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困“利差损”险企谋变

来源 :保险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igu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幅降息的压力下,一些寿险产品原设高利率回报压力骤增,业内人士预测,高利率产品停售的趋势将不可避免。
  
  近日,某地平安寿险客户赵先生收到该公司发出的短信——“2月12日,平安人寿公司的“富贵人生”就要停售了。”这是央行大降息后,首款宣布即将停售的高利率保险产品。据悉,“富贵人生”是一款储蓄返还分红型险种,利率是4.5%。2008年11月27日的大降息后,银行一年定期利率仅2.25%,而该产品的年利率要远远高于大降息后银行一年期固定存款利率。
  “保险产品停售,压力来自于央行大降息。而主要罪魁祸首还是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降息之痛,狠狠地灼伤了保险公司。业内人士表示,如果长期处于低利率阶段,寿险公司的固定投资收益率将处于下降通道中。不仅仅是平安,其他寿险公司之前针对加息推出的高利率产品,肯定也会扛不住被迫停售。
  持续降息的事实,让权益类投资遭遇“严冬”的保险业,再度面对降息对其固定收益类资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投资业务如履薄冰的情形下,保险企业如何提高承保业务这另一个轮子的运转效率,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利差损”效应显现
  
  两个月内央行连续三次下调存款利率,且此次大幅降息,使得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3.6%直接降至2.52%,逼近寿险保单2.5%的预定利率上限,即寿险保单最低负债成本。业内人士认为,10年前困扰寿险市场的“利差损”现象,将可能再次显现。
  业内普遍预期,对于逾80%投资资产投向定期存款、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的保险业而言,持续降息意味着存款利息收入下降和债券投资到期收益走低,加之资本市场和股票投资在短时期内难见起色,保险利差将进一步收窄,甚至可能出现“利差损”,危及保险企业偿付能力。
  2008年普遍遭遇投资收益缩水,尤其是股票投资严重亏损的保险企业,已从此次金融危机中进行一系列“伤筋动骨”的变革,如着力改善业务结构,寻求资产负债匹配,加强培育投资文化等等,但在降息这一诱因下,有关寿险“利差损”的担忧骤然凸显出来,如何尽快调整业务结构,如何求得资产负债匹配,以使“利差损”降至最低,这成为诸多险企当前无法回避的两大难题。倒逼寿险保单成本底线在持续降息的背景下,鉴于保险投资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占投资资产的80%以上),且资产负债久期不匹配,保险公司尤其寿险公司将受到降息的负面影响,这在业内已经达成共识。
  在1995年至1999年的降息周期内,因投资渠道受限,几大寿险公司因此涌现大量高利率保单,进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利差损”现象,不但使企业收益大幅下滑,消费者信心同时遭受严重打击,对整个保险行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降息这一诱因之下,利差损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业务结构不合理和资产负债不匹配。”分析人士指出,重保费、轻利润的经营方式固然与我国寿险业发展年限短、缺乏经验有关,寿险公司绩效考核办法与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也是促使其只重规模不重效益的重要原因。
  保险“利差损”风险的形成,源于险企经营战略不明确,产品结构不合理和资产负债不匹配等多重因素,其中最主要原因是资产负债不匹配和业务结构不合理,结果导致资金收益低于寿险保单平均预定利率,进而威胁企业偿付能力。
  如何从资产负债匹配角度出发,优化业务结构并完善投资组合管理,将利差损风险降至最低,应是寿险公司通盘考虑的重点,而非仅仅在降息期内提上议事日程。
  “寿险公司存在三个原因受损于降息周期。”平安证券某研究员认为,首先已有保单的再投资收益率会下降,其次新增保单的价格上升,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最后,保单成本较投资收益下降速度慢,因此会产生时间性差异。
  而高盛集团近日就保险行业所做的分析报告称,10年期国债收益已从今年中期的4.5%至4.6%降至目前近3%,在央行持续降息的背景下,加之投资者基于当前投资环境,更倾向于低风险而加大债券类投资,债券投资收益还将进一步走低。在投资收益下降的情况下,由于竞争的激烈和持续存在,保险企业为维持其产品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未必会以同样的速度下调寿险保单保底利率,因此,高盛分析报告认为,在降息情况下,“保险企业的投资收益要比融资成本下降得更快。”
  
  利差运营或彻底改变
  
  “央行此次大幅降息,从保险业务的角度来看,有利于行业发展,毕竟在大幅降息之后,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与寿险保单保底利率相差无几,相对原来存款利息明显高于保单保底利率的情形,居民购买保险产品的消费意愿会进一步增强。”
  日前,平安人寿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在降息周期内,拥有保障兼理财功能的保险产品,其需求量有望进一步增大。但不可否认的是,降息对保险业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在于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收益逐步走低,这对保险企业三大利润来源(死差、费差、利差)之一的利差构成严重威胁。
  据有关部门透露,2008年1至3季度,保险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为2.1%,由此,业内人士担忧,保险企业尤其是寿险企业,以往过度依赖于利差的运营模式和产品策略,需要彻底改变,逐步提高由死差、费差带来的利润占比。
  “更重要的是,除短期人身意外险等纯保障型、消费类险种及投连险外,绝大多数带有储蓄性质的寿险保单都拥有保底利率,如果降息果然刺激和带动寿险产品的消费需求,基于当前保险资金的投资环境和久期不匹配的现实,我们担心寿险业会因此出现保费收入越多,保单负债压力越大的恶性循环。”某外资寿险公司首席精算师透露。
  该精算师介绍称,参照2.5%这一寿险保单预定利率上限进行产品定价的分红险,目前企业通常会对客户约定一个略低于这一利率水平的保底利率,并根据当年投资收益状况派发红利,如投资收益下滑,即按原先约定的利率给予回报,如投资收益向好。产品回报往往高于2.5%;此外,各公司推出的万能险,通常设定2%-2.5%左右的保底利率,事实存在的结算利率往往高出这一水平,用以增强产品吸引力,但在降息背景下,以国债和存款为重要投资标的的万能险产品,其结算利率理应进一步下调,以降低企业资金成本。
  分析人士认为,在保险利差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形下,通过费差、死差提升寿险产品利润率,是企业努力的方向和竞争的焦点。但目前费率市场化尚未正式启动,加之竞争的加剧和产品“同质化”现象的存在,企业依靠费差、死差赚取利润的空间在日益缩小。光大证券分析师认为,寿险企业只能通过产品结构和销售策略的调整来控制资金成本,否则,基于当前的投资形势,如整体市场利率再出现下调。且维持在低位较长时期,寿险业经营将会更加困难。
  “寿险企业主要经营长期寿险业务,要通过 合理的产品结构和渠道安排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某寿险公司负责人称,由于寿险业务具有强制性储蓄的特征,通常拥有多个利润来源和多条业务渠道,因此具有稳健、抗风险能力强的明显特征,如果过度依赖于单条业务渠道和单项利润来源,有悖保险经营抗周期性的特点,比如过度发展理财型产品,意味着将企业盈利能力过度捆绑于利差这一项利润来源,一旦投资环境变化和利率风险加大,则意味着经营风险的积聚。
  监管机构一直以来要求寿险业提高寿险产品保障功能,即是为分散经营风险,近年来一再要求压低银保渠道的增长速度,即是为分散渠道风险:明确提出要提高纯保障型业务的占比,即是为规避利率风险。
  “企业当务之急是要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建立合理的业务结构,以确保企业发展拥有固有优势的保障型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保障功能,增强抗风险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寿险产品的精算能力,定价水平和创新能力,加之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监管和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减少恶性竞争,有助于实现费差收益,如此寿险承保业务利润率有望进一步上升。
  
  结构性难题待解
  
  有关专家指出,寿险业务结构不合理,即利率不敏感型、纯保障型产品占比不高,资产负债不匹配,即高利率保单未能获得长期、高收益的投资资产配置,这两大结构性难题的存在,加之费率市场化未能放开,成为寿险业“利差损”问题存在的症结。
  在2008年8月中旬召开的全国寿险工作会议上。监管层直指寿险业“银保业务发展过快,趸缴业务比例过大”等现象,要求各企业压低银保业务增长速度,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其中各险企普遍过高的万能险结算利率,成为监管层打压重点之一。
  自2008年9月以来,各险企万能险产品的结算利率已经开始下滑,高盛分析报告指出,这一现象有助于减少保险企业的利差压力。
  在寿险公司起步阶段,业务结构以返还型个人寿险业务、团体寿险业务为主,保单预定利率单一与银行利率进行比较。忽视其长期性和复利计算特征,因此在厘定固定利率产品的相关费率时,企业并未预期到未来利率会出现大幅调整,造成寿险行业随银行利率波动而被动调整产品预定利率的局面。
  目前新型寿险产品主要包括分红型、万能型寿险产品及投连险产品,除投连险投资风险完全由投保人自行承担外,一定程度上规避利率波动风险的万能险,其结算利率厘定在竞争环境中同样出现“上行容易下行难”的特点。
  “一是寿险产品理性回归保障性功能,其次稳步推行费率市场化改革,这是有效抵御利率风险的重要措施。”有关专家称,与业务结构合理与否紧密相连的另一个结构性难题,则是资产负债匹配问题。
  目前国务院已经批准保险资金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及扩大基建投资试点。高盛分析报告预测称,目前政府财政刺激政策应能增加保险公司可投资的长期资产,并且由于政府刺激措施的实施及保险公司权益类投资比重的下降,A股市场对保险公司的边际负面影响将会越来越小。“预计监管力度加强(偿付能力、银保业务、产品定价)应能降低行业恶性竞争并提高利润率,而投资管制放开(房地产、基础设施、直投)则能改善长期投资收益率和盈利稳定性。
  
  保险企业尤其是寿险企业,以往过度依赖于利差的运营模式和产品策略,需要彻底改变,逐步提高由死差、费差带来的利润占比。
其他文献
年终岁尾,盘点2008大连保险业,佳绩频传。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调整,大连保险业反应快,行动早,采取有力措施,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年度保费收入107.45亿元,同比增长30.9%,成为继深圳之后第二个突破百亿保费的计划单列市。    2008年大连保险业喜获硕果    据悉,目前大连保险深度达到2.78%、保险密度达到1755元/人,均创5年新高;保险公司各类准备金累计超过300亿
期刊
花旗银行等机构发布《2009年全球风险》报告,指出2009年世界经济将面临重大风险。    《2009年全球风险》提出,持续恶化的财政状况、中国经济硬着陆、资产价格骤降、全球治理差异和自然资源与气候相关问题将是今年全球面临的主要风险。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风险网络主管与负责人Sheana Tambourgi表示,“《2009年全球风险》是基于几年来的工作成果编撰而成的,重点强调了化解从本质上和影响上
期刊
记者从阳光保险集团2009年全国工作会议上获悉,截至2008年底,阳光保险集团总资产增至376.81亿元,投资收益率达到7.34%,产、寿险公司累计实现传统保费80.82亿元,比2007年增长94.61%。尤其令人关注的是,阳光产险实现盈利8027万元,保持了自开业23个月盈利以来的持续盈利;阳光人寿各渠道累计完成标保1.32亿元,创造了新设寿险公司首年标保过亿的新纪录。  阳光保险成立于2005
期刊
记者从阳光保险集团2009年全国工作会议上获悉,作为阳光保险集团旗下仅成立一年的阳光人寿在2008  年取得了骄人成绩:实现首年标保1.32亿,打破新设寿险公司首年标准保费收入纪录;分红业务实现投资收益率居行业领先水平;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842%,远远高于保监会150%的要求;市场排名跃居第16位等等。尤其是其在成立机构速度、总保费收入、个险标保、新单数量等指标全方位缔造同期开业公司新纪录。  阳
期刊
美亚保险称,假币损失在承保范围内。    近日,有关“HD、HB版假币”的话题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国内不少省市发现过该类假钞,甚至骗过当地所有银行网点的验钞机。尽管相关监管机构对点钞机进行了紧急升级,但据银行人士介绍,由于其中部分假币为变造假币,其钞票由部分真币和部分假币粘贴而成,仿真度很高,甚至能够逃过部分验钞机。  像银行这样的专业金融机构一旦收入假币,是不是只有其本身承担因此造成的损失?如果
期刊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在国内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支撑下,在即将出台的新医保政策的重新定位中,健康保险业的未来将走向何方,是值得人们关注和深思的问题。    拉动消费    健康保险业的第一次飞跃是在2001年以后。借助国家推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契机,商业健康保险迅即抢占这一巨大的市场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成长,承保人次首次突破1亿人次。此后,健康险保费在人身险业务中的比重逐步上升。  而
期刊
恒安标准人寿推出的“送祝福,算指数,添财气”网络有奖调查活动日前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据最新数据统计,已有逾6000人填写问卷计算自己的寿险指数,恒安标准寿险指数数据库的样本量也突破万人大关。据最新样本数据显示,80后人群对养老问题最为担忧。在养老保障问题面前,40-50岁人群显得最为从容。  数据库显示,参与者对“在实现我的生活愿景过程中,我或我的家人存在下列风险:养老没有保障”一题的作答结果显示
期刊
不管是中国还是国外的保险公司,只要收购方还继续经营保险业务,就不会对友邦的业务和中国的保险业产生影响。    业务重心在亚太地区的美国友邦保险这回真的要被拍卖了。近日有消息称,身陷困境的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正式开启对亚洲寿险业务的拍卖,希望能募得20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以偿还其赖以生存的1500亿美元美国政府贷款。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本次拍卖的标的是美国友邦保险有限
期刊
投资界人士认为,刘乐飞之所以在关键时刻被邀加盟绵阳产业基金,其过往的投资业绩是极为重要的砝码。    三个月前在业内流传的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刘乐飞去向的消息终于尘埃落定。日前,中国人寿发布公告称,刘乐飞将受委派赴中信证券履职,同时免去其中国人寿首席投资官的职务。据称,刘乐飞的新职务是中信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转赴绵阳领军PE    去年1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统一
期刊
由于加强了监管,加之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小保险公司生存艰难。不过,监管和发展就似“弦”与“箭”的关系,只有适度地拉紧弦,箭才能射得远。  金融危机下,保监会加强保险监管直指中小保险机构,防范风险。从2008年12月份到现在保监会开出的罚单,我们可以看出,中小型保险机构一直处于监管风暴的中心。    2008年,保险业同样遭受着金融海啸的冲击,中小险企退保潮迭起,险资出海翻船落水,保监会更是对违规者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