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儒家,我支持女权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u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敝专业每年招研究生,能通过复试的大半都是女生,以至于我导师开玩笑说:我们文献所要提倡一点儿男权了。
  古文献专业,传统上是男性的天下,何以近若干年来,考入的女学生越来越多呢?我曾经也受社会成见影响,以为是女生更适合应试,于是很想看看假如有一天自己出卷,结果会怎样。虽然一直没得到出考研卷的机会,但有一次本科的期末卷子是我自己出的,最后获得A+成绩的,几乎也全是女生——我的卷子,一律开卷,不考记诵,只考古文献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文学的理解。这让我相信,女生更适合考研、女生更适合应试的说法,很可能是不对的。我更倾向于相信,是女性在求职过程中,相对男性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这才使得她们在唯一不因性别问题作区别对待的各级考试中更加发奋。
  1
  我曾经认为女性不适合做学问,因为我接触的女同学关注的问题过于琐碎,缺乏大格局、大气象。然而读完汉娜·阿伦特,读完刘纳教授的著作,我立即改变了自己的主张。
  我也曾经认为女性写不好诗,然而段晓华教授的诗作,沉郁拗怒,迥出流辈,最近见到南京一位小姑娘写的诗,更诧为仙才。像“湖山照眼怜残剩,诗酒分怀忆浅深”“举目年将尽,飘灯梦久悬”“凭栏水染三山色,摩眼梅含一笛烟。摇落行藏天有任,呵呼文字世如迁”“梅花一笛吹愁彻,桑海几回过眼曾”这样的句子,又有几个男性诗人写得出来?我现在唯一坚持认为女性做不好,不要做的事情就是唱京剧。女性嗓音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她们不适合唱京剧,这是天生的差异,无所谓优劣,正如男性去唱越剧也决不会好一样。
  我们必须要思考,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弱势地位,究竟是上天的自然选择,还是社会文化的后天塑造?我认为,像女性不适合唱京剧,男性不适合唱越剧这样的问题,是上天的自然选择;而靠智力的工作,女性与男性并无明显差异。当社会已经进步到不再依靠体力,而是依靠智力运转之时,还有什么理由认为女性不如男性呢?
  2
  我曾公开表示对早期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一句名言的认同:“妇女的解放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有网友评论说,徐老师是我见过的唯一的支持女权的儒家。我很惊诧于他的这个论断,在我看来,真正理解儒家文化的精髄的,不可能不支持女权。只要看看清末支持妇女解放的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蔡元培、金天羽、高吹万——他们都是饱读诗书的人,便知道真的儒家,实在没有理由反对女性独立自主,求取应得的权利。
  传统上,儒家的确讲男尊女卑,这一点无庸讳言,即使贤如孔子,都对女子心存不屑。《论语·泰伯》载: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对于古之圣贤,当有同情之理解,对一门学说,则需要深入其中,探究这门学说最核心的价值观,否则,处周之世,行夏之政,拘墟泥古,不知通变,只能是俗儒、小人儒而已。
  俗儒、小人儒反对女权,因为他们内心渴望继续做主子——当然仅限于家庭中,对于当权派,他们是甘愿当奴才的。他们从儒家的传统论述中寻章摘句,为他们所用。他们更鼓吹取消计划生育,宣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崇尚封建宗法。把儒家的一时之论奉为万世不易的金科玉律,这就意味着,儒家变成了只适合于宗法社会的陈旧学说,如果要复兴儒家,首先就得恢复封建宗法制度。这可能吗?
  3
  在我看来,儒学的真谛是基于品性、资质的差等,而非形而下的封建宗法制度。儒家的信仰就是四个字:与天地参。参通叁,意思是人可以通过修养自身,达到与天地并列为三才的境界。凡是努力向上的,就是圣哲贤士,凡是放任自流的,就是庸众氓民,无论男女。很多人骂宋明理学束缚人性,寡妇不让改嫁,其实二程说得很清楚,士大夫既为夫妇,就该生死不易,对于士大夫阶层而言,不但丈夫死了妻子不该改嫁,妻子死了丈夫也不该另娶。古代夫妇,一方去世,另一方自称未亡人,未亡人是不分男女的。儒家讲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意思士大夫犯了法,应该让他选择自经,而对普通老百姓,不能用繁文缛节的礼去要求。可见儒家讲的差等,都是基于品性、资质的分别,不能拘于旧说,以为儒家都是重男轻女。
  我坚信,儒家学说对疗救现代性的病征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提是真正懂得儒家。如果俗儒、小人儒把儒家当作追求奴主合一的人格的利器,叫嚷着让女性回归家庭,其不为君子笑者几希!
其他文献
曲径行回两城间,斜阳卸影鸟飞还。  云重峭壁青千丈,风皱奔流绿一湾。  踏破丹梯崖似岩,凿开石锁坦为关。  往来茶马从此过,地大势高一线川。  ——清乾隆年间青海乐都诗人钱茂才笔下的唐蕃古道景象  唐蕃古道是一千多年前唐朝与吐蕃王国间往来的官道,全长3000余千米,是汉藏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当年文成公主入藏即经此道。它不仅把青藏高原和汉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且成为我国和印度
期刊
乌纱帽最早出现在东晋。咸和九年 (公元334年),东晋成帝一时兴起,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统一戴一种用黑纱做成的帽子,是为最早的乌纱帽。到了南朝时,有个叫刘休仁的名士别出心裁,制造了一顶用黑纱抽扎边沿的帽子,也叫乌纱帽。因为样式独特,这种帽子很受民间追捧,很快风行一时,不分贵贱、不分官民皆得而戴之。  隋朝时,乌纱帽成了等级的标志,乌纱帽上的玉饰数量有严格的级别限制,一品官纱帽上的玉饰可以有九块,而
期刊
剑之历史可以追溯到轩辕黄帝时代。据《黄帝本纪》记载“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又有“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之说。该记载表明,黄帝与蚩尤的时代便已经有了剑。  至东周时期,西方大陆此时仍处在蛮荒时期,但是中土的冶铜工业已经非常发达。工匠大多以铜铸剑,造就出一大批剑质颇佳的精品,制剑技术亦逐渐进步。 依据《考工记》的记载,战国时期的工匠已累积了足够的经验,能充分的掌握
期刊
2015年是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120周年。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代表在日本山口县下关港的春帆楼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近岛屿给日本。至此,历时9个月的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完败而告终。战胜国日本将巨额赔款、割地、通商特权等战利品收入囊中,并凭此跻身帝国主义列强行列,而中华民族则背负屈辱,进一步被推向苦难的深渊。  120年以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历史时,
期刊
“霾”古已有之  谈起雾霾,得先谈“霾”字。这个字的存在相当古老,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便发现了“霾”字。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是最早释读出此字的专家之一。在一期《合集》13467版上有一个,在一期前7113版上有一个,郭沫若在《卜辞通纂考释》中认为,此字形雨字头下有一兽形如猫,是“霾”字毫无疑问。郭沫若的观点得到古文字研究者的认可,著名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即称,“郭说可从”。  在已出
期刊
面对霾灾,古人如何治理呢?这有点像请教和尚如何梳头,现今科技发达,能上天入地,对雾霾都没有什么好的治理方法,古人能有什么好办法呢。他们并不能对这些自然灾害进行科学的解释,只能用神秘主义的办法来应对,皇帝下罪己诏算是一种“治理”之法。  古代中国有“天人感应”之说,汉代董仲舒加以理论阐述,其中“灾异谴告”之说,将国家政事与灾异完全联系起来:“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
期刊
在孔府中,悬挂着一组描绘孔子生平事迹的古代图画—— 《圣迹图》。它的第一幅是《孔子出行图》,只见孔子腰悬长剑、器宇轩昂地走在前面,后面跟着他的弟子颜回。  孔子的佩剑,叫作“紫微剑”。 据说这一名字来源于天上的紫微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北极星。 因为紫微星很耀眼,又有很多星星绕着它转,所以古人对它非常推崇,认为它是万星之首,代表着至高、至真、至善。后来,人们把孔子的佩剑叫作 “紫微剑”,就是为了表达
期刊
作为武侠小说之“集大成者”与“创新者”,金、古二人洋洋洒洒的几千万字的作品中,涉及到的人名真可谓不少。在对人物的取名上,二人皆妙笔生花,各有千秋。  朴实与华丽  作为起初的一个历史学者,金庸身上承载的更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在取名上更中正持平一些,人名大多朴实敦厚,如郭靖、杨过、令狐冲、乔峰、狄云、陈家洛、袁承志、陈近南……一个个四平八稳的,带有很强的仿真性,也就是说,在现实的生活中,这些名字
期刊
经典名著遭遇“读不下去” ,这是发生在前段时间的一则新闻,对于名著读不下去的现状,相信你我都有感受。此文可贵之处在于,角度全面,不是一味说教批评,而是将各方意见集中起来,供读者自己参详,论据之丰富,观点之交错,十分有趣。我对此事的态度比较乐观,且不说现在,就说古代,光是纸张的发明,便使得书籍量大大增加,历代经典著作的累积势必也会不断增加,而全球时代的到来,更使得经典名著总量上升,读不下去,或读不完
期刊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时期中国诗坛的双子星座,韩愈盛赞:“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赵翼评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近日,细读李杜二人的“求官信”,始觉二人求官的急迫与酸楚,感叹中国文人对仕途的痴迷与艰辛。杜甫以哀求语气求官而一蹴而就,李白以自负口气求官而折戟沉沙。  1  开元十四年(726年),26岁的李白离川求仕。李白抱负很大,要“济苍生”“安社稷”,既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却又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