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琳·麦卡洛及其作品研究状况综述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ftyf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考琳·麦卡洛曾被誉为“澳大利亚活着的国宝”,她是澳大利亚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但是,截至目前,有关她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主要对考琳·麦卡洛及其作品的研究状况做一综述,指出有待拓展的研究空间,为研究考琳·麦卡洛及澳大利亚文学的同仁提供借鉴。
  关键词:考琳·麦卡洛 研究状况 综述
  一、考琳·麦卡洛及其创作
  1.考琳·麦卡洛其人
  1937年6月1日,考琳·麦卡洛(Colleen McCullough)出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惠灵顿的一个普通牧业工人家庭。考琳·麦卡洛在澳大利亚文学史上是一位别具一格、身兼数职、被无数光环笼罩的作家{1};除了在神经病理学和文学创作方面的斐然成就,考琳·麦卡洛还是一位醒目的公共知识分子,她热情、开朗,关注社会问题,直击社会弊端,热心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和娱乐节目。她曾和著名医学家罗登·卡特勒爵士荣登澳大利亚一百名杰出人物榜;1984年,一幅由维塞利沃尔特斯绘制的考琳·麦卡洛的肖像画,也荣获了阿奇博尔德奖,彰显了考琳·麦卡洛非凡的社会影响力。
  2.考琳·麦卡洛的创作之路
  虽然考琳·麦卡洛自幼喜爱阅读、创作,表现出独特的创作天赋,但是她真正的创作生涯却开始得比较晚,在美国从事神经病理学研究期间(1963—1976),她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蒂姆》(Tim)和《荆棘鸟》(The Thorn Birds),虽然当时的考琳·麦卡洛没指望通过写作成为畅销书作家,但是,《蒂姆》和《荆棘鸟》却取得了巨大成功。处女作《蒂姆》于1974年出版发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为考琳·麦卡洛赢得了不菲的收入和巨大的影响力。第二部小说《荆棘鸟》则使她享誉全球,当时媒体界对考琳·麦卡洛的走红现象进行了不厌其烦的报道和炒作。如当时一份报道指出:“截止到1985年,1050万册《荆棘鸟》已经销售一空,其中75万册销售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2}
  经济压力解除之后,考琳·麦卡洛开始了完全遵从个人意愿的创作,她从充满浪漫风情的家世小说的创作,转向心理小说、理念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创作的尝试。1981年,考琳·麦卡洛出版了第一部摆脱经济束缚和市场限制的作品:《一个不雅的痴迷》(《An Indecent Obsession》),该作品与前两部作品的故事性、浪漫性相比,对责任、义务、人际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继《一个不雅的痴迷》之后,考琳·麦卡洛于1985年出版了理念小说——《第三个千年的纲领》,尽管该作品通过科学小说的形式映射了当前社会问题,呈现出反乌托邦色彩,但是这部小说并没有赢得评论界的赞赏。考琳·麦卡洛于1987年创作的言情小说《麦基隆的淑女们》又重新回到读者熟悉的澳大利亚场景和浪漫风情的描摹上。继理念小说、科学小说、言情小说的尝试之后,源于对罗马历史的浓厚兴趣和详实的考据,考琳·麦卡洛开始了“罗马系列小说”的创作,并于1990年出版了该系列的第一部作品——《罗马第一人》。自此,考琳·麦卡洛从一名浪漫小说家转变成为一位严肃的历史小说家。此后,考琳·麦卡洛还尝试了移民、拓殖、经典名著改写、悬疑推理等不同题材的创作。
  《重要作家指南:聚焦考琳·麦卡洛,包括她的教育,畅销书分析,如荆棘鸟,一个不雅的痴迷等》(The Essential Writer’s Guide: Spotlight on Colleen McCullough, Including her Education, an Analysis of her Best Sellers such as The Thorn Birds, An Indecent Obsession, and more)一书将考琳·麦卡洛的作品分成“小说”“传记”“历史系列”“胭脂扣系列”四种类型,共计21部作品,其中“小说”11部。{3}本文认为该著作对考琳·麦卡洛小说的分类有失偏颇,目前现有的研究资料显示,除了该著作列举的以上11部小说外,考琳·麦卡洛的“历史系列”“胭脂扣系列”作品都应属于小说范畴,因此,自1974年出版处女作《蒂姆》至今,考琳·麦卡洛共出版发行了25部小说、1部传记、多篇散文杂记等。
  二、考琳·麦卡洛及其作品研究现状
  与考琳·麦卡洛的知名度、国际影响力、作品的丰富性相比,目前国内外对考琳·麦卡洛作品的研究成果相对缺失。就国内翻译情况来讲,目前国内可见的考琳·麦卡洛的中译本小说仅有《荆棘鸟》《特洛伊之歌》《摩根的旅程》《恺撒大传·十月马》《呼唤》《班纳特小姐的自立》《遍地凶案》,因此,相对于考琳·麦卡洛丰富的创作成果来讲,翻译是滞后的。此外,国内外对考琳·麦卡洛的研究成果也主要表现为期刊论文、宣传性资料、采访记录、硕士论文等,研究的深度、广度都有待进一步拓展。如在目前国外可见的研究资料中,仅有一篇学位论文涉及了考琳·麦卡洛的小说创作,无专门论述考琳·麦卡洛及其小说创作情况的学位论文;国外研究考琳·麦卡洛小说创作情况的专著也仅有一本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的著作。目前国内可见的与考琳·麦卡洛小说创作情况相关的硕士论文共计39篇(知网搜索结果),无一篇专门研究考琳·麦卡洛及其创作情况的博士论文或著作。下面将从国外、国内两个方面简要介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1.国外研究状况
  发表于2004年11月16号的报道《皮特凯恩人按照风俗:麦卡洛》介绍了考琳·麦卡洛对性别不平等现象的看法、积极改进不平等性别关系所做出的努力及考琳·麦卡洛在当时的主要社会活动等。国际知名的ABC电台曾于2007年9月24日对考琳·麦卡洛及其丈夫(里克·伊恩-鲁滨孙)进行了采访,在此次采访中考琳·麦卡洛主要谈及了个人家庭问题,包括父母的失职、家庭生活的不幸、童年的痛苦记忆及现在生活的幸福等。
  发表于1982年的一篇名为:《美国肥皂剧中的澳洲元素——评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4}的文章就《荆棘鸟》在美国风靡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它得出的结论是:考琳·麦卡洛利用自己在美国近十年的生活阅历,创作出了符合美国人口味的作品;由于考琳·麦卡洛看到了美国人心中挥不去的“原罪”,并用痛苦的荆棘鸟式追寻去化解美国人的种种苦闷(种族、性别、自然、城市等)。现在看来,该文章的观点也许存在偏颇,但是,它从跨文化和民族心理的角度,对考琳·麦卡洛小说创作成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1996年,由玛丽·琼(Mary JeanDemarr)创作的《考琳·麦卡洛:一个爱挑剔的伙伴》,由Greenwood Press出版发行,这是第一部研究考琳·麦卡洛创作情况的专著。该著作从考琳·麦卡洛的女性作家身份入手,主要从“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发展”“意象”“故事背景”“主题”“自我解读”“女性主义”等角度对考琳·麦卡洛1996年以前出版的小说逐个进行了评析。Mary Jean Demarr认为:尽管拒绝流派性创作让考琳·麦卡洛失去了很多由《荆棘鸟》获得的读者市场,但是她依然坚持随心创作,该书高度评价了考琳·麦卡洛创作的丰富性和她坚守自我的勇气。
  由Sandra R. Joshel Margaret Malamud, Donald T. McGuire等编著,于2001年出版的《帝国的预测:在现代流行文化中的古罗马》介绍了考琳·麦卡洛等其他作家作品中的古罗马在现代文化中的阐释及其意义。Elizabeth Dummel的著作《重要作家指南:聚焦考琳·麦卡洛,包括她的教育,畅销书分析,如荆棘鸟,一个不雅的痴迷等》于2012年5月16日由Webster's Digital Services出版发行,该著作简要介绍了考琳·麦卡洛的教育、生活、学习经历及与此相关的信息等,并简要分析了考琳·麦卡洛的畅销小说《荆棘鸟》,同时提及她的其他几部小说作品的简要情况。
  《Articles on Australian Biographers, Including: Vance and Nettie Palmer, Colleen McCullough, Peter Fitzsimons, Hugh Lunn, Jack Lindsay, Nancy Cato, Kyl》由赫菲斯托斯出版社(Hephaestus Books)于2011年8月26日出版发行,这是一本透过创作,建构澳大利亚传记的书籍,发掘了文学创作的社会学、历史学价值,其中包括对考琳·麦卡洛创作情况的简要剖析等。
  以上可见的研究资料表明,国外对考琳·麦卡洛及其小说创作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尤其是自《荆棘鸟》之后的小说创作情况的研究成果,更是缺失,近年来的研究资料主要停留在市场获益、作品简介层面,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
  2.国内研究现状
  截至目前,国内对考琳·麦卡洛个人情况及其整体创作情况的研究资料比较匮乏,有关考琳·麦卡洛的家庭生活、求学经历、职业生涯等方面的情况仅有粗略的介绍;对考琳·麦卡洛的创作风格、创作心路历程的变化、叙事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资料也比较鲜见。国内对考琳·麦卡洛及其创作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她的家世小说上。就研究成果的形式来讲,国内关于考琳·麦卡洛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以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居多,截至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考琳·麦卡洛及其创作情况研究的博士论文或专著。具体来讲,有关考琳·麦卡洛小说创作情况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在目前国内可见的对考琳·麦卡洛小说创作情况的研究成果中,对其作品中女性主义思想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而且大部分都关注了女性成长话题。祝胜利的硕士论文《女性意识的成长——〈荆棘鸟〉中妇女形象的女性主义研究》{5}从女性主义研究的视角,以玛丽·卡森、菲奥娜、梅吉、朱丝婷四位女性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她们受压迫的原因,探讨了她们的女性意识的体现形式,并挖掘了促使她们进行反抗的因素。刘芳婧的硕士论文《考琳·麦卡洛小说〈呼唤〉中的女性成长探析》{6}从家庭及代际伦理的角度,解读了《呼唤》中的女性们在身体维度、性别维度的成长。崔筱溪的硕士学位论文《女性成长之旅——考琳·麦卡洛〈荆棘鸟〉的女性主义解读》{7}认为:只有两性之间实现了真正的和谐,才能使女性更加健康地成长。焦美丽的硕士学位论文《勇于承受的荆棘之痛——成长小说视角下的〈荆棘鸟〉》{8}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对《荆棘鸟》中的女性成长历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引路人”的概念、作用及其意义。崔秀华的硕士学位论文《〈荆棘鸟〉的女性主义研究》{9}借助西蒙·波伏娃和肖沃特的女性主义思想,对《荆棘鸟》中的女性生存状态、抗争、成长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指出了小说中女性反抗的局限性。王玉梅的硕士学位论文《反抗命运的交响曲:论〈〈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10}阐述了荆棘鸟的象征意义和小说中的女性在痛苦中超越命运的精神美。卢琼的硕士学位论文《追求荆棘的女人——〈荆棘鸟〉中女性人物分析》{11}认为:女性只有勇于追求爱,挑战命运,坚持不懈,才能获得幸福,实现自我价值。以上关于考琳·麦卡洛作品中女性主义思想的相关研究成果启发本文从爱情、性、性别等不同的母题探讨女性由作为“他者”的“非我”状态到“真我”返归的抗争历程。
  目前有关于《荆棘鸟》中人性研究的论文也相对较多。论文《〈荆棘鸟〉中“神职人员”的神性与人性》{12}诠释了宗教对人们精神和肉体的影响与束缚,展现神职人员“人性”的复苏与回归。论文《“人性”与“神性”的抗争——从〈巴黎圣母院〉〈红字〉〈荆棘鸟〉看西方宗教下的爱情悲剧》{13}则对“教父们”的爱情追求、人性和神性的冲突进行了思索。论文《解读〈荆棘鸟〉中的玛丽·卡森——以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为视角》{14}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剖析了玛丽·卡森复杂的人格特点,探求她命运悲剧的根源。王艳飞的硕士学位论文《用荣格理论解读〈荆棘鸟〉中的人物》{15}从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出发,研究阿尼玛、阿尼姆斯对小说中人物的影响。关于考琳·麦卡洛作品中人性问题研究的相关成果主要借鉴荣格、弗洛伊德有关人的思想学说展开,阐释作品中人物性格形成的深层社会学原因,利于发掘作品的魅力,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考琳·麦卡洛的作品擅长以宏伟、真实的历史故事为背景,因此,当前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考琳·麦卡洛作品中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社会问题,主要涉及文化身份建构、生态等问题。石燕的硕士学位论文《论考琳·麦卡洛作品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建构》{16}以《呼唤》为例,从空间、形象、性别三个维度对小说进行了考查,探究了作家在文本中掩藏的文化意识及其对自身主体身份的建构。谢妤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小说〈呼唤〉中的澳大利亚身份建构》{17}则从作者对澳大利亚淘金热时期历史的浪漫重述入手,着重探讨迁徙、族裔文化在《呼唤》中的表现,考虑作者如何将移民的离散经历和不利地位的转换结合起来,表现他们努力获得新的历史、民族、文化身份等有利起点的曲折现实。论文《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荆棘鸟〉》{18}分析了考琳·麦卡洛作品中人性与自然之间的纠葛,发掘了其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即殖民话语的负面作用。   三、考琳·麦卡洛小说创作研究有待拓展的空间
  综观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关于考琳·麦卡洛及其创作的研究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考琳·麦卡洛对“孤独”而又“自我”的创作之旅坚守的时代意义;二、考琳·麦卡洛坚守自我的创作历程与读者市场的反差之间关系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作家创作和读者、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三、作为一名享誉世界的神经病理学家,考琳·麦卡洛作品中不断闪现疾病、死亡等话题,因此,对考琳·麦卡洛作品中的疾病、死亡母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也将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四、由于童年生活的不幸,考琳·麦卡洛的作品也有着浓重的家庭阴影,因此,可以进一步研究家庭、父母对子女人格养成的影响,此方面的研究也将具有较强的社会学价值;五、考琳·麦卡洛还是进行“禁爱”、“不伦之恋”书写的开放型作家,因此,对考琳·麦卡洛作品中不同类型爱情的研究,也将具有独创性和时代意义。六、考琳·麦卡洛的诸多作品都凸显了伦理这一主题,如《荆棘鸟》中玛丽·卡森、拉尔夫、梅吉三者之间的“不伦之恋”对当时宗教伦理的拷问,《恺撒大传·十月马》中错综复杂的情人关系对夫妻伦理的冲击,《呼唤》中李·康斯特万与伊丽莎白之间的恋情对当时社会伦理的挑战等,因此,从伦理学角度对考琳·麦卡洛的作品进行研究也将具有较大的社学会价值。
  {1} 她曾是威尔士王子医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悉尼皇家北岸医院神经生理学部名誉顾问、澳大利亚老年医学基金会资助人、纽约科学院成员、美国科学发展协会董事、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政治科学系国际项目中心监事会成员、麦夸里大学文学博士。
  {2}“Colleen McCullough can’t help being a millionaire,” Good Weekend. 1985年。
  {3} 包括《蒂姆》(1974)、《荆棘鸟》(1977)、《一个不雅的痴迷》(1981)、《第三个千年的纲领》(1985)、《麦基隆的淑女们》(1987)、《特洛伊之歌》(1998)、《摩根的旅程》(2000)、《呼唤》(2003)、《天使》(2004)、《on,off》(2006)、《班纳特小姐的自立》(2008)。
  {4} Morris Gwen:An Australian Ingredient In American Soap: The Thorn Birds by Colleen McCullough .Joruanl Popular Culture.1982.
  {5} 祝胜利:《女性意识的成长——〈荆棘鸟〉中妇女形象的女性主义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2009年。
  {6} 刘芳婧:《考琳·麦卡洛小说〈呼唤〉中的女性成长探析》,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2011年。
  {7} 崔筱溪:《女性成长之旅——考琳·麦卡洛〈荆棘鸟〉的女性主义解读》,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2010年。
  {8} 焦美丽:《勇于承受的荆棘之痛——成长小说视角下的〈荆棘鸟〉》,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2012年。
  {9} 崔秀华:《〈荆棘鸟〉的女性主义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2005年。
  {10} 王玉梅:《反抗命运的交响曲:论〈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南昌大学图书馆2007年。
  {11} 卢琼:《追求荆棘的女人——〈荆棘鸟〉中女性人物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2006年。
  {12} 张丹:《〈〈荆棘鸟〉中“神职人员”的神性与人性》,《山花》2013年第2期。
  {13} 陈秀敏:《“人性”与“神性”的抗争——从〈巴黎圣母院〉、〈红字〉、〈荆棘鸟〉看西方宗教下的爱情悲剧》,《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14} 汪柳花:《解读〈荆棘鸟〉中的玛丽·卡森——以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为视角》,《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15} 王艳飞:《用荣格理论解读〈荆棘鸟〉中的人物》,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2009年。
  {16} 石燕:《论考琳·麦卡洛作品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建构》,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2010年。
  {17} 谢妤:《论小说〈呼唤〉中的澳大利亚身份建构》,南京大学2009年。
  {18} 张燕:《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荆棘鸟〉》,《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作 者:徐 梅,博士,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职业教育。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怀古情结虽然在《徒然草》全文中所占的分量不多,但与兼好的无常观有着紧密的联系。《徒然草》流露怀古之思的章节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厌倦当代、读古书以及珍惜旧物三大类,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吉田兼好的身世、佛教无常观的影响和个人文学素养,笔者认为怀古情结既是兼好心中今昔对比的矛盾冲突的体现,又是给予兼好精神慰藉的良药。  关键词:吉田兼好 徒然草 怀古 无常观 佛教  《徒然草》作为日本中世随笔文学“双
期刊
摘 要:美国作家丹尼尔·华莱士所作《大鱼》运用想象、幻想、虚构等方式构建起奇幻华丽的“大鱼世界”。小说文本纪实与虚构交错,但其纪实并非生活真实,虚构也不是完全脱离现实形象的虚构,而是二者的结合。在传记的框架中,通过故事、笑话与现实生活片段来表现出艺术真实的特征。它以浪漫象征的方式呈现出假定的真实情节,展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生命体验与人文关怀。  关键词:《大鱼》 艺术真实 现实意义  《大鱼》是美国作
期刊
摘 要:2004年由侯咏执导的电影《茉莉花开》上映,该影片改编自苏童小说《妇女生活》,是一部典型的女性题材影片。影片通过讲述一家三代女性的爱情和命运,反映出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和80年代中国女性的爱情观、婚姻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由此折射出的女性意识。本文通过对影片中人物和故事的深入分析,来阐释不同时期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以及女性意识给中国女性爱情观、婚姻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所带来的
期刊
摘 要:西方传统艺术思想通常将“美”和“善”结合起来,从而忽略了“美”也会带来“恶”的因素。然而波德莱尔认为“美”是客观的,本身不具有“善与恶”,却具有相关“善与恶”的两重性。这种美学观在当时颇具独创性,对西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波德莱尔的两首诗《美》和《献给美的颂歌》来阐释其美学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波德莱尔 《恶之花》 美与善 美与恶  康德把人的心理能力分为知、情、意
期刊
摘 要:日本“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的处女作《我是猫》以其诙谐幽默的措辞和寓意深刻的内涵而备受文学评论家瞩目。本文着眼于作品中极不起眼的小人物,即主要人物家里雇用的女佣。通过对作品中呈现出的女佣的形象,分析其当时的社会职能及地位,且结合史实分析当时女佣普遍的社会背景。因作者在作品中刻画了女佣形象,并无意设定成严格的讽刺对象,故本文选取作品中出现的三位女佣,对了解当时女佣这一职业有一定的说服力。  关
期刊
摘 要:唐诗中,有一个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汉字——“绕”,它在诗歌的表现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绕”字既是诗歌柔情的表现,又是诗人复杂心境的反映,同时也是诗人坚忍不拔、勇于斗争的性格的写照,是“柔”“杂”与“韧”的统一。在唐诗中,诗人们不仅用“绕”字展现着柔美、繁杂,同时用一个又一个“绕”字,拼合成一颗又一颗明朗而又矛盾的心灵。  关键词:唐诗 绕 柔 杂 韧  据《全唐诗》,现存唐诗中有很多作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维特根斯坦不可说理论与文学创作、文学解读之间的互动出发,分析不可说理论对文学创作与解读的启示,阐释文学如何冲撞可说与不可说的界限,由言说可说之物达到不可说之物,说明不可说作为一种叙事手法,使读者参与组合意义链条,实现文本意义开放性阐发。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 不可说 文学  一、引言  “不可说”是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的观点。他开篇指出“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
期刊
摘 要:韵是诗歌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韵脚字的和谐,一直是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审美追求。诗歌的用韵,作为一种具有声韵美的形式,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内容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古今许多诗作中,韵脚字的发音特征都对诗歌情感表达起到了或多或少的配合作用。其中,李商隐的许多律诗就是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关键词:韵脚字 情感 义山 律诗  一、韵及韵脚字的表现功能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古以来,作为正统文
期刊
摘 要:长诗《人行天桥》首先是对以天桥为中心的现代城市景观的集中展示,诗人运用复杂的多声部调来展现空间景观,其中隐喻着现代城市的陌生感及碎片化。同时,诗歌在展示城市景观的过程中,伴随而生的是对遮蔽的乡村与错置的历史的叙写。《人行天桥》集中表达了当下人们巨大的心理隐症,为普遍人文关怀的建构设置了门槛。  关键词:城市景观 郑小琼 人行天桥  长诗《人行天桥》首先是对以天桥为中心的现代城市景观的集中展
期刊
摘 要:通过80后早期的创作,可以明显地看到青春的感伤特质,这种感伤特质一方面是青春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在教育体制的严格规训下所体现出的特色。  关键词:80后早期创作 教育体制 青春感伤  一、教育体制的规约 教育体制对在校学生的规约不仅表现在空间上的封闭、时间上的规定,还表现在对学生活动的严格控制以及奖罚二元体制的建立,体现出鲜明的功利性。学校管理的一系列“纪律”始终遵循着升学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