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法律制度在推行过程中公众逐渐形成的对法律的信仰。法治文化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成果,与一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相伴而生,集中反映了一国的文化状态和精神风貌。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精英培育和人才集聚的重要基地。其中,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设是我国高校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必须对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设给予高度的关注。
关键词 高校 文化 法治
一、引言
法治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便是法律之治,即通过法律来治理国家。法治通过强调法的权威,以达到法律统治社会的理想状态。它包括法律的至高权威,法律的公正性、稳定性、普遍性、公开性和平等性,法律对权力的制约与对人权的保障等一系列原则和基本要求,表达了与人治根本对立的立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豍而法治文化则是法律制度在推行过程中公众逐渐形成的对法律的信仰,故法治文化包含了民主、自由、公平、正义、人权等价值,是法治精神、法律制度在一定区域内实施的程度和人们的法律信仰水平的总和。
二、高校法治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集中反映了一国的文化状态和精神风貌。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精英培育和人才集聚的重要基地。高校法治文化既是以法治为取向构建高校文化的结果,又是法治文化在高校这—特定区域内独特的表达形式。因此,可以说高校法治文化就是高校的学生、教师及管理工作人员对于高校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豎笔者认为,高校法治文化除具有文化的一般属性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1、依附性。高校法治文化作为一种特定范围的社会意识与其他法治文化一样,以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意识为本位。从其自身的形成、发展和变迁来看,高校法治文化不仅是一国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高校的民主法治氛围和高校主体的法治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主导性。高校法治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其他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有力的保障。高校法治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在高校的文化体系中起到主导性的作用。与此同时,法治的权威性也决定了高校法治文化较高校其他的文化来说处于一种支配地位。因此,高校的其他文化应当与高校的法治文化保持一致。
3、大众性。法治文化之所以力量强大,是因为它不是一个民族少数思想家、理论家头脑中的“思想”、“理论”而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心中赋有的“集体无意识”或“集体意向”。豏就高校法治文化而言,它已经为广大高校主体所接受,使得“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是广大高校主体自觉选择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三、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
从本质上说,高校法治文化是一种体现高校法治精神和理念的文化形态,是国家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豐由于受到传统德治、礼治观念的影响,我国对现代法治价值理念的认同还处在起步阶段,对法治精神的认识水平也极其有限,这直接导致我国在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上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高校教育方面的立法存在缺漏。我国已制定了《教师法》、《高等教育法》、《教育法》等法律以及相关的一些条例和实施办法等,但是随着我国的教育制度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使得原有的一些教育立法明显与时代脱节,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此同时,一些高校由于缺乏对相关法律的深入研究,在制定校纪校规时侧重于如何管理师生,因而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这使得高校的一些规章制度往往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甚至出现校纪校规违反上位法的不正常现象,致使其法律效力受到社会公众的质疑。
2、高校师生的法治意识比较淡薄。由于受到历史传统和文化意识传统的深刻影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行政化”的发展趋势。在高校管理中,“以权代法”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高校师生对法律失去了信心而相信权力的威力。加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放在比较高的位置,法治观念往往被高校师生所忽视,致使高校中缺乏让法治文化发育成长的土壤。豑与此同时,高校是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不少学生只注重本专业学习,除了法学专业的学生外,很少有人系统地进行法律知识学习,大部分教师也只专注于专业领域的科研工作,使得在教育和学习工作中,高校师生的法治意识呈现出整体淡薄的态势。
3、校园法治宣传教育流于形式。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与科研,尚没有对法治宣传活动引起足够的重视,一般只有在重大的法治节日,如“12·4”法制宣传日、“3·15”消费者权益日才会有法律方面的宣传活动,且以应付上级任务为主要内容,其形式意义大于实质内容。既便如此,高校也很少组织学校层面的法治宣传活动,而只有零星的学院在有限的范围内开展普法教育活动,致使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失去对“法治”的兴趣,无法在高校内形成浓厚的法治宣传教育氛围。另外,由于高校学科性质的不同,在法治宣传教育的制度保障、经费投入、物资支持、人员安排上也有很大差别,使得法治宣传教育缺乏应有的广度、高度和深度。与此同时,法治宣传教育的活动形式也过于陈旧,大部分高校主要都是用展板、橱窗、板报、横幅等来进行宣教活动,没有立足于信息社会的特点,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的优势,采用高校师生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普法教育活动。
4、法治教育的方法单一陈旧。当前,高校学生主要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来获取相关的法律知识。这种法治教育的方法单一陈旧而且缺乏针对性,不能把社会热点法律问题及时地、专业地传递给学生。与此同时,部分教师依旧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能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讲授枯燥难懂的法律知识,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构建高校法治文化的建议 构建高校法治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法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建设高校法治文化,对培养师生员工的法律思想、意识、信仰,提高其依法办事的能力,促进高校依法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合理完备的校纪校规。师生的法律信仰是高校法治化的灵魂,是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精髓。要使师生信仰法律必须具备两个前提:其一是法律自身的正义性,其二是法律实施的正义性。博登海默指出,法律是正义和秩序的综合体。豒因此,法治文化建设离不开健全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我国应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高校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从而构建起一个系统完备、制度健全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与此同时,高校在制定校纪校规时不仅要符合法律规定和法律精神,避免与法律产生冲突,还要理顺高校与教师、高校与学生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使各方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笔者认为,可以在高校主管领导的牵头下,由校方行政管理部门代表、有关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一个委员会拟定校纪校规。为了能更好地体现校纪校规的科学性和决策的民主性,委员会可以将草拟好的校纪校规全文公布,公开征求广大高校师生和管理人员的意见。高校师生和管理人员在规定的期间内可以通过邮寄、电子邮件、传真或电话的方式向委员会反映意见和建议。最后,委员会在充分考虑有关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校纪校规进行修改并通过多种途径将校纪校规公之于众。
2、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营造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培育法治文化,必须要树立现代民主法治的思维和理念。从性质上讲,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决定了我国高校法治文化的内在属性。也就是说,我国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必然应以社会主义性质的法治理念为理论基础,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价值要求和精神意蕴。豓在现实生活中,“官本位”、“人治”和“权大于法”等思想仍然长期影响着人们。因此,营造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就显得至关重要。笔者认为,营造良好的高校法治文化氛围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为切实推进高校法治文化建设,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用法治理念、法律思维和法治的精神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把决策、工作和日常行为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中来。同时,高校应充分发挥法律专业教师在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中的排头兵作用。由于法律专业的教师既精通法律又有比较高的文化素质,高校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自己学校的专业教师在结合自身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吸收优秀的法律专业学生和具有较高法律素养的非法律专业学生,组成一个负责组织或推广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活动的法治服务社团,通过在全校范围内不定期地以各种形式开展一系列的法治文化活动,使广大师生真实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和理念,进而在高校内逐步营造出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3、大力开展法治文化建设活动,凝聚法治文化建设合力。高校要依托校园媒体增强法治文化的影响力,使广大的师生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律教育,感受到法治的权威,进而树立起法治的理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校园网络、黑板报和校园广播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来普及法律知识,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的法律意识。更为重要的是,高校要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增强法治文化的渗透力。对于学生而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最主要、最直接的途径,但是该门课的法律基础部分对于任课老师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这就要求老师要结合生动鲜活的案例为学生们讲授法律知识,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去领悟法治的原则和理念。笔者认为,除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必须加强学生的法治实践活动,如可以通过引入模拟法庭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活动中深切去感受法治的理念和精神,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在开展法治文化建设活动的过程中,高校各个管理部门也要明确职责、分工协作,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管理和服务的每个环节。通过建立多层次的人、财、物的保障机制和健全的责任制度,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4、要强化普法宣传教育,建立高校法治宣传的长效机制。普法的功能和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播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法治理念的渗透和法治文化的深入。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高校要积极探索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确立一个法治宣传的长效机制。各高校除开展“12·4”普法宣传之外,更需要不定期地开展宣讲法治精神和理念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将法律知识寓于文化思想的传播之中,以切实提升师生的法治理念为中心目标,着力培养师生的法治精神,使法治文化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并将其内化为师生自愿自觉的行动,真正使法律意识、法治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当中,成为师生文化心理的一部分,成为师生的共同自觉意识和价值追求。
注释:
云书海,秦娟.法治文化的内涵解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6).
唐强.法治高校内涵释义[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8).
李全文.构建高校法治文化的几个着力点[J].法治与社会,2008(10).
杨双.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8(3).
孔令十.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问题探讨[J].滁州学院学报,2009(6).
高凛.法治文化及其建设路径探讨[J].江南论坛,2008(11).
赵英杰.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20).
(秦俊如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法政学院;杨佳玉单位: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关键词 高校 文化 法治
一、引言
法治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便是法律之治,即通过法律来治理国家。法治通过强调法的权威,以达到法律统治社会的理想状态。它包括法律的至高权威,法律的公正性、稳定性、普遍性、公开性和平等性,法律对权力的制约与对人权的保障等一系列原则和基本要求,表达了与人治根本对立的立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豍而法治文化则是法律制度在推行过程中公众逐渐形成的对法律的信仰,故法治文化包含了民主、自由、公平、正义、人权等价值,是法治精神、法律制度在一定区域内实施的程度和人们的法律信仰水平的总和。
二、高校法治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集中反映了一国的文化状态和精神风貌。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精英培育和人才集聚的重要基地。高校法治文化既是以法治为取向构建高校文化的结果,又是法治文化在高校这—特定区域内独特的表达形式。因此,可以说高校法治文化就是高校的学生、教师及管理工作人员对于高校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豎笔者认为,高校法治文化除具有文化的一般属性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1、依附性。高校法治文化作为一种特定范围的社会意识与其他法治文化一样,以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意识为本位。从其自身的形成、发展和变迁来看,高校法治文化不仅是一国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高校的民主法治氛围和高校主体的法治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主导性。高校法治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其他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有力的保障。高校法治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在高校的文化体系中起到主导性的作用。与此同时,法治的权威性也决定了高校法治文化较高校其他的文化来说处于一种支配地位。因此,高校的其他文化应当与高校的法治文化保持一致。
3、大众性。法治文化之所以力量强大,是因为它不是一个民族少数思想家、理论家头脑中的“思想”、“理论”而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心中赋有的“集体无意识”或“集体意向”。豏就高校法治文化而言,它已经为广大高校主体所接受,使得“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是广大高校主体自觉选择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三、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
从本质上说,高校法治文化是一种体现高校法治精神和理念的文化形态,是国家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豐由于受到传统德治、礼治观念的影响,我国对现代法治价值理念的认同还处在起步阶段,对法治精神的认识水平也极其有限,这直接导致我国在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上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高校教育方面的立法存在缺漏。我国已制定了《教师法》、《高等教育法》、《教育法》等法律以及相关的一些条例和实施办法等,但是随着我国的教育制度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使得原有的一些教育立法明显与时代脱节,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此同时,一些高校由于缺乏对相关法律的深入研究,在制定校纪校规时侧重于如何管理师生,因而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这使得高校的一些规章制度往往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甚至出现校纪校规违反上位法的不正常现象,致使其法律效力受到社会公众的质疑。
2、高校师生的法治意识比较淡薄。由于受到历史传统和文化意识传统的深刻影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行政化”的发展趋势。在高校管理中,“以权代法”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高校师生对法律失去了信心而相信权力的威力。加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放在比较高的位置,法治观念往往被高校师生所忽视,致使高校中缺乏让法治文化发育成长的土壤。豑与此同时,高校是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不少学生只注重本专业学习,除了法学专业的学生外,很少有人系统地进行法律知识学习,大部分教师也只专注于专业领域的科研工作,使得在教育和学习工作中,高校师生的法治意识呈现出整体淡薄的态势。
3、校园法治宣传教育流于形式。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与科研,尚没有对法治宣传活动引起足够的重视,一般只有在重大的法治节日,如“12·4”法制宣传日、“3·15”消费者权益日才会有法律方面的宣传活动,且以应付上级任务为主要内容,其形式意义大于实质内容。既便如此,高校也很少组织学校层面的法治宣传活动,而只有零星的学院在有限的范围内开展普法教育活动,致使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失去对“法治”的兴趣,无法在高校内形成浓厚的法治宣传教育氛围。另外,由于高校学科性质的不同,在法治宣传教育的制度保障、经费投入、物资支持、人员安排上也有很大差别,使得法治宣传教育缺乏应有的广度、高度和深度。与此同时,法治宣传教育的活动形式也过于陈旧,大部分高校主要都是用展板、橱窗、板报、横幅等来进行宣教活动,没有立足于信息社会的特点,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的优势,采用高校师生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普法教育活动。
4、法治教育的方法单一陈旧。当前,高校学生主要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来获取相关的法律知识。这种法治教育的方法单一陈旧而且缺乏针对性,不能把社会热点法律问题及时地、专业地传递给学生。与此同时,部分教师依旧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能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讲授枯燥难懂的法律知识,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构建高校法治文化的建议 构建高校法治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法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建设高校法治文化,对培养师生员工的法律思想、意识、信仰,提高其依法办事的能力,促进高校依法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合理完备的校纪校规。师生的法律信仰是高校法治化的灵魂,是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精髓。要使师生信仰法律必须具备两个前提:其一是法律自身的正义性,其二是法律实施的正义性。博登海默指出,法律是正义和秩序的综合体。豒因此,法治文化建设离不开健全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我国应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高校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从而构建起一个系统完备、制度健全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与此同时,高校在制定校纪校规时不仅要符合法律规定和法律精神,避免与法律产生冲突,还要理顺高校与教师、高校与学生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使各方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笔者认为,可以在高校主管领导的牵头下,由校方行政管理部门代表、有关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一个委员会拟定校纪校规。为了能更好地体现校纪校规的科学性和决策的民主性,委员会可以将草拟好的校纪校规全文公布,公开征求广大高校师生和管理人员的意见。高校师生和管理人员在规定的期间内可以通过邮寄、电子邮件、传真或电话的方式向委员会反映意见和建议。最后,委员会在充分考虑有关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校纪校规进行修改并通过多种途径将校纪校规公之于众。
2、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营造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培育法治文化,必须要树立现代民主法治的思维和理念。从性质上讲,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决定了我国高校法治文化的内在属性。也就是说,我国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必然应以社会主义性质的法治理念为理论基础,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价值要求和精神意蕴。豓在现实生活中,“官本位”、“人治”和“权大于法”等思想仍然长期影响着人们。因此,营造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就显得至关重要。笔者认为,营造良好的高校法治文化氛围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为切实推进高校法治文化建设,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用法治理念、法律思维和法治的精神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把决策、工作和日常行为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中来。同时,高校应充分发挥法律专业教师在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中的排头兵作用。由于法律专业的教师既精通法律又有比较高的文化素质,高校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自己学校的专业教师在结合自身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吸收优秀的法律专业学生和具有较高法律素养的非法律专业学生,组成一个负责组织或推广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活动的法治服务社团,通过在全校范围内不定期地以各种形式开展一系列的法治文化活动,使广大师生真实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和理念,进而在高校内逐步营造出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3、大力开展法治文化建设活动,凝聚法治文化建设合力。高校要依托校园媒体增强法治文化的影响力,使广大的师生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律教育,感受到法治的权威,进而树立起法治的理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校园网络、黑板报和校园广播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来普及法律知识,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的法律意识。更为重要的是,高校要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增强法治文化的渗透力。对于学生而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最主要、最直接的途径,但是该门课的法律基础部分对于任课老师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这就要求老师要结合生动鲜活的案例为学生们讲授法律知识,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去领悟法治的原则和理念。笔者认为,除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必须加强学生的法治实践活动,如可以通过引入模拟法庭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活动中深切去感受法治的理念和精神,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在开展法治文化建设活动的过程中,高校各个管理部门也要明确职责、分工协作,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管理和服务的每个环节。通过建立多层次的人、财、物的保障机制和健全的责任制度,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4、要强化普法宣传教育,建立高校法治宣传的长效机制。普法的功能和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播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法治理念的渗透和法治文化的深入。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高校要积极探索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确立一个法治宣传的长效机制。各高校除开展“12·4”普法宣传之外,更需要不定期地开展宣讲法治精神和理念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将法律知识寓于文化思想的传播之中,以切实提升师生的法治理念为中心目标,着力培养师生的法治精神,使法治文化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并将其内化为师生自愿自觉的行动,真正使法律意识、法治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当中,成为师生文化心理的一部分,成为师生的共同自觉意识和价值追求。
注释:
云书海,秦娟.法治文化的内涵解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6).
唐强.法治高校内涵释义[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8).
李全文.构建高校法治文化的几个着力点[J].法治与社会,2008(10).
杨双.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8(3).
孔令十.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问题探讨[J].滁州学院学报,2009(6).
高凛.法治文化及其建设路径探讨[J].江南论坛,2008(11).
赵英杰.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20).
(秦俊如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法政学院;杨佳玉单位: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