多数博客作者在博客中展现的跟真实生活中的自己差别不大、博客上的文字跟博客作者线下行为的一致性较好、博客作者在博客中能够较好地展示自我这一结果一样,他们秉承个人网站的自由精神,在网络世界体现个人的存在,张扬个人的社会价值,拓展个人的知识视野,建立属于自己的交流沟通群体。博客的兴起,开启了自媒体时代,博客的兴起释放了话语权,将话语权从旧媒体的掌控之中转移出来。博客重新整合了资源和信息,并发出个性化的声音,这是舆论主体自我意识的建构。舆论主体在公共舆论领域找到了自己的话语空间,拥有了社会舆论发言权,这就意味着大众化传统传播或精英模式被解构了。个人博客信息分众化冲击大众化的结果,就是人们更加关注自身,加强自身价值。
  因而,就博客文章本身来说,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与主体的建构之间表现得极为明显,每一则博客都是单个主体对自我价值和理想社会按照社会意识形态的标准的一次再社会化过程。(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新闻的多角度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6C276)
  
  注释:
  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2007-12-26。
  ② 阿尔都塞[法]著,顾良译:《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③ 孟登迎:《意识形态与主题建构——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为湖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正】 什么是天才儿童,他们有什么特征?对这一富有魅力的问题至今纷说不一。但已有许多研究发现了天才儿童的一些共同特征,现择要说明如下: 1.高智力。早在20年代,推孟用斯
《纽约时报》记者阿尔比恩·罗斯非常善于运用新闻背景材料,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事件的新闻价值全在于通常被称为新闻背景材料的上下文之中。”这位资深新闻人的经验
那年秋天,我随父亲赴一乡村小学。他与原来高中的校长不合,自请降至小学教书。我呢,一场小病之后,由老师的宠儿沦为无人理睬的角色,不堪同龄人的欺负,只好逃走。小学校拥有一架收音
2001年11至2002年2月间,我市某乡2个村在生猪中流行一种以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症状,以纤维素性胸膜肺炎为主要剖检特征的传染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剖检病死猪尸及实
在信息爆炸、媒体纷争的当今时代.广播媒体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追求目标及国内外的经济、社会环境不断发生着深刻变化.广大听众对飞速发展的
随着图像数字化的普及,新闻摄影与网络、手机的联姻,使新闻图片的生产与传播都变得极为便利,当今摄影记者和大众传媒已不是新闻图片的唯一生产者和传播者,业余爱好者同样可以
这座城市里面有一群很美丽的人,就是环卫工人。每天比我们起得早,天还没有亮的时候就去清扫马路,无论春夏秋冬,把马路清扫得干干净净的,行人们走在街上都会露出开心的笑容。
【正】 一、实验目的一般人认为在刚刚识记过的材料中,增加一些新材料,并把它们混合起来,重新识记,这样,识记的效果要比学习识记全是新的材料容易些。但是,在国外有人对这个
你醒来的时候,问候你好.....”随着一阵悦耳的音乐声,开学第一课开播了!这学期的《开学第一课》,我们又有了新的主题:中国骄傲。中国骄傲?听到这儿我愣住了,是古代的四大发明
近年来,《洛阳日报》文体新闻标题呈现出套餐式现象,即在一组相连的新闻报道中,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某一引题(主题)形式,以标题的连贯性体现新闻的连贯性,既能收到一种使新闻脉络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