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三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an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当下文坛的“60后”,沈俊峰拥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生活阅历:走出校园后,他在大别山区做过人民教师,在省城合肥当过政工干部,编过报刊,供职过中央某机关权威媒体。在已经不算太短的人生跋涉里,在不止一次的举家迁徙和角色转换中,俊峰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水到渠成,他也遇到过困难与周折,也产生过纠结与困惑。只是这些,都不曾消解他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正直和善良,更没有让他改变一向恪守的积极、热忱、健朗的生活态度。反映到散文创作中,便是其字里行间总有一种春天的气韵,一种阳光的色调,一种清正、激扬和向上的力量。(古耜)
  本期客座主编: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二级,鲁迅文学院第29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曾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编辑一等奖、冰心散文奖、中国报人散文奖。作品散见于 《新华文摘》 《中国作家》 《小说选刊》 《散文》 《美文》《散文百家》《安徽文学》《四川文学》《天津文学》《红豆》等多家报刊。多篇作品入选《中国年度散文》《爱国奋斗精神读本》《民生散文选》《语文主题学习》等几十种选本、中小学生读物、中高考试题。出版有散文集《在城里放羊》《在时光中流浪》,报告文学《生命的红舞鞋》《正义的温暖》等数种。
  很小就认识艾。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折几枝插在门头上,驱邪避瘟。进了城,从菜市场买回来竖在门边上。后来,做过几次艾灸,觉得药用也不错。这个冬春居家抗疫,燃了不少艾条。今年农历三月初三,第一次食艾,对艾便多了一层完全包容的奇妙体验。
  按友人的说法,这天的艾要赶在太阳出来之前,以阳面山坡的为佳。我忍不住心里嘀咕:有那么邪乎吗?想到苏东坡为王安石带水的事,又觉得就是那么“邪乎”。苏东坡过长江三峡去找王安石,王安石让他取一壶中峡水带回来煮茶。苏东坡只顾赏景,到了三峡下游才猛然想起,就取了一壶下游的水。结果,王安石一泡茶就皱了眉:你这水不是中峡的吧?上游的水湍,泡茶很浓;下游的水缓慢,泡茶很淡;唯中游的水平稳,能泡出茶的本味。想必苏东坡也觉得“邪乎”,这“邪乎”应该是天地万物的灵性所在,博大精深。
  为了采到嫩艾,我做了多个准备。
  那天也是巧,从凌晨两三点开始,闪电滚雷就持续不断。惊醒后,不睁眼也能感受到窗外天空猛然间的烁亮。烁亮停顿两三秒,才传来轰轰隆隆的雷声。雷和闪电乐此不疲,热火朝天,像一个顽皮的小男孩在楼上不厌其烦地滚铁球,旁边的小女孩兴高采烈地擦亮火柴助兴。有那么一会,我盯着天空想看个究竟,只见黑墨似的大山在闪电的瞬间,成为一幅壮丽的剪影,一下子就被震撼了。等了许久,终于听见“哗”的一声,暴雨从天而降,像有人將巨大的一盆天水突然倾砸在了地上。紧接着,世界被雨严密无缝地淹没了。无数蜂鸣汇成的激荡雨音,让我刹那间有了一个黑夜苍茫的雄阔意象。这么大的雨,且雷电交加,怎么去采艾呢?
  头天下午,陈姓同学带我去看了一片艾地,只等凌晨去采。但姓同学给乡下老母亲打了电话,让其也帮着采点。现在的天气如此惊心动魄,老人自然不便出门。正担忧着,但姓同学的微信急急地飞来了:下雨了怎么整?等天晴再说吧。我笑了,毕竟是他亲娘。
  三月初三是上巳节,这是古人的称呼。那时候,人们会到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尘垢、消除不祥,称为祓禊,有去除旧秽、重新开始之意。那个场景应该是春光明媚、欢声笑语的,人人虔敬。现今早已没有这些讲究,有的甚至想不起来还有个上巳节。这一天,我的家乡有吃蒿子粑粑的习俗。
  荒郊野地生长的野蒿,外形和气味都有点像艾,细辨之下,却有着不小的区别。蒿子性寒凉,也有祛病毒、驱蚊虫的功效。传说三月初三这天,有百姓被鬼邪附体,命丧黄泉,后来经观音菩萨点化,吃蒿子粑粑能驱鬼巴魂,保一方平安。自从吃了蒿子粑粑,老百姓真的“巴住”了魂,就此安居乐业了。
  蒿子粑粑是大别山霍山一带独有的风味小吃。以蒿子为主,配上米面、腊肉、蒜、姜、盐,将野蒿洗净、捣碎,用清水漂洗,除去涩汁异味,挤干水分,搓成团;再将腊肉煮熟,切成丁,以文火炒出油,然后将蒿子、米面及姜、蒜末等佐料放在一起,加水拌匀,做成粑粑状,或入锅蒸,或油煎。我喜欢油煎的蒿子粑粑,油晃晃、焦黄黄、香喷喷,味鲜色美。
  或许有了野蒿,才没有食艾的习俗。又或许,艾草不像野蒿那么多,好采。所以,在大别山生活了二十多年,至今也没有尝过艾草的滋味。
  天还蒙蒙亮,便开车出发了。雨像是知道我的心事,弱了许多,落在脸上也不那么凉,毕竟入春已久。车停路边,淋着小雨走过去。穿过一片泥地,就到了河边那一片开阔的艾草地。一簇一簇的艾草紧密地抱团,簇与簇之间又离着生长的距离。再过些时日,艾草便会蓬勃生发,将这些空地填满。
  艾草的清香扑面而来。难怪要采这一天的嫩艾呢,果然是阳气盈盈。艾草还多是细茎,从每簇中挑选几根壮实的掐了,不大一会,就掐了大半纸袋。不知不觉间,雨停了,天色敞亮起来。山间晨雾缭绕,河水哗哗地流淌。
  回程时,太阳悄然出来,满眼皆是清新翠绿。门前的院子、碎石小径已经干干爽爽。这天真好,说下就下,说晴就晴。此时,张姓同学也打来电话,说他早锻炼时在路边采了一些艾叶,让我赶快去取。
  本想包馄饨的,菜市场里只能买到饺子皮,便包了饺子,连汤带水地吃了。还是第一次吃艾草馅的饺子。艾香淡淡的,没有端午时节的厚重。这是一种奇妙的享受,从口腔到胃,再到心底,都弥漫着艾香。让我想起屈原笔下的各种香草。
  住在乡下,终于清楚季节的本真了。之前生活在城里,沦陷于反季节食物中,总是将春夏秋冬过得稀里糊涂,过成了一条直线。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了,对祖先积累下来的生存智慧便知之甚少,感受更少,甚至模糊了哪个季节该收获哪些东西。这真是一个幸福的迷茫或误区。总觉得,顺应自然才会健康,所谓的运气,也应该是从运用天地之气才开始向好的。
  初次食艾,算是亲近自然、走近传统的开始吧。
  之后几天,将同学们送来的几十棵艾都栽在了院子里。来年,艾会蓬勃生发起来,那时,只在院子里采就是。
其他文献
白岩松:您在瑞典的时候谈过关于无用的事,这个我们有共鸣。几年前我给一本书写序,也叫《做点无用的事》。因为这个社会上做有用的事的人太多了,有用的事就是跟钱有关,跟权有关,跟名有关的。除此之外大家就不做了,谁都理解您说的那番话讲到文学的无用等等。但是我想问您,其实您从骨子里想文学的有用之处在哪儿?  莫言:文学的有用和无用应该辩证地看。我们从特别功利、特别物质的角度来看,文学确实无用。我是一个物理学家
内蒙古阿拉善通湖草原似一块琥珀,镶嵌在腾格里沙漠腹地。  到通湖看草原,应当从黎明拂晓之前观看通湖日出开始。万物静谧,天地沉睡。水鸟不知是一夜无眠还是醒来早,它们用呢喃之声呼唤太阳早早升起。紧随其后的是湖畔蛙鸣,它们此消彼长,也渴望着阳光雨露,滋润万物。虫儿懵懂,想必也渴望和喜欢这一份春天的敞亮和温暖。湖水微澜,草根摇曳,对于春风和阳光,它们也有十二分的欢喜。  日头从苍茫云海间缓缓穿出,暮色渐淡
一天中午,我在一家小吃店吃午饭,隔壁桌旁坐着一对年轻的夫妻,带着一个六七岁的儿子。这对夫妻面对面坐着,儿子挨着母亲。父母为自己点了面和饭,为儿子点了一碗小馄饨。男孩说他一会儿要去吃麦当劳,父母同意了,妈妈允诺等他吃完一碗小馄饨,就带他去吃麦当劳。在等待上餐的时间里,父母拿起各自的手机玩,偶尔聊聊天。男孩坐在角落里东张西望,忽然问父母:“牛肉什么品啊?”听了男孩的提问,我低头一看,发现每一张餐桌的右
@一地金啊:在朋友圈看到高中老师发状态,才知道今天是距离高考一百天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还挺逗的,那时我们班的口号是——奋斗一年,幸福一生。每天跑完操回到教室,大家就被班長领着喊三遍这八个字。人被逼急了的时候,什么都能做出来,当然除了数学题。班上同学都在喊,连最害羞的同学也在扯着嗓子疯狂喊。当时大家只有一个感觉:好像谁喊得最大声,谁的未来就会更幸福一些。  @姶心:最近,本来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高冷的
还记得那条河吗?她那么会拐弯  用小树叶遮住眼睛  然后,不发一言  我们走了好久  却没问清她从哪里来  最后,只发现  有一盏可爱的小灯,在河里悄悄洗澡  现在,河边没有花了  只有一条小路  白极了,像从大雪球里抽出的一段棉线  黑皮肤的树  被冬天用魔法,固定在雪上  隔着水,他们也没忘记,要互相指责  水,仍在流着  在没有人的时候,就唱起不懂的歌  她从一个温暖的地方来,所以不怕感冒 
2019年3月5日下午,曾经的“中国烟草大王”、云南冰糖橙品牌“褚橙”创始人褚时健,在云南玉溪逝世,享年91岁。褚时健的传奇一生,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所耳闻。  他30岁时,被打成右派,下放红光农场改造;  51岁时,接手表面风光,背后却隐忧重重的玉溪卷烟厂;  65岁时,将云南小卷烟厂打造成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品牌,被称为“烟草大王”;  67岁时,因贪污174万美元被检举受贿,连累家人一同入狱。
1在一个小镇上,有一家心愿面包店。面包店里卖两种面包,一种是心愿面包,一种是普通面包。  每日清晨,面包刚出炉的时候,麦香总会飘满整个小镇。小镇的居民以为香味是从心愿面包传来的,因为他们只记得这家面包店卖心愿面包,而忘记了无人问津的普通面包。  心愿面包的口味多种多样,有豆沙味的升职面包、起司味的加薪面包、巧克力味的运气面包等等。它们都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包如其名,吃下便能实现相对应的愿望。  听说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   唐·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从题目看,两首诗均为怀古咏史诗。所谓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以历史事件、人物、陈迹为题材,引发出对自己身世或时局的共鸣,或借古喻
吴晓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出版《阳光与苦难》《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合著)《记忆的神话》《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紀的小说与小说家》等作品。  加缪的长篇小说《鼠疫》写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地点是阿尔及利亚的地中海海滨城市奥兰。由于鼠疫的迅速蔓延,大批居民的相继死亡,当
在吕贝龙山上看守羊群的那些日子里,我常常一连好几个星期一个人也看不到,孤单地和我的狗拉布里,还有那些羔羊待在牧场里。有时,于尔山上那个隐士为了采集药草也从这里经过,有时,也可以看到几张皮埃蒙山区煤矿工人黝黑的面孔;但是,他们都是一些天真淳朴的人,由于孤独的生活而沉默寡言,再也没有兴趣和人交谈,而且,他们对山下村子里、城镇流传的消息也一无所知。因此,每隔十五天,当我们田庄上的驴子给我驮来半个月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