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 习总书记用典释义

来源 :课堂内外·作文独唱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zxcasdqwez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总书记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善于向古人借智慧,常用中国经典讲『中国经验』,以中国道理说『中国道路』。在他的文章、讲话、著作中,常常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经典名句,简洁精辟,寓意深邃,既具有启迪的意义,也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经典,领悟思想,为你的作文增加厚重感。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一一《格言联璧》
  原典: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释义:(人)在志向的催促下,没有什么遥远的地方是不能到达的,(即使)它在山的尽头、海的边际,也不能阻挡(人的脚步)。(人)在志向的驱动下,没有什么坚固的地方不可以进入,(即使)是锐利的兵器精良的铠甲,也不等抵挡(人的向往)。
  【思想解读】
  “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志向是奋斗的目标,是事业的引擎。因为有高远志向的指引,人生征途才更显雄奇壮丽。人生的价值、意义和境界全都是被志向照亮的。有志向的人,他的生活才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无志向的人,他的人生则易沦为一潭死水。常立志,不如立长志。有崇高、坚定的志向,并能付之于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行动,其人生境界才有可能更上层楼。
  【素材链接】
  玄奘之路
  玄奘法师在贞观三年(629年),踏上了西行取经之路,玄奘在出关前遇到了三个困难。1.官方阻挠,唐朝不允许国民私自出关,因此玄奘到凉州后开始昼伏夜出以防被官兵发现;2.同行者畏罪,玄奘躲着官方到了瓜州以后,一个胡人自荐为玄奘引路,绕过玉门关以后胡人因为忧虑前路凶险又恐玄奘被抓到后告密,想要杀掉玄奘,玄奘立下重誓遣返胡人才逃过一劫;3.自然环境严酷,出了玉门关过烽火台,之后是八百里黄沙(莫贺延碛),无人烟且难补给。
  但玄奘西行之意坚决,形单影只,沿途被官员劝返到追捕以至于有射杀之险,到了荒漠以后水源断绝,五天四夜不曾饮水,面对这些他没有退却,最终逃过了官方的追捕,行过了茫茫大漠,继续西行。
  适用话题:立志坚持行动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书·周官》
  原典: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以公灭私,民其允怀。……戒尔卿士,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
  释义:凡我各级官长,要恭敬对待你们所管理的工作,慎重对待你们发布的命令。命令发出了就要实行,不能朝令夕改。要用公心,去掉私情,人民就会信任归服。告诉你们各位卿士: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能够果敢决断,就没有后来的艰难……
  【思想解读】
  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有高远的志向,就要勤奋努力地工作。立志与笃行,二者不可或缺。伟大的志向可以引领人走得更远,笃行的作风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成功的终点迈进。没有辛勤耕耘,没有持之以恒,光有大志,是不可能成就大事业的。
  【素材链接】
  司马迁完成《史记》
  年轻时的司马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就在他着手写这部史书的第七年,发生了李陵案。李陵将军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白,触怒汉武帝,因此被捕入狱,遭受了残酷的“宫刑”。受刑之后,他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前后共历时18年,终于写成《史记》。
  适用话题:立志坚持毅力笃行
  相关用典
  位卑末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分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这种普通人默默无闻的責任与担当,才使中华民族挺起了脊梁。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分析:顽强而潇洒、独立而坚强,这是竹子背后的精神,也是中国人的气派。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马光《资治通鉴·周纪》
  原典: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释义:那些明察刚毅的人称得上人才,那些正直中庸的人称得上贤德。才能,是贤德的凭借;贤德,是才能的统帅。……因此,才能、贤德兼备可以称之为圣人,才能、贤德都没有的称之为愚人,贤德胜过才能称之为君子,才能胜过贤德的称之为小人。
  【思想解读】
  司马光对“才”与“德”作了定义,并按才、德的不同构成将人才分为四类:圣人、君子、愚人、小人。这些论断启示后人选拔人才应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一标准。
  【素材链接】
  孔明用人
  魏延是蜀汉猛将之一,其武艺和才能都不逊“五虎将”之将士。刘备在世时很器重他,破格把他从牙门将军提升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刘备死后,孔明执政时倚他为军中支柱,因其屡立战功,提升他为征西大将军。时人都认为他是孔明的后继者。然而孔明早就选定蒋瑰为其后继者。原来,孔明选拔后继者,是根据其德才而定的。魏延虽有才干又勇猛过人,但“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因此,不能团结人。孔明只用魏延的才能而没有托之以重任,这说明孔明是善于用人的。
  适用话题: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团结协作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予卒伍。”——《韩非子·显学》
  原典: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释义:因此圣明君主的官吏,宰相必定从州郡中起用,猛将必定从行伍中选拔。有功勋的必定奖赏,那么爵位、俸禄优厚,受赏者就更勤勉;升迁官职承袭职级,那么官职大,受赏者治理就更为安定,这是仁政的发端。   【思想解读】
  韩非子主张国家的文臣武将,尤其是高级官员和将领的选拔,必须从基层行政单位,从军队行伍中产生。因为他们在基层、行伍中经历过各种锻炼与考验,有丰富的实际工作或实战经验,他们更能深入、具体地了解底层百姓的疾苦,或战场前线的形势,这样他们治国理政,或带兵打仗,才能更加实事求是、得心应手,而避免纸上谈兵、祸国殃民。
  【素材链接】
  万丈高楼平地起
  历朝历代都高度重视县级官员选拔任用。古人早就总结出“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一历史现象。历史上,许多名人志士为官从政是从县一级起步的。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二十七岁担任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知县,任职三年,“治绩大举,民称其德”,为以后革新变法打下了基础。清代郑板桥长期在河南范县、山东潍县担任知县,其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千古流传。陶渊明、狄仁杰、包拯、海瑞等很多人都当过县令、知县。
  适用话题:唯才是举任人唯贤 自强不息伟大与普通
  相关用典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汉书.武帝纪》
  分析:要成就伟大的不寻常的功业,必须要拥有、要等待、要依靠那非同寻常的伟大的人才。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
  原典:孟子日:“人有恒言,皆日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释义:常言都说,天下、国、家的根本在于每一个家庭,而每一个家庭的根本在于我们每个人自身。每一个人都应当以敬畏的态度努力做一个好人,做好自己,然后才能够建设和谐美满的家庭,而家庭和谐美满了,那么国家才能够做到秩序井然,天下才能够太平。
  【思想解读】
  天下、国、家一直到身,它最核心的东西其实是家庭,而不是个人。因为话说回来,个人也是家庭教育、家庭涵养的结果。良好的家风培育人,培育美好的种子,人从家里边把这颗种子又带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影响到更多的人,从而营造出来一个更和谐、更美好的社会风气。这就是“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素材链接】
  司马光与青核桃
  在司马光五六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和姐姐一起给一个青核桃去皮。姐弟俩忙活了半天,也没把核桃皮剥下来。姐姐就先离开了。这时来了一位老仆人,他打来热水,把青核桃烫了烫,然后很轻松地就剥下了皮。老仆人剥完核桃皮就走了,只剩下小司马光在那里摆弄着核桃玩。这时候,姐姐回来了,她惊讶之余,问:“这是谁剥的呀?”小司马光得意地“承认”是自己剥的。没想到,司马光的父亲突然出现了,他严厉地对司马光说:“我一直都在旁边看着呢,你怎么能说谎呢?不说谎,做一个诚实的人。”这就是司马光的家风。
  “诚”这个字,司马光不仅终生践行,他还把这颗种子传递给学生和后辈。
  适用话题:家风爱之以道家国天下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
  原典: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释义:就像四季的交错运行,像日月的更替照明,自然万物共同生育而互不伤害,大道并行而不互相违背。
  【思想解读】
  包容精神与和合之道是宇宙和大自然的基本法则之 ,也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应该遵奉的基本原则。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互帮互助,社会才更和谐温馨;国与国之间,求同存异,兼容并包,世界才有可能趋向大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选用总书记的用典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阐释我国世界大同之理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彰显了东方智慧,是中国古代天下观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素材链接】
  管鲍之交
  鲍叔牙和管仲曾一起经商,经商时赚到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而鲍叔牙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对此人们背地议论说,管仲贪财,不讲友谊,鲍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释,说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图金钱,他这样做,是由于他家贫困,多分给他钱,是我情愿的。管仲三次参加战斗,但三次都临阵脱逃。因此人们讥笑他,说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听后,就向人们解释说,管仲并不怕死,只是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
  适用话题:包容命运共同体君子之交
  相关用典
  有明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分析:体现了中国人民广交天下朋友的良好愿望。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司马法.仁本》分析.这句话辩证分析了慎战与备战的关系。战争不能无限制地进行,必须持谨慎态度;对于战争也不可麻痹大意,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警惕战争危险。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原典:呜呼!先王肇修人纪,从谏弗咈,先民时若。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至于有万邦,兹惟艰哉!
  释义:上面这段话出自《尚书·伊训》。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去世后,右相伊尹扶立其嫡长孙太甲为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教导太甲。这段话当是史官记录的伊尹的言论。伊尹教导太甲说:“居上克明,为下克忠。”在上位者能够明察下情,这样在下位者才能够对上竭诚。“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对别人不能求全责备,对己要严格约束。
  【思想解读】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仁人君子之风。对自身之言行思想,要经常进行反思自省,这样才能去伪存真,弃恶扬善。而对于他人,则应善于发现其优点、长处,以为借鉴;不可求全责备、刻薄寡恩。
  【素材链接】
  寬以待人的吕蒙正   北宋参知政事吕蒙正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错。刚担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他说:“这小子也来参政啊?”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过去了。与他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他们。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行的人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吕蒙正则说:“如果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生不能再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所有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适用话题:自律清正宽容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管子·牧民》
  原典: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 日礼,二日义,三日廉,四日耻……
  释义:“四维”说出自《管子》一书。《管子·牧民·四维》称:“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牧民·国颂》指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张:展开,推行。意思是,礼、仪、廉、耻是维系国家的四项道德准则,如果它们不能贯彻执行,国家很容易就灭亡。
  【思想解读】
  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我们提出要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素材链接】
  君子固穷
  孔子到达陈国时,寄居在司城贞子家,居住了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徒被围困,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适用话题:君子操守
  相关用典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分析:指出每个人自身都有良知,就向那定盘针一样,可以给我们指示方向;世间纷繁万物乃至万物之间的变化、关系都在人的心中。可笑的是从前自己颠倒了本末,却向心外去寻求枝枝叶叶了。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一一于谦《咏煤炭》
  原典: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释义:开凿出来的煤炭,蓄藏着巨大的热量。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炉火熊熊照破沉沉的黑夜。颈联仍从煤炭的作用方面设喻,抒发了自己甘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抱负和情怀。尾联“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是作者为民效力愿望的真诚袒露,堪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媲美。
  【思想解读】
  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手握公权,就要为民办事。在“敬民”的话语坐标下,强调亲民有真感情、爱民有真措施、利民有真成效。
  【素材链接】
  爱民如子的汉文帝
  汉文帝以德著称,政策上休养生息,爱惜民力,发展生产。在他执政期间,一共做了三件体贴百姓的好事:扶助弱势群体,建立福利制度。在他即位的第一年,他就想到了社会上需要扶助的鳏寡孤独、穷困之人,他要让这些人皆有所养,并形成制度。他说八十岁以上每月发放米、肉、酒,九十岁以上在这个基础上再添上帛和絮,要有专门的人负责。第二件事,减免赋税。汉文帝时期,国家并不算太富裕,所以他要发展经济,让老百姓积极生产,以富民强国。他三次减税,最终租税全免。第三件事,废除酷刑。在汉文帝之前,有髡黥劓斩左止,斩右止等酷刑,后来在丞相张苍的奏请下废除了这些酷刑。
  适用话题:爱民如子体恤民情仁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一《管子·牧民》
  原典: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释义: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废弛,则因为违逆民心。人民厌恶忧烦劳苦,我就让他们安逸快乐;人民厌恶贫困卑贱,我就让他们富贵;人民厌恶危险死亡,我就让他们生存安定;人民厌恶被灭绝,我就让他们生育。
  【思想解读】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政治兴废取决于民心向背。为政者,应当心系苍生,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的信赖与拥戴。
  【素材链按】
  白居易体恤民情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同情人民,他做谏官时,屡次上书皇帝请求革除弊政,写了大量讽喻诗揭露官僚势力残害人民的罪行。他写诗力求让人民群众看懂,相传他每写好一首诗,都要读给不识字的老妈妈听,听得懂的,方才拿出去。他在地方做官时,每到一处,都要力争多做些对人民有益的事。在杭州做刺史时,他修筑湖堤(现在的西湖白堤),利用湖水灌溉土地。在苏州,兴修水利,受到苏州人民的爱戴。在做忠州刺史时,他做了许多利民的改革,号召开荒生产;改进税收办法,增加豪富的税款,减轻贫苦农民负担;尽量节省开支,减轻老百姓的支出。他亲自带头种树,绿化荒山。他主持群众聚会,席地而坐与民同乐。有些官员说什么:“贵、贱、杂处,不成体统。”自居易对这种议论置之不理。后来忠州人为了纪念这位爱民的好官,为他建了“白公祠”。
  适用话题:民心向背清廉为政
  相关用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分析:这是一种为人民,也就是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观,在我们这个时代应赋予它新的含义,就是为人民着想,把自己的幸福同人民的幸福紧紧联结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偉大复兴而奋斗。
其他文献
编者按  不管是历史文 化名城、现代化新都、古朴小镇,在新时代生活不断变幻的同时,它们穿越千年历史,兴起了城市热的新爆点,成了新晋“网红”,开始以另一种姿态——俏皮、灵动地进入大众视野。这一次,“城市素材地图”打卡第二站天府之国中心城市成都,深度挖掘其间的写作素材,将其运用到作文中,定能增强文章的文化 底蕴。  赵雷的一曲《成都》传遍街头巷尾;大熊猫软软糯糯,圆滚滚地萌出了国门;麻辣鲜香,色美味浓
期刊
一天,四川自贡市自流井区居民楼被浓烟笼罩,燃起熊熊大火。接到报警后,正在附近巡逻的辖区派出所指导员罗庆锋立即调转车头。到达现场后,他看到二楼的一间屋子燃着明火,屋顶冒出滚滚浓烟。他想也没想,一头扎进浓烟滚滚的楼道中。这是一栋老式居民楼,没有防火门和专用消防通道。他只能摸着墙壁判断方向,挨家挨户敲门。罗庆锋费了很大力气冲到6层,发现居民杨大姐被困在家。  罗庆锋的到来,使杨大姐看到了希望。他拉着几乎
期刊
高校智能化管理乱象横生  打热水一个APP、发学分一个APP、跑步一个APP、连无线网络一个APP、刷网课一个APP……在一些高校原本为方便师生、提高效率的信息化手段在实际管理和运营中却出现了过度倾向。在今天这样个“互联网+”时代,通过手机APP,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施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原本并不是什么坏事。但如果这些校园APP过于充斥泛滥,不仅数量过多、粗制滥造,而且动辄强制使用或与学分挂钩,而且
期刊
山东大学有个“图书馆女孩”  近日,山东大学文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丁安琪因为热爱读书、读书量惊人走红校园,被同学和老师们称为“图书馆女孩”。就读于现当代文学专业的丁安琪平均每天的读书时间是8小时,目前正在研究著名作家巴金和萧红的作品。除阅读专业书籍,她还广泛涉猎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多学科的图书。丁安琪说,多元化阅读很重要,她喜欢现当代作家余华、严歌苓等人所写的风格独特、贴近生活、能够引发关于对
期刊
【摘要】 本文研究了高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的学生学习动力问题。双语课程的学习能力、双语课程的学习目的明确度、双语课程的学习难度三个维度是影响双语课程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我国高校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学生学习动力机制属于半强式或弱式学习动力机制,强化学生的双语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双语教学目的明确度是促进高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学生学习动力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 专业课程 双语教学 学习动力  【
期刊
博士生送快递:追求自己的理想就是值得的  每天5点起床,晚上12点休息,33岁的谭超是山东大学一个快递代理点的负责人,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延边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生。8年前,为了考研,谭超当起了快递小哥。他白天送快递,晚上回到家就一头扎进文献堆里,在厚厚的史料中探究古代东北亚的问题。做着做着,谭超发现收入到了可以养家糊口的地步了,就一直做了下去,并独创了“快递编号法”提高快递分配的效率。在世俗的眼光中,送
期刊
河北承德出台“躺式红绿灯”  河北承德在人行横道的前端安装了地面式红绿灯,该红绿灯与信号灯同步,用来警示行人文明过马路。民警说,这项红绿灯专治“手机党”“低头族”,可以大大地减少事故的发生。据工作人员介绍,在路口等红绿灯的时候,不少玩手机的“低头族”会直接忽略眼前的红绿灯,低着头“横冲直撞”,旁若无人地在马路上走,更有甚者低头跑过路口。这个“躺式红绿灯”在黑夜里十分刺眼,有行人玩手机走到这里都会不
期刊
Q:高考议论文讲究布局严谨,那么有没有什么技巧可以借鉴?  A:思维是议论文的生命,议论文从审题、立论、谋篇、布局、结尾,以及整个行文中,处处都要运用思维方法。好的议论文应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思维的宽度,中档的议论文有思维的线性发展而缺乏开阔感和灵动感,下等的议论文思维没有延伸或者断裂为几个片段。  在议论文“三要素”中,这些年来,论点和论据问题已经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议论文如何在“论证”过程演绎
期刊
如今的房价,使很多人都会“望房兴叹”。假如我们穿越到古代,是不是就能像古画中的人儿那样,拥有良田几亩,美宅数间,享受人生?但其实,回顾一下中国的历史就会发现,房价问题一直存在。在古代就已经有许多人为房子犯愁,其中不乏一些位高权重的官宦和名留千古的文人。公元前919年,燕国赫赫有名的大贵族矩伯拿出自家在北京房山区的一千三百多亩地,向一个叫裘卫的周王室专职管家,换取了两件玉器和一个披肩、一个围裙。这是
期刊
烹调是一种艺术,肴馔也体现文明。社会越进步,烹调的技术越讲究;生活越提高,肴馔的式样越多样化。时代的背景可以有种种变化,人们的饮食艺术总是往前发展的。从一饮一食去观察生活文明,一为文化传承,二来,可给文章足够的生活气息。  曹雪芹  中国是一个文化之邦,烹调技术之精工,在世界上当然是首屈一指。《红楼梦》是比较全面反映了十六世纪上层社会生活的一部文艺作品,详细地描绘了一个贵族家庭的日常生活,其中就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