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足山行记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0206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随着一句普通亲切的白族邀请语,我再次踏上了去宾川鸡足山的路。
  阿达香音,是鸡足山麓沙址古村一个客栈的名字,要是译成汉语,就是主人家挥着手在门口对客人的亲切招呼:到这儿闲来!对我这个土生土长的白族人来说,听到这样的招呼就好似回到了家乡,看到了亲人。千年古树、古井,青瓦白墙的房屋,象征吉祥美好的墙体彩绘,木雕装饰的门窗,绽放的虎头兰,种满花草的院子……有了熟悉的白族建筑风格,隔着山隔着水,隔着近两百公里路程,我也没有陌生感。
  沙址村是鸡足山麓的千年白族古村。《徐霞客游记》中记:“溪北鸡足山麓,有村颇盛,北倚于山,是为沙址村,此鸡足山之南麓也。”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和十二年(1639年),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两次到此考察,在游记中记下了白石崖、沙址村、洗心桥和盒子孔:“一亭桥跨溪上,其大倍于下流沙址者,有路自北来,越桥南,即循南山东向,出白石崖前,乃登山官道。始知沙址小桥乃捷径,而此桥即洗心桥也。盒子孔即在桥南石崖下。其石横卧二三丈,水由其下北向溢出,穴横长如其石,而高不及三尺,水之从中溢者甚清。”两次到鸡足山,两次到沙址村,我也两次路过了洗心桥。洗心桥为古式楼阁风雨桥,据资料记载民国初期洗心桥是木板铺垫的吊桥,两头是风雨沧桑的楼阁,后被毁。这一次我看到的洗心桥历经多次修复,集亭阁、长廊、桥为一体,整座桥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宏伟壮丽又能遮风避雨。这时适逢山麓桃花盛开,桥上还进行着一场与桃花有关的盛大歌舞表演。
  歌舞都与桃花有关,以首届桃花节的名义进行,表演也是别出心裁,除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还有《桃花谣》《凉凉》及《三十五里桃花开》,古装、古琴和曼妙逼真的演绎让我们享受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大餐,若不是舞台上方的“洗心桥”三个字一直提醒我们是在鸡足山镇,还真有些身居遥远仙境的感觉。
  三十五里桃花开,只是鸡足山桃花的一个缩影。在我们进出鸡足山的路上,到处见到盛开的桃花。数千亩桃花,以成片成林的格局,开在炊烟袅袅的房前屋后,开在杨梅园边,开在油菜花旁,开在核桃树下,开在田间地头,开在山坡野地,开在我们的视线中,也开在我们的视线之外,把鸡足山镇开成了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那桃花每朵五瓣,粉红色的花瓣和花蕊,外形和我们平时房前屋后所见的桃花没多大差别,结果和成熟的时间却大不一样。它们不像我们房前屋后的五月桃、七月桃油桃、酸桃一样夏末秋初就逐渐成熟,而是慢慢地沐浴着阳光雨露,一点也不着急,等到宾川有名的葡萄、石榴、橘子等水果都成熟上市了,汲取够了天地精华的它们才以冬桃的名义成熟。从春到冬,那九个多月的阳光雨露,把它们从一朵朵令人看到就身心愉悦的粉色小花变成了一个个白里透红的桃子,那甘甜清脆的味道,很快就变成了真金白银。钱袋子鼓起了,鸡足山老百姓过日子就踏实了。
  洗心桥往里数十米有高大的灰白色花岗石雕塑“甘露净瓶”,让人一看就联想到电视剧《西游记》中观音菩萨手持宝瓶洒甘露的情景。清晨的阳光洒下来,给村庄田野披上一层橘黄色的薄衫,更显这片土地的清净吉祥。鸡足山镇中心广场前的“佛文化墙”与洗心桥、甘露净瓶对称形成一条直线,远远地看着,远处山顶是金顶寺楞严塔,眼前人们来来往往,和谐而美好。
  名为洗心桥,是有传说的。相传有八個强盗到了宾川后谋财害命无恶不作,后来受到了鸡足山金华长老的感化,决心改邪归正到鸡足山出家,上山过桥时长老叫他们停下来把各自的心洗净,那些呈黑、黄、灰、紫、青等颜色的不正之心经长老施展法术洗去不正之色后全部变成红色,八个强盗也全部上鸡足山当了和尚,桥也就由此称作“洗心桥”。
  在洗心桥前,我又一次陷入了沉思。故事教化的是人性,人却很需要不断自我洗心。境由心造,洗去浮躁,洗去内心的各种色彩,方能身心清净,自在为人。
  2
  一树梨花开在祝圣寺的院子里,微风吹过,有一些花瓣飘落下来,像是阳光中飘飞的雪片,极具禅意。这鸡足山十方丛林首刹,我初次来是2007年盛夏,此前对鸡足山的认识是听得熟悉的山名,其余完全陌生。那时还没有高速公路,下关至宾川县城的路况还有些坑洼不平。宾川县城没下雨,很是闷热,但到了鸡足山景区却是雨雾迷漫,我在云雾缭绕中竭力搜索“前伸三爪,后支一距”的三峰一岭鸡足特征,远看近看,不断瞻仰,那鸡足的形状才有点明晰。
  那次车行至祝圣寺便不能前行,除了参拜各个殿宇,我们还参观了寺内的放生池,从放生池八角亭正面墙壁上的《鸡足山全景图》中浏览鸡足山寺庵和周围民居环境的全貌,才了解鸡足山面积之广、寺庵之多。寺门上富于禅意和哲理的楹联“退后一步想,能有几回来”至今难忘。当时想着鸡足山离我们居住地不算很远,想来便可以来,也在各个时间段计划过多次,此时再来却已是时隔十多年了。
  我还在回想着上次来的回忆,却被一声邀约拉回到现实。“想看玉龙瀑布的跟我来!”同行的作家老师发出了邀约,同行的女作家大多穿着高跟鞋,我看她们都没有跟来的意思便跟着一行人走上了去看玉龙瀑布的霞客古道。之所以称为古道,是因为路都是石板铺的,静清雅洁、曲径通幽。古道边有长着茂密的竹林,竹子一蓬蓬四处散开生长,是可以做筷子的香竹。途中看到路边干沟里一蓬枯干了的荆棘树枝,旁边有人走过的逼仄山道,家在沙址村的宾川作家杨老师说那就是过去不通车时他们上鸡足山的小道。那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条古道。每年春节前后一个月是鸡足山历史悠久、集佛教礼仪与民俗风情于一体的朝山节,此时,信众都从四面八方赶来朝山,大道小道上人员络绎不绝。那壮观而热闹的景象徐霞客曾有生动的描述:“朝山之夜,乌底火光,远近纷拏,皆朝山者,彻夜不绝,与遥池月下,又一观矣。”想必很多信众游人也是通过这些小道上下山的。
  从霞客古道走,不远就到牟尼庵,庵接近玉龙瀑布,是去玉龙瀑布和上山朝拜所经之地,徐霞客游鸡足山时曾两次经过观赏玉龙瀑布。
  牟尼庵的前身是茶房,据地方史料载,明代嘉靖年间,有位僧人看见许多上山朝拜和前来观瀑者都走得口干舌燥,便在玉龙瀑布的小山脊上修建茅庵向人施舍茶水,因此就有了“茶房”之名。后来茶房遭遇火灾,民间又有传说此地是释迦牟尼佛曾经念佛修行的净地便改建为牟尼庵。据说杨升庵、李元阳等云南古代知名学者曾都在牟尼庵客居过,嘉靖年间杨慎游山住庵中编写《鸡足山志》,不幸庵失火文稿被焚,只得怅然离去。   牟尼庵的大雄宝殿前有一棵高18米的柏树叫牟尼柏,与我们常见的主干笔直柏树不同,这棵柏树在根茎一米处分三枝迎天而长,春日,每一枝上树叶都翠绿茂密,但各枝上树叶形状各异,分别为针叶、圆叶和扁叶,实为奇树。大雄宝殿前另一边的白色牡丹开得正好,每片洁白如玉的花瓣中间有一抹淡淡的紫色染印。紫芯黄蕊,清新雅洁。那种色泽我是头一次见,便拍了图存放手机,闲暇时翻出来看看,每次都有美好愉悦之感。
  牟尼柏与牡丹之间挂有牌子,上有敬香规范,提示众人朝山敬香以三只为敬,多者为烧香,对佛不敬。这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近些年,我去老家寺庙经常见到人们大把大把地烧香,春节人多时候,寺庙里又是鞭炮又是香雾,常常呛得人眼泪直流,我认为此举危害健康并不合理,建议家人明年起不放鞭炮和过多烧香,但遭到他们的不解。多年来,我一直认为危害自身或他人安康的方式都应该改进,便在自身言行中不断实践,从牟尼庵出来,我得到了一种坚持的力量。
  3
  玉龙瀑布又名大龙湫,悬挂于落差60余米的解脱坡,源自朱峰天柱峰海拔3100米处的龙王泉,为鸡足山著名八景之一:“飞瀑穿云”。我们所处的观瀑亭上有联“千树寒松欺白日,一条飞瀑界青山”。经咨询得知其名源于瀑为玉龙雪山王小女所化的民间传说:鸡足山的饮光佛迦叶尊者邀请丽江的玉龙雪山王来共习佛法。玉龙雪山王愉快接受邀请后便带上他的小龙女一起来到了鸡足山。不想小龙女到鸡足山后,很快就被山中的绝妙风景迷住了,以致于不想随父回玉龙雪山。玉龙雪山王只好将女儿托付给迦叶尊者照看。从此,不归家的小龙女在鸡足山中潜心修行,天长日久后,真身修成了罗汉果位,龙身则幻化成一个大瀑布挂在她喜欢的悬崖上,用龙体调节着四季水流,护佑着山下的百姓,使他们世世代代安居乐业。于是,感动至极的迦叶尊者就取了一个“玉龙瀑布”的名字。
  此时为阳春三月,从鸡足山天柱峰下密林中汇聚而来的溪水较为瘦弱,水势很小,远远望去,只有一线白练在崖壁上垂流。那岩崖壁经飞瀑常年冲涮,已经凹进去一道黝黑的长沟,深涧底部巨石也有被滴水打出的圆形石臼一般的水池,把镜头拉近,水池像圆形石缸,池水清澈见底。这是玉龙瀑布的另一种景观,瀑布终年不断,四节风景各异,也只有水小时才能见到,要是到夏秋雨多水丰,瀑布将如玉龙凌渊而下,飞花溅玉,气势磅礴壮观。
  观瀑亭转身,我们继续上行。原来是有十多个人一起跟着走的,走着走着,大家就不知不觉走散了。只剩下我与其余4位男作家老师跟着杨老师去碧云禅寺和虚云禅寺拜访惟圣、惟升两位大和尚。
  4
  碧云禅寺大石牌坊就在半山腰的大道边,四个大石方柱子的中间两柱刻有联“白云或再有飞来栖山门老等,碧水忽萌生暖意绽笑脸相迎”。进坊有清溪相伴,古木的茂盛枝叶也为我们遮挡了部分阳光,我们听着鸟鸣,顺着小溪,边聊边走,悠行不远即到寺门。看门前牌上介绍得知,碧云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6年)由僧人幻空创建,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僧人有悟、有光予以重修,“文革”时被毁,2006年由僧惟圣大和尚组织恢复重建。
  同行的杨老师是地方文化学者,跟碧云禅寺的住持惟圣大和尚熟悉,我们便得以在碧云禅寺的清龢苑与惟圣大和尚喝茶聊天。除了碧云禅寺,惟圣大和尚还担任着鸡足山金顶寺住持。原籍广西柳州市的他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过师范教育等工作,辞职后远道来鸡足山出家为僧,在兼顾建设、管理寺院、自己修学等同时,还发表有佛学研究论文、诗歌、散文等,他说2015年写了一首诗后便没有再写。看着依次摆放着的梅兰竹菊茶罐和茶杯里红润透明的茶,我们都没有问他哪首诗,也没有问为什么不再写。
  风和、茶香,阳光柔暖。离开的时候我们和惟圣大和尚合了影,拍摄者只按了两次快门,没对上焦,照片里的我們和身后的“清龢苑”三个字都略显朦胧,倒也合了禅味。回来查了字典。龢,调也。平和,调和。
  虚云禅寺离碧云禅寺不远,出虚云寺过云润石桥不远便到,途中林木茂盛,有根茎较手臂粗的藤蔓植物缠绕于大树上,有橙色小果结在藤蔓植物上。进门的时候,看到一群游客在寺内古梅下休憩,古梅上有挂牌,告诉来人为明皇姑来寺出家时手植,清光绪年间虚云老和尚在寺传戒,古梅有一年二度开花之瑞。挂牌上还有虚云老和尚的题诗:
  天道循环岂数哉,一阳初复透三才。梅花早布人间信,葭管时飞琴上灰。按候应知阴已往,占云可决泰将来。这般默露天心处,独有禅翁预解怀。
  寺前牌上介绍虚云禅寺原名大觉寺,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文革”时被毁,1998年由僧惟升大和尚组织重建,并更名为“虚云禅寺”,寺内有虚云老和尚纪念馆,殿堂匾联均出自当代高僧大德手笔,佛教文化内涵深厚。茶室挂满了字画,因为有别的客人在座,我只细看了正面的一堂,中间联字为:鸡峰苍苍金水泱泱;法乳之恩山高水长。边联分别是:惟敬惟精恪勤在朝夕;昇修昇行怀德遇古今。时间不多,大家只是匆匆交谈几句,也没有过多参观,吃了茶,匆匆一会儿便回祝圣寺了。
  在祝圣寺看到静龙手里捧有一本惟升大和尚所著的《虚云老和尚的足迹》在看,问他从哪里结缘而得,说是从麦田手里“掳”来,原来一衲一杖一笠一钟行遍天下、一生罹难而又长寿的虚云大师令麦田他们非常敬佩,于昨天就计划去虚云寺祭拜了。看作者简介惟升大和尚生于广东,阅经参禅之余,致力于虚云老和尚思想和云南佛教的研究,留心于虚云老和尚法宝、鸡足山文史的搜寻与研读,著有《禅话人生》等。
  下山之前杨老师还带我们到佛塔寺旁观赏鸡足山镇格局,这又刷新了我对这片土地的认识。我们在其中穿行时,看到的是宽敞整洁的街道、盛放的春花和广场。站在高处俯瞰,新镇为法轮常转的建筑群,正圆形以道路划分为中心广场、一环、二环、三环四个部分,三环以外根据地形向东西两翼延伸,有着明显的佛教文化特色,呈现着镇子位于鸡足山麓的特殊性,给予视觉的享受,神秘而又美好。
  佛塔寺原名尊胜塔院, 寺内无影塔为白色藏式圆形佛塔,塔身立于塔基中央,四面有石雕佛像,我们到塔底是下午四点钟,整座塔通体洁白,在阳光下很是耀眼。从塔边远望,便见到鸡足山顶上的楞严塔,两塔遥相呼应,自成一景。鸡足山著名的八景之一“塔院秋月”便源自于此。   史料记载佛塔寺,却是明崇祯年间(约1638年)丽江土知府木靖与寺僧道源、道真在鸡足山创建,曾经香火鼎盛,为鸡足山最著名和最重要的寺庙之一,后有不同程度的毁坏和修葺,80年代以后由台湾道兴师太倡议恢复寺内建筑。我们看到的佛塔寺是新建的,有轩昂大方的殿宇、小沙尼石雕、四大天王石雕,还有石刻弘扬中华孝道的二十四孝图等等。塔旁殿宇中还有各种经书与信众结缘,我们一行人就有好几个带了《三字经》回家。
  5
  空心树是我们刚上山就去看的。一下车,我们就置身于祝圣寺周边的参天大树中,那些古树木高大粗壮,枝繁叶茂,为我们挡去了下午炎热的阳光,我们沿着林荫下的石阶下行没多远,就看到了那棵高大的空心古树和古树旁边的各种绸花。
  空心树为元代遗留下的古木,已经历经了约700年的风雨,被称为鸡足山樹中之王,没进树身,五颜六色的“花”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树的神秘色彩。空“心”里的佛龛供奉有阿弥陀佛像,有僧人的各种布袋,还能容多人进去打坐,俨然一间人居房屋。
  在一块介绍牌上,有关于古树的概况:空心树,又名静禅古树,高山栲栎树,高18米,外直径约3.5米,基径斜面直径4.5米,树洞高3.5米,中空内径2.7米。“心”空如此,古树上枝叶却青翠碧绿,实在神奇。据山志载,明万历年间,广西高僧如正于此苦修40年,得道后驯服巨蟒皈依佛门。传说,空心树上曾有一条巨蟒,得道成精,时常变化成美艳妇女迷惑过往客人,以吸食男子的气血滋补身体。寺庙里的僧人与巨蟒搏斗,广西和尚如正来鸡足山听悉檀寺中老僧讲起这事,便用禅功和降魔咒语收伏巨蟒。剑川的清代著名文人赵藩为悉檀寺写楹联时,就因这个传说写了下联“神龙夜半来归钵”。
  除了空心树,  鸡足山还有树龄三四百年的冲天柏、明代古梅、清代柳杉、罗汉松、五裂槭、滇合欢、白玉兰等等古树名木。这些古树名木或生长在各个寺院,或茂盛于丛林之中,和名山共度时光,无声地记录山中岁月,早已成为名山的历史文化名片,给名山增添无限魅力,也给游人无限遐想。我喜欢一些事物带着神秘色彩。在我所涉足过的山村野地中,就有不少古树名木毁于刀斧之中,而我家乡的一些古树,就是因为一些带着因果报应事例的传说保留至今。正是这些神秘色彩,保护了这些古老的事物,让我们得以在数百年后,还能观赏它们的伟岸雄姿,品味其中深刻涵义。
  6
  此次没有上金顶,我们也和别的游人一样骑马而上。马行走的小道在原始森林中,遮天蔽日,虽然下着小雨,但偶尔才有雨点滴落在身上,冰凉很是舒服。在云雾缭绕的原始森林中骑训练有素的马穿行,如入仙境,神清气爽,身心都得到沐浴。静静享受着自然的馈赠,听着孩子的欢声笑语,感觉别有情韵。下马后至金顶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我们便坐缆车上山顶。下了缆车步行一段石阶,才到山顶。因为满山云雾,并没有感受到山的险。由于山顶3240米的海拔和山下不到2000米的海拔差异很大,虽是夏天,山上的工作人员都穿着防寒保暖的羽绒服,我们的短袖薄衫自然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海拔高低的气温差异性。
  鸡足山有四大奇观八大美景,全山寺庵众多,有奇山、险峰、岩壁、幽洞、溪泉无数,自然美景数不胜数。我们参拜了高耸入云的楞严塔,金碧辉煌的金殿,以及罗汉殿等。虽然登顶远眺,但不能东观日出,也没有西望到苍山洱海、南赏到祥云和北眺至丽江玉龙雪山。有登天的感觉,欣赏了一山的云山雾海,下山的时候步行下了坐缆车的路程,由于都是连贯的石阶,和孩子们一样腿直打颤,但也沿途观赏了一些奇观,很是开心。
  我对鸡足山有很虔诚的朝拜之心,虽然知道没有几回能来,但心中一直有徒步至鸡足山金顶,看美景奇观、体验各文人墨客热爱大好河山情怀的愿望。十多年来,鸡足山交通等基础设施等都有了大改善,生态较早之前恢复保护得更好,恢复建设寺庵也多了很多。宾川的文友安建雄告诉我鸡足山永远都不会让你一览无余。那么,就待来日方长,在一次次机缘中,慢慢品味鸡足山的神奇魅力吧。
其他文献
草木无言,草木有灵,草木人心皆有情。   ——题记  1  离乡进城生活后,偶尔碰到皮破血流时,我就会本能地首先想到苦艾,而女儿则与我不同,她首先想到的是酒精棉球和创可贴。而事实是,对于止血良药,即便苦艾再好,情感上再容易接受,我也无法再轻易地得到它了。这是从我离开家乡的那天起就注定了的。  在曾经我成长的乡间,几乎人人都知道苦艾是最好的止血良药。但苦艾并不因此而在乡村
期刊
林小荞  那年,我十二岁。我被白水乡中学录取了,成了一名真正的中学生。与我一起考进白水乡中学的,是村子里与我最要好的朋友田小米。  十二岁前,我和田小米几乎是形影不离。我们一起去村小學上课,一起到田野里给兔子找草。一起到村子后山的果园里偷梨、偷枣、偷桃子。  每次和田小米分享战利品的时候,看着她一脸甜蜜地品尝偷来的梨、枣、桃子,或者是地里栽种的红薯、胡萝卜,我的内心是悲凉的。  田小米有一双猫咪般
期刊
一rn徐教授也可以不管,但是陈铁的笑声太大,同学们一次次往后看,看后并没有把目光打散,而是把聚蓄起来的目光打在徐教授的脸上,徐教授正在用教鞭指着黑板上的生字,但是徐教授
期刊
空讲河  从对岸走来的风景  带着春天的念想  和花朵泛滥而过的喧嚣  漫过阡陌  让孩子们和黄鹂一起张望  空讲河畔  天籁的交响乐  正掀动农事的波澜  走在岸边  父亲的目光  兼容了孩子们琅琅书声  波纹般漾开去  童年可以浇灌的婆娑  那上岸的云朵  归来的雁阵  以及从树梢上  荡漾的风……  走出镜头  让童年和白云一起  倾听  河水淙淙中  布谷的吟唱  浪涛里回荡的春声  溅落
期刊
乡村最美的季节里,最盼望的就是快点到周末好回家。每次回乡下的婆家,我都喜欢闲坐在院子里的果树下,视线或落在那些砖木结构的老宅子上,一代代的身影和逝去的片断在眼前和脑海里交叠;或是看着房头上趴着的云,放空一切;间或关心一下家禽。更多的时候则是在院子里小块小块的菜地边打转地欣赏。小葱、芫荽、青白小菜四季常种,农家肥滋养着的叶片油绿而肥厚,茁壮肆意地享受着和风、阳光、雨露,蔬菜们张扬的气息引来一些白的黄
期刊
房子漏了  今年  雨水多  清明前就下了好几场  母亲告诉我  父亲的房子漏了  当晚  難入睡  感到一夜都是雨  恍惚中  我在补漏雨的洞  父亲给我打伞  浑身湿透  瑟瑟发抖  第二天  看见父亲的遗像上  有几滴水珠  咸咸的  一切安好  父亲一生  打过我一次  重病中告诉我  他很后悔  前两年  在“白加黑”中生活  清明也没能来看你  真希望你能起来  再揍我一顿  像上次一
期刊
本试验以4年生“春雪”为研究材料,主要对鄂南一部分桃园不明原因的枯枝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行探讨,取材地点选定于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横沟镇(香峰园)内。桃树发病始于每年雨季
七 月  七月,黑色  比黑更浓厚的黑  盘踞在千年未融化的冰山上  一眶无地泼洒的眼泪  在暗中无声无息  所有卑微的,弱小的  沉默的,颤抖的  被遮蔽,被残暴的  不要害怕,不要哭  天空是一只巨眼  盯着罪恶也盯着良善  大地是一只陶罐  盛着死亡也盛着发光的种子  陶 罐  壁橱上,一只土陶罐,多年来  它装下四壁的寂静,一屋子的空  装下窗边草木的枯荣,轮回的悲苦  覆满时光的灰尘依旧
期刊
以礼河流过,把浑然一体的高原劈成两半。两岸的群山伴着流水,奔涌向未知的远方。从低处往高处看,一座山叠着另一座山,在云雾中耸立。苍凉的群山挂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一些稀稀疏疏的石板房躺在群山的褶皱里,低矮而破败。一个人终其一生也难于抚平大地纵横的沟壑,一个人终其一生也难以串起支离破碎的生活。  受河流切割的影响,两岸峭壁林立、怪石嶙峋,像经历过斧劈刀削。突兀的山峰和惊险的峡谷,在时空里亘古静默。距离河流
期刊
徒步行走,以脚丈量,对于古人来说,不仅是一门必修课,还是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更是许多诗文真切而弥足动人的重要起点。“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的趣味,乘坐飞机或动车入蜀便绝难感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也需切实经行方能获致。在交通发达,出行便捷,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人们早已经没有了行走的耐心和兴趣,青年作家北雁却能徒步环洱海一周,并写成洋洋洒洒二十多万字的《环湖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