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分析2012年大丰市小麥赤霉病的重发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以为今后当地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防治对策;江苏大丰;2012年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139-01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重要的病害之一,由禾谷镰孢菌引起,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主要发生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在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危害严重。小麦从幼苗到抽穗均可受害,主要引起小麦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穗腐,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大丰地区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穗部,症状是穗腐;小麦秆腐很少发生,症状一般不易识别[1]。
1 重发原因分析
1.1 菌源充足
2012年大丰市稻桩子襄壳带菌率较高。4月8—11日,大丰市植保植检站对刘庄、西团稻田中的稻桩进行调查,发现子襄壳枝带菌率为0~12%,平均1.61%,为近几年来较高发生年(2006—2011年子襄壳枯带菌分别为1.05%、0.75%、0.55%、1.11%、1.69%、0.21%),由此说明2012年小麦赤霉病的病菌菌源充足,为小麦赤霉病的大发生提供了菌源基数。
1.2 气候极为适宜
早春低温多阴雨天气及小麦扬花至乳熟的连阴雨天气是导致2012年小麦赤霉病暴发的主要因素。受2012年早春低温连阴雨天气的影响,3月上中旬平均温度分别为4.6、6.3 ℃,比常年低0.8、0.5 ℃;雨日分别为4、3 d,比常年少0.8、0.7 d;降雨量分别为18.6、11.2 mm,比常年少0.7、10.0 mm,小麦生育进程普遍推迟,大面积扬花期为5月初,比常年迟5 d。4月上中旬高温、多雨,4月上中旬平均温度分别为13.9、13.4 ℃,比常年高2.0、0.8 ℃;雨日分别为4、5 d,比常年多2.0、1.4 d;降雨量分别为31.8、18.5 mm,比常年多16.0、8.5 mm,导致子襄壳成熟度指数明显高于常年。4月24—25日、4月29日至5月1日、5月13—14日出现3个降雨过程,降雨量共达到了66.8 mm,相比于2010年大发生年的17.1 mm高出了49.7 mm,而大丰市大面积的小麦抽穗、扬花、灌浆期也是集中在这段时间内,降雨时间与小麦扬花期非常吻合,十分有利于小麦赤霉病菌全程侵染。同时,2012年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气温偏高也加快了小麦赤霉病菌的侵染和再侵染。2012年4月下旬最高气温29.3 ℃,平均气温为18.7 ℃,2010年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年4月下旬最高气温为19.6 ℃,平均气温为15.3 ℃,2012年的最高气温及平均气温分别比2010年高出了9.7、3.4 ℃;2012年5月上旬的气温和平均气温分别为31.7 ℃和19.3 ℃。4月下旬这段时间的高温导致病菌侵入速度加快、繁殖扩展加快、潜育期缩短,病症表现提早,小麦赤霉病始见期比常年早15 d左右。
1.3 小麦品种高度感病
因为抗小麦赤霉病的品种口感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所以种植面积非常少,目前虽然大丰市种植的小麦品种较多,但是抗小麦赤霉病的品种基本没有。据统计,大丰市2012年小麦种植面积约4.68万hm2,大面积种植的郑麦9023、西农系列、扬麦系列因为口感较好,并且赤霉病发生轻的年份产量也较高,所以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青睐,但它们却都是不抗小麦赤霉病的品种。2012年大丰市种植的郑麦9023、西农系列的种植总面积达到了2.78万hm2,占总种植面积的59.4%,它们均属于小麦赤霉病高度感病品种;扬麦系列种植面积共1.84万hm2,占总种植面积的39.2%,其也是较感小麦赤霉病的品种;淮麦系列种植面积很少,该品种是大丰市感染小麦赤霉病最轻的品种。
1.4 预防措施实施难
尽管2012年小麦赤霉病防治力度空前,预报准确及时,但防效仍不尽人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①适期掌握难。由于大丰市种植的小麦品种多,播种期不统一,导致小麦生育期参差不齐,小麦抽穗扬花期前后相差较大,相差较多的达10 d以上,很难确定统一防治时间,只能根据小麦具体的生育期确定防治适期。加之2011年播种期迟,冬前分蘖少,冬后雨水多,温度回长升快,冬后分蘖成穗比例增加,导致同一块田的生育进程不一致,抽穗扬花期参差不齐,也影响了赤霉病的防治效果[2]。同时,2012年大丰市小麦大面积抽穗扬花期与4月29日至5月1日连续降雨高度吻合,错过了最佳防治适期。②宣传发动难。由于广播通响率普遍不高,宣传经费难落实,部分镇宣传次数偏少,难以通报到各家各户。③技术攻关难。由于目前小麦品种高度感病、施肥水平偏高、气候条件多变等因素影响,导致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改变[3],病菌侵入期提前,2012年大丰市小麦赤霉病病穗4月22日在西农979小麦品种上查见,比常年早20 d,此时小麦还没有大面积抽穗扬花,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同时小麦赤霉病病菌抗药性增强,以多菌灵为代表的传统药剂防治效果不理想,并且防治的具体适期也需要进一步摸索。④重视程度低。有收无收在于种,收多收少在于管,重大病虫若防治不力,造成的损失无法补救。小麦赤霉病在大丰市每5年左右大发生1次,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上存在麻痹侥幸心理,认为近几年赤霉病一直没有重发,所以2012年也不会大发生,从而忽视了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工作,影响了防治覆盖面,等发现小麦赤霉病病症后已错过最佳防治适期。
2 防治对策
2.1 坚持防治策略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防治上必须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策略,进行喷药防护,不能存在侥幸过关思想,大流行年份必须连续用药2~3遍[4]。
2.2 把握防治适期
近几年,由于小麦播种期推迟,齐穗与扬花基本同步,以扬花10%作为赤霉病防治的用药适期农户难以把握,如果以齐穗期作为用药适期,有利于掌握防治的主动权,也更容易被广大农户所掌握。
2.3 选用抗、耐病品种
小麦赤霉病是长江中下游小麦主产区的一种常发性、灾害性病害,对麦子产量、品质的影响极大,种植抗、耐病品种是解决病害防治问题最为有效的措施[5-6]。今后应大力压减郑麦9023、扬麦13等高感品种种植,适当调增耐病性较好的品种如扬辐麦4号等的种植比例。
2.4 筛选防效好的药剂
长期以来赤霉病防治药剂一直以多菌灵为主,目前部分地区抗性菌株比例高,亟待开发一些无交互抗性、防治效果好且有一定治疗作用的药剂品种以满足生产需要。
3 参考文献
[1] 戴四基.沿淮及淮北2012年小麦赤霉病流行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6):17557-17558.
[2] 张震,侯明翠,李玉鹏,等.豫西南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J].种业导刊,2011(8):28-29.
[3] 丁维东,李安将,左端荣,等.涟水县2010年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4):182-183.
[4] 周红军,王凤云,王雪莲,等.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07(6):126.
[5] 杭德龙,夏必文,杨学文,等.2012年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浅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8):85-86.
[6] 孟凡夫.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12,29(8):954,956.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防治对策;江苏大丰;2012年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139-01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重要的病害之一,由禾谷镰孢菌引起,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主要发生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在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危害严重。小麦从幼苗到抽穗均可受害,主要引起小麦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穗腐,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大丰地区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穗部,症状是穗腐;小麦秆腐很少发生,症状一般不易识别[1]。
1 重发原因分析
1.1 菌源充足
2012年大丰市稻桩子襄壳带菌率较高。4月8—11日,大丰市植保植检站对刘庄、西团稻田中的稻桩进行调查,发现子襄壳枝带菌率为0~12%,平均1.61%,为近几年来较高发生年(2006—2011年子襄壳枯带菌分别为1.05%、0.75%、0.55%、1.11%、1.69%、0.21%),由此说明2012年小麦赤霉病的病菌菌源充足,为小麦赤霉病的大发生提供了菌源基数。
1.2 气候极为适宜
早春低温多阴雨天气及小麦扬花至乳熟的连阴雨天气是导致2012年小麦赤霉病暴发的主要因素。受2012年早春低温连阴雨天气的影响,3月上中旬平均温度分别为4.6、6.3 ℃,比常年低0.8、0.5 ℃;雨日分别为4、3 d,比常年少0.8、0.7 d;降雨量分别为18.6、11.2 mm,比常年少0.7、10.0 mm,小麦生育进程普遍推迟,大面积扬花期为5月初,比常年迟5 d。4月上中旬高温、多雨,4月上中旬平均温度分别为13.9、13.4 ℃,比常年高2.0、0.8 ℃;雨日分别为4、5 d,比常年多2.0、1.4 d;降雨量分别为31.8、18.5 mm,比常年多16.0、8.5 mm,导致子襄壳成熟度指数明显高于常年。4月24—25日、4月29日至5月1日、5月13—14日出现3个降雨过程,降雨量共达到了66.8 mm,相比于2010年大发生年的17.1 mm高出了49.7 mm,而大丰市大面积的小麦抽穗、扬花、灌浆期也是集中在这段时间内,降雨时间与小麦扬花期非常吻合,十分有利于小麦赤霉病菌全程侵染。同时,2012年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气温偏高也加快了小麦赤霉病菌的侵染和再侵染。2012年4月下旬最高气温29.3 ℃,平均气温为18.7 ℃,2010年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年4月下旬最高气温为19.6 ℃,平均气温为15.3 ℃,2012年的最高气温及平均气温分别比2010年高出了9.7、3.4 ℃;2012年5月上旬的气温和平均气温分别为31.7 ℃和19.3 ℃。4月下旬这段时间的高温导致病菌侵入速度加快、繁殖扩展加快、潜育期缩短,病症表现提早,小麦赤霉病始见期比常年早15 d左右。
1.3 小麦品种高度感病
因为抗小麦赤霉病的品种口感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所以种植面积非常少,目前虽然大丰市种植的小麦品种较多,但是抗小麦赤霉病的品种基本没有。据统计,大丰市2012年小麦种植面积约4.68万hm2,大面积种植的郑麦9023、西农系列、扬麦系列因为口感较好,并且赤霉病发生轻的年份产量也较高,所以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青睐,但它们却都是不抗小麦赤霉病的品种。2012年大丰市种植的郑麦9023、西农系列的种植总面积达到了2.78万hm2,占总种植面积的59.4%,它们均属于小麦赤霉病高度感病品种;扬麦系列种植面积共1.84万hm2,占总种植面积的39.2%,其也是较感小麦赤霉病的品种;淮麦系列种植面积很少,该品种是大丰市感染小麦赤霉病最轻的品种。
1.4 预防措施实施难
尽管2012年小麦赤霉病防治力度空前,预报准确及时,但防效仍不尽人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①适期掌握难。由于大丰市种植的小麦品种多,播种期不统一,导致小麦生育期参差不齐,小麦抽穗扬花期前后相差较大,相差较多的达10 d以上,很难确定统一防治时间,只能根据小麦具体的生育期确定防治适期。加之2011年播种期迟,冬前分蘖少,冬后雨水多,温度回长升快,冬后分蘖成穗比例增加,导致同一块田的生育进程不一致,抽穗扬花期参差不齐,也影响了赤霉病的防治效果[2]。同时,2012年大丰市小麦大面积抽穗扬花期与4月29日至5月1日连续降雨高度吻合,错过了最佳防治适期。②宣传发动难。由于广播通响率普遍不高,宣传经费难落实,部分镇宣传次数偏少,难以通报到各家各户。③技术攻关难。由于目前小麦品种高度感病、施肥水平偏高、气候条件多变等因素影响,导致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改变[3],病菌侵入期提前,2012年大丰市小麦赤霉病病穗4月22日在西农979小麦品种上查见,比常年早20 d,此时小麦还没有大面积抽穗扬花,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同时小麦赤霉病病菌抗药性增强,以多菌灵为代表的传统药剂防治效果不理想,并且防治的具体适期也需要进一步摸索。④重视程度低。有收无收在于种,收多收少在于管,重大病虫若防治不力,造成的损失无法补救。小麦赤霉病在大丰市每5年左右大发生1次,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上存在麻痹侥幸心理,认为近几年赤霉病一直没有重发,所以2012年也不会大发生,从而忽视了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工作,影响了防治覆盖面,等发现小麦赤霉病病症后已错过最佳防治适期。
2 防治对策
2.1 坚持防治策略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防治上必须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策略,进行喷药防护,不能存在侥幸过关思想,大流行年份必须连续用药2~3遍[4]。
2.2 把握防治适期
近几年,由于小麦播种期推迟,齐穗与扬花基本同步,以扬花10%作为赤霉病防治的用药适期农户难以把握,如果以齐穗期作为用药适期,有利于掌握防治的主动权,也更容易被广大农户所掌握。
2.3 选用抗、耐病品种
小麦赤霉病是长江中下游小麦主产区的一种常发性、灾害性病害,对麦子产量、品质的影响极大,种植抗、耐病品种是解决病害防治问题最为有效的措施[5-6]。今后应大力压减郑麦9023、扬麦13等高感品种种植,适当调增耐病性较好的品种如扬辐麦4号等的种植比例。
2.4 筛选防效好的药剂
长期以来赤霉病防治药剂一直以多菌灵为主,目前部分地区抗性菌株比例高,亟待开发一些无交互抗性、防治效果好且有一定治疗作用的药剂品种以满足生产需要。
3 参考文献
[1] 戴四基.沿淮及淮北2012年小麦赤霉病流行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6):17557-17558.
[2] 张震,侯明翠,李玉鹏,等.豫西南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J].种业导刊,2011(8):28-29.
[3] 丁维东,李安将,左端荣,等.涟水县2010年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4):182-183.
[4] 周红军,王凤云,王雪莲,等.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07(6):126.
[5] 杭德龙,夏必文,杨学文,等.2012年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浅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8):85-86.
[6] 孟凡夫.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12,29(8):95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