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中的问题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x542398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故设疑提问便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所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教学过程;研究;问题来源
  一、 问题的来源
  从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缺乏推理的严密性;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这样的提问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耗费了学生精力,起不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从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应该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有效问题,便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探究。
  二、 有效问题的特征
  课程改革以来强调用问题来引领学习,同时也要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要求教师要注意和善于利用有效问题开启、点拨学生的多种思维,抓住机会引导学生由疑惑到思考,再从思考到掌握,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觉得问题的有效性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问题的思想性要正确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置的问题要紧扣“提升学科素养,注重能力生成”的课标理念,服务于教学目标,服从于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在学习其他科目和其他领域中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2. 问题的目的性要明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指向要明确,切不可漫无目的地设置。如果问题笼统含糊,甚至没有意义,会使学生陷入茫然,无从下手,不能起到激发思维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的作用。这样既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又影响了教学效果。
  3. 问题的层次性要突出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表明每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方法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教学内容,还要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得到共同发展。
  4. 问题的探索性要显著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课堂设置的问题应该设在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内才是合适的,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思维负荷。如果问题难度太深,会让学生望而生畏,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问题难度太浅,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学生无需思考即可唾手可得,对学生起不到激发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三、 如何建构有效問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习惯,而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有效的问题设计进行积极的引导,从而主动建构新知识。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现介绍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1. 趣味化设计
  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讲述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故事中,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驱动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探究欲望,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案例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
  在讲这一节内容时,巧妙地用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故事:“路上走着7个老头,每个老头拿着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挂着7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7个竹笼,每个竹笼里有7只麻雀,总共有多少只麻雀?”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试想这样的故事情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使学生的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2. 情景化设计
  德国学者关于情景与知识有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的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的佳肴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犹如汤和盐的关系,只有将问题融入情景中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众多的数学概念中,有一些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生活原型和应用,从学生所熟识的实际问题出发,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案例2: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
  新课引入时创设了如下情境:找朋友(给出某教室平面图)
  问题1:只给一个数据“第3列”,你能确定小王的位置吗?
  问题2:给两个数据“第3列第2排”,你能确定小王的位置吗?
  问题3:你认为在平面中需要几个数据才能确定一个位置?
  问题4:请问“第2列第3排”还是小王的位置吗?
  以上4个问题的提出缩小了学生思维与问题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很容易学会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内的一个点,激发他们想学和乐学的动机。
  3. 针对化设计
  是指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要紧扣教学目标,以旧知识为基础,突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出简明扼要有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易回忆、易归纳、易口头表达,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密度和高效性。
  案例3:不等式的性质
  问题1:什么是等式?等式的性质是什么?
  问题2:什么是不等式?
  问题3:用“>”或“<”填空
  问题4:观察思考问题3,猜想出不等式的性质   问题5:尝试用数学式子表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问题6: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等式的基本性质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由等式性质引出不等式性质,并对两者进行比较,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运用类比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的意识。
  (4)操作性设计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倡导一种数学理念就是通过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发现一些现象,进而引出新知识。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深信不疑,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和获取新知的能力。
  案例4: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问题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问题2:从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几条对角线?将四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得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问题3: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几条对角线?将五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得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问题4:利用上述的分割法探索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以上四个问题的操作,通过类比和扩展的方法,幫助学生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5)梯度性设计
  对于一些比较难的概念和规律,可转化为连续性的递进式的问题来提出,连续性的问题应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且富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探究,直至问题解决,既点出了思维的起点,又拨正了思维的走向。
  案例5: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问题1:什么叫做因式分解?
  问题2:我们学过哪些因式分解的方法?
  问题3:观察多项式X2-4和y2-25有公因式可提吗?
  问题4: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问题5:能否进行因式分解?你能想到什么公式?
  问题6:观察平方差公式:a2-b2=(a b)(a-b)的项、指数、符号有什么特点?
  通过循序渐进的问题,观察、归纳运用平方差公式的特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的信心。
  总之,初中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用有效的问题引领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达到极致,营造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
其他文献
会议
期刊
个人购房贷款具有相对安全、收益率稳定但也并不突出的特点,总体上金融行业对个人购房贷款持支持的态度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房地产开发企业1~4月份资金来源情况,其中个人住房
期刊
期刊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