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是社会问题,教育工作者要全面关心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必要的辅导和调适。这里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调适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措施进行简要的论述,以期对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中体育 学生 心理健康 调适措施
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身心健康,才能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高中体育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健康体质,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调适学生的心理,这样,才能在紧张的高中学习阶段,使学生的学习节奏和懵懂的心理张弛有度,以健康的身心昂然走进大学和社会。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
1946年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给心理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等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与内容完整一致、协调统一,能适应社会,与社会各方面的要素保持同步。狭义的心理健康其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而广义的心理健康,则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也就是使人们在各种环境中健康地生活,保持不断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现在的理念都认为,健康不仅仅是生理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具有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对未来人才素质的十分重要的要求。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身体的成长和心理的发展、所接触的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丰富和学习、思维方式的变化,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会经常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继而影响了高中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中学生出现的心理活动的不稳定、认知结构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会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陆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情。
三、高中体育课程调适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方法和措施
1、培养高中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首先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提高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热爱体育锻炼,就能进一步健体强身,同时也可以对紧张的心理问题起到舒缓和调节的作用。
因此,体育教师就要认真备课,深入研究教学对象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仔细设计教学环节,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切忌不顾学生的毫无兴趣而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行为。要把心理教育作为体育教学渗透和引申的内容,在教学环节中予以设计和考虑。为了培养学生上好体育课,教师可以采取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将教学要求从易到难进行设计、对学生进行选项教学等措施,将学生自身的体育兴趣引入课堂,让学生体会到快乐和自信,从而进一步强化开展体育活动的兴趣。
2、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合作与交流
很多的体育活动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协作与配合,要在体育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学生间的团结合作与交流,促进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之间交流环节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结交良师益友并学会倾诉和倾听,从而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容易找到交流的对象,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帮助。例如通过篮球、排球、足球等集体项目的体育活动,以及一些拓展运动中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对团队成员信任度的培养等,都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集体的温暖与荣誉,体会到来自于他人的友善和帮助。
3、体育教学中全面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反应
体育运动与日常其他的活动相比,无论形式与内容都不尽相同,对人的情感和心理方面所产生的锻炼效果也不一样。例如,短跑运动要求运动者具备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翻;排球活动可以锻炼参加者较大的注意范围、时刻了解队员的位置而善于分配注意力、关注他人的动作幅度、揣摩其动作意图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能力。几乎任何体育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具有坚强、勇敢、自制、恒心、毅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友爱、乐观、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的心理水平便会慢慢获得提高,会被全面地调动起来,从而推动了心理活动的发展。
4、体育教学中教会学生调适心理的方法
教师要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参加运动和锻炼的兴趣爱好,教会学生各种体育运动的技术要领和活动规则,让学生懂得必要时可以通过进行体育运动来调节、调适自己心理的方式。我们在很多的影视作品里看到过这样的镜头:在遇到打击或挫折而心理崩溃时,主人翁往往会疯狂地奔跑、不停歇地游泳、独自练习拳击等,都在借助于运动活动消解心中的不快和焦虑,度过短暂而难过的心理煎熬时期。
5、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完全投入,起到激发个人潜力、提高运动水平的目的,从而达到和适应更高的运动要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融人心理辅导和暗示,创设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明显提升学生的运动水平,形成良好的班级心理气氛,就可以使学生逐步完善自我、增强自信、融人集体,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通过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可以让高中学生在面临高考的压力、高校的选择和社会的压力时,能够充满自信地面对自己的未来,能够正确处理好焦虑、紧张等情绪和心理问题,也才能为社会输送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熊旭航论全民健康与终身体育意识教育[J]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
[3]张东伟浅析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中体育 学生 心理健康 调适措施
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身心健康,才能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高中体育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健康体质,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调适学生的心理,这样,才能在紧张的高中学习阶段,使学生的学习节奏和懵懂的心理张弛有度,以健康的身心昂然走进大学和社会。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
1946年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给心理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等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与内容完整一致、协调统一,能适应社会,与社会各方面的要素保持同步。狭义的心理健康其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而广义的心理健康,则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也就是使人们在各种环境中健康地生活,保持不断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现在的理念都认为,健康不仅仅是生理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具有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对未来人才素质的十分重要的要求。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身体的成长和心理的发展、所接触的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丰富和学习、思维方式的变化,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会经常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继而影响了高中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中学生出现的心理活动的不稳定、认知结构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会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陆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情。
三、高中体育课程调适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方法和措施
1、培养高中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首先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提高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热爱体育锻炼,就能进一步健体强身,同时也可以对紧张的心理问题起到舒缓和调节的作用。
因此,体育教师就要认真备课,深入研究教学对象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仔细设计教学环节,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切忌不顾学生的毫无兴趣而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行为。要把心理教育作为体育教学渗透和引申的内容,在教学环节中予以设计和考虑。为了培养学生上好体育课,教师可以采取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将教学要求从易到难进行设计、对学生进行选项教学等措施,将学生自身的体育兴趣引入课堂,让学生体会到快乐和自信,从而进一步强化开展体育活动的兴趣。
2、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合作与交流
很多的体育活动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协作与配合,要在体育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学生间的团结合作与交流,促进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之间交流环节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结交良师益友并学会倾诉和倾听,从而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容易找到交流的对象,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帮助。例如通过篮球、排球、足球等集体项目的体育活动,以及一些拓展运动中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对团队成员信任度的培养等,都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集体的温暖与荣誉,体会到来自于他人的友善和帮助。
3、体育教学中全面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反应
体育运动与日常其他的活动相比,无论形式与内容都不尽相同,对人的情感和心理方面所产生的锻炼效果也不一样。例如,短跑运动要求运动者具备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翻;排球活动可以锻炼参加者较大的注意范围、时刻了解队员的位置而善于分配注意力、关注他人的动作幅度、揣摩其动作意图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能力。几乎任何体育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具有坚强、勇敢、自制、恒心、毅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友爱、乐观、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的心理水平便会慢慢获得提高,会被全面地调动起来,从而推动了心理活动的发展。
4、体育教学中教会学生调适心理的方法
教师要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参加运动和锻炼的兴趣爱好,教会学生各种体育运动的技术要领和活动规则,让学生懂得必要时可以通过进行体育运动来调节、调适自己心理的方式。我们在很多的影视作品里看到过这样的镜头:在遇到打击或挫折而心理崩溃时,主人翁往往会疯狂地奔跑、不停歇地游泳、独自练习拳击等,都在借助于运动活动消解心中的不快和焦虑,度过短暂而难过的心理煎熬时期。
5、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完全投入,起到激发个人潜力、提高运动水平的目的,从而达到和适应更高的运动要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融人心理辅导和暗示,创设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明显提升学生的运动水平,形成良好的班级心理气氛,就可以使学生逐步完善自我、增强自信、融人集体,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通过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可以让高中学生在面临高考的压力、高校的选择和社会的压力时,能够充满自信地面对自己的未来,能够正确处理好焦虑、紧张等情绪和心理问题,也才能为社会输送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熊旭航论全民健康与终身体育意识教育[J]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
[3]张东伟浅析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