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档案天地》总编辑:
我是年逾古稀的一个老记者,现在退休在家。安享盛世晚年。所幸头脑还不糊涂。读书、看报、上网、打字,随“天下之乐而乐”。盼望的是国强民富,常想的是相识相知老人的健在和遗念。
我爱看《档案天地》,解密当年的困惑和不知。你们是存文存物的不朽档案,我们是念念不忘过去经历的活档案:你们的档案可以遗存久远,活档案一闭气就了无声息。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是复杂多变的,经过长时间的史传折断,在后代人眼里往往把历史上的人和事神秘化、简单化、脸谱化。只有档案是真凭实据。
载入史册的名人国事,后人可查考、可纪念、可笑谈。历史人物的香和臭、美和丑,不仅仅是本人的毁和誉,还有碍后来人的情感。乾隆年间,秦桧七世孙秦间游杭州西湖,当他来到岳飞庙岳飞墓前时,目睹秦桧夫妇跪像。自惭的写道:“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我是东光县人。只愿人说东光出过“元曲四大家”的马致远、爱国武术家的霍元甲,不愿人家提及宋时卖国做了金主儿皇帝的张邦昌。你说怪不怪?
以法而言,具有历史价值的人和事才可由国家档案管理。什么是历史价值?国有国史,县有县史,村有村史、族史、家史,只有史料的级别、范围不同,却不可用官阶评估历史价值大小。平头百姓、芸芸众生,其人其事虽不具有大范围的历史价值,但在一定范围里不能说不值得传留和纪念。不必说人权,单说人性,谁人不是父母族传,谁人不是子孙多代。在一个草民心目中,怀念父母祖宗之价值分量,可能超过任何历代名星。
我碰到这样的事多啦。我有个结盟兄长董贵荣,军队里的师级干部,1986年在天津休养所病逝。全家人悲痛万分,他的女儿知我办报办刊。哀求我说:“叔叔。俺仨姐妹想写篇稿子,倾吐悲痛之情,也讣告社会。你能在报刊上给登登吗?付费也行。”在她们的内心天平上,父亲的一生,其历史价值是无比重大的,应该给予高度评价,载于文字,告知社会。侄女的话很刺我的心,董兄和我一起长大,1944年入党,他是洼里高村支书,1946年带领30多名翻身农民集体参军。在部队屡立战功。品格高尚。待人可亲。手足之情。我是多么想写文悼念他。当时,我虽有权可登,但因董兄的等级不够。无法刊登,遗憾至今。
还有一件难忘的事,冀县(现冀州市)西沙村有个老劳模郁洛善,解放前他给地主抗活。抗日时,他给八路军送信,杷信装在烟袋盒包里。敌人抓到他。他把烟袋举得高高的,从他身上翻不出信,一次次躲过日本的检查,人称他是西沙村的“八路撅子”。解放后任村支部书记、农业社长。1950年,他代表衡水人民给毛主席送深州蜜桃,1951年他与耿长锁去苏联访问。1962年,正是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他热情接待我这个《河北日报》记者的访问。我20多岁,他70多岁,俺俩早晨背筐顺路拾粪,边走边谈,他指着路边的一块地脚,恳切的对我说:“我死后就埋在这里,你走到这里,可别忘了看看我的坟。”现在很少人知道有这位劳模,他死后无声无息无记载,我也无机会去他坟上悼念。我写过一篇“八路撅子”的报告文学未发表,只能存在我的档案夹里,想起来很对不起他。
我想,郁洛善的一生。虽不具有全国全省的历史价值,但对西沙村多半个世纪的历史影响是很大的,西沙村会世代相传纪念他。这样的老村干部几乎村村都有,既然他们是千万个基层单位历史的主导者。省、市、县以至于国家的历史价值就不能小瞧他们,他们的突出事例和精神品德,只要有记载有要求是应当留念的。况且,许多国史、省史上的历史事件是从基层人物上发起的,家庭联产承包不就是始于小岗村18户暗分土地吗?
退休后,一些老朋友、老相识、老邻居。坐在一起聊心思。除了说现在的好形势好生活,就是忆当年讲故事。闲聊中,不时流露出想把自己的人生经历载入文存的意思,或把平生所写所记汇集成册送友留后的想法,做为自己临终前的生平交待。我也接连不断的协助一些老同志修订忆诗忆文。1995年,时任省委老干部局长的王会来,他写了忆母亲的文字。他小时候,解放战争正激烈,他的叔叔应征上前线,他的母亲大义凛然:报名送郎参军送走了他的父亲,替换下了他叔叔在家。不幸,父亲一去不返。牺牲在战场上。母亲守寡多年,艰难扶养他长大成才。我也认识这位伟大的母亲,在石家庄曾是邻居。局长约我去他那里共议此文的题目,议完题。俺俩闲话问。议起许多老人想写忆文留念,他支持创办一个编写回忆录的社团组织。随后,真的成立起了“河北省编篡写作研究会”。几年时间,长长短短的忆诗忆文忆书收到不少,有老干部、老战士、老支书、老劳模、老医生、老教师等,有本省的也有外省的。按有偿服务,又出书又办了内刊《感悟人生》。只因没有档案方面强有力的支持和领导,渐渐烟消云散了,活档案停于收集保存了。现在你们倡导家庭档案,实际也是适应了这个社会需求。
前些天。在省二院任护士长的邻居敲门找我,说有位病危患者是老红军,写有千字的生平事绩,要求离世前在报刊上登出来。我无能为力,帮不上忙。我家常收这样的求助电话。
我还想到。人生留言立传,除了档案的历史价值,尊重人生的礼仪价值也是社会传统的重要方面。毛主席说过人死了开个追悼会。至今大人物死了开追悼会、纪念会,普通人死了大操大办大浪费。历史传统是建坟墓、立石碑,达到活人不忘,长远纪念。其实,坟墓不会长存,石碑不会不倒,保持久远的还是文字档案。文如其人,字代其言。留下文字,留下诉语,百代后辈读而如见。档案的馆存及档案刊物之珍贵,在于不是复活过去百代就是供给后世千年,若想古而不泯,档案是最好的处所。高贵者如此,普通人亦如此。
不可讳言,一个人的生平纪事能得到档案部门的关注和保存,是历史证据,也是平生的荣誉。老年人奋斗一生,离世前的荣誉感是很强的,面对死后人事档案的废用,自己或亲人向社会表白一下一生的结语,自然很在乎很可贵。只要事实服众,如有这样的平台,满足自己或亲人的荣誉感是合情合理的。
总编辑,我说了这么多话,目的是想提个建议和要求——可否在《档案天地》刊物上辟专栏登载老年人介绍自我的回顾诗文,子女亲友可否登栽痛悼亲人的讣告。登栽后购书若干或按字数多少收费。这样,既能满足志愿者的需求,也能从众多的来稿中发现线索和历史证人,收存更多更重要的历史资料。试想,倘能突破在庆寿、祭祠、纪念活动上分等论级,渐渐由媒体乘载,可能使大操大办、建墓立碑得以削减,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国外红白大事,祝贺或悼念,多见于纸传报端。
祝《档案天地》越办越好!
(本文作者为《共产党员》杂志社原社长)
我是年逾古稀的一个老记者,现在退休在家。安享盛世晚年。所幸头脑还不糊涂。读书、看报、上网、打字,随“天下之乐而乐”。盼望的是国强民富,常想的是相识相知老人的健在和遗念。
我爱看《档案天地》,解密当年的困惑和不知。你们是存文存物的不朽档案,我们是念念不忘过去经历的活档案:你们的档案可以遗存久远,活档案一闭气就了无声息。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是复杂多变的,经过长时间的史传折断,在后代人眼里往往把历史上的人和事神秘化、简单化、脸谱化。只有档案是真凭实据。
载入史册的名人国事,后人可查考、可纪念、可笑谈。历史人物的香和臭、美和丑,不仅仅是本人的毁和誉,还有碍后来人的情感。乾隆年间,秦桧七世孙秦间游杭州西湖,当他来到岳飞庙岳飞墓前时,目睹秦桧夫妇跪像。自惭的写道:“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我是东光县人。只愿人说东光出过“元曲四大家”的马致远、爱国武术家的霍元甲,不愿人家提及宋时卖国做了金主儿皇帝的张邦昌。你说怪不怪?
以法而言,具有历史价值的人和事才可由国家档案管理。什么是历史价值?国有国史,县有县史,村有村史、族史、家史,只有史料的级别、范围不同,却不可用官阶评估历史价值大小。平头百姓、芸芸众生,其人其事虽不具有大范围的历史价值,但在一定范围里不能说不值得传留和纪念。不必说人权,单说人性,谁人不是父母族传,谁人不是子孙多代。在一个草民心目中,怀念父母祖宗之价值分量,可能超过任何历代名星。
我碰到这样的事多啦。我有个结盟兄长董贵荣,军队里的师级干部,1986年在天津休养所病逝。全家人悲痛万分,他的女儿知我办报办刊。哀求我说:“叔叔。俺仨姐妹想写篇稿子,倾吐悲痛之情,也讣告社会。你能在报刊上给登登吗?付费也行。”在她们的内心天平上,父亲的一生,其历史价值是无比重大的,应该给予高度评价,载于文字,告知社会。侄女的话很刺我的心,董兄和我一起长大,1944年入党,他是洼里高村支书,1946年带领30多名翻身农民集体参军。在部队屡立战功。品格高尚。待人可亲。手足之情。我是多么想写文悼念他。当时,我虽有权可登,但因董兄的等级不够。无法刊登,遗憾至今。
还有一件难忘的事,冀县(现冀州市)西沙村有个老劳模郁洛善,解放前他给地主抗活。抗日时,他给八路军送信,杷信装在烟袋盒包里。敌人抓到他。他把烟袋举得高高的,从他身上翻不出信,一次次躲过日本的检查,人称他是西沙村的“八路撅子”。解放后任村支部书记、农业社长。1950年,他代表衡水人民给毛主席送深州蜜桃,1951年他与耿长锁去苏联访问。1962年,正是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他热情接待我这个《河北日报》记者的访问。我20多岁,他70多岁,俺俩早晨背筐顺路拾粪,边走边谈,他指着路边的一块地脚,恳切的对我说:“我死后就埋在这里,你走到这里,可别忘了看看我的坟。”现在很少人知道有这位劳模,他死后无声无息无记载,我也无机会去他坟上悼念。我写过一篇“八路撅子”的报告文学未发表,只能存在我的档案夹里,想起来很对不起他。
我想,郁洛善的一生。虽不具有全国全省的历史价值,但对西沙村多半个世纪的历史影响是很大的,西沙村会世代相传纪念他。这样的老村干部几乎村村都有,既然他们是千万个基层单位历史的主导者。省、市、县以至于国家的历史价值就不能小瞧他们,他们的突出事例和精神品德,只要有记载有要求是应当留念的。况且,许多国史、省史上的历史事件是从基层人物上发起的,家庭联产承包不就是始于小岗村18户暗分土地吗?
退休后,一些老朋友、老相识、老邻居。坐在一起聊心思。除了说现在的好形势好生活,就是忆当年讲故事。闲聊中,不时流露出想把自己的人生经历载入文存的意思,或把平生所写所记汇集成册送友留后的想法,做为自己临终前的生平交待。我也接连不断的协助一些老同志修订忆诗忆文。1995年,时任省委老干部局长的王会来,他写了忆母亲的文字。他小时候,解放战争正激烈,他的叔叔应征上前线,他的母亲大义凛然:报名送郎参军送走了他的父亲,替换下了他叔叔在家。不幸,父亲一去不返。牺牲在战场上。母亲守寡多年,艰难扶养他长大成才。我也认识这位伟大的母亲,在石家庄曾是邻居。局长约我去他那里共议此文的题目,议完题。俺俩闲话问。议起许多老人想写忆文留念,他支持创办一个编写回忆录的社团组织。随后,真的成立起了“河北省编篡写作研究会”。几年时间,长长短短的忆诗忆文忆书收到不少,有老干部、老战士、老支书、老劳模、老医生、老教师等,有本省的也有外省的。按有偿服务,又出书又办了内刊《感悟人生》。只因没有档案方面强有力的支持和领导,渐渐烟消云散了,活档案停于收集保存了。现在你们倡导家庭档案,实际也是适应了这个社会需求。
前些天。在省二院任护士长的邻居敲门找我,说有位病危患者是老红军,写有千字的生平事绩,要求离世前在报刊上登出来。我无能为力,帮不上忙。我家常收这样的求助电话。
我还想到。人生留言立传,除了档案的历史价值,尊重人生的礼仪价值也是社会传统的重要方面。毛主席说过人死了开个追悼会。至今大人物死了开追悼会、纪念会,普通人死了大操大办大浪费。历史传统是建坟墓、立石碑,达到活人不忘,长远纪念。其实,坟墓不会长存,石碑不会不倒,保持久远的还是文字档案。文如其人,字代其言。留下文字,留下诉语,百代后辈读而如见。档案的馆存及档案刊物之珍贵,在于不是复活过去百代就是供给后世千年,若想古而不泯,档案是最好的处所。高贵者如此,普通人亦如此。
不可讳言,一个人的生平纪事能得到档案部门的关注和保存,是历史证据,也是平生的荣誉。老年人奋斗一生,离世前的荣誉感是很强的,面对死后人事档案的废用,自己或亲人向社会表白一下一生的结语,自然很在乎很可贵。只要事实服众,如有这样的平台,满足自己或亲人的荣誉感是合情合理的。
总编辑,我说了这么多话,目的是想提个建议和要求——可否在《档案天地》刊物上辟专栏登载老年人介绍自我的回顾诗文,子女亲友可否登栽痛悼亲人的讣告。登栽后购书若干或按字数多少收费。这样,既能满足志愿者的需求,也能从众多的来稿中发现线索和历史证人,收存更多更重要的历史资料。试想,倘能突破在庆寿、祭祠、纪念活动上分等论级,渐渐由媒体乘载,可能使大操大办、建墓立碑得以削减,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国外红白大事,祝贺或悼念,多见于纸传报端。
祝《档案天地》越办越好!
(本文作者为《共产党员》杂志社原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