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链接】四川省南江中学始建于1745年,时名“公山书院”,1905年更名为“南江县第一高等小学堂”,1928年建立“南江县立初级中学校”,1958年办成高中,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定名为“四川省南江中学”,1982年被确定为达县地区重点中学,2002年被命名为四川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是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全国模范职工小家、四川省模范职工之家、四川省绿化示范学校、四川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四川省百所艺术特色学校,四川省文明单位,南江县育人基地。
从广元机场沿着广巴高速公路行驶三个小时,就到了南江这座川东小城。南江中学的新址就坐落在嘉陵江支流的一片河滩之上。这是震后重建的新校址,投资两个亿,是县城里最漂亮的建筑。一座城市里,什么建筑最漂亮,就证明这座城市的人们最重视什么。南江人对教育的热情与投入,让南江中学成为一所占地上千亩,集运动馆、集中宿舍区、教学区、大操场和食堂楼等为一身的小“大学”。
南江中学的规模可以用超大来形容。经过多年发展,学校已成为南江县为大专院校输送新生和为地方培养合格建设者的重要基地。学校现有107个教学班(初中30个班,高中77个班),学生7200余人,在编教职工372人,专任教师324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102人,中级教师122人。
南江中学何耀东校长非常自豪地介绍:“我们学校的师资是这里最优秀的,学生也是最优秀的,但是在升学方面我们的压力仍然不小,山区里的孩子想考上大学不容易,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说是全力以赴地为孩子们创造机会。”在这种压力之下,学校一直在默默地寻找自己的方向。
“自主招生考试的改革给山区的学校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学校在这种情况下每年由校长亲自带队,参加著名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正如何校长所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抓住“弯道超车”的机会,2012年这里产生了南江第一个通过自主招生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轰动了整个巴中。同年,多名学生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跨入了名校的大门。在2013年自主招生的公示名单中,南江中学作为一个县级高中,不少学生榜上有名。
问到校长何耀东如何能放出这么大的卫星的时候,他说:“这里虽然是山区,但是我们的观念不能停在大山里。一些发达地区的重点高中在进行学校建设的过程中牢牢抓住创新这个核心,实现了自己跨越式的发展。我们在这点上已经落后他们很多了,如果不采取跨越式发展,会面临更大困难。我们应该适应教育多元化的需求,让山区的孩子与城市孩子沐浴在同样的教育春风下。”这位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老何”的校长,谈起教育来却一点也不显“老”,正是他那种敢于“跨越”的精神带动了学校的高速发展。
南江的教育工作者瞄准的是中国最先进的高中同行。在南江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他们用自己的双脚走在了教育改革的前列,率先进行教改,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开设了个性化课程。通过不断的努力,南江中学正在逐渐摆脱应试教育的藩篱,重新回归教育的本质。
何校长表示,南江从现在起将新增一项光荣传统:不论多远,校长和副校长都会坚持不懈地亲自带队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这表明我们山区对人才的重视,也寄托着我们这些教育战线上的排头兵对明天美好的憧憬。”
明确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素质修养。
最近几年南江中学的教育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然而,因为地理条件的限制,这里高山深谷,交通环境有待改善,很多家长为了多赚点钱纷纷到外地打工,造成了当地“十室九空”的现象。说到此,何校长眉头紧蹙:“这从根本上制约了县里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常年在家的只有孩子和老人。这样一来县域经济发展也面临极大的困难,而教育领域亦然,经济落后,人口众多,文化水平不高,教育资源稀缺,生源流失严重,教育水平提高可谓举步维艰。如此困境下,不少孩子面临着是打工挣钱还是考大学的艰难选择。”在短暂的沉默中,何校长的面色颇有些凝重。
旋即他又提高了声音:“针对现实情况,我们希望孩子们即使考不上大学,通过几年的教育也能掌握一技之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这就督促我们反思过去太重视理论教学的弊端,进行教学创新,不让理论和实践脱节。”
因此,南江中学本着“知行并重、成人成才”的办学思想,确立了培养“品德高尚,学业优良、体格健壮、适应力强、有发展后劲”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校园设施,为学生学习知识、拓展视野、培养品德提供有力的保障。学校每年举办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等大型活动,特色纷呈,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素质修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学科研相结合以来,南江中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自主招生、高考录取数量被不断刷新。这些扎扎实实的成果,为南江中学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告别何校长,我们的车出了校门沿山路盘旋,脚下的路继续蜿蜒指向远方,仿佛彩虹、又恰似路牌,都在预示着着南江人的教育梦想与希望。
从广元机场沿着广巴高速公路行驶三个小时,就到了南江这座川东小城。南江中学的新址就坐落在嘉陵江支流的一片河滩之上。这是震后重建的新校址,投资两个亿,是县城里最漂亮的建筑。一座城市里,什么建筑最漂亮,就证明这座城市的人们最重视什么。南江人对教育的热情与投入,让南江中学成为一所占地上千亩,集运动馆、集中宿舍区、教学区、大操场和食堂楼等为一身的小“大学”。
南江中学的规模可以用超大来形容。经过多年发展,学校已成为南江县为大专院校输送新生和为地方培养合格建设者的重要基地。学校现有107个教学班(初中30个班,高中77个班),学生7200余人,在编教职工372人,专任教师324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102人,中级教师122人。
南江中学何耀东校长非常自豪地介绍:“我们学校的师资是这里最优秀的,学生也是最优秀的,但是在升学方面我们的压力仍然不小,山区里的孩子想考上大学不容易,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说是全力以赴地为孩子们创造机会。”在这种压力之下,学校一直在默默地寻找自己的方向。
“自主招生考试的改革给山区的学校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学校在这种情况下每年由校长亲自带队,参加著名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正如何校长所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抓住“弯道超车”的机会,2012年这里产生了南江第一个通过自主招生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轰动了整个巴中。同年,多名学生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跨入了名校的大门。在2013年自主招生的公示名单中,南江中学作为一个县级高中,不少学生榜上有名。
问到校长何耀东如何能放出这么大的卫星的时候,他说:“这里虽然是山区,但是我们的观念不能停在大山里。一些发达地区的重点高中在进行学校建设的过程中牢牢抓住创新这个核心,实现了自己跨越式的发展。我们在这点上已经落后他们很多了,如果不采取跨越式发展,会面临更大困难。我们应该适应教育多元化的需求,让山区的孩子与城市孩子沐浴在同样的教育春风下。”这位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老何”的校长,谈起教育来却一点也不显“老”,正是他那种敢于“跨越”的精神带动了学校的高速发展。
南江的教育工作者瞄准的是中国最先进的高中同行。在南江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他们用自己的双脚走在了教育改革的前列,率先进行教改,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开设了个性化课程。通过不断的努力,南江中学正在逐渐摆脱应试教育的藩篱,重新回归教育的本质。
何校长表示,南江从现在起将新增一项光荣传统:不论多远,校长和副校长都会坚持不懈地亲自带队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这表明我们山区对人才的重视,也寄托着我们这些教育战线上的排头兵对明天美好的憧憬。”
明确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素质修养。
最近几年南江中学的教育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然而,因为地理条件的限制,这里高山深谷,交通环境有待改善,很多家长为了多赚点钱纷纷到外地打工,造成了当地“十室九空”的现象。说到此,何校长眉头紧蹙:“这从根本上制约了县里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常年在家的只有孩子和老人。这样一来县域经济发展也面临极大的困难,而教育领域亦然,经济落后,人口众多,文化水平不高,教育资源稀缺,生源流失严重,教育水平提高可谓举步维艰。如此困境下,不少孩子面临着是打工挣钱还是考大学的艰难选择。”在短暂的沉默中,何校长的面色颇有些凝重。
旋即他又提高了声音:“针对现实情况,我们希望孩子们即使考不上大学,通过几年的教育也能掌握一技之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这就督促我们反思过去太重视理论教学的弊端,进行教学创新,不让理论和实践脱节。”
因此,南江中学本着“知行并重、成人成才”的办学思想,确立了培养“品德高尚,学业优良、体格健壮、适应力强、有发展后劲”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校园设施,为学生学习知识、拓展视野、培养品德提供有力的保障。学校每年举办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等大型活动,特色纷呈,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素质修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学科研相结合以来,南江中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自主招生、高考录取数量被不断刷新。这些扎扎实实的成果,为南江中学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告别何校长,我们的车出了校门沿山路盘旋,脚下的路继续蜿蜒指向远方,仿佛彩虹、又恰似路牌,都在预示着着南江人的教育梦想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