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活就是要拍电影

来源 :民族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jxw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有了《疯狂的石头》这部电影,欣喜的观众们记住了这个成功的商业片导演宁浩,而非艺术片导演宁浩、MV(音乐录影带)导演宁浩、摄影师宁浩或者娱乐记者宁浩。成本不到400万,票房2000万的《疯狂的石头》大获好评,宁浩的朋友们都感叹道:“拼了这么多年,他终于等到了今天。”
  虽然宁浩有时候十分情绪化,但在面对大事的规划时,他是个逻辑思维十分清晰的人,善于倾听,并做出缜密的分析。每次判断一个新计划时,他都会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写画画,罗列出这个计划需要什么、欠缺什么、手边有哪些可以采用的资源。不管是拍电影、卖剧本,还是买房子、搞装修,宁浩都能拿出自己的一套独特见解。
  在还没有加入“亚洲新星导”项目的时候,宁浩就常对周围的人说,自己想成为一个商业片导演。而当时的情况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直到50岁才想到电影的商业化问题,而“第六代”导演们都还自顾自地拍着艺术电影。也曾经有电影公司的老板看过宁浩过去的电影,带着他去见投资商:“这人会成为下一个张艺谋。”但没人相信这个年轻的大陆导演会有什么商业上的成就。
  凭借《断背山》一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李安曾经在回忆录中写道:“身边当上导演、又做出点成绩来的,都是持续写剧本的人,而不是打工的人。”这些话在宁浩身上可以得到恰如其分的验证,长期以来的积淀和对“拍电影”的不懈追求才让他最终有机会拿到《疯狂的石头》的导筒。
  不能混
  1997年,宁浩离开了老家沉闷的话剧团,只身来到北京,“混了一年,也不画画,觉得首先应该干点挣钱的事,养活自己。”于是他报名去学习摄影。学了一周后觉得可以出去“忽悠”了,他就借了台照相机去为大学生拍写真集。宁浩算了笔账,拍一卷收入100块,刨去冲洗费,还剩50块左右,相机是借来的,再刨去份子钱,还有盈余。
  宁浩涉足娱乐圈的处女作是给唐朝乐队吉他手老五拍的照片。在那段时间里的一次饭局上,他见到老五就扑上去:“要不要我给你拍照片?”老五潇洒地说:“你拍吧。”宁浩出去买来一次性相机帮他拍照,并带回山西让一个会用图像处理软件的朋友做了后期处理。老五看到最终效果吃惊不小:“你帮我拍下一张专辑的照片吧。 ”
  这“第一桶金”让宁浩觉得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混”。他希望自己能够有所作为,他觉得自己最缺少的,就是一个学历。
  1998年,宁浩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影视制作班。那段日子里,他的时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来学习,另一部分用来挣钱养活自己。有一次期末考试,当天又要拍片子,于是他一大早就出去拍摄,10点,趁剧组转场的空隙,飞快转回学校考试,考完之后,继续去拍片子。“那时挺火的。一条MV两万,一个月十多万,一年赚个几十万吧。”毕业一年后,宁浩就贷款买了房买了车。
  宁浩在北师大读的是大专,毕业的时候他拍了个毕业作品《星期四,星期三》,片子做完了也就扔在家里。《上学路上》的导演方刚亮碰巧看了这部片子,长舒一口气对宁浩说:“你应该去做一个电影导演。”
  这是第一次有人在宁浩心里燃起了拍电影的火花,正是方刚亮的鼓励,使宁浩没有将自己设定为一名MV导演。从那时起,宁浩落下了“电影情结”,他开始沿着拍电影的路子坚定地走下去。
  不久后,他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那时候挺单纯的,死活就是要拍电影。虽然老考不上导演系,不过考上了摄影系。”宁浩回忆道,毕业那年,他动用了自己的十几万的积蓄,拍了一部后来在第四届东京Filmex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大奖的DV作品《香火》。宁浩自己承认,拍《香火》的确有着为自己进入电影圈买一个证的心思。
  之后宁浩又拍摄了一部DV作品《绿草地》,同样也获得了国外的一些奖项,这两部DV作品加上一定的机遇,于是有了后来的《疯狂的石头》。
  再没有更难的事情
  “我觉得,自《绿草地》之后就没有难的事情。”宁浩说,拍摄《绿草地》的艰辛让他得了焦虑症,一年内身体不断出现各种毛病。去医院检查,医生认为是精神过度紧张,人被累坏了。
  当时,窘迫的《绿草地》剧组只有四辆车,每天故障不断。摄影师不得已回北京把自己的切诺基开来,担当交通主力。“那时我们在中蒙边境,没有公路,没有通讯工具,没有交通工具,拍到一半人都跑了,24个剩下了11个,没吃没喝的。”宁浩说。
  但是,《绿草地》剧组仍保持了相当的效率,他甚至把一些尴尬遭遇变成了影片里趣味横生的细节。《绿草地》入选柏林电影节展映,后又参加了去年的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角逐。一位外国观众对宁浩说:“谢谢你的电影,它让我忘记了时间。”
  由于投资方的问题,《绿草地》并没有让宁浩赚到钱,而且为版权问题苦恼至今。但当这部电影碰到刘德华之后,许多事情变得不一样了。2005年3月,香港有一个亚洲电影投资会,专供亚洲的年轻导演推销自己,每人一间小屋,桌上放一摞剧本,等着有兴趣的投资商来挑。宁浩也带着5个剧本、2部电影作品去“摆摊儿”,一连坐了6天,影碟发完了,剧本还没推销出去。就在宁浩准备收摊时,刘德华来了。
  当时,刘德华开启“亚洲新星导”计划,资助6名亚洲年轻导演拍电影。在内地导演中,刘德华原本看中陆川,但《可可西里》一路得奖,陆川已经走红,刘德华觉得名额应该给更需要机会的导演。《绿草地》参加去年的香港国际影展并获奖,这个27岁的年轻人引起了刘德华的注意:“他居然可以把一个那么闷的故事讲得这么精彩,很难得。一见面,我就被他迷倒了。”
  因为《疯狂的石头》获得成功,宁浩得以和美国最大的电影经纪公司CAA签约。他下一步电影《疯狂的赛车》的投资已经涨了5倍,达到2000万人民币。而他的片酬也同样水涨船高,达到50万。刚到北京时经常和小青年在马路上飙车的宁浩终于可以在大银幕上体验速度感了。
  摘自《CEO》
其他文献
六十年代叫“那个”    举例说明:  女(低头轻声)道:“哎,你能不能‘那个’我一下?!”  男(疑惑不解)道:“那个?哪个啊?!”  女(面漏羞涩)道:“那个,就是……傻样!”  男(恍然大悟)道:“哦,嘿嘿嘿……”  画外音:“啧啧……吱吱……#%”    七十年代叫“亲亲”    举例说明:  男:“二丫。”  女:“嗯,干吗?!狗剩哥?!”  男:“我……能不能……亲亲……你啊?!”  
期刊
你若是物质主义者绝对应当生活在当今中国;你若是清教徒,那么北美确实是天堂。你要是没有什么欲望,北美是一个好去处;否则还是待在中国,在那里你可以实现任何欲念。  多年以前,我从中国去到北美,那里物质的充裕令人咋舌。可今天由北美回到中国,这里物质的丰富更让你震撼。  在北美可以自由呼吸新鲜空气,在中国可以充分享受人气。  在中国我容易吃成胖子,在北美很容易喝成肥仔。  在北美可以欣赏美丽的自然,在中国
期刊
民主教育与朱自清  文/张清平(作家)    1924年,一个“微风飘萧的春日”,朱自清来到春晖中学任国文课教员。  朱自清在春晖,一反“师道尊严”的传统,要求学生克服见了老师就“矫情伪饰”的毛病,培养做人“纯正的趣味”。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他都和学生平等地讨论。据校刊《春晖》记载,一次,有人报告学生中有几人聚赌。如此公然的违纪事件,朱自清却不主张学校处理学生。他和别的教师商量后,采取的做法是:教师
期刊
日本有一个童话故事……  有两个小孩到海边去玩,玩累了,两人就躺在沙滩上睡着了,其中一个小孩做了个梦,梦见对面岛上住了个大富翁,在富翁的花园有一整片的茶花,在一株白茶花的根下,埋着一坛黄金……  这个小孩就把梦告诉另一个小孩,说完后,不禁叹息着:真可惜,这只是个梦!另一个小孩听了相当动容,从此在心中埋下了逐梦的种子,就说:你可以把这个梦想卖给我吗?  这个小孩买了梦以后,就往那座岛出发,千辛万苦才
期刊
半年前,我在一家广告公司做业务员。这家公司创业不久,效益不大理想,给予员工的工资也不高。不少同事因为受不了这份穷,纷纷跳槽去了别的公司,只有我一直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只得无可奈何留着。  没多久,公司新招进来一位业务员,姓许,大家都叫他小许。小许生得短小精干,可能是找工太久的原因,一张脸给晒得黝黑。进公司第一个月,小许表现得不知有多勤快。不仅在公司里案前桌后地跑,大家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在公司外跑
期刊
这个故事始于2005年7月,麦克唐纳那时是一个送货工,但他有良好的推销技能。麦克唐纳有一枚特大号的红色曲别针,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为了用这枚曲别针交换更大更好的东西,他在当地的物品交换网站上贴出了广告。后来,两名妇女用一只鱼形钢笔换走了他的红色曲别针。就在那天,他拜访了艺术家安妮·罗宾斯,还带去了鱼形钢笔。没想到,最终麦克唐纳带着一只绘有笑脸的陶瓷门把手走出安妮的家。  接下来的交换对象,是来自弗
期刊
编译/王 悦  没人怀疑过茉莉·罗伯特腼腆的微笑和逆来顺受的天性,人们没有理由怀疑。  茉莉生长在摩尔顿半岛上一个著名的海边小镇,有八个兄弟,她是家里惟一的女孩,从小受到维多利亚式的教育。因此苿莉对命运、对家人、对朋友向来是温良顺从的,理所当然地做着别人认为她该做的事。  二十世纪初茉莉上小学时,小镇还只是个渔村,等家乡变成度假胜地的时候,她已步入暮年。茉莉从没离开过小镇,她能认出海滩上所有的花草
期刊
(一)    她看起来真小,也许不足16岁,低低的,150厘米的样子,却有两条长长的辫子,搭在身前。抬起头的时候,面颊有两抹高原女孩特有的高原红。穿蓝色碎花的裙子,干净的蓝,一如西宁的天空,蓝得清澈,蓝得透明,蓝得一如关于这个城市天空的传说。  从走出西宁火车站,她便一直紧紧跟在我们后面,小声央求,让我给你们做导游吧,很便宜的,一天只要50块钱。  不得已,我又回头冲她笑笑,小姑娘,我们真的不需要
期刊
编译/池晴佳  美丽善良的劳拉是电台的音乐节目主持人,她的丈夫杰拉德在一家地理杂志社工作,夫妻二人十分恩爱。不幸的是,当劳拉怀上孩子刚四个月时,杰拉德在一次惨烈的车祸中撒手人寰。  一天,几乎对生活失去希望的劳拉感受到了胎动。啊!生命,一种爱的力量让痛苦的劳拉决心振作起来,把孩子抚养成人。  每天清晨,她在公园里散步,告诉尚未出生的宝贝,小鸟的歌声清脆悦耳,树影的身姿翠绿摇曳,淡蓝的湖水像一面银色
期刊
如果一百个人来问我完美女子的标准,那么我一百次都会回答说是林徽因。是,她已经是个传奇,是只能仰望的女子。她早已隔着如许烟波岁月,隔着那些男子的深情,美成书页中的一个剪影。所有人都知道她和徐志摩的故事。他为她写下那样的诗句,可是最后,她还是没有选择他。可是,比起徐志摩那样激烈的爱,金岳霖的脉脉深情,更令我动容。  汪曾祺写过一篇《金岳霖先生》,其中有个这样的细节,说是林徽因去世后多年,金先生忽有一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