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伦和他的朋友们一条不知走向的河流

来源 :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天,魏明伦琢磨着把画册《百老汇·群芳谱》,交付给出版社重印出版。
  2010年,为了庆祝魏明伦的文艺生涯步入第六十年,四川省文化厅给他做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全国文化圈、戏剧圈、艺术圈里的朋友都纷纷道贺,就连贾平凹、余秋雨这些不太爱露脸的多年好友,都“破戒”出席了座谈会。
  来不了现场庆贺的,就从四面八方以各种方式表示祝贺。《百老汇·群芳谱》就是为庆贺魏明伦六十艺寿赶出来的画册,里头汇聚了一百多位艺术家给他写的诗词书画。
  闲暇时,魏明伦便会翻翻这本画册。每一个贺词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表演艺术家于蓝画了一幅牡丹赠他,上书“春华秋实”;舞蹈家赵青是电影明星赵丹的女儿,她照着魏明伦的照片画了一幅油画作为贺礼;姜文平时不太练字,怕书法写不好,便一口气写了八十多张贺词,最后选出一张自己最满意的,拿来送给了魏明伦;陈道明、杜宪夫妇和魏明伦相交二十余年,贺词虽短,只有六个字,但也最实在:“贺陆零,待柒零”……
  魏明伦翻开其中一页,“唯人为本,乃通鬼神”。这是黄宗江的贺词。当时正是盛夏,天气炎热,黄宗江索性打着赤膊,写下了这幅大字。有趣的是,这幅大字上一共盖了五个章。“其中有个章给盖倒了,于是宗江又在倒章的旁边,补上去一个正的。”几个月后,还没等到冬天降临,黄宗江就去世了。“这估计是他最后的绝笔了吧。唉,看着这字,想着宗江。心里头,沉重。”
  画册里头,排在第一位的是黄苗子的贺词。作为后辈,魏明伦时常和黄苗子一起聊人生、聊艺术。得知前来做客的魏明伦即将迎来六十艺寿,当时已九十七岁高龄的黄苗子当即决定要送一幅大字送给这位挚友—实际上,黄苗子的身体状况已经很糟,每周都要透析。在家人的帮助下,他还是完成了一幅写在六尺宣纸上的书法:“文章自古推巴蜀,司马扬雄四海存。讽世僻邪新意象,巴山才子魏明伦。”
  两人告别的时候,黄苗子由于行动不便,没法亲自送挚友到家门口。“走到门口,我向他道别。我一转头,看到他在抹眼泪,好像冥冥中知道这即将会是永别一样。”一年多后,黄苗子辞世,魏明伦就这样失去了这位忘年交。
  短短三年时间,画册中的人,黄苗子走了,车幅走了,黄宗江也走了,还有张瑞芳、庄则栋、张学津……“走了,都走了……”魏明伦合上画册,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不在一棵树上吊死
  每天下午,魏明伦就会出门,来到离家不远的人民公园。
  这是成都人最热衷前往的休闲场所。绿树成荫的公园里有好几个茶馆,过道的桌子上往往是一把瓜子、一个热水瓶和一杯浓茶。茶杯上的茶渍鲜亮,一根根茶叶梗慢悠悠地从杯底漂浮上来。来往的人们就这么露天坐在参天大树下,手捧着浓茶,相互插科打诨,打麻将看报纸,安逸地晒着太阳,享受着一份独属于成都的自在悠闲。
  魏明伦就在这样的悠闲中快走起来。这几年,他坚持锻炼身体,每天快走一个多小时,居然瘦下来二十多斤。“身轻如燕,健步如飞,精神也好了。”
  魏明伦的第一个头衔是剧作家。他年幼登台,以“九龄童”的艺名名噪一时,后因唱坏了嗓子,从此主攻戏剧创作。改革开放时期,他写出了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戏剧剧本—《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中国公主杜兰朵》、《变脸》……这些戏剧的创新意识,引起了各方的强烈反响。
  就在大家期待着他的戏剧事业再上巅峰之时,他却沉醉于杂文创作。等到杂文写出了名堂,他竟又开始写起碑文,直至今日。
  也不是每天都要创作。“有东西就创作,没有就不写。我都73岁的人了,不可能每天都处于饱和状态。”没事时,他就下下象棋、看看电视,平日里也不上网。但说到社会上的新鲜事,“网盲”魏明伦倒是一件也没落下,“我有一条关注现实的感应神经—就算不上网,我还有其他渠道。”
  这条感应神经一直存在。在改革开放的早期和中期,魏明伦用戏剧揭露黑暗、反思历史,并曾经直指“文革”,例如现代戏《四姑娘》和《岁岁重阳》,旧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共鸣。他还试图用戏剧的方式向人们讲述“文革”的苦难,唤醒人们对历史的关注和警觉。三十多年过去,他的小说、杂文仍有揭示“文革”的力作诞生,但戏剧表达却几乎绝迹。对此,魏明伦感叹,“我对文革的反思,对现实的剖析,很难化入戏剧演出。”
  因此,这几年魏明伦决定换招,转向骈文。“戏剧的依附性太大。我的观点主张,要通过舞台这个形式表达出来,太难了。当前几乎没有可能。我要直抒己见,不如选择另一种文体。”
  “没有一毛钱,你仍然可以写作;但没有几百万,你就别说戏。”要把自己的创意在舞台上实现,涉及太多东西—钱、权、导演、演员、评委……“太多阻碍了”,魏明伦说。“我不想求人,就换一招试试,不在一棵树上吊死。”这几年,他致力于骈文创作,并很快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
  不打不相识
  一个不求人,足见魏明伦的执拗。但也正是这份执拗,成就了他和不少人的友情。
  最为大众津津乐道的,当属他和主持人赵忠祥不打不相识的段子。2008年,“神七”航天成功后,赵忠祥诗兴大发,即兴创作了一首名为《神七赞》的七律诗。这首诗引起了不少文化人的关注,其中就有魏明伦。和那些为赵忠祥鼓掌叫好的人不同,他指出了这首诗的平仄错乱。
  魏明伦严谨的“挑刺”,反倒得到赵忠祥的佩服。他虚心接受了批评,并根据魏明伦的建议,将《神七赞》修改并重新发表。两人由此结下了特殊的友谊。在魏明伦的六十艺寿上,赵忠祥更画了一幅国画送赠新友—画的是赵忠祥最擅长的驴子。对此,魏明伦很感动,“赵忠祥真是一位听得进反面意见的朋友。”
  魏明伦爱提批评意见,这一点也让他屡次遭受灾难。他时常笑说自己是“年龄最小的老运动员”。1958年,十六岁的魏明伦写文章为诗人流沙河鸣不平被卷入反右潮,因年龄太小没法扣上右派的帽子,只能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到了文革,那些旧账又被重新摆上台面,成年后的魏明伦被揪出来打成了“牛鬼蛇神”。他在各种“运动”中载浮载沉,咬牙坚持的同时,倒也练就了乐观的心态。   “说真话不容易,听人说真话更不容易。” 魏明伦说真话的舞台是全国政协。二十多年来,他没少在政协会议上“放炮弹”,朝各种社会时弊开火。他笑说因为自己个性直率、口无遮拦,对社会上看不惯的事总是仗义执言,所以得罪了不少人,却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赞赏。
  戏剧大师吴祖光便是其一。两人在政协大会上被分在一个讨论组,经常联名发言。魏明伦尊称吴祖光为师,吴祖光却总称他为“老弟”。晚年中风后,吴祖光时常糊涂,却依然认得魏明伦。有一回,魏明伦跟秦怡、黄苗子一道探望病重的吴祖光。他的家人告诉他们,吴祖光已经说不出话了,但没想到当指着魏明伦问他是否认得时,他竟用很小的声音回答:“魏明伦。”大家以为他能认人了,秦怡便指着自己问:“我呢?”“魏明伦。”黄苗子又问:“那你看我是谁?”“魏明伦。”说来说去,吴祖光认得的,就只有魏明伦。
  而作家王蒙和魏明伦结为君子之交,也是因为佩服他“敢说真话”。十年前,魏明伦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的九字建议“多务实、快扶贫、缓称盛” ,让同是全国政协委员的王蒙记忆犹新,而魏明伦反对“盛世”称号、勿忘忧患的警告,更得到了王蒙的认可。一年后,两人同时在大会上对国内电视剧圈“帝王戏”泛滥的现象进行批判,此举更被媒体以“王蒙魏明伦联手反对帝王崇拜”之名大加报道,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内地剧集的帝王崇拜风。两人也因此结下情谊,彼此颇有在文化圈找到知音之感。
  文学馆如自传
  前几天,王蒙来了一趟成都,第一站便直奔安仁古镇上的魏明伦文学馆。为了迎接好友,魏明伦还特地穿上了他最喜欢的那件红色夹克外套。
  用魏明伦的话说,建文学馆是自己2013年做的一桩大事。在开馆前的大半年时间,魏明伦就每天围着这个事情打转—“整台戏就是我一个人唱”,没有助理,没有秘书,妻子丁本秀就是他唯一的助手。做文学馆需要做很多资料收集和整理的工作,妻子便帮着把资料找出来,然后编辑好交给魏明伦。“我来定这些资料怎么挑选,怎么省略,怎么突出。”就像写自传一样,魏明伦把自己六十多年的文学生涯都给理了个遍。
  实际上,魏明伦自己压根没有动过做文学馆的念头。倒是有很多人提起过这件事,但总是不了了之。魏明伦也没当回事。所以,当成都文旅集团诚意拳拳地邀请他到安仁古镇建立文学馆时,魏明伦虽然有些措手不及,但在天时地利人和的便利下,他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
  活着就建馆,魏明伦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贺敬之、陈忠实、莫言、贾平凹就先吃过了螃蟹。“文学馆都不是他们自己做的,他们没有这个精力,但我有。”文学馆从策划执行,到展厅的设计、展品的选择,甚至于馆内的解说词,都是魏明伦一手包办。“中国人讲究盖棺定论,都说去世了的文学家才有资格建馆。但我生前建馆的好处在于,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的人在,材料作品也都在,建馆的内容就更加丰富。”
  文学馆门口矗立着一座清代古戏台,名曰“蜀籁楼”。与古戏台相邻的是一座旧磨盘形状的雕塑,上面雕刻着魏明伦创作的碑文《磨盘赋》。文学馆后院种满花草,大树下有个古代凉亭,是魏明伦千里迢迢从福建弄过来的。 雕塑家严永明照着他的模样做了一个人像雕塑,置放于文学馆的后院里。
  文学馆的一楼展厅,是《变脸》、《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潘金莲》、《中国公主杜兰朵》等魏明伦经典戏剧的手稿、剧本、舞台仿真模型和大量媒体报道原件。二楼展厅则布满了魏明伦的杂文、辞赋手稿。穿过展厅,是一个名为“明伦堂”的书坊,里头陈列了许多书籍,就像一个小型的图书馆。魏明伦在这里办过讲学,往后还打算邀请作协、剧协、文联到这里来开展活动。
  跟着命运漂流
  文学馆里随处可见冯骥才、吴冠中、黄苗子的书画题词,黄佐临、陈白尘、吴祖光、萧乾、冯牧、白桦等名家和魏明伦的来往书信也有不少。不仅如此,“魏明伦文学馆”的牌匾是画家韩美林题写的,门口戏台的匾额则由陈忠实题写,濮存昕则写了戏台的对联“台上弹丸地,戏中宇宙风”。
  说到当中最引人注目的,还要属莫言题写的“明伦堂”牌匾。早在明伦堂竣工之时,魏明伦便立意要请自己的文坛好友来为自己题字。“题字必定要请文学家,还要是有文学馆的文学家。当然,他的字还要写得好。最后,他要与我有交情。”这四个条件算下来,最适合的人选就是莫言。莫言早就题诗赠送魏明伦: “莫言举世无谈者,一见如故两幽魂。”这次听说魏明伦建馆要请他题字,莫言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
  过了一周,就传来消息,莫言拿下了诺贝尔文学奖。“哎呀,我想肯定没戏了。第一,获奖后他肯定很忙,哪还有时间记得我这件事啊;第二,情况不一样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拉大了呀—诺贝尔文学奖呢,我觉得他不会轻易再给别人写东西了。”魏明伦琢磨着,莫言忙起来估计连手机也不会接了,于是放弃了先前的打算,准备想其他办法。
  办法还没想出来,莫言倒先在媒体面前提起了这件事。“人家问他,获奖之前你不是说要写东西吗?莫言倒爽快,说我写啦,给魏明伦写了个匾额,而且是半夜爬起来写的,还一口气写了两张,给魏明伦挑呢。他还和媒体说都已经寄出去啦。”
  莫言说这话时,“网盲”魏明伦还在明伦堂开会,完全不知道网上已经就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直到媒体打来电话,他才懵懵懂懂的承认确实有邀请莫言“写匾额”,但“还没收到他写的字,我回家看看”。结果刚到家,莫言的字果然就到了。
  魏明伦乐开了花。“他写了两张,一张是左手写的,一张是右手写的,字写得很认真。”于是,魏明伦索性把两张字都挂在了自己的文学馆里。“这个哥们,真靠得住。”
  文学馆里头的字是莫言写的,外头的匾额,魏明伦交给了陈忠实。“里边是莫言,外边是陈忠实;里边是《红高粱》,外边是《白鹿原》。所以我红白喜事一起办。”
  “红白喜事”这四个字,竟然成为了预言。开馆的日子定在2013年4月20日。王铁成、李光羲、陈铎、白淑湘、尚长荣等多位艺术家们,纷纷从各地赶来向好友庆贺。
  没想到的是,早上八点零二分,正当魏明伦和朋友们坐在一起吃早餐的时候,四川雅安发生了七级大地震。开馆仪式原定于十点,地震一来,馆也开不成了。但到了中午,前来庆贺的朋友越来越多,天气竟也好了起来。
  阳光灿烂中,魏明伦咬咬牙,坚持开了馆。“当时,大家都已经知道地震的情况,也知道伤亡会很大。”于是,魏明伦带头捐款,呼吁大家为雅安人民募捐。
  “没有哪个文学馆是这样开张的—在惊天动地声中开馆,全体起立为死难的同胞默哀。”这一天,主持开馆仪式的是主持人陈铎,“一个新的魏明伦就此诞生”,他说。
  “从无到有,创造一个文学馆,很难。现在开馆半年有多,一切都上轨道了。”魏明伦说,这个文学馆没有蓝图。“这本来就不是我多年的愿望,是意外的收获。所以我也是慢慢在摸索,未来就是想着怎么让它保持,让它巩固,让它充实。”
  从戏剧到杂文,再到词赋碑文,魏明伦从来没有规划过自己的人生。现在文学馆也办好了,接下来做些什么,魏明伦也没有想法—实际上,他一直是个被动的载体,时代的大潮推着他往前走,他便也乐得轻松,跟着命运漂流。
  那么多年,魏明伦最爱引用的,还是好友余秋雨对他的形容:“其他的作家都是大体可以度量的方塘,但魏明伦却是一条不知走向的河流。”
其他文献
钟伟雄 香港知名花艺师。现任广州金肯花艺培训学校执行董事、花艺设计执行总监。曾于1995年与中国花协创办中国内地第一所花艺学校。  钟伟雄是个手艺人,此刻看上去。他的工具是泡沫板、刀剪、绳子……他的道具是鲜花。从最常见的寻常花草到昂贵的进口花卉,钟伟雄再造、变幻出各种造型和款式。钟伟雄做这一行三十年了,对于这个在中国还没什么名目的行业,钟伟雄从来没有一刻想过放弃或离开。从一而终的原因是,他体会到的
期刊
2013年大年初一,我去到一个熟悉的地方拍寺庙。寺庙门前人山人海,一些警察和保安在维持秩序,出来一批人才能放进门另一批人,我当时就想:又比去年疯狂了。  我跟着人流,同时又被后面的人流所推涌,努力避开香客们抱着的粗壮高香、举过人头的巨大元宝,经过一个个殿,可以预见的是,人流的终点几乎都是财神殿,但意外的是周围的景象, 财神殿门前的鞭炮声响彻整座寺庙,孩子们都捂起了耳朵;香火之旺,让眼前的建筑漂浮在
期刊
地点  北京,健壹景园  事件  腾讯《大家》周年庆暨  年度作家颁奖礼  人物  马家辉、陈冠中、黄耀明、张鸣、袁伟时等  从最初的五十名签约作家,到一年后两百余名作家进驻,一个有影响力和活跃度的重量型中文产品业已形成。  互联网从诞生之日起,便拥有免费、低门槛、大众化等标签,可是就在互联网竞争如火如荼,加上手机媒体日益发达并以小三身份向正室展开猛攻的时节,有中国互联网大亨之称的腾讯竟推出了付费
期刊
记者:你大量深入阅读的中国传统的思想宝库,无论是老子还是孔子,甚至是禅学,它们对你带来了什么影响?  徐志兴:儒释道三家内含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书画带来了很深刻的影响,我曾专门写有一本书研究这个话题。古代书画家们多是文人学士,外服儒风,内修梵行,书画只是一种表达心灵净化的媒介与载体。就我而言,我认为,书画艺术境界的升华,如同参禅,当以通身精神赴之,奋苦数十年,方能透过一关又一关,证悟人生与艺术的真谛
期刊
与徐志兴见面之前,就已经听闻,这位71岁高龄的老先生,能背诵《金刚经》全文。实际上,当见到徐志兴本人,你不会再讶异五千多字的《金刚经》是如何能被他完整背诵,孔、孟、老、庄四大圣贤的著作他亦了然于心。因为,徐志兴一直在用自己的修行实践着真善美的艺术真境,以传统的书画方式体悟着宇宙人生的真谛。他出身书画世家,自幼随舅父、著名画家萧龙士学习书画,后又拜师李苦禅、许麟庐、王铸九诸家门下。  徐志兴擅长写意
期刊
地点  海南,三亚  事件  三亚艺术季  人物  张子康、赵华山、  栗宪庭、岳敏君等  第二届三亚艺术季,为充满商业味的三亚注入浓郁的文化气息。这场由酒店企业发起的艺术造城运动,对于三亚而言,是又一个机遇。  2013年年末,带动三亚热潮的除了旅游业,还有艺术。  第二届三亚艺术季,拐角处不期而遇的艺术作品,为充满商业味的三亚注入浓郁的文化气息。随处可见的主题LOGO,以三亚地形、大海为设计素
期刊
林迪  林迪是我的朋友,一个优秀的摄影师,任教于云南艺术学院。他的摄影术,很少考虑机身、镜头、光线、构图和符号学,对事件、隐喻和使命,也没有执迷不悟的持有精神,咔嚓一声,前来报到的,都是些与他平视的和与他在一起的物象。小视角,小气象,小世界。  早些年,林迪在学院下设的民族研究所工作,跑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有一回,他跑到了泸沽湖。荒烟蔓草,世外桃源,那时的泸沽湖还是摩梭人的,还是清风的,还是白云的
期刊
提到“你幸福吗?”,你脑海里第一个蹦出的念头是什么?和央视那场广为人所笑传的街头采访不同,北京恩派组织协办的首届公益创投成果展示大会提供给大家的,是碰得到的幸福。  NPI为何物?  近些年来,通过媒体和相关机构的大肆宣传,非政府组织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非营利性组织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之类的缩写早已让人耳熟能详。  
期刊
2006年,83岁的法国哲学家安德烈·高兹为自己身患绝症、即将不久于人世的妻子多莉娜写下了75页的情书,记录两人长达六十年的爱情。一年后,夫妻二人携手离世。  这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被西班牙的库伦卡剧团改编成了默剧《安德鲁和多莉尼》。2010年首演以来,这出戏剧已经在二十多个国际艺术节巡回演出。2013年是这出戏第二轮来到中国。故事在不同城市上演,却都同样伴随着观众的笑声和泪水。这不是一部大制作
期刊
虹桥古玩城的稻房博物馆内,“新中国陶瓷展”永久展出。稻房会所的主人是笑容可掬的张曙阳,“稻房”二字源于所承祖号。这个展览是由张曙阳收藏界的朋友承办的,展品全部是新中国建国后所烧制的精美瓷器,其中,包括那套闻名遐迩、摆在醒目位置的“7501毛泽东主席专用瓷”。  张曙阳的收藏涵盖了铜镜、钱币、鼻烟壶、青铜器、瓷器等诸多门类。同时,他也是以眼光闻名的艺术品投资人。他曾以176万元从中国嘉德拍卖会上拍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