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在家乡闻名遐迩的“学霸”,吴朝朋辉煌的求学生涯中,有市数学奥林匹克大赛冠军这样的傲人成绩;作为行事作风风风火火的“急性子”,她自认绝不会与教师这样的“慢”职业合拍。然而,在深圳市龙华区民治中学工作几年下来,七年科学、一年化学、两年生物的教学工作却让这个“女汉子”慢慢开始享受这份曾未认可的工作。从“易急易躁”到回归教育“慢艺术”,吴朝朋越来越找准了自己的节奏。
“‘慢’就是要把握学生兴趣,将课堂兴趣不断延伸至课外”,吴朝朋说。
与梦想“失之交臂”的“抉择”
“从教十二年,在五彩缤纷的三尺讲台上,看着孩子们的成长变化,那是一种特有的人生享受。为了他们,我在这条道路上践行着我曾经的誓言。”这是吴朝朋在获得民治中学“十佳师德标兵”后的获奖感言。
然而,这之前的一段时间里,稚气未脱的吴朝朋还对教师职业有不小的“抗拒”。打小就成绩突出的吴朝朋在家乡是远近闻名的“学霸”,她辉煌的求学生涯中,不仅有满分获得“市数学奥林匹克大赛一等奖”这样的荣誉,也有中考数学满分、物理99分这样的傲人成绩。因此,吴朝朋从小就为自己许下远大目标:“到生物技术尖端领域工作”。
然而,高考偶然的失误,却使得吴朝朋与自己当初的梦想“失之交臂”。尽管在高考志愿的填报书上,她密密麻麻地填满了“生物技术”方面的专业,意图以此弥补自己不小心的“闪失”,但现实还是将她推向了教师这个职业的怀抱。
2004年大学毕业的吴朝朋,进入了株洲市第一中学做生物老师。然而,很快,吴朝朋就开始忍受不住这份清净而一时难以有所突破的工作。“换个环境或许会好许多”,带着这样的设想,2007年,渴望有所突破的吴朝朋带着一纸简历,应聘进入深圳龙华民治中学。在民治中学,7年科学老师,1年化学老师,再到如今回归生物老师,吴朝朋越来越找到了自己的节奏,“以前跟慢性子不太合拍,有时候甚至会很难受。但工作这些年,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和体会到‘教育确实是一个慢的艺术’这句话,这些年的教师生涯也逐渐改变着自己”。
教学就是“改进,再改进”
2016年4月10日,第31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吴朝朋的科技创新成果《“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方法改进》一举斩下“科技教育方案类”比赛一等奖,成为当时龙华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老师。而谈起该奖项的缘起,吴朝朋认为其中关键就在于自己平时最喜欢的“琢磨”上。在吴朝朋看来,这个作品是大家经常会遇到的“光合作用”实验,并不冷僻深奧。然而,很多老师囿于各式各样的“困难”,大都采用了学生难以理解的视频教学的模式,这样进行的教学的结果,自然是很多学生对此实验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没有直观体验,理解起来也就“稀里糊涂”。
为此,吴朝朋设想能否进行实验改进,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因为,教材上该实验采用的材料是天竺葵。所以,吴朝朋为找到天竺葵,跑遍了深圳的各大花卉市场,但还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吴朝朋开始设想,能否运用“代替品”来替代天竺葵,结果却是,吴朝朋的努力统统失败。一次偶然的机会,吴朝朋看到了学校校园里面的一种顽强野草——鬼针草。这一次,吴朝朋没想到,实验出奇地顺利。为将实验时间节缩至一节课完成,吴朝朋还顺势改进实验步骤,效果也更加明显了。而学生通过这种亲身实验,自然对光合作用的理解更直观,甚至有学生为做此实验,专门拍摄了实验视频分享给大家。
除此之外,吴朝朋还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小发明、小创造,进行不断改进。因此,吴朝朋手下的“精兵良将”甚多,学生多次在省市级别的科创大赛中屡有斩获。据不完全统计显示,从2012年12月份开始的不到3年的时间里,吴朝朋辅导的7名学生先后在深圳市及广东省的科技创新大赛中七次获奖,其中一等奖三次,二三等奖各两次。吴朝朋因此多次被评为“优秀辅导老师”和“教学工作先进个人”。
将课堂兴趣延伸到课外
除了担任学校的生物教学之外,吴朝朋还负责学校的科创工作。多年的科创工作,让吴朝朋意识到,学生的科创兴趣需要利用实验来慢慢培养。因此,只要是能够做的实验,吴朝朋都会带着学生亲手操作。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有限,而且生化、科学这样的课程,时间安排上更是突出”,如何让学生将课堂上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是吴朝朋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为此,吴朝朋尝试用丰富的课外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初中化学课上,带领学生学习了酸碱盐后,吴朝朋为了引导学生观察碳酸钙和酸反应的现象,她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制作无壳鸡蛋”的家庭实验。为了监督学生实验情况,她让每个学生将自己每天的实验过程拍摄下来,发给自己审核。做这个实验的那几天,对邮箱中的数百份邮件,吴朝朋一个一个审核,遇到有“问题”的,吴朝朋还要做出详细指导,规范实验。在吴朝朋的指导下,学生都圆满完成了无壳鸡蛋的实验。
而除了无壳鸡蛋实验,酸碱指示剂、发豆芽等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技能方面的实验,吴朝朋都带领学生们亲自尝试。对此,吴朝朋说:“长期累积,会让学生对动手实验有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思索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才能增长学生能力,才能创新。”
由于吴朝朋对亲手实验的重视,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兴趣也大大提升。曾经有个学生为了做酒精实验,由于买不到酒精灯,就用蜡烛来当酒精灯,结果学生家里的房子都被熏黑,家长最后不得不打电话向吴朝朋进行“投诉”,希望吴朝朋能想办法阻止他。
不过,正是由于吴朝朋坚持着兴趣引导的原则,她所带的学生,不仅动手能力一流,课业上也取得了非凡成绩。理化成绩,深圳市A 率是5%,而吴朝朋带的两个班有20%以上;全市 A以上要求是20%,吴朝朋带的班是50%以上。吴朝朋的事迹,也因此不时见诸报刊杂志。
“‘慢’就是要把握学生兴趣,将课堂兴趣不断延伸至课外”,吴朝朋说。
与梦想“失之交臂”的“抉择”
“从教十二年,在五彩缤纷的三尺讲台上,看着孩子们的成长变化,那是一种特有的人生享受。为了他们,我在这条道路上践行着我曾经的誓言。”这是吴朝朋在获得民治中学“十佳师德标兵”后的获奖感言。
然而,这之前的一段时间里,稚气未脱的吴朝朋还对教师职业有不小的“抗拒”。打小就成绩突出的吴朝朋在家乡是远近闻名的“学霸”,她辉煌的求学生涯中,不仅有满分获得“市数学奥林匹克大赛一等奖”这样的荣誉,也有中考数学满分、物理99分这样的傲人成绩。因此,吴朝朋从小就为自己许下远大目标:“到生物技术尖端领域工作”。
然而,高考偶然的失误,却使得吴朝朋与自己当初的梦想“失之交臂”。尽管在高考志愿的填报书上,她密密麻麻地填满了“生物技术”方面的专业,意图以此弥补自己不小心的“闪失”,但现实还是将她推向了教师这个职业的怀抱。
2004年大学毕业的吴朝朋,进入了株洲市第一中学做生物老师。然而,很快,吴朝朋就开始忍受不住这份清净而一时难以有所突破的工作。“换个环境或许会好许多”,带着这样的设想,2007年,渴望有所突破的吴朝朋带着一纸简历,应聘进入深圳龙华民治中学。在民治中学,7年科学老师,1年化学老师,再到如今回归生物老师,吴朝朋越来越找到了自己的节奏,“以前跟慢性子不太合拍,有时候甚至会很难受。但工作这些年,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和体会到‘教育确实是一个慢的艺术’这句话,这些年的教师生涯也逐渐改变着自己”。
教学就是“改进,再改进”
2016年4月10日,第31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吴朝朋的科技创新成果《“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方法改进》一举斩下“科技教育方案类”比赛一等奖,成为当时龙华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老师。而谈起该奖项的缘起,吴朝朋认为其中关键就在于自己平时最喜欢的“琢磨”上。在吴朝朋看来,这个作品是大家经常会遇到的“光合作用”实验,并不冷僻深奧。然而,很多老师囿于各式各样的“困难”,大都采用了学生难以理解的视频教学的模式,这样进行的教学的结果,自然是很多学生对此实验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没有直观体验,理解起来也就“稀里糊涂”。
为此,吴朝朋设想能否进行实验改进,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因为,教材上该实验采用的材料是天竺葵。所以,吴朝朋为找到天竺葵,跑遍了深圳的各大花卉市场,但还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吴朝朋开始设想,能否运用“代替品”来替代天竺葵,结果却是,吴朝朋的努力统统失败。一次偶然的机会,吴朝朋看到了学校校园里面的一种顽强野草——鬼针草。这一次,吴朝朋没想到,实验出奇地顺利。为将实验时间节缩至一节课完成,吴朝朋还顺势改进实验步骤,效果也更加明显了。而学生通过这种亲身实验,自然对光合作用的理解更直观,甚至有学生为做此实验,专门拍摄了实验视频分享给大家。
除此之外,吴朝朋还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小发明、小创造,进行不断改进。因此,吴朝朋手下的“精兵良将”甚多,学生多次在省市级别的科创大赛中屡有斩获。据不完全统计显示,从2012年12月份开始的不到3年的时间里,吴朝朋辅导的7名学生先后在深圳市及广东省的科技创新大赛中七次获奖,其中一等奖三次,二三等奖各两次。吴朝朋因此多次被评为“优秀辅导老师”和“教学工作先进个人”。
将课堂兴趣延伸到课外
除了担任学校的生物教学之外,吴朝朋还负责学校的科创工作。多年的科创工作,让吴朝朋意识到,学生的科创兴趣需要利用实验来慢慢培养。因此,只要是能够做的实验,吴朝朋都会带着学生亲手操作。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有限,而且生化、科学这样的课程,时间安排上更是突出”,如何让学生将课堂上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是吴朝朋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为此,吴朝朋尝试用丰富的课外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初中化学课上,带领学生学习了酸碱盐后,吴朝朋为了引导学生观察碳酸钙和酸反应的现象,她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制作无壳鸡蛋”的家庭实验。为了监督学生实验情况,她让每个学生将自己每天的实验过程拍摄下来,发给自己审核。做这个实验的那几天,对邮箱中的数百份邮件,吴朝朋一个一个审核,遇到有“问题”的,吴朝朋还要做出详细指导,规范实验。在吴朝朋的指导下,学生都圆满完成了无壳鸡蛋的实验。
而除了无壳鸡蛋实验,酸碱指示剂、发豆芽等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技能方面的实验,吴朝朋都带领学生们亲自尝试。对此,吴朝朋说:“长期累积,会让学生对动手实验有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思索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才能增长学生能力,才能创新。”
由于吴朝朋对亲手实验的重视,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兴趣也大大提升。曾经有个学生为了做酒精实验,由于买不到酒精灯,就用蜡烛来当酒精灯,结果学生家里的房子都被熏黑,家长最后不得不打电话向吴朝朋进行“投诉”,希望吴朝朋能想办法阻止他。
不过,正是由于吴朝朋坚持着兴趣引导的原则,她所带的学生,不仅动手能力一流,课业上也取得了非凡成绩。理化成绩,深圳市A 率是5%,而吴朝朋带的两个班有20%以上;全市 A以上要求是20%,吴朝朋带的班是50%以上。吴朝朋的事迹,也因此不时见诸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