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职业技术学院“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学生、企业、学校等各方的欢迎,但同时存在“订单”保障机制尚未健全、可持续发展模式尚未健全、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人文素养有待提高等不足之处。应该积极争取政府有效支持和指导,健全学院“订单”机制,深化校企合作,以提高学院“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效性。
【关键词】“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实效性;不足;改进建议
一、学院“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实效性的调查分析
(一)“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各方的欢迎
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您对学校‘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看法如何?”这个问题时,72%的调查对象选择“满意”,19.5%的调查对象选擇“一般”,6.5%的调查对象选择“说不清楚”,2%的调查对象选择“不满意”。
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介绍,订单办学让学生受益,受企业欢迎。学院98%的2012届毕业生实现了就业,2013届毕业生已有80%进入企业订单班,并连续四年在新生进校前就组建大一新生 “千人就业订单”,学生从大一到大三都有就业双选机会。学院“千人就业刚出门,千人订单又进校”的订单浪潮足见“订单”培养模式受到各方的欢迎。
(二)“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对学院发展有积极影响
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您认为‘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对学校发展有何益处”这个问题时,81%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12%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解决学校实习、培训问题,节省学院经费开支;32%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了解社会和企业需求,加强学校课程开发,4%的调查对象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等方面阐述“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对学院发展的积极意义。
(三)“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对企业有积极作用
在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及“您认为‘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对企业发展有何益处”的问题时,67%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缩短企业员工培训时间,节省人力、财力;55%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吸收符合本企业要求的员工;34%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加深新进员工对本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4%的调查对象提出有利于企业有效解决特定岗位人才需求、提高企业知名度等个人观点。
二、学院“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不足之处
(一)“订单”保障机制尚未健全
目前,尽管政府部门及相关教育机构认可“订单”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但仍没有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使“订单”培养模式落到实处。例如:
政府、教育部门的宏观指导和政策较多,具体责任、义务保障性措施较少。据学院党委书记介绍:“我们学院人才发展规划都是根据国家和湖北省相关政策文件,并结合我们学院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但这些只能给我们宏观指导,具体到学院发展的每一方面特别是人才培养的保障性措施缺很难在这些文件中找到。”
相关法律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措施。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法》虽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在“订单”培养过程中仍存在大量法律空白。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在接受访问调查时提到:“我们在与企业进行‘订单’合作时,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因为我们找不到相关的法律条文规定我们双方是平等的地位,也没有法律明确规定我们各自的权力、义务、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法等等。
学院缺乏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保障、支持。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您认为‘订单’培养模式对学校发展有何益处”这个问题时,只有12%的被调查对象选择“可以更好地解决学校实习、培训问题,节省学校经费”。由此可见,实行“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能顺利解决学校物力、财力方面的问题。
(二)学校“订单”培养模式的可持续机制尚未健全
尽管学院“订单”培养模式目前受到学生、家长、企业、社会各方的热捧和支持,但学校“订单”培养的可持续机制还未健全,其中不乏多种问题和困难:
如何激发“订单”学生学习动力和热情的问题有待解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1%任课教师对学校“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持“一般”态度。问及原因,一位“订单”班教师说:“蛮多学生都对‘订单’有很大误解。他们认为只要进入‘订单’班,毕业后就一定能顺利就业,所以丝毫没有学习压力。个别学生上课迟到、早退,老师讲课时不认真听讲,玩手机、睡觉的现象很普遍。在我看来,‘订单’班的教学效果反而没有普通班的好,这样‘订单’也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了。”
对毕业“落单”学生的再就业保障机制尚未建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3%的“订单”毕业生对“订单”培养持“一般”态度,3% 的“订单”毕业生持“不满意”态度,28%的“订单”毕业生持“说不清楚”的态度。由此可见“订单”学生在毕业后并不像入校时对“订单”那样满意。经过访问调查得知,持“不满意”或“说不清楚”态度的毕业生中94%为“落单”学生。
(三)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尽管学院已和多家企业、行业建立广泛合作关系,但深度仍然不够,在校企合作的“订单”培养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大量矛盾:
两者培养目标尚不一致,高职院校注重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技能同时培养,而企业更关注短期经济效益而降低教育标准。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你认为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类型应该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时,87%的学校领导选择“技术型和学历型兼有”,94%的任课教师选择“技术型和学历型兼有”,却有99%的企业相关人员选择“符合‘订单’企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由此可见,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培养目标之间实际存在很大的差距。
企业接收“订单”学生时话语权过大,人才评估单方面化,致使企业将“落单”学生全权推给学校解决,而学校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学校招生就业处的一位领导在接受访问调查时无奈的说:“我们是按照当初和‘订单’企业约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进行培养的,但毕业时仍有个别学生‘落单’。他们(企业)来我们这里进行考核的要求很硬,我们也不好要求人家修改考核标准,不然我们以后的合作就很难继续了。” (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就学校而言,“订单”培养的指向十分明确,因此在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往往过分关注“订单”企业的需要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思想素质以及其它素质的提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成为没有思想、机械化的“熟练工”,单一化的知识结构使“订单”学生转岗困难,难以进行继续深造,从而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就学生本人而言,接受“订单”培养增加了将来就业的保障,一部分学生可能因为有了就业保障而失去学习的动力,不思进取,产生懒惰、厌学等情绪,从而阻碍知识的不断积累,难以满足“订单”企業的需求。
三、学院“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建议
(一)积极争取政府有效支持和指导
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过程中,学校要抓住主动权,避免成为弱势群体,就应该积极寻求政府及各相关教育部门的支持,争取来自第三方的校企合作监督、制约机制。在处理与合作企业的冲突和矛盾时,不能一味退让,要积极争取政府、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以保证“订单”培养的顺利进行。
(二)健全学院“订单”机制
健全“订单”班组建机制,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切实选择符合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学生进入“订单”班。首先学院应该做好前期发动和宣传工作,尽可能将“订单”企业的岗位要求、实力基础、发展前景、工资报酬、岗位福利等相关信息全面地告知学生,供学生进行理性选择。其次要严格按照“订单”选拨有关规定做好报名和初选工作。采用学号制或网上报名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起点;设置多个笔试考点进行随机分配并采用流水线改卷形式,尽可能杜绝初选近亲繁殖、拉关系的现象。最后,学院与订单企业一道进行面试选拔,可设置多个面试点同时进行,考生和考官随机分配,进行无记名面试等方法尽可能做到选拔的公平和公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选派教师到“订单”企业见习,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学者做兼职教师,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分管人事的副院长在接受访问调查时说:“我们现有的师资力量还是很薄弱。对于理论型教师我们要把他送出去,到企业进行实际锻炼,对于实践型教师,我们要让他坐下来,去认真做些课题,提高他的理论水平。我们也在努力聘请、吸收社会上的专家来我们学院做兼职教师,理论和实际、专职和兼职放到一起,都是可以组成‘双师’的嘛。”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终生学习理念,使“订单”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提升。学院应进一步完善“订单”人才培养目标,在满足“订单”企业实用型人才需要的基础之上,提高培养标准。在访问调查时一位任课教师说:“我有二个教学任务,最基本的是完成‘订单’班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最重要的是学生实训时做好现场指导工作。还有一个任务是开设专业选修课。我希望通过选修专业选修课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这样也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
(三)深化校企合作
与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时,要十分注意“广泛性”和“深入性”两个维度。
一方面要进行广泛调研与分析,力求与更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保证学院专业发展紧跟市场、行业。特别是针对“冷门”专业,学院应该积极主动寻求合作企业,以把握市场发展脉搏。还要主动加强与政府劳动部门、人才市场、人才培训中心的联系,以获得准确、及时的劳动力需求信息。
另一方面要注意与企业合作的深入性,积极争取企业参与市场调查、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制定目标、共同培养、提供支持、人才评估等各个环节,区分好各自权利和责任范围,促进双方可持续合作与发展。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您认为‘订单’企业应该在哪些方面给学校予以帮助?”这个问题时,94%的调查对象选择“提供资金”,69%的调查对象选择“提供实训、实习岗位”,55%的调查对象选择“提供学校专业课程设置要求”,60%的调查对象选择“提供职业技术人员”。由此可见,企业与学院的合作可以而且应该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 张建.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创品牌——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几点思考[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2] 赵中兴.“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谈[J].西北职教,2007(5).
[3] 杜玉华.从人力资源供求矛盾看“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多赢效应[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4] 孙天福.“订单教育”刍议[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5] 于君.“订单教育”的探索[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6] 孔锋,孟宪明,孟宪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06(4).
[7] 刘家芬.“订单式教育”探讨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7(3).
【关键词】“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实效性;不足;改进建议
一、学院“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实效性的调查分析
(一)“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各方的欢迎
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您对学校‘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看法如何?”这个问题时,72%的调查对象选择“满意”,19.5%的调查对象选擇“一般”,6.5%的调查对象选择“说不清楚”,2%的调查对象选择“不满意”。
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介绍,订单办学让学生受益,受企业欢迎。学院98%的2012届毕业生实现了就业,2013届毕业生已有80%进入企业订单班,并连续四年在新生进校前就组建大一新生 “千人就业订单”,学生从大一到大三都有就业双选机会。学院“千人就业刚出门,千人订单又进校”的订单浪潮足见“订单”培养模式受到各方的欢迎。
(二)“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对学院发展有积极影响
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您认为‘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对学校发展有何益处”这个问题时,81%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12%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解决学校实习、培训问题,节省学院经费开支;32%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了解社会和企业需求,加强学校课程开发,4%的调查对象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等方面阐述“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对学院发展的积极意义。
(三)“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对企业有积极作用
在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及“您认为‘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对企业发展有何益处”的问题时,67%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缩短企业员工培训时间,节省人力、财力;55%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吸收符合本企业要求的员工;34%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加深新进员工对本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4%的调查对象提出有利于企业有效解决特定岗位人才需求、提高企业知名度等个人观点。
二、学院“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不足之处
(一)“订单”保障机制尚未健全
目前,尽管政府部门及相关教育机构认可“订单”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但仍没有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使“订单”培养模式落到实处。例如:
政府、教育部门的宏观指导和政策较多,具体责任、义务保障性措施较少。据学院党委书记介绍:“我们学院人才发展规划都是根据国家和湖北省相关政策文件,并结合我们学院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但这些只能给我们宏观指导,具体到学院发展的每一方面特别是人才培养的保障性措施缺很难在这些文件中找到。”
相关法律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措施。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法》虽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在“订单”培养过程中仍存在大量法律空白。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在接受访问调查时提到:“我们在与企业进行‘订单’合作时,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因为我们找不到相关的法律条文规定我们双方是平等的地位,也没有法律明确规定我们各自的权力、义务、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法等等。
学院缺乏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保障、支持。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您认为‘订单’培养模式对学校发展有何益处”这个问题时,只有12%的被调查对象选择“可以更好地解决学校实习、培训问题,节省学校经费”。由此可见,实行“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能顺利解决学校物力、财力方面的问题。
(二)学校“订单”培养模式的可持续机制尚未健全
尽管学院“订单”培养模式目前受到学生、家长、企业、社会各方的热捧和支持,但学校“订单”培养的可持续机制还未健全,其中不乏多种问题和困难:
如何激发“订单”学生学习动力和热情的问题有待解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1%任课教师对学校“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持“一般”态度。问及原因,一位“订单”班教师说:“蛮多学生都对‘订单’有很大误解。他们认为只要进入‘订单’班,毕业后就一定能顺利就业,所以丝毫没有学习压力。个别学生上课迟到、早退,老师讲课时不认真听讲,玩手机、睡觉的现象很普遍。在我看来,‘订单’班的教学效果反而没有普通班的好,这样‘订单’也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了。”
对毕业“落单”学生的再就业保障机制尚未建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3%的“订单”毕业生对“订单”培养持“一般”态度,3% 的“订单”毕业生持“不满意”态度,28%的“订单”毕业生持“说不清楚”的态度。由此可见“订单”学生在毕业后并不像入校时对“订单”那样满意。经过访问调查得知,持“不满意”或“说不清楚”态度的毕业生中94%为“落单”学生。
(三)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尽管学院已和多家企业、行业建立广泛合作关系,但深度仍然不够,在校企合作的“订单”培养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大量矛盾:
两者培养目标尚不一致,高职院校注重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技能同时培养,而企业更关注短期经济效益而降低教育标准。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你认为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类型应该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时,87%的学校领导选择“技术型和学历型兼有”,94%的任课教师选择“技术型和学历型兼有”,却有99%的企业相关人员选择“符合‘订单’企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由此可见,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培养目标之间实际存在很大的差距。
企业接收“订单”学生时话语权过大,人才评估单方面化,致使企业将“落单”学生全权推给学校解决,而学校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学校招生就业处的一位领导在接受访问调查时无奈的说:“我们是按照当初和‘订单’企业约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进行培养的,但毕业时仍有个别学生‘落单’。他们(企业)来我们这里进行考核的要求很硬,我们也不好要求人家修改考核标准,不然我们以后的合作就很难继续了。” (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就学校而言,“订单”培养的指向十分明确,因此在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往往过分关注“订单”企业的需要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思想素质以及其它素质的提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成为没有思想、机械化的“熟练工”,单一化的知识结构使“订单”学生转岗困难,难以进行继续深造,从而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就学生本人而言,接受“订单”培养增加了将来就业的保障,一部分学生可能因为有了就业保障而失去学习的动力,不思进取,产生懒惰、厌学等情绪,从而阻碍知识的不断积累,难以满足“订单”企業的需求。
三、学院“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建议
(一)积极争取政府有效支持和指导
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过程中,学校要抓住主动权,避免成为弱势群体,就应该积极寻求政府及各相关教育部门的支持,争取来自第三方的校企合作监督、制约机制。在处理与合作企业的冲突和矛盾时,不能一味退让,要积极争取政府、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以保证“订单”培养的顺利进行。
(二)健全学院“订单”机制
健全“订单”班组建机制,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切实选择符合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学生进入“订单”班。首先学院应该做好前期发动和宣传工作,尽可能将“订单”企业的岗位要求、实力基础、发展前景、工资报酬、岗位福利等相关信息全面地告知学生,供学生进行理性选择。其次要严格按照“订单”选拨有关规定做好报名和初选工作。采用学号制或网上报名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起点;设置多个笔试考点进行随机分配并采用流水线改卷形式,尽可能杜绝初选近亲繁殖、拉关系的现象。最后,学院与订单企业一道进行面试选拔,可设置多个面试点同时进行,考生和考官随机分配,进行无记名面试等方法尽可能做到选拔的公平和公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选派教师到“订单”企业见习,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学者做兼职教师,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分管人事的副院长在接受访问调查时说:“我们现有的师资力量还是很薄弱。对于理论型教师我们要把他送出去,到企业进行实际锻炼,对于实践型教师,我们要让他坐下来,去认真做些课题,提高他的理论水平。我们也在努力聘请、吸收社会上的专家来我们学院做兼职教师,理论和实际、专职和兼职放到一起,都是可以组成‘双师’的嘛。”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终生学习理念,使“订单”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提升。学院应进一步完善“订单”人才培养目标,在满足“订单”企业实用型人才需要的基础之上,提高培养标准。在访问调查时一位任课教师说:“我有二个教学任务,最基本的是完成‘订单’班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最重要的是学生实训时做好现场指导工作。还有一个任务是开设专业选修课。我希望通过选修专业选修课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这样也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
(三)深化校企合作
与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时,要十分注意“广泛性”和“深入性”两个维度。
一方面要进行广泛调研与分析,力求与更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保证学院专业发展紧跟市场、行业。特别是针对“冷门”专业,学院应该积极主动寻求合作企业,以把握市场发展脉搏。还要主动加强与政府劳动部门、人才市场、人才培训中心的联系,以获得准确、及时的劳动力需求信息。
另一方面要注意与企业合作的深入性,积极争取企业参与市场调查、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制定目标、共同培养、提供支持、人才评估等各个环节,区分好各自权利和责任范围,促进双方可持续合作与发展。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您认为‘订单’企业应该在哪些方面给学校予以帮助?”这个问题时,94%的调查对象选择“提供资金”,69%的调查对象选择“提供实训、实习岗位”,55%的调查对象选择“提供学校专业课程设置要求”,60%的调查对象选择“提供职业技术人员”。由此可见,企业与学院的合作可以而且应该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 张建.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创品牌——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几点思考[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2] 赵中兴.“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谈[J].西北职教,2007(5).
[3] 杜玉华.从人力资源供求矛盾看“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多赢效应[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4] 孙天福.“订单教育”刍议[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5] 于君.“订单教育”的探索[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6] 孔锋,孟宪明,孟宪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06(4).
[7] 刘家芬.“订单式教育”探讨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