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考察及其经验

来源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xu36966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08)04-0004-04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在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回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30年的光辉历程,从理论和实践上给予科学的总结,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转折,也是全面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民主政治制度的恢复。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文革”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才逐步恢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几次修改选举法,在县、乡两级实现了由选民直接选举人民代表;规定除政党、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外,选民或代表也可以联名提出代表候选人,并实行差额选举制;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省级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坚持按期召开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人民代表管理国家大事的权力;改进人民代表的视察办法,加强了对政府工作、法院工作和检察院工作的监督;扩大了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党务委员会在制定修改、解释法律等方面的职权,并设立各种专门委员会负责审议和拟定有关议案。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中共十二大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和“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连在一起,作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方针。同年颁布的新宪法用国家大法的形式,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给予肯定。三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982年宪法规定了在城乡设立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实行群众自治。1986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规定了我国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各项民主管理制度。随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相继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等项法律,对实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与此同时,地方人大也制定和颁布了许多发展基层民主政治的地方性法规,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法制的重建。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开始了由政策指导向法律规范的转化。1979年6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制定并通过了《刑法》、《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重要法律。随后,各地先后恢复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撤消的人民检察院,从而恢复了公、检、法分工、配合、制约的执法体系。1979年9月,五届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决定恢复1969年被撤消的国家司法部,由其主管全国司法行政工作。1980年1月,成立了中央政法委员会,加强对政法工作的领导。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它表明我国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具有权威性的、为各族人民所认同的、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重要意义的宪法诞生。在《宪法》的指导下,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使国家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作了《党和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由此,开始了初步改革和调整,如废除人民公社制建立乡镇体制,建立过渡性质的中央顾问委员会以废除领导职务的终身制,重新设立了中央书记处,取消中央主席职务改设总书记职务,恢复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实行党政分开的尝试,等等。十二大之后特别是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也逐步显现。1986年9月,中共中央成立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开始了总体方案的酝酿和设计。1987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七中全会原则同意了《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决定将这一设想的基本内容写入十三大报告中。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总结以往改革的经验教训基础上,规划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把政治体制改革作为独立而紧迫的任务提到了议事日程,并提出重点是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特别是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以十三大召开为标志,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步入了有目标、有步骤的全面配套改革阶段。这一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涉及到许多方面、许多领域,主要在党政分开、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干部人事制度等方面作了有力度的调整和改革。但改革的核心,还是直指我国政治体制的“总病根”,即权力过分集中,特别是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问题。
  
  二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党执政面临新挑战的背景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一,加强政治制度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1989年12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就重大问题与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的制度。1993年3月,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县级人大代表任期由每届3年修改为5年,并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作为国家意志确定下来。9月,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检查监督的若干规定》,使人大的监督职能更富有实效。1995年2月,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以及《关于修改<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决定》,进一步完善了选举制度。同年,党中央转发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就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步骤等作了具体规定。1997年,十五大把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同表达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大基本制度。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将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修改为“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第二,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从1994年12月到2002年10月,中央先后举办了12次法制讲座,充分表明了中共中央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强决心。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一条基本方针,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并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任务。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至此,“依法治国”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治国方略的思想在我国得以确立。十三年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125件法律,对56件法律进行了修改。到十六大召开前,我国已有现行法律200多件;国务院制定通过的行政法规600多件;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8000多件,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
  第三,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积极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1990年,中央陆续颁布《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关于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的意见》、《实行党和国家机关领导干部交流制度的决定》。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关于进行党的领导制度改革,完善党规党法,决策民主化,逐步完善民主科学决策制度,切实保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民主权利,要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实现党内生活民主化制度化等问题。1995年和1996年,党中央分别制定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2002年7月中央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十六大明确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并从制度安排的高度勾画了党内民主的发展蓝图,从而吹响了新世纪党内民主在制度化和法制化基础上全面发展的号角。
  第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一是在农村和城市进一步实行基层群众自治。1998年4月,中办、国办联合发出《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10月,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号召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1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将“四个民主”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1989年12月,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指出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2000年12月,中办、国办联合发出通知,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要求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二是在企业推进厂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1998年,中央决定由中央纪委、国家经贸委、全国总工会组成专门机构,负责对厂务公开工作进行具体领导和指导。1999年2月,三部门联合发出了《关于推行厂务公开制度的通知》,使这项工作的力度明显加大。此外,人大常委会还制定了劳动法、修改了工会法,从劳动者权利方面,对劳动者参与企业事业单位民主管理的权利作了规定。
  
  三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第一,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提出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措施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党政机构设置、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等涉及政治权力构成的具体改革办法。它表明政治体制改革进入全面配套、整体推进的阶段。2005年5月26日,中共中央转发《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2006年4月,中央发出《关于认真做好今明两年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换届工作的通知》,要求在精简领导班子职数、减少副书记职数、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7月,中央发出《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十七大报告总结了十六大以来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并对今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重要部署,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贯彻。从2002年12月到2007年9月,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44次集体学习中,第一次学习的内容就是法律,学习内容和次数最多的也是法律。2004年3月,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2004年底发布了《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初步意见》,明确了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目标任务。2006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5月,中央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目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已经制定了229件现行有效的法律,涵盖了全部七个法律部门。与法律相配套,国务院制定了近600件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了70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现行有效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一个以宪法为核心,部门齐全、数量适度、体例科学、质量较高、内在统一、外在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人权事业健康发展。一是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人民总体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较大提高,社会消费结构继续从基 本生活型向现代生活型转变。二是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2004年宪法修正案明确宣示“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3月,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维护和保障公民权利。9月,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尊重和保障人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了对行政、司法机关的监督和对法律实施情况的检查,支持和督促有关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全国政协积极通过提交提案、视察、专题调研和反映社情民意等经常性工作履行参政议政职能,行使民主权利,开展民主监督。三是加大司法改革的力度,依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司法领域人权保护范围不断扩大,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四是不断提高人民享受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水平,加强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促进公民的教育和文化生活权利保障。
  第四,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深化,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2004年3月,国务院制定并颁发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了今后十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要求以及主要任务和措施。200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2006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意见》,对加强新形势下行政复议工作提出明确要求。2007年4月,国务院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5月,国务院发布了《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2008年1月,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关于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对截至2006年底现行行政法规共655件进行全面清理。二是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2003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启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五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2008年3月,酝酿已久的国务院大部制改革方案由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并付诸实施,明确提出要将政府建设成为“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
  
  四
  
  30年的艰苦探索和不断实践,不仅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一,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民主政治建设,既不能从本本出发,也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而只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也就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中国现阶段最大的国情就是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应当成为我们思考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发达、不成熟的初级阶段,决定了民主政治建设必然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当然,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我们也要充分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政治制度中的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文明成果。
  第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核心。无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是通过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实现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人民政权,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这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社会主义政治和法律制度的根本特征。离开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政治和法律制度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民主是法制是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只有以法制为依托,才具有可靠的保障,法制只有以民主为基础,才具有至上的权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与法制建设相统一。我们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第三,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建设不仅是民主政治的实体形态,而且是衡量民主政治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键在于制度建设。30年来,我们党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改革总体部署、协调推进,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人民民主的内容不断扩大、形式不断丰富、实践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健全,党和国家的活力、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促进了生产力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保持了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和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第四,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路径。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因此,必须坚持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但是,党和国家现行的具体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还存在一些缺陷;民主制度建设与发展民主的要求,立法、执法、监督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监督制度、权力运行机制与反腐败的要求等,还不完全适应。因此,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必须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编辑:魏 方]
其他文献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
本文以钢铁企业为例简要论述了理化检验和无损检测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无损检测必将快步地渗入到理化检验大部分领域这一新的理念。
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也体现了藏富于民的思想,是遏制贫富差距扩大的有效途径之一,有利于增加百姓财富,能使大多
人口流动是当代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是人口三大变动因素之一。改革开放后,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为波澜壮阔的人口迁移流动时期,无论流动人口的数量
廉租房制度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安全运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立法层次较低、保障覆盖面狭窄、建设资金及房源有限、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的存在影响
小学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构建快乐课堂的核心部分。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个性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因此,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要将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兴趣引发注意力,注意力引发大脑思考,认知与理解在思考中生成,从而使体育课堂寓教于乐,学生在享受到学习的乐趣的同时提高了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以小学生的好奇心强
高合金钢中铝通常用铜试剂分离,铬天青S光度法或铬天青S直接光度法测定,均经溶样后,转入容量瓶定容,再分取两份试液,制取显色液和参比液,操作欠简捷.本法采用Zn-EDTA-甘露醇
干部教育长期存在一些积弊,与我国干部教育的激励机制缺失不无关系。党中央部署大规模培训干部、大规模提高干部素质,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难以达到培训目标。要完善干部教育激
欧洲一体化与外部因素的影响始终密不可分.在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确立的道路上,俄罗斯也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由于俄罗斯对该政策的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欧盟更倾向于同俄建立和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俄罗斯在国家利益的支配下,对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采取了理解和基本支持的立场,其利益动机是多方面的.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将促进欧俄关系发展,但由于它可能给俄罗斯外交和国际地位带来某些问题,俄在支持它的同时,不免会有一定的隐忧.总体上看,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为欧俄合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动力.
外国直接投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FDI的流入量呈不断增长的态势,但在这一现象的背后却是区域分布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在吸引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