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肖川先生在其《教育探索:从自我反思开始》一文中写道:“许多的教育探索并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只需要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想法与做法,哪怕是一点点。”让我们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捕捉教育现场中的点点滴滴,去看见,去倾听,去面对。
和学生一起学“看见”
外出武汉学习三天,班上的情况到底怎样?返校后,我决定利用一节课,让大家“晒一晒”我不在的这三天。
伴随着上课的铃声,孩子们都笑眯眯地望着步入教室的我。我也面带笑容地对孩子们说了本节课的意图。我给孩子们五分钟的时间,请每个人都静静地回顾一下这三天来班上的所见所闻,然后再谈谈自己的想法。教室很快安静下来,每个人都在静静地思索。
第一位被请上台的是小华,一个敢于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孩子。他谈了两个方面的情况。首先是纪律,他认为我不在的这几天纪律还比较好,但某些课上的情况不太好,比如音乐课测试,被点名的同学到教室外面测试时,等在教室里的部分同学不太安分。然后是卫生,他说大家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比较高,特别是周末卫生大扫除参与的人数在增加,但极个别的同学不太认真保洁。
第二位被请上台的是小雪,一个比较腼腆内向的孩子。她用渴求的目光望着我,问能不能不在台上说,我笑着对她说:“你一定也很关心我们这个班集体吧,不用怕,想到了一点就说一点。”然后拍拍她的肩膀将她“押”到了台上。她涨红着脸说,纪律还不错,但星期四劳动的同学不够积极。
紧接着我陆陆续续地请了几名学生上台来,这些学生都是平时不太活跃或者说名不见经传的,都显得有点小心翼翼。
小轩提出的问题是班干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指出班长是空架子,“组长是最小的官,但组长做的事最多,作用最大”,引起大家的一阵掌声。
小越反映,我不在的这几天他们小组的作业有点拖拖拉拉,交得不够齐。班上有男生在玩一种比较危险的溜溜球,他自己就差点伤了别人的眼睛,所以希望大家不要玩了。我马上现场调查,并请能听从他的劝告不再玩的同学举手,十几个同学举起了手。看来,学生的现身说法比我的苦口婆心更有力量。
小霖,一个自愿举手要求发言的女生。她认为班干部不用事事都自己亲手做,而是应该统筹安排,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帮帮忙;她指出有些班干部在值日时不够公平公正,有包庇的行为,应该进行监督;她还指出坐在后面的同学上课有点吵闹不遵守课堂纪律,影响了其他人的学习。看来坐在后面的她深受其害了。
……
下课的铃声终究还是打断了还想发言的同学。我笑一笑让班长和团支书将写在黑板上的这些问题记下来,准备整改的措施。
课后,带着黑板上的问题,回到办公室,我的心里也画上了大大的问号。
不长不短的三天时间,从总体上来看,班级的一切状况都还比较正常,而在学生们的眼里看到的似乎更多的是一些负面的不太好的事情,那么我不在时的一些比较好的表现、一些传递正能量的事情,大家为什么不拿出来晒一晒呢?
说实话,我刻意请到讲台上来的学生,大都是平时成绩平平、不太起眼的“小人物”,而不是班级里孩子们眼中的所谓学霸级的“大人物”。他们因为成绩一般,而且乖顺、不调皮惹事、能较好地管理自己,容易受到忽略,是班级的一股“暗流”。如果他们敢于说话、敢于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去,形成的积极正面的力量不容小觑,他们正是营造温馨和谐班级的主力军。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或活动过程中,一定要给他们留有一席之地。让敢于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小华第一个上台,就是想让他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看起来,小华开了头,后续也不乏发言者,可大家的视线清一色盯着问题,哪怕是小得不能再小的非常个性的问题——我在校也会发生的问题,且一次次被关注提及。这样的一堂课,是不是会产生新的问题呢?
比如,在这几位同学的发言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班干部工作的失误之处,那么班干部特别是小轩矛头直指的班长他们能接受这些同学的意见吗?
课后他们之间会不会出现新的矛盾影响班级氛围呢?我在课后是不是更应该做好让孩子们相互理解相互接受的工作呢?
学生们的思维习惯为什么更偏向于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我平时是否也更多看见的是问题,做了一个不良的示范呢?
如果大家眼中看到的更多的是正面积极的事情的话,那么大家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会不自觉地朝着正面积极的方向发展,一个班级的良好班风不就自然形成和发展了吗?
如果我在课前从科任老师那儿了解一下相关的情况,在学生的倾诉过程中,引导他们发现正面的值得大家关注和学习的事情,是不是能更好地营造出学生之间的一份和谐与温馨呢?
如果等开头的小华条理清晰、语句通顺、声音洪亮地表达完自己的想法后,我简单地进行点评,是不是对后面学生发言能够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呢?
我应该教会孩子们看见问题,更应该教会孩子们看见亮点。
这次班会课后不久,我连续开了几次主题班会,在班会上,我请孩子们和我一起学习“看见”。
“老师不在时我看见”的小短会上,我在黑板上依次写出了上台来发言的学生的看法和意见,再次引导学生看一看,得出的结论是,我不在的这几天没有重大的事件发生,甚至某些课堂上的纪律比以前还要好,卫生情况比我在时做得更积极。究其原因是大家认为我不在时更不能给班集体抹黑,我们班是全年级响当当的班级,如果我不在就乱糟糟的就太丢脸了。我笑着说:“既然大家这么自觉那我以后经常申请出去学习。”孩子们笑眯眯地撒娇似的说:“不行!还是熊姐在家温馨一些。”这帮大胆顽皮的家伙们现在敢当面叫我“熊姐”了。
“我来给你找优点”的主题班会上,时时可以看到这样温馨的画面:小王面带微笑地宣读完小李的优点后,小李快乐地接过小王的“优点卡片”,还很有风度地说几句“谢谢你的夸奖”“谢谢你给我找到的优点”“谢谢你的发现”……最后记有每人优点的“优点卡片”都交给本人留存。后来的日子里,当同学之间发生一些小矛盾时,“优点卡片”就成了最好的“润滑剂”了。 运动会上,小洋积极报名参加1000米长跑比赛,他坚持跑完了整个赛程,但没有拿到名次。有些同学认为小洋没有给班级争光便说一些冷嘲热讽的话。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大家讨论,很多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进行争论,最后明确:说风凉话的同学虽然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但维护这种荣誉感的表达方式是错误的。在小洋比赛结束之后,主动地安慰鼓励他,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这才是真正地维护集体的荣誉。同时,小洋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首先,他能积极参加比赛,说明他是关心热爱我们这个班集体的;其次,他在落后的情况下能坚持跑完全程,说明他有毅力,而且有一颗平常心能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最后,他能坦然面对某些同学的冷嘲热讽,说明他有一颗包容的心。明确了这些之后,大家不自觉地为小洋鼓掌,在掌声中正面积极的舆论成了班级的主流。
除了开展各种大大小小的活动,我还经常将收集来的好文章在特定的时候读给学生听,如《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等,我知道仅仅凭几句话或是一篇文章是不足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状况的。夸美纽斯曾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这样的语言、这样的文章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事物”,在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生和我都渐渐学会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思考,去看见。
和学生一起学“倾听”
3月11日星期一。翻开祎琳的周记本,这样的一篇周记跃然眼中:
请给我们尊重
老师,先向您说声“对不起”,但这些话我想说很久了。
……就在这个星期五,你美好的形象似乎在我心中破灭了一点。那是快放学的时候,因为是星期五,所以同学们都很急切,焦躁不安。一位同学在所难免地在你要放学的时候跳了起来,您看见了,当时您说了让我感到伤感的话:“跳什么跳,多跳跳就能长更高了吗?”似乎话中还带着一些讽刺的语气吧。那个同学长得有点矮,学习也不太好,可他总是为同学们服务,跑上跑下,这些您又看到了吗?就因为你的这句话,全班都盯着那个同学哄堂大笑起来。这对您来说,可能只是开玩笑一句带过的话,但您有没有想过,对他来说呢?连他尊敬的老师都看轻他了呀,这无疑给了他幼小脆弱的心灵深深的一刀,带来的伤害与痛又岂是我们可以想象的呢。所以不管您是不是我们的老师,都请给这个学生应有的尊重,不要对他的某一方面造成歧视。最后,希望您给他道个歉好吗?我相信您能做到。
掩卷而思,还真有这么一回事呢。
上个星期五,卫生大扫除之后,大家迫不及待盼归的心情毕现,有学生在收拾书包的同时开始互打招呼了,特别是非凡,不知为何乐得在座位上蹦了起来。矮小的他,一蹦还是挺扎眼的。我望着他,略带笑意地说:“跳什么跳,多跳跳就能长更高了吗?”他不好意思地笑着坐下去了,其他的同学也都望着他笑了起来。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觉得当时自己说话的语气挺正常的,没有一点发怒的意思在里面,更没有一丝讽刺的意味,怎么到祎琳的耳朵里就变了味呢?
平时习惯在学生的周记本上批复交流的我停下了手中的笔,将祎琳的周记本放在了一边。倒了一杯茶,坐着,笑问自己:怎么办?
3月12日星期二上午,我找来非凡与他聊了一聊,确信这件事没有对他造成精神上的伤害,我还是口头向他表达了自己的歉意。
3月13日星期三下午班会课,我拿出祎琳的周记本读了起来。一些小的议论声隐隐约约传进了我的耳朵,“谁写的,这么大胆?”“他怎么会以为熊姐在讽刺那个同学呢?”等我读完了这篇文章,我发现所有的学生都在望着我,教室里的气氛有点——怎么说呢——不太轻松。
为了缓和气氛,我笑了笑,放下周记本说:“本故事纯属真事,而且确有其事。文中没有透露姓名的主人公是非凡同学。但有一点我要申明,我确实没有嘲笑、讽刺非凡的意思,我想问问非凡,我的这些话对你造成了伤害吗?”大家都看向了非凡,非凡脸有点红红地站起来连连摇头,笑着说“没有没有”,我让他坐下去,接着说:“虽然非凡同学说没有受到伤害,但我反思我自己说的话确实有不妥之处,也许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我说话的语气不够好,只不过大大咧咧的非凡没有往心里去,而旁人却听出了另外的意思。所以,我们时刻都要警醒自己说话做事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这样就不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我停了停,接着说:“为了警醒我自己,我决定向非凡同学道歉。”学生们一片哗然。我将非凡请到讲台上,面向他说:“非凡同学,对不起,为了表达我真诚的歉意,送给你一本日记本。”说着,我拿起了讲台上我特地为他买的一本质地还不错的日记本双手递给了他,他有点慌乱地接过了我的日记本,离开了讲台。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拿起讲台上放着的另外一本日记本说:“我还要感谢这篇文章的作者祎琳同学,她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用她一颗细腻敏感的心提醒着我,提醒着我们每一位同学,她的这份敢于说真话的勇敢,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我要将这本日记本送给她,表达对她的感谢!”神情有点严肃的祎琳这时放松下来,飞快地从座位上跑到讲台前,从我的手中接过日记本,笑容满面地回到座位,教室里再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掌声是热烈的,在掌声里,非凡慌乱的表情,琳严肃的神态却越来越清晰。我以为孩子没有听懂我,那么我是否有什么没有倾听到呢?
我想到了一个咬苹果的故事,妈妈问五岁的儿子,如果外出口渴时,包里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儿子答:“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在失望中,母亲却摸摸儿子的小脸,温柔地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儿子眨眨眼睛,一脸的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那个给妈妈!”
学会倾听是一种能力。我们都为那位母亲庆幸,因为她对儿子的宽容和信任,使她感受到了儿子的爱。我们也为男孩庆幸,他纯真而善良的流露,是因为母亲给了他把话说完的机会。师生之间同样需要相互倾听,需要学会倾听。
站在非凡的角度,他真的没有受到我的言语伤害吗?或许他是迫于我作为班主任的威严才会有如此表现?我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真正地走进了他的心灵深处倾听了他的心声吗? 站在琳的角度,为什么我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传到她的耳朵里却变成了带有嘲讽意味的语言呢?班会课之前如果我找她谈谈心,倾听她的想法,她是不是就不会在课堂上表现得那么严肃而备受心灵的折磨呢?
站在全班学生的角度,他们是怎么看的?他们每个人都能接受我这节班会课的方式吗?会不会有人觉得在没有事先征得两位同学同意的情况下这样做,是对他俩的不尊重呢?
孩子眼中无小事。这节课后,我还是决定再找琳聊一聊。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这样的事实:琳的母亲在她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从此一蹶不振,琳基本就是在姑姑、姨妈、奶奶等人的照顾下长大的。个子高高瘦瘦、眼睛大大的琳平时总是乐呵呵的,性格还比较活泼,但其实她的内心却充满了对亲情的渴望,在周记本中她将我称为“教育上的母亲”,她其实就是将我当母亲一样看待啊!她的内心渴望获得别人的关爱,同时她又将自己的这种渴望转化为对他人的一种关注。我的一句不经意的话在这样一个细腻而敏感的孩子耳中自然就有了别的意味了。我拉着她的手微笑着告诉她,我会将她当作自己的女儿一样看待的。这时我看见了她眼中亮晶晶的笑意。
我再次找来非凡,个子矮矮的他还没等我开口就笑着说:“老师,我真的没觉得您在讽刺我,我还赚了您一个日记本呢!”这是一个单纯快乐的孩子。
第二周的周记本上,有不少的学生记述了这节班会课上发生的事情,有学生肯定,也有学生提出其中的不妥,我选择了几篇征求了他们本人的意见后在全班宣读,并且进行了点评。同时,我也表达了我的意思,以后只要是写在周记本上的事情我一定会征求本人的意见后再决定是否公之于众。
倾听,是一种平等而开放的交流。我庆幸我的敏感,让我能与孩子们相互倾听,共同成长。
和家长一起学“面对”
星期天的晚上快九点了,小懿的妈妈给我打来电话,大意是小懿在家里不听话,和她一说话就将耳朵塞起来连声说“不听、不听”;做作业就是照着答案抄,自己不动脑筋,越说她越不理会,现在干脆将门窗紧闭,不允许妈妈进她的房间;作业联系本也不给爸爸妈妈看,签字也是自己代签……以前,小懿爸爸也管一管,后来小懿成绩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目标,爸爸就管得比较少了,而且夫妻俩还互相埋怨对方,小懿妈妈说,现在也懒得和小懿爸爸说孩子的事了,现在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在电话里我对小懿妈妈说要她还是好好和小懿爸爸沟通沟通,毕竟父母统一教育观点、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况且在老师眼中,学校里的小懿还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放下电话,我也不轻松,小懿不只给家长出了难题,同样也给我出了一道难题。在学校循规蹈矩的学生,在家里是父母眼中调皮放肆的孩子,家长的无奈何尝不是暴露了学校工作的失误之处。
我尝试着实行自主管理,批阅联系本的权利给我的课代表了,我偶尔进行抽查,情况一直不错的。没想到小懿不给家长检查并且模仿家长的签字。那班上其他的孩子又会是怎样的呢?
当家长求助于我时,我不能推卸责任,当问题发生,愤怒是不够的,我该怎么面对?又应该怎么帮助孩子、帮助家长一起面对已经发生的问题?
翻开小懿的联系本,干净整洁的字迹映入眼帘,家长的签字有形有体,潇洒自如,怎么看也不像是她本人签的字。这干净整洁的“欺骗”背后是什么呢?
星期一,第一节课。我提前进教室,让各组长快速收齐联系本放在讲台上,并将没有交的同学名单交到我这儿。我向大家宣布:“今天抽查联系本的签字情况,没有上交的和没有签字的同学下午放学要留下来给我解释,同时我还要现场电话联系几位同学的家长核实签字的情况和了解你们在家的学习情况。”全班学生表情不一,有喜有忧,还有无所谓的样子。
我给小懿的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再次确定小懿爸妈一直都没有在她的联系本上签字,并告诉了小懿妈妈我准备下午当着小懿的面电话联系她,向她了解联系本签字的情况,希望她能实话实说,配合我对小懿的教育,小懿妈妈答应了我的要求。
下午放学的时候,我将没有交联系本和没有签字的同学的名字念了一遍,并要求他们放学留下来,也提出,交了联系本的我也会约谈四位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我故意眼睛四处逡巡,目光游离不定,大约寻找了两分钟的时间,才自然而然地点了四名学生,包括小懿在内。其实,这四名学生的联系本上的签字我都是有点怀疑的。
四名学生来到我的办公室,我让他们自己排出顺序,依次给家长打电话,凑巧的是小懿排在了最后一位。接通小懿妈妈的电话,我询问了签字的情况,小懿妈妈如实地告诉了我,我拿着电话将小懿妈妈的话重复了一遍,并且告知她小懿在学校的一些表现,当然主要是谈小懿的优点,然后我挂断了电话,开始了与小懿的谈话。
小懿站在我的身旁,听我打完电话,脸红红的,文静地对我说:“老师,联系本上的签字是我自己签的。”我笑着搬过一个办公椅对她说:“那我们真得坐下来好好谈一谈呢。”她红着脸乖顺地与我面对面坐着。
我问她:“联系本上的字真是你本人签的?”她略显紧张地点点头。我笑着说:“那你的字写得真不错,而且你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可以以假乱真了。”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又和她聊起家庭情况,她告诉我爸爸在电视台工作,比较忙,管她的任务基本上就落在妈妈身上了。
我问她与妈妈的关系怎样,她说不好,因为妈妈喜欢唠叨,而且唠起来就是分数、成绩、名次,所以平时在家做作业都是门窗紧闭,根本就不让妈妈进去,感觉妈妈总是在监视她一样;我又问她有没有目标,她说自己有目标可是不一定都达到了。我说现在明白了她与妈妈关系不好的原因,问她想不想听,她望着我点点头。
“其实,从内心来说,你更愿意与妈妈和睦相处的。但你自己有学习的压力,而妈妈每天又在耳边唠叨学习的事情,妈妈的唠叨更激起了你内心的烦躁,于是你将你的这种烦躁借着妈妈的唠叨转嫁到妈妈的身上,对妈妈横挑鼻子竖挑眼,甚至有时觉得与妈妈对着干心里才舒服,其实是你舒缓自身压力的方法不对,而你这种不对的方法又影响到妈妈的情绪,妈妈看你也觉得别扭,于是你们母女俩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系统,也就造成了今天的这种局面。” 听我说完这些话,小懿的眼睛亮了亮,没有说话。
我又对她说:“我也是妈妈,如果我是你的妈妈,我觉得我一定很伤心。我有一个儿子,我很羡慕那些在大街上和妈妈手挽手愉快交流的母女俩,我觉得那是一幅很美的图景。而儿子却很少能做到那样的。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最贴心了,算一算你与妈妈很贴心的时间并不多:四年之后你考上了大学,远走高飞了,每年回家与妈妈待在一起的时间充其量也就两个月的样子,再往后工作了说不定就离妈妈更远了。那时候你可能会想起妈妈的许多好来,现在与爸爸妈妈共享一份生活的温馨,未来的日子里不是有更多美好的回忆呢?如果你换个角度看问题,你就不会觉得妈妈的唠叨是烦恼,那也是妈妈对你的一份责任与爱呀,你说呢?”
小懿略有所思地点着头。
“处理好了你与妈妈的关系,家庭和谐了,学习的心态更好了,相信你会取得更大的进步的。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改变就从今天开始,从今天晚上回家做作业打开你的门窗,做完作业主动给妈妈检查签字,和颜悦色地与妈妈说话开始,你会发现你改变了,妈妈就改变了。试试看,好吗?”
我又帮小懿分析了她学习上存在的问题,鼓励她加强对数学物理的钻研,多总结方法多做习题,认真准备马上到来的期中考试。拍拍小懿的肩膀,我望着她笑着说:“我相信你!好了,回家吧。”
小懿站起来很有礼貌地与我道别,离开了办公室。
与小懿的交谈过程中,小懿一直都很少说话,但是我看得出小懿已经接受了我的一些观点,而且她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她会有所改变的。
星期二,又接到了小懿妈妈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妈妈很兴奋,急切地对我说:“熊老师,小懿昨天回家好像变了一个人,一回家就说不想和我吵架,还问我是不是给你打电话了,怎么那么巧老师就抽查到她了,不过她又觉得挺自然地没有多大怀疑,做作业时房门虽然没有打开但再也不反锁了,我能进去送个牛奶什么的。她还说她在熊姐面前说的都是实话,但一点压力也没有,熊姐对她的心理怎么分析得那么准呢,她真是服了。熊老师,太感谢你了!”
我告诉小懿的妈妈,人其实都是具有多面性的,从健康角度看,多重角色的扮演不只是出于人性的本能,也是一种潜在的需要。一个人在特定角色中不能发泄出来的情绪压力,如果能在另一个角色中表达出来,可使情绪得以平衡,也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烦恼。在家里将自己的情绪压力发泄出来的小懿,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就是一个乖顺听话的形象,满足了她的一种心理需求,也就平衡了她的心理。我还告诉小懿妈妈,在平时与小懿交流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方法,孩子的心比较敏感,多找她的优点,用优点来激发她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只有调整好孩子的心态才能促进她的学习。要学会等待,要相信花儿总有绽放的那一天。
其实,我想,小懿的故事肯定还没有结束。处在青春期的她们心智不成熟,情绪会很波动,许多道理她们都明白,可是却无法理智地去处理,作为老师和家长确实是有义务引导她们走出困惑,指导她们解决问题,让她们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签字本风波反映出我在实行班级自主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漏,在我放权给学生的时候就应该预设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提前想到应对的措施。由此,我想到在处理其他的一些事情上,是不是也应该同样如此呢?预设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前想到应对的措施,是不是可以将事情解决得更早,处理得更好一些呢?如果我对个别学生,如在校特别循规蹈矩或特别有个性等之类的孩子多加关注,并不定时地与其家长取得联系,那么我是不是就能更好地发现孩子的另一面?我的班级工作做起来是不是更得心应手一些呢?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凡事注意提前量,并与家长多携手,共同面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问题。
本市重点高中自主招生考试之前,从学生紧张的表情、班里紧张的氛围、家长不安的电话中,我敏感地意识到考试成败可能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就提前和家长们进行了沟通。我告诉家长们,这样的考试录取名额有限,而且考试除了实力之外还有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希望他们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们的应考,做孩子们考试后睿智的长者、坚强的后盾。
考前我也与孩子们交流,告诉学生,任何事情只要去做,都可能会有两种结果——成功或失败,所以做之前不要去想结果,做完之后不管结果如何,你都要对自己说:我曾经努力过奋斗过,我不后悔!
成绩出来之后,落榜学生的家长能够坦然面对,没有人责怪自己的孩子,都从正面鼓励自己的孩子继续努力,争取在后面的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我在与落榜孩子聊天时,发现他们都没有心理负担,虽然有短暂的情绪失落,但在老师和家长的开导下都能坦然面对,甚至有孩子笑呵呵地说:“考取素质班的学霸们提前录取了,下一次考试我拿第一名的机会就大多了!”
提前录取的十名孩子,我则主要提醒家长们要注意在高中阶段对孩子们自学能力的培养,家长们都乐意与我保持长期联系。我给十个孩子每人买了一本书作为礼物送给他们,每本书上我都题了两句话“梦想让你与众不同,奋斗让你超越自己”,以留作纪念。离开初中学校之前,小维站在我面前说:“熊姐,我想拥抱您!”在笑声中,我们快乐相拥。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有一个关于教师教育的著名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有思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我愿继续保持一份敏感的心,去倾听,去看见,去面对,在实践反思的路上不断地自我成长,并引领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湖北鄂州市第一中学)
和学生一起学“看见”
外出武汉学习三天,班上的情况到底怎样?返校后,我决定利用一节课,让大家“晒一晒”我不在的这三天。
伴随着上课的铃声,孩子们都笑眯眯地望着步入教室的我。我也面带笑容地对孩子们说了本节课的意图。我给孩子们五分钟的时间,请每个人都静静地回顾一下这三天来班上的所见所闻,然后再谈谈自己的想法。教室很快安静下来,每个人都在静静地思索。
第一位被请上台的是小华,一个敢于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孩子。他谈了两个方面的情况。首先是纪律,他认为我不在的这几天纪律还比较好,但某些课上的情况不太好,比如音乐课测试,被点名的同学到教室外面测试时,等在教室里的部分同学不太安分。然后是卫生,他说大家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比较高,特别是周末卫生大扫除参与的人数在增加,但极个别的同学不太认真保洁。
第二位被请上台的是小雪,一个比较腼腆内向的孩子。她用渴求的目光望着我,问能不能不在台上说,我笑着对她说:“你一定也很关心我们这个班集体吧,不用怕,想到了一点就说一点。”然后拍拍她的肩膀将她“押”到了台上。她涨红着脸说,纪律还不错,但星期四劳动的同学不够积极。
紧接着我陆陆续续地请了几名学生上台来,这些学生都是平时不太活跃或者说名不见经传的,都显得有点小心翼翼。
小轩提出的问题是班干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指出班长是空架子,“组长是最小的官,但组长做的事最多,作用最大”,引起大家的一阵掌声。
小越反映,我不在的这几天他们小组的作业有点拖拖拉拉,交得不够齐。班上有男生在玩一种比较危险的溜溜球,他自己就差点伤了别人的眼睛,所以希望大家不要玩了。我马上现场调查,并请能听从他的劝告不再玩的同学举手,十几个同学举起了手。看来,学生的现身说法比我的苦口婆心更有力量。
小霖,一个自愿举手要求发言的女生。她认为班干部不用事事都自己亲手做,而是应该统筹安排,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帮帮忙;她指出有些班干部在值日时不够公平公正,有包庇的行为,应该进行监督;她还指出坐在后面的同学上课有点吵闹不遵守课堂纪律,影响了其他人的学习。看来坐在后面的她深受其害了。
……
下课的铃声终究还是打断了还想发言的同学。我笑一笑让班长和团支书将写在黑板上的这些问题记下来,准备整改的措施。
课后,带着黑板上的问题,回到办公室,我的心里也画上了大大的问号。
不长不短的三天时间,从总体上来看,班级的一切状况都还比较正常,而在学生们的眼里看到的似乎更多的是一些负面的不太好的事情,那么我不在时的一些比较好的表现、一些传递正能量的事情,大家为什么不拿出来晒一晒呢?
说实话,我刻意请到讲台上来的学生,大都是平时成绩平平、不太起眼的“小人物”,而不是班级里孩子们眼中的所谓学霸级的“大人物”。他们因为成绩一般,而且乖顺、不调皮惹事、能较好地管理自己,容易受到忽略,是班级的一股“暗流”。如果他们敢于说话、敢于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去,形成的积极正面的力量不容小觑,他们正是营造温馨和谐班级的主力军。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或活动过程中,一定要给他们留有一席之地。让敢于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小华第一个上台,就是想让他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看起来,小华开了头,后续也不乏发言者,可大家的视线清一色盯着问题,哪怕是小得不能再小的非常个性的问题——我在校也会发生的问题,且一次次被关注提及。这样的一堂课,是不是会产生新的问题呢?
比如,在这几位同学的发言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班干部工作的失误之处,那么班干部特别是小轩矛头直指的班长他们能接受这些同学的意见吗?
课后他们之间会不会出现新的矛盾影响班级氛围呢?我在课后是不是更应该做好让孩子们相互理解相互接受的工作呢?
学生们的思维习惯为什么更偏向于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我平时是否也更多看见的是问题,做了一个不良的示范呢?
如果大家眼中看到的更多的是正面积极的事情的话,那么大家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会不自觉地朝着正面积极的方向发展,一个班级的良好班风不就自然形成和发展了吗?
如果我在课前从科任老师那儿了解一下相关的情况,在学生的倾诉过程中,引导他们发现正面的值得大家关注和学习的事情,是不是能更好地营造出学生之间的一份和谐与温馨呢?
如果等开头的小华条理清晰、语句通顺、声音洪亮地表达完自己的想法后,我简单地进行点评,是不是对后面学生发言能够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呢?
我应该教会孩子们看见问题,更应该教会孩子们看见亮点。
这次班会课后不久,我连续开了几次主题班会,在班会上,我请孩子们和我一起学习“看见”。
“老师不在时我看见”的小短会上,我在黑板上依次写出了上台来发言的学生的看法和意见,再次引导学生看一看,得出的结论是,我不在的这几天没有重大的事件发生,甚至某些课堂上的纪律比以前还要好,卫生情况比我在时做得更积极。究其原因是大家认为我不在时更不能给班集体抹黑,我们班是全年级响当当的班级,如果我不在就乱糟糟的就太丢脸了。我笑着说:“既然大家这么自觉那我以后经常申请出去学习。”孩子们笑眯眯地撒娇似的说:“不行!还是熊姐在家温馨一些。”这帮大胆顽皮的家伙们现在敢当面叫我“熊姐”了。
“我来给你找优点”的主题班会上,时时可以看到这样温馨的画面:小王面带微笑地宣读完小李的优点后,小李快乐地接过小王的“优点卡片”,还很有风度地说几句“谢谢你的夸奖”“谢谢你给我找到的优点”“谢谢你的发现”……最后记有每人优点的“优点卡片”都交给本人留存。后来的日子里,当同学之间发生一些小矛盾时,“优点卡片”就成了最好的“润滑剂”了。 运动会上,小洋积极报名参加1000米长跑比赛,他坚持跑完了整个赛程,但没有拿到名次。有些同学认为小洋没有给班级争光便说一些冷嘲热讽的话。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大家讨论,很多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进行争论,最后明确:说风凉话的同学虽然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但维护这种荣誉感的表达方式是错误的。在小洋比赛结束之后,主动地安慰鼓励他,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这才是真正地维护集体的荣誉。同时,小洋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首先,他能积极参加比赛,说明他是关心热爱我们这个班集体的;其次,他在落后的情况下能坚持跑完全程,说明他有毅力,而且有一颗平常心能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最后,他能坦然面对某些同学的冷嘲热讽,说明他有一颗包容的心。明确了这些之后,大家不自觉地为小洋鼓掌,在掌声中正面积极的舆论成了班级的主流。
除了开展各种大大小小的活动,我还经常将收集来的好文章在特定的时候读给学生听,如《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等,我知道仅仅凭几句话或是一篇文章是不足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状况的。夸美纽斯曾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这样的语言、这样的文章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事物”,在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生和我都渐渐学会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思考,去看见。
和学生一起学“倾听”
3月11日星期一。翻开祎琳的周记本,这样的一篇周记跃然眼中:
请给我们尊重
老师,先向您说声“对不起”,但这些话我想说很久了。
……就在这个星期五,你美好的形象似乎在我心中破灭了一点。那是快放学的时候,因为是星期五,所以同学们都很急切,焦躁不安。一位同学在所难免地在你要放学的时候跳了起来,您看见了,当时您说了让我感到伤感的话:“跳什么跳,多跳跳就能长更高了吗?”似乎话中还带着一些讽刺的语气吧。那个同学长得有点矮,学习也不太好,可他总是为同学们服务,跑上跑下,这些您又看到了吗?就因为你的这句话,全班都盯着那个同学哄堂大笑起来。这对您来说,可能只是开玩笑一句带过的话,但您有没有想过,对他来说呢?连他尊敬的老师都看轻他了呀,这无疑给了他幼小脆弱的心灵深深的一刀,带来的伤害与痛又岂是我们可以想象的呢。所以不管您是不是我们的老师,都请给这个学生应有的尊重,不要对他的某一方面造成歧视。最后,希望您给他道个歉好吗?我相信您能做到。
掩卷而思,还真有这么一回事呢。
上个星期五,卫生大扫除之后,大家迫不及待盼归的心情毕现,有学生在收拾书包的同时开始互打招呼了,特别是非凡,不知为何乐得在座位上蹦了起来。矮小的他,一蹦还是挺扎眼的。我望着他,略带笑意地说:“跳什么跳,多跳跳就能长更高了吗?”他不好意思地笑着坐下去了,其他的同学也都望着他笑了起来。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觉得当时自己说话的语气挺正常的,没有一点发怒的意思在里面,更没有一丝讽刺的意味,怎么到祎琳的耳朵里就变了味呢?
平时习惯在学生的周记本上批复交流的我停下了手中的笔,将祎琳的周记本放在了一边。倒了一杯茶,坐着,笑问自己:怎么办?
3月12日星期二上午,我找来非凡与他聊了一聊,确信这件事没有对他造成精神上的伤害,我还是口头向他表达了自己的歉意。
3月13日星期三下午班会课,我拿出祎琳的周记本读了起来。一些小的议论声隐隐约约传进了我的耳朵,“谁写的,这么大胆?”“他怎么会以为熊姐在讽刺那个同学呢?”等我读完了这篇文章,我发现所有的学生都在望着我,教室里的气氛有点——怎么说呢——不太轻松。
为了缓和气氛,我笑了笑,放下周记本说:“本故事纯属真事,而且确有其事。文中没有透露姓名的主人公是非凡同学。但有一点我要申明,我确实没有嘲笑、讽刺非凡的意思,我想问问非凡,我的这些话对你造成了伤害吗?”大家都看向了非凡,非凡脸有点红红地站起来连连摇头,笑着说“没有没有”,我让他坐下去,接着说:“虽然非凡同学说没有受到伤害,但我反思我自己说的话确实有不妥之处,也许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我说话的语气不够好,只不过大大咧咧的非凡没有往心里去,而旁人却听出了另外的意思。所以,我们时刻都要警醒自己说话做事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这样就不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我停了停,接着说:“为了警醒我自己,我决定向非凡同学道歉。”学生们一片哗然。我将非凡请到讲台上,面向他说:“非凡同学,对不起,为了表达我真诚的歉意,送给你一本日记本。”说着,我拿起了讲台上我特地为他买的一本质地还不错的日记本双手递给了他,他有点慌乱地接过了我的日记本,离开了讲台。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拿起讲台上放着的另外一本日记本说:“我还要感谢这篇文章的作者祎琳同学,她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用她一颗细腻敏感的心提醒着我,提醒着我们每一位同学,她的这份敢于说真话的勇敢,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我要将这本日记本送给她,表达对她的感谢!”神情有点严肃的祎琳这时放松下来,飞快地从座位上跑到讲台前,从我的手中接过日记本,笑容满面地回到座位,教室里再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掌声是热烈的,在掌声里,非凡慌乱的表情,琳严肃的神态却越来越清晰。我以为孩子没有听懂我,那么我是否有什么没有倾听到呢?
我想到了一个咬苹果的故事,妈妈问五岁的儿子,如果外出口渴时,包里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儿子答:“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在失望中,母亲却摸摸儿子的小脸,温柔地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儿子眨眨眼睛,一脸的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那个给妈妈!”
学会倾听是一种能力。我们都为那位母亲庆幸,因为她对儿子的宽容和信任,使她感受到了儿子的爱。我们也为男孩庆幸,他纯真而善良的流露,是因为母亲给了他把话说完的机会。师生之间同样需要相互倾听,需要学会倾听。
站在非凡的角度,他真的没有受到我的言语伤害吗?或许他是迫于我作为班主任的威严才会有如此表现?我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真正地走进了他的心灵深处倾听了他的心声吗? 站在琳的角度,为什么我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传到她的耳朵里却变成了带有嘲讽意味的语言呢?班会课之前如果我找她谈谈心,倾听她的想法,她是不是就不会在课堂上表现得那么严肃而备受心灵的折磨呢?
站在全班学生的角度,他们是怎么看的?他们每个人都能接受我这节班会课的方式吗?会不会有人觉得在没有事先征得两位同学同意的情况下这样做,是对他俩的不尊重呢?
孩子眼中无小事。这节课后,我还是决定再找琳聊一聊。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这样的事实:琳的母亲在她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从此一蹶不振,琳基本就是在姑姑、姨妈、奶奶等人的照顾下长大的。个子高高瘦瘦、眼睛大大的琳平时总是乐呵呵的,性格还比较活泼,但其实她的内心却充满了对亲情的渴望,在周记本中她将我称为“教育上的母亲”,她其实就是将我当母亲一样看待啊!她的内心渴望获得别人的关爱,同时她又将自己的这种渴望转化为对他人的一种关注。我的一句不经意的话在这样一个细腻而敏感的孩子耳中自然就有了别的意味了。我拉着她的手微笑着告诉她,我会将她当作自己的女儿一样看待的。这时我看见了她眼中亮晶晶的笑意。
我再次找来非凡,个子矮矮的他还没等我开口就笑着说:“老师,我真的没觉得您在讽刺我,我还赚了您一个日记本呢!”这是一个单纯快乐的孩子。
第二周的周记本上,有不少的学生记述了这节班会课上发生的事情,有学生肯定,也有学生提出其中的不妥,我选择了几篇征求了他们本人的意见后在全班宣读,并且进行了点评。同时,我也表达了我的意思,以后只要是写在周记本上的事情我一定会征求本人的意见后再决定是否公之于众。
倾听,是一种平等而开放的交流。我庆幸我的敏感,让我能与孩子们相互倾听,共同成长。
和家长一起学“面对”
星期天的晚上快九点了,小懿的妈妈给我打来电话,大意是小懿在家里不听话,和她一说话就将耳朵塞起来连声说“不听、不听”;做作业就是照着答案抄,自己不动脑筋,越说她越不理会,现在干脆将门窗紧闭,不允许妈妈进她的房间;作业联系本也不给爸爸妈妈看,签字也是自己代签……以前,小懿爸爸也管一管,后来小懿成绩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目标,爸爸就管得比较少了,而且夫妻俩还互相埋怨对方,小懿妈妈说,现在也懒得和小懿爸爸说孩子的事了,现在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在电话里我对小懿妈妈说要她还是好好和小懿爸爸沟通沟通,毕竟父母统一教育观点、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况且在老师眼中,学校里的小懿还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放下电话,我也不轻松,小懿不只给家长出了难题,同样也给我出了一道难题。在学校循规蹈矩的学生,在家里是父母眼中调皮放肆的孩子,家长的无奈何尝不是暴露了学校工作的失误之处。
我尝试着实行自主管理,批阅联系本的权利给我的课代表了,我偶尔进行抽查,情况一直不错的。没想到小懿不给家长检查并且模仿家长的签字。那班上其他的孩子又会是怎样的呢?
当家长求助于我时,我不能推卸责任,当问题发生,愤怒是不够的,我该怎么面对?又应该怎么帮助孩子、帮助家长一起面对已经发生的问题?
翻开小懿的联系本,干净整洁的字迹映入眼帘,家长的签字有形有体,潇洒自如,怎么看也不像是她本人签的字。这干净整洁的“欺骗”背后是什么呢?
星期一,第一节课。我提前进教室,让各组长快速收齐联系本放在讲台上,并将没有交的同学名单交到我这儿。我向大家宣布:“今天抽查联系本的签字情况,没有上交的和没有签字的同学下午放学要留下来给我解释,同时我还要现场电话联系几位同学的家长核实签字的情况和了解你们在家的学习情况。”全班学生表情不一,有喜有忧,还有无所谓的样子。
我给小懿的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再次确定小懿爸妈一直都没有在她的联系本上签字,并告诉了小懿妈妈我准备下午当着小懿的面电话联系她,向她了解联系本签字的情况,希望她能实话实说,配合我对小懿的教育,小懿妈妈答应了我的要求。
下午放学的时候,我将没有交联系本和没有签字的同学的名字念了一遍,并要求他们放学留下来,也提出,交了联系本的我也会约谈四位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我故意眼睛四处逡巡,目光游离不定,大约寻找了两分钟的时间,才自然而然地点了四名学生,包括小懿在内。其实,这四名学生的联系本上的签字我都是有点怀疑的。
四名学生来到我的办公室,我让他们自己排出顺序,依次给家长打电话,凑巧的是小懿排在了最后一位。接通小懿妈妈的电话,我询问了签字的情况,小懿妈妈如实地告诉了我,我拿着电话将小懿妈妈的话重复了一遍,并且告知她小懿在学校的一些表现,当然主要是谈小懿的优点,然后我挂断了电话,开始了与小懿的谈话。
小懿站在我的身旁,听我打完电话,脸红红的,文静地对我说:“老师,联系本上的签字是我自己签的。”我笑着搬过一个办公椅对她说:“那我们真得坐下来好好谈一谈呢。”她红着脸乖顺地与我面对面坐着。
我问她:“联系本上的字真是你本人签的?”她略显紧张地点点头。我笑着说:“那你的字写得真不错,而且你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可以以假乱真了。”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又和她聊起家庭情况,她告诉我爸爸在电视台工作,比较忙,管她的任务基本上就落在妈妈身上了。
我问她与妈妈的关系怎样,她说不好,因为妈妈喜欢唠叨,而且唠起来就是分数、成绩、名次,所以平时在家做作业都是门窗紧闭,根本就不让妈妈进去,感觉妈妈总是在监视她一样;我又问她有没有目标,她说自己有目标可是不一定都达到了。我说现在明白了她与妈妈关系不好的原因,问她想不想听,她望着我点点头。
“其实,从内心来说,你更愿意与妈妈和睦相处的。但你自己有学习的压力,而妈妈每天又在耳边唠叨学习的事情,妈妈的唠叨更激起了你内心的烦躁,于是你将你的这种烦躁借着妈妈的唠叨转嫁到妈妈的身上,对妈妈横挑鼻子竖挑眼,甚至有时觉得与妈妈对着干心里才舒服,其实是你舒缓自身压力的方法不对,而你这种不对的方法又影响到妈妈的情绪,妈妈看你也觉得别扭,于是你们母女俩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系统,也就造成了今天的这种局面。” 听我说完这些话,小懿的眼睛亮了亮,没有说话。
我又对她说:“我也是妈妈,如果我是你的妈妈,我觉得我一定很伤心。我有一个儿子,我很羡慕那些在大街上和妈妈手挽手愉快交流的母女俩,我觉得那是一幅很美的图景。而儿子却很少能做到那样的。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最贴心了,算一算你与妈妈很贴心的时间并不多:四年之后你考上了大学,远走高飞了,每年回家与妈妈待在一起的时间充其量也就两个月的样子,再往后工作了说不定就离妈妈更远了。那时候你可能会想起妈妈的许多好来,现在与爸爸妈妈共享一份生活的温馨,未来的日子里不是有更多美好的回忆呢?如果你换个角度看问题,你就不会觉得妈妈的唠叨是烦恼,那也是妈妈对你的一份责任与爱呀,你说呢?”
小懿略有所思地点着头。
“处理好了你与妈妈的关系,家庭和谐了,学习的心态更好了,相信你会取得更大的进步的。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改变就从今天开始,从今天晚上回家做作业打开你的门窗,做完作业主动给妈妈检查签字,和颜悦色地与妈妈说话开始,你会发现你改变了,妈妈就改变了。试试看,好吗?”
我又帮小懿分析了她学习上存在的问题,鼓励她加强对数学物理的钻研,多总结方法多做习题,认真准备马上到来的期中考试。拍拍小懿的肩膀,我望着她笑着说:“我相信你!好了,回家吧。”
小懿站起来很有礼貌地与我道别,离开了办公室。
与小懿的交谈过程中,小懿一直都很少说话,但是我看得出小懿已经接受了我的一些观点,而且她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她会有所改变的。
星期二,又接到了小懿妈妈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妈妈很兴奋,急切地对我说:“熊老师,小懿昨天回家好像变了一个人,一回家就说不想和我吵架,还问我是不是给你打电话了,怎么那么巧老师就抽查到她了,不过她又觉得挺自然地没有多大怀疑,做作业时房门虽然没有打开但再也不反锁了,我能进去送个牛奶什么的。她还说她在熊姐面前说的都是实话,但一点压力也没有,熊姐对她的心理怎么分析得那么准呢,她真是服了。熊老师,太感谢你了!”
我告诉小懿的妈妈,人其实都是具有多面性的,从健康角度看,多重角色的扮演不只是出于人性的本能,也是一种潜在的需要。一个人在特定角色中不能发泄出来的情绪压力,如果能在另一个角色中表达出来,可使情绪得以平衡,也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烦恼。在家里将自己的情绪压力发泄出来的小懿,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就是一个乖顺听话的形象,满足了她的一种心理需求,也就平衡了她的心理。我还告诉小懿妈妈,在平时与小懿交流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方法,孩子的心比较敏感,多找她的优点,用优点来激发她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只有调整好孩子的心态才能促进她的学习。要学会等待,要相信花儿总有绽放的那一天。
其实,我想,小懿的故事肯定还没有结束。处在青春期的她们心智不成熟,情绪会很波动,许多道理她们都明白,可是却无法理智地去处理,作为老师和家长确实是有义务引导她们走出困惑,指导她们解决问题,让她们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签字本风波反映出我在实行班级自主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漏,在我放权给学生的时候就应该预设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提前想到应对的措施。由此,我想到在处理其他的一些事情上,是不是也应该同样如此呢?预设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前想到应对的措施,是不是可以将事情解决得更早,处理得更好一些呢?如果我对个别学生,如在校特别循规蹈矩或特别有个性等之类的孩子多加关注,并不定时地与其家长取得联系,那么我是不是就能更好地发现孩子的另一面?我的班级工作做起来是不是更得心应手一些呢?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凡事注意提前量,并与家长多携手,共同面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问题。
本市重点高中自主招生考试之前,从学生紧张的表情、班里紧张的氛围、家长不安的电话中,我敏感地意识到考试成败可能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就提前和家长们进行了沟通。我告诉家长们,这样的考试录取名额有限,而且考试除了实力之外还有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希望他们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们的应考,做孩子们考试后睿智的长者、坚强的后盾。
考前我也与孩子们交流,告诉学生,任何事情只要去做,都可能会有两种结果——成功或失败,所以做之前不要去想结果,做完之后不管结果如何,你都要对自己说:我曾经努力过奋斗过,我不后悔!
成绩出来之后,落榜学生的家长能够坦然面对,没有人责怪自己的孩子,都从正面鼓励自己的孩子继续努力,争取在后面的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我在与落榜孩子聊天时,发现他们都没有心理负担,虽然有短暂的情绪失落,但在老师和家长的开导下都能坦然面对,甚至有孩子笑呵呵地说:“考取素质班的学霸们提前录取了,下一次考试我拿第一名的机会就大多了!”
提前录取的十名孩子,我则主要提醒家长们要注意在高中阶段对孩子们自学能力的培养,家长们都乐意与我保持长期联系。我给十个孩子每人买了一本书作为礼物送给他们,每本书上我都题了两句话“梦想让你与众不同,奋斗让你超越自己”,以留作纪念。离开初中学校之前,小维站在我面前说:“熊姐,我想拥抱您!”在笑声中,我们快乐相拥。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有一个关于教师教育的著名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有思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我愿继续保持一份敏感的心,去倾听,去看见,去面对,在实践反思的路上不断地自我成长,并引领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湖北鄂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