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教育是一种“思想”教育,是指导人们如何探索真理,如何进行“思想”的教育。哲学教育需要以哲学的方式进行,然而,我们的哲学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根本问题却恰恰在于以非哲学的方式进行所谓的“哲学教育”,在哲学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手段上普遍缺乏反思、批判和创新的精神。哲学教育的适应性不强,缺乏现实性,没有前瞻性。在教材建设、教师素质、教育功能、教育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受教育者对哲学教育的排斥、反感和漠然的情绪,哲学教育确实处于十分尴尬和无奈的境地。
人们可以拒绝一切,唯一不会拒斥智慧,而智慧是习得性而非天然生成,哲学是“智慧之学”,哲学教育就是指导人们更智慧地生活。哲学教育必不可少,在肯定哲学教育必要性的前提下,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及和思考,但又很少有人意识到,这就是哲学教育的状态问题。如果要对当前我们的哲学教育状态作一种描述,用“贫困”,“危机”或“不尽人意”的字眼可能不会有更多的人反对,如此尴尬的境地,是哲学本身还是哲学教育过程出了问题?应该说在今天大学教育中加强哲学教育,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人生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哲学教育不仅成为许多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专业课程,就是理、工、农、医类专业也把哲学教育作为大学生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开设。通过哲学教育把学生哲学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思维的自觉性、自主性、逻辑性和清晰性,学会哲学思考和哲学的追问。因此哲学教育作为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或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实现哲学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必须实现哲学教育中的适应性与超越性。“适应”是指哲学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性,是哲学基于现实社会当前的肯定的关系,体现现实社会当前的要求,满足现实社会当前需要方面所具有的适合顺应状态,或对现实社会要求的支持度。“超越”是指哲学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超出性,是哲学基于现实社会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在体现现实社会未来发展要求,满足现实社会未来需要方面所具有的努力状态。哲学教育如何才能更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充分体现哲学教育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并且在此基础上充分体现哲学理论以及哲学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超前性,真正的哲学不仅要关心自己的时代,同时还必须正确揭示未来发展的趋势,反思过去,审视现实,预见未来。反观我们哲学教育的历史进程,发现我们的哲学教育在适应与超越方面做得很不够,哲学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对哲学的理解、领悟离哲学教育的要求还很远,哲学教育是需要认真思考的时候了。下面针对我们哲学教育的现态作一点初浅的认识。
教材建设严重滞后,加强教材建设势在必行
哲学教材是哲学教育的重要要素,是提高哲学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始终影响着哲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一部好的哲学教材必须是理论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思想性和知识性,稳定性和前瞻性,理论的严谨性和可读性等多方面的有机统一。现行的许多哲学教材,体系较老化,结构也单一,缺乏时代气息。可以这样说,基本上是多年不变的一个体系结构,即使有所改变也至多是一些粘贴与修补,内容陈旧,远离现实生活,脱离当代科技发展,未能及时反映和回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强调稳定性而缺乏时代针对性和前瞻性,甚至有的教材理论也不严谨,可读性差。此类问题也许是源于教材的编写随意性大,缺乏严格的规范性和权威性管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建国以来仅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就有上百种版本之多,各省(区、市)甚至某些地方院校自行组织编写教材,良莠不齐,精品之作甚少,不少教材还夹杂许多似是而非、甚至错误的观点或提法,这样的教材不仅极大的损害哲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更严重的是误导了教师和学生。还有的哲学教材只强调范畴、规律、原理,试图通过抽象概念演绎的方法,直接呈现出一套标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重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而疏于对问题的哲学分析,缺乏喜闻乐见的鲜活材料,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困难,无力激发反思和探索的热情,难以形成哲学洞见。
哲学教育理念陈旧,创新教育观念迫在眉捷
哲学教育是一种“思想”教育,其任务应当是着重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提高哲学素质,学会哲学的反思与批判,提升哲学品位与哲学境界。但在哲学教育中单一灌输式方法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哲学教育中的“板”即把理论当成现成的结论,以宣示绝对真理的姿态机械地解说教科书的内容;“散”即把理论当作枯燥的条文,简单的归纳概括,以原理加实例的方式讲解理论;“浅”即把理论当作进行说教的材料,回避理论自身的难点和现实向理论提出的问题,照本宣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一种非哲学的方式进行的所谓的哲学教育,如此的哲学教育当然与哲学的特性相背离。同时真正的哲学教育必然拒斥应试教育,而当前的应试教育也给哲学教育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可以说当前我国的大学教育仍然没有能完全跳出应试教育的泥坑,大学的哲学教育也不例外。现行大学哲学教育的考核方式就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千人一面和千人一卷,简单机械,缺乏有机性和综合性,在考核中孤立强调范畴、规律、原理的重要性,整个考核不过是一些简单的知识点的记忆。要考察哲学教育对学生哲学思维能力培养程度,如果仅借助于现行的考核方法是无法准确而全面反应的。在应试教育的支配下,我们的哲学教育只是向学生灌输一些仅供考试之用的概念和命题,学生并没有真正领会到哲学精神。由此,哲学教育区别于其它文化知识教育的独特性也被忽视了,哲学的理论性、系统性,思辨性被肢解为一个个干瘪、抽象、孤立的众多名词、概念与教条,哲学变得面目全非。
哲学教育必须从传统的教育理念向问题型和研究型教育理念转化。创新哲学教育理念,是提高哲学教育有效性的源头,确立新的问题型和研究型教育理念是时代要求创新性的回应。也是真正的哲学教育的回归。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树立教育中的问题意识、双主体意识、开放意识、探讨意识、能力培养意识。在哲学教育实践中需要实现如下几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由既定的结论灌输向师生共同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转变;二是由教师授业解惑向师生共同探讨解惑转变;三是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课堂讲授与多样性教学方式相结合转变;四是由单一的学校课堂教学向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转变;五是由传统的“千人一卷、千人一面”的考核方式向以理论思维的提升、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转变。哲学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哲学教育方式的转变,其实质就是要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的能动性,提高“参与度”,树立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师素质相对低下,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当务之急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体现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从事哲学教育的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的素质要求以外,还必须具备哲学教育所要求的特殊素质。一个合格的哲学教师应具备多方面良好的素质和扎实理论功底。具体说,包括深厚的思想功底和理论功底,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富于魅力的语言艺术等等。哲学教师的思想功底主要是指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树立鲜明正确的政治观点,严格遵守政治纪律,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和思想敏锐性,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哲学教师的理论功底要求教师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知识背景,较高的理论研究能力(包括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观察和预测能力、自学和挖掘理论新知识的能力)。但问题在于,我们的部分教师的素质还不很高,对哲学理论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书本水平,照本宣科,缺乏哲学史知识的积淀,缺乏对哲学前沿问题的了解,不善于学习哲学的最新知识,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哲学分析能力,导致在哲学教学中严重缺乏哲学教育的个性,因而学生对哲学学习的兴趣不深、热情不高,尽管也可能采用一些强制性手段以达到维持教学秩序的目的,从外部对学生施加严格的控制,但最终形成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怠学”现象突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填鸭式”的灌输方法,简单刻板,枯燥乏味,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发问的积极性,使学生主体性的地位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如此的哲学教育越来越难以适应和满足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内心需求。类似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哲学教师不正确的认知,哲学课教师选择随意性大,片面强调学历而忽视了哲学知识的原始积累和实际的哲学教学能力,哲学教育被误认为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的,而这些“跨专业的”、“非科班出生”尽管具有哲学硕士学历的教师,由于缺乏大学本科四年中进行的必要的哲学知识要素的积累,他们中不少缺乏应有的哲学基础知识和理论分析的能力。仅仅通过研究生阶段短暂的哲学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哲学不能速成,哲学知识和哲学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明显表现出哲学的底气不足,要么照本宣科,要么乱说一通,缺乏哲学理论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对此,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措施,严格要求他们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哲学修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掌握丰富的哲学思想,提高哲学研究的能力,创造性开展哲学教育活动。要求他们在哲学教育中运用哲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层次性、动态性、有机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在哲学教育中不但要探求哲学本身的理论问题,同时也要探求哲学教育的内在规律,使他们在哲学教育中能做到对现实问题的全新理解和独到的哲学洞见,如此就才能达到哲学教育的最高境界。
哲学教育功能夸大,对哲学教育必须正确定位
在“经济指标”、“物质利益”成为当今许多人的价值标准并进而成为整个社会的强势话语之后,人们或自愿或被迫被塑造成“欲望工具”,不断走向物质性存在,哲学自然就会从人们生活的记忆中淡出,哲学教育不再辉煌和崇高,其实我们的哲学教育从来就没有辉煌过。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更加注重感性,崇尚功用。关于哲学的功用,社会公众长期来一直存在着一些质疑,在今天,这些质疑在我们的学生中也表现得很强烈,几乎将危及到哲学教育的存在。面对这些质疑,如果仅仅以“哲学乃无用之大用”来维护哲学及哲学教育的尊严,对于改变人们对哲学的见解并无实质性的影响。哲学受到轻视的原因与其说是由于人们越来越拒绝哲学,还不如说是由于哲学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对哲学所寄予的希望和要求。哲学的功用必须正名,哲学并不是万能的,但哲学也不是无价值的,哲学有价值,哲学的价值显然不是“看得见,摸得着”东西,哲学没有直接显见的功利预期,它的价值不能用物质的功用来衡量。但是,在讲究“效益”的时代,如何彰显哲学教育在提升人的精神素质,进而塑造和完善人的精神世界方面的作用,让哲学变得更加“有用”,这是当前哲学教育实践中必须予以严肃思考的问题。对哲学教育的功能需要正确定位,不能否定,也不能夸大,进而寄予它不切实的功能。现实哲学教育的尴尬局面,也许和我们对哲学功能的不正确定位有一定关系,我们的哲学教育一再宣称,哲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处处有哲学,时时有哲学,似乎哲学是包罗万象的,但事实上又很少有人能真实的感受到这一点。因此,探讨哲学教育问题,不能仅仅从外部去寻找原因,应该主要从哲学及哲学教育自身加以反思。哲学教育必须关注现实社会生活,关心时代新变化,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敢于思考,敢于创新,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我们应当意识到,学生对哲学教育的排斥、反感和漠然,也许与学生所期望的哲学教育之间的存在着差距。因此,必须面对当前哲学教育现状,全面审视我们的哲学教材、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因素,谋求未来哲学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方向,使哲学教育成为本来意义上的“思想”教育,成为指导人们如何探索真理、如何思想的教育。
人们可以拒绝一切,唯一不会拒斥智慧,而智慧是习得性而非天然生成,哲学是“智慧之学”,哲学教育就是指导人们更智慧地生活。哲学教育必不可少,在肯定哲学教育必要性的前提下,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及和思考,但又很少有人意识到,这就是哲学教育的状态问题。如果要对当前我们的哲学教育状态作一种描述,用“贫困”,“危机”或“不尽人意”的字眼可能不会有更多的人反对,如此尴尬的境地,是哲学本身还是哲学教育过程出了问题?应该说在今天大学教育中加强哲学教育,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人生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哲学教育不仅成为许多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专业课程,就是理、工、农、医类专业也把哲学教育作为大学生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开设。通过哲学教育把学生哲学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思维的自觉性、自主性、逻辑性和清晰性,学会哲学思考和哲学的追问。因此哲学教育作为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或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实现哲学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必须实现哲学教育中的适应性与超越性。“适应”是指哲学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性,是哲学基于现实社会当前的肯定的关系,体现现实社会当前的要求,满足现实社会当前需要方面所具有的适合顺应状态,或对现实社会要求的支持度。“超越”是指哲学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超出性,是哲学基于现实社会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在体现现实社会未来发展要求,满足现实社会未来需要方面所具有的努力状态。哲学教育如何才能更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充分体现哲学教育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并且在此基础上充分体现哲学理论以及哲学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超前性,真正的哲学不仅要关心自己的时代,同时还必须正确揭示未来发展的趋势,反思过去,审视现实,预见未来。反观我们哲学教育的历史进程,发现我们的哲学教育在适应与超越方面做得很不够,哲学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对哲学的理解、领悟离哲学教育的要求还很远,哲学教育是需要认真思考的时候了。下面针对我们哲学教育的现态作一点初浅的认识。
教材建设严重滞后,加强教材建设势在必行
哲学教材是哲学教育的重要要素,是提高哲学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始终影响着哲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一部好的哲学教材必须是理论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思想性和知识性,稳定性和前瞻性,理论的严谨性和可读性等多方面的有机统一。现行的许多哲学教材,体系较老化,结构也单一,缺乏时代气息。可以这样说,基本上是多年不变的一个体系结构,即使有所改变也至多是一些粘贴与修补,内容陈旧,远离现实生活,脱离当代科技发展,未能及时反映和回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强调稳定性而缺乏时代针对性和前瞻性,甚至有的教材理论也不严谨,可读性差。此类问题也许是源于教材的编写随意性大,缺乏严格的规范性和权威性管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建国以来仅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就有上百种版本之多,各省(区、市)甚至某些地方院校自行组织编写教材,良莠不齐,精品之作甚少,不少教材还夹杂许多似是而非、甚至错误的观点或提法,这样的教材不仅极大的损害哲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更严重的是误导了教师和学生。还有的哲学教材只强调范畴、规律、原理,试图通过抽象概念演绎的方法,直接呈现出一套标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重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而疏于对问题的哲学分析,缺乏喜闻乐见的鲜活材料,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困难,无力激发反思和探索的热情,难以形成哲学洞见。
哲学教育理念陈旧,创新教育观念迫在眉捷
哲学教育是一种“思想”教育,其任务应当是着重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提高哲学素质,学会哲学的反思与批判,提升哲学品位与哲学境界。但在哲学教育中单一灌输式方法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哲学教育中的“板”即把理论当成现成的结论,以宣示绝对真理的姿态机械地解说教科书的内容;“散”即把理论当作枯燥的条文,简单的归纳概括,以原理加实例的方式讲解理论;“浅”即把理论当作进行说教的材料,回避理论自身的难点和现实向理论提出的问题,照本宣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一种非哲学的方式进行的所谓的哲学教育,如此的哲学教育当然与哲学的特性相背离。同时真正的哲学教育必然拒斥应试教育,而当前的应试教育也给哲学教育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可以说当前我国的大学教育仍然没有能完全跳出应试教育的泥坑,大学的哲学教育也不例外。现行大学哲学教育的考核方式就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千人一面和千人一卷,简单机械,缺乏有机性和综合性,在考核中孤立强调范畴、规律、原理的重要性,整个考核不过是一些简单的知识点的记忆。要考察哲学教育对学生哲学思维能力培养程度,如果仅借助于现行的考核方法是无法准确而全面反应的。在应试教育的支配下,我们的哲学教育只是向学生灌输一些仅供考试之用的概念和命题,学生并没有真正领会到哲学精神。由此,哲学教育区别于其它文化知识教育的独特性也被忽视了,哲学的理论性、系统性,思辨性被肢解为一个个干瘪、抽象、孤立的众多名词、概念与教条,哲学变得面目全非。
哲学教育必须从传统的教育理念向问题型和研究型教育理念转化。创新哲学教育理念,是提高哲学教育有效性的源头,确立新的问题型和研究型教育理念是时代要求创新性的回应。也是真正的哲学教育的回归。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树立教育中的问题意识、双主体意识、开放意识、探讨意识、能力培养意识。在哲学教育实践中需要实现如下几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由既定的结论灌输向师生共同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转变;二是由教师授业解惑向师生共同探讨解惑转变;三是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课堂讲授与多样性教学方式相结合转变;四是由单一的学校课堂教学向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转变;五是由传统的“千人一卷、千人一面”的考核方式向以理论思维的提升、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转变。哲学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哲学教育方式的转变,其实质就是要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的能动性,提高“参与度”,树立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师素质相对低下,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当务之急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体现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从事哲学教育的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的素质要求以外,还必须具备哲学教育所要求的特殊素质。一个合格的哲学教师应具备多方面良好的素质和扎实理论功底。具体说,包括深厚的思想功底和理论功底,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富于魅力的语言艺术等等。哲学教师的思想功底主要是指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树立鲜明正确的政治观点,严格遵守政治纪律,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和思想敏锐性,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哲学教师的理论功底要求教师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知识背景,较高的理论研究能力(包括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观察和预测能力、自学和挖掘理论新知识的能力)。但问题在于,我们的部分教师的素质还不很高,对哲学理论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书本水平,照本宣科,缺乏哲学史知识的积淀,缺乏对哲学前沿问题的了解,不善于学习哲学的最新知识,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哲学分析能力,导致在哲学教学中严重缺乏哲学教育的个性,因而学生对哲学学习的兴趣不深、热情不高,尽管也可能采用一些强制性手段以达到维持教学秩序的目的,从外部对学生施加严格的控制,但最终形成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怠学”现象突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填鸭式”的灌输方法,简单刻板,枯燥乏味,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发问的积极性,使学生主体性的地位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如此的哲学教育越来越难以适应和满足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内心需求。类似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哲学教师不正确的认知,哲学课教师选择随意性大,片面强调学历而忽视了哲学知识的原始积累和实际的哲学教学能力,哲学教育被误认为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的,而这些“跨专业的”、“非科班出生”尽管具有哲学硕士学历的教师,由于缺乏大学本科四年中进行的必要的哲学知识要素的积累,他们中不少缺乏应有的哲学基础知识和理论分析的能力。仅仅通过研究生阶段短暂的哲学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哲学不能速成,哲学知识和哲学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明显表现出哲学的底气不足,要么照本宣科,要么乱说一通,缺乏哲学理论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对此,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措施,严格要求他们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哲学修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掌握丰富的哲学思想,提高哲学研究的能力,创造性开展哲学教育活动。要求他们在哲学教育中运用哲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层次性、动态性、有机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在哲学教育中不但要探求哲学本身的理论问题,同时也要探求哲学教育的内在规律,使他们在哲学教育中能做到对现实问题的全新理解和独到的哲学洞见,如此就才能达到哲学教育的最高境界。
哲学教育功能夸大,对哲学教育必须正确定位
在“经济指标”、“物质利益”成为当今许多人的价值标准并进而成为整个社会的强势话语之后,人们或自愿或被迫被塑造成“欲望工具”,不断走向物质性存在,哲学自然就会从人们生活的记忆中淡出,哲学教育不再辉煌和崇高,其实我们的哲学教育从来就没有辉煌过。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更加注重感性,崇尚功用。关于哲学的功用,社会公众长期来一直存在着一些质疑,在今天,这些质疑在我们的学生中也表现得很强烈,几乎将危及到哲学教育的存在。面对这些质疑,如果仅仅以“哲学乃无用之大用”来维护哲学及哲学教育的尊严,对于改变人们对哲学的见解并无实质性的影响。哲学受到轻视的原因与其说是由于人们越来越拒绝哲学,还不如说是由于哲学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对哲学所寄予的希望和要求。哲学的功用必须正名,哲学并不是万能的,但哲学也不是无价值的,哲学有价值,哲学的价值显然不是“看得见,摸得着”东西,哲学没有直接显见的功利预期,它的价值不能用物质的功用来衡量。但是,在讲究“效益”的时代,如何彰显哲学教育在提升人的精神素质,进而塑造和完善人的精神世界方面的作用,让哲学变得更加“有用”,这是当前哲学教育实践中必须予以严肃思考的问题。对哲学教育的功能需要正确定位,不能否定,也不能夸大,进而寄予它不切实的功能。现实哲学教育的尴尬局面,也许和我们对哲学功能的不正确定位有一定关系,我们的哲学教育一再宣称,哲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处处有哲学,时时有哲学,似乎哲学是包罗万象的,但事实上又很少有人能真实的感受到这一点。因此,探讨哲学教育问题,不能仅仅从外部去寻找原因,应该主要从哲学及哲学教育自身加以反思。哲学教育必须关注现实社会生活,关心时代新变化,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敢于思考,敢于创新,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我们应当意识到,学生对哲学教育的排斥、反感和漠然,也许与学生所期望的哲学教育之间的存在着差距。因此,必须面对当前哲学教育现状,全面审视我们的哲学教材、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因素,谋求未来哲学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方向,使哲学教育成为本来意义上的“思想”教育,成为指导人们如何探索真理、如何思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