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来访者在心理咨询中完成了他的目标,但他好像很难下决心结束咨询。他反复问我:“您看,我接下来的咨询目标还可以是什么呢?”
“你自己还有什么诉求吗?”我问。
他似乎也想不到继续咨询的必要,但还是把球抛给我:“您是专业人士,您觉得我还可以做点什么?”他像是很愿意这段关系继续下去,只要能得到一个名正言顺的说法,“比如说巩固一下,或者别的方面还需要成长?”
在形形色色的人际关系中,心理咨询可能是最特殊的一种。它既是一份工作,也是一段深刻的人际关系。找一个医生看病,自然痊愈了就意味着离别。我们对这种结束没什么不好接受的,不再见医生了,那不是一件好事吗?心理咨询就不是这样。结束关系与建立关系同样值得认真对待。如果一段咨询关系不能很好地结束,往往也就说明它不曾对人发生真正的影响。
“在这段心理咨询中我收获了很多。”我的来访者说。
“像是收获到了什么呢?”我问他。
“您有很多独到的观点,比如上次说的话,对我影响就很大。”
“具体说说,它对你的影响是什么?”
“我觉得您总能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他看似在回答我的问题,但并没有。
我点点头:“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之后呢?对你有什么帮助?”
他迅速又转移开了:“而且您的态度很温和,不会居高临下……”
他把功劳都归于我,这对我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我们还不能满足于此,必须反复确认,这一切对他来说有怎样的意义。我和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一个人如果只感知到“我”的好,固然也是一种积极的体验,尤其关系仍在继续的时候,但潜台词则是:如果没有了我,也就失去了一切的好处。
这就是为什么结束这段关系对他很难。他现在很好,但他不确定这是“我”的好还是“他”的好。有人把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比作一根拐杖,困难的时候用它支撑着向前走。这当然是很重要的道具,但不应该是一段关系的全部功能。也许更恰当的比喻是学步车。
拐杖的功能是把支撑一直提供下去,而这个人需要未来离开它的支撑还可以走得一样好。这是一场为了告别的聚会,拐杖也好,学步车也好,这个道具被拿起来的第一天,就是为了有一天可以被放下。
“温和的对待,对你来说又意味着什么?”我问他。
他有点理解了我的意思:“意味着……我也是可以被温和对待的。”
“那会带给你什么样的影响?会让你有什么不同吗?”
当我们把焦点转到他身上的时候,很自然地,他开始慢慢丢掉那根拐杖:“我收获到了一些很特别的经验。我好像有点明白了,对自己温和是怎么一回事。我从你身上学到了一种新的反应。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反应虽然还是自我批评,但是接下来我就会想,能不能换一个更平和的角度?”
他终于承认,即使结束这段咨询关系,这些影响也不会消失,他会带着它们走进未来的生活。这些不再是“我”的好,而成为了他的一部分——在这段关系里,“他”改变了。
某种意义上,为了告别的聚会,这个比喻也适用于一切人际关系。任何现实中的关系都有其终点,有时我们很难面对这件事,甚至幻想关系可以永远存续(我的很多来访者问我,可不可以在结束咨询后为他们保留一个特权,在他们有需要时还可以“随叫随到”)。逢年过节,我们群发祝福,不肯漏过任何一个萍水之交。表面上看是太需要对方,但可能也是对自己缺乏底气。“我”总在变的,我们经过一段又一段关系,从邂逅、相知到离别,时而欢乐,时而痛苦,相聚的时光总是留不住。但我们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好。
“你自己还有什么诉求吗?”我问。
他似乎也想不到继续咨询的必要,但还是把球抛给我:“您是专业人士,您觉得我还可以做点什么?”他像是很愿意这段关系继续下去,只要能得到一个名正言顺的说法,“比如说巩固一下,或者别的方面还需要成长?”
在形形色色的人际关系中,心理咨询可能是最特殊的一种。它既是一份工作,也是一段深刻的人际关系。找一个医生看病,自然痊愈了就意味着离别。我们对这种结束没什么不好接受的,不再见医生了,那不是一件好事吗?心理咨询就不是这样。结束关系与建立关系同样值得认真对待。如果一段咨询关系不能很好地结束,往往也就说明它不曾对人发生真正的影响。
“在这段心理咨询中我收获了很多。”我的来访者说。
“像是收获到了什么呢?”我问他。
“您有很多独到的观点,比如上次说的话,对我影响就很大。”
“具体说说,它对你的影响是什么?”
“我觉得您总能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他看似在回答我的问题,但并没有。
我点点头:“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之后呢?对你有什么帮助?”
他迅速又转移开了:“而且您的态度很温和,不会居高临下……”
他把功劳都归于我,这对我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我们还不能满足于此,必须反复确认,这一切对他来说有怎样的意义。我和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一个人如果只感知到“我”的好,固然也是一种积极的体验,尤其关系仍在继续的时候,但潜台词则是:如果没有了我,也就失去了一切的好处。
这就是为什么结束这段关系对他很难。他现在很好,但他不确定这是“我”的好还是“他”的好。有人把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比作一根拐杖,困难的时候用它支撑着向前走。这当然是很重要的道具,但不应该是一段关系的全部功能。也许更恰当的比喻是学步车。
拐杖的功能是把支撑一直提供下去,而这个人需要未来离开它的支撑还可以走得一样好。这是一场为了告别的聚会,拐杖也好,学步车也好,这个道具被拿起来的第一天,就是为了有一天可以被放下。
“温和的对待,对你来说又意味着什么?”我问他。
他有点理解了我的意思:“意味着……我也是可以被温和对待的。”
“那会带给你什么样的影响?会让你有什么不同吗?”
当我们把焦点转到他身上的时候,很自然地,他开始慢慢丢掉那根拐杖:“我收获到了一些很特别的经验。我好像有点明白了,对自己温和是怎么一回事。我从你身上学到了一种新的反应。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反应虽然还是自我批评,但是接下来我就会想,能不能换一个更平和的角度?”
他终于承认,即使结束这段咨询关系,这些影响也不会消失,他会带着它们走进未来的生活。这些不再是“我”的好,而成为了他的一部分——在这段关系里,“他”改变了。
某种意义上,为了告别的聚会,这个比喻也适用于一切人际关系。任何现实中的关系都有其终点,有时我们很难面对这件事,甚至幻想关系可以永远存续(我的很多来访者问我,可不可以在结束咨询后为他们保留一个特权,在他们有需要时还可以“随叫随到”)。逢年过节,我们群发祝福,不肯漏过任何一个萍水之交。表面上看是太需要对方,但可能也是对自己缺乏底气。“我”总在变的,我们经过一段又一段关系,从邂逅、相知到离别,时而欢乐,时而痛苦,相聚的时光总是留不住。但我们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