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引发了人们对于体育的热潮。虽然国足暂无缘逐鹿巴西,但这丝毫不影响国内爱球人士的狂欢心情。“体育”虽是舶来词,但中国“土生土长”的体育活动相当丰富多样,如马球、游泳、摔跤、围棋、武术、拔河、踢毽子等等,古已有之,至今风行;更值得一提的是,被称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项目,一般认为起源于我国的“蹴鞠”。中国人玩体育,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征,流露出先民的聪明才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也充分体现了体育运动所包含的哲学内涵、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相比如今的竞技体育,更近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体育运动“发展身体、心智与道德力量的自由……有助于维持和增进健康,提供一种有益的消遣”的定义。
玩出礼仪
礼仪之邦,“礼”在体育中是必不可免的,甚至可以说,某些运动发源于礼。春秋战国时贵族的“六艺”,其中“射”“御”无疑就是体育项目。
《论语》有言:“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大意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箭。但是当射箭的时候,相互作揖然后登堂;射箭完毕,走下堂来,作揖喝酒。竞赛也有君子之风。可见,射箭在当时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贵族上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学习射箭。《礼记》一书详细阐述了“射”的意义:射箭,要求人体正身直,以此类推,也是对道德的要求标准。“射礼”有诸多程序,依次为迎宾、配耦(分组)、倚旌(指明靶心)、诱射(示范)、一番至三番射等,繁琐复杂,可见都是贵族礼仪雍容进退的需要。
而从射箭演化出的“投壶”,则更是纯粹的礼节性运动了。投壶,就是把没有箭头的箭杆投掷到壶中去,也是讲求准头,其实和现在的套圈游戏有异曲同工之处。国君之间会盟也投壶为礼。《左传》记载,春秋末年,晋国和齐国会盟,两国国君分别投壶,祝词内容都是祈祷自己成为诸侯霸主,相互之间颇表现了不服气的态度。后来的朝代还基本保留了这一优雅的运动方式,北京中山公园的“投壶亭”,保存了六只古代铜质投壶,应当是清代的文物。
御,即驾车,跟今天的赛车运动有相似之处。不过,古代的御,更多讲究的是礼仪,而非今日赛车的激烈争夺。古有“五御”之礼,分别为鸣和鸾(銮)、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如“过君表”, 指驾车经过君王的跟前,要做到平稳、安全、迅速通过,既不慌忙出乱,又表现出稳重尊敬的态度。《左传》中有一个故事讲到“御礼”,周襄王时期,秦国军队路过周都洛阳,按理士兵应当以“过君表”之礼驾车通过,但秦军士兵没有依照礼节,而是“超乘”(跳下车又迅速跳上车)而过,周朝大臣王孙满见状,说:“秦军轻佻而没有礼节,轻佻就会缺少计谋,没有礼节就会纪律不严。这样的军队一定要失败。”结果秦军果然在之后的崤之战中被晋军打得一败涂地。
唐朝有一种运动,叫木射,又叫十五柱球戏,类似今天的保龄球运动。游戏时放置十五个瓶状的木柱于地上,其中十个用红色书写: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另外五个用黑色书写:傲、慢、佞、贪、滥。红黑字柱相间排列,作为目标竖立于场地的一端。游戏者依次在场地的另一端将木球从地面上滚去,击倒红字木柱者为胜,击倒黑字木柱者为输。木射活动带有鲜明的传统道德印迹,“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所追求的道德规范,“傲慢佞贪滥”则是古人所不齿的几种行为。在游戏中融入道德训诫的意味,是我国古代很多游戏娱乐的一个共同特征。
玩出养生
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一项体育运动形式。中华武术的目的在于强身健体,由此引申出了“养生”形式的运动。这与现代体育中的健身操有极大相似之处。
最著名的莫过于“五禽戏”。据说东汉时期的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神态动作,编了一套自我保健的“体操”,其弟子吴普坚持练习,到了90余岁,依然耳不聋眼不花,精神矍铄。五禽戏这一运动形式,来源于古代中国以引伸肢体为主的导引术,对后世武术产生了很大影响。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一幅《导引图》,描绘了四十多个人物徒手或执器械进行各种养生锻炼的情景。五禽戏是中国民间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1982年,卫生部、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发通知,把五禽戏等中国传统健身法作为在医学类大学中推广的“保健体育课”的内容之一。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又把重新编排后的五禽戏健身法向全国推广。
与“五禽戏”相近的还有“八段锦”。“八段锦”又分武八段与文八段两种。武八段多为马步式或站式,运动量较大,适合青壮年与体力好的人;文八段多为坐式,主要以呼吸运气为主,运动量小,适合体力较弱者。北宋的洪迈在《夷坚志》中提及“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是“八段锦”见于书面的最早记载。
而传统武术中的养生运动,就更加丰富。最广泛的养生武术太极拳,要求上身中正,上下一条线,可以使气血上下疏通,而且能避免未老先衰、低头猫腰、脊椎萎缩等病态;拳法手眼相随,使颈椎左右摆动、前后摇转等,也可对颈椎疾病起到预防和治疗;讲求“以腰带脊”,锻炼腰部,腹肌和膈肌配合运动,可增强肾功能,对腰背疼痛的防治也有效果。
玩出智慧
古人常以“琴棋书画”论及个人的才华和修养,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围棋。围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由于围棋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融为一体,有发展智力、培养意志品质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意识的特点,因而,几千年来长盛不衰,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国际性的竞技活动。
围棋传说为帝尧发明,不大可信,但确实反映了围棋起源之早。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已比较流行,“举棋不定”的成语就出自《左传》。到了汉代,围棋运动已非常兴盛,文学史上东汉马融写有《围棋赋》,而1952年河北望都一号东汉墓中出土的石质围棋盘更提供了实物证据。
围棋在唐代可说发展到了高峰。国家培养专业棋手,并设立“棋待诏”制度,给予棋手很高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而围棋亦随之走出国门,东亚的日本、韩国等国基本都是在唐代受到中华文化影响,发展为如今的围棋大国。 明清时期,围棋更是名家辈出,并涌现了大量经典的围棋著作。如明代过百龄的《官子谱》,清代徐星友的《兼山堂弈谱》,等等。
象棋,也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棋戏,又叫中国象棋,是中国最为普及的一种益智类游戏。象棋一说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屈原《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的说法。象棋中的“车”,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是以兵车战为主;早期的象棋中没有“炮”,直到唐代才加入,也侧面反映了火药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其实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在形制、规则上颇有些近似之处,如均有王、马、车、象,马走日字,兵不能后退等。现代也有人将中国象棋的棋子仿照国际象棋的样式,制作成立体形象,颇为好看。
为促进象棋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复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同意“中国象棋”更名为“象棋”,英文译名采用“Xiangqi”。“象棋”是我国正式开展的78个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棋牌类项目,既是运动,亦是游戏。对智力的开发,事实上比对身体的锻炼更有难度与挑战性。由棋局上的智慧,而至人生的智慧,亦有不少故事。《新唐书》记载:唐代宰相李泌少年时,与著名大臣燕国公张说对弈围棋。张说对着棋盘随口作了一首小诗“方如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便要求李泌也同作。李泌应声答道:“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观此两诗,张说不过是就下棋而就事论事,而李泌则发挥到了人生处世的道理之上,对于围棋精髓的解读,和今人对于运动真谛的领悟,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了。
其实无论竞技也好,健身也罢,体育应是使人愉悦的追求。体育文化研究学者崔乐泉认为“并不刻意追求超乎自然常态和令别人叹为观止的体格与体能,强调的是自家的切身体会,不需要别人去评判,无论老的少的、强的弱的,都可以身体力行。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古代体育反倒更接近体育的真精神”。毕竟,被调侃为“努力锻炼身体直至把身体搞垮”的高强度竞技体育,不是人人都能参与其中的。身与心的锻炼,由外及内,归根到底,体育亦如文化,塑造人的体魄,更要塑造人的精神。
围棋有一个别称,叫“烂柯”。“柯”在古代是斧柄的意思。相传晋时樵夫王质入山伐木,遇见两位仙童边下围棋边唱歌。王质旁观棋局,十分入迷。童子给他一枚像枣核一样的果子,王质含在嘴里,便不觉得饥渴。过了一会儿,童子问他:“你怎么还不走?”王质这才起身拿斧子,发现斧柄竟已完全腐烂。回到家后,发现与他同时代的人已全部死去了。这就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图为清代画家丁观鹏《烂柯仙迹图》,画家把故事中的童子改换成了老翁。
玩出礼仪
礼仪之邦,“礼”在体育中是必不可免的,甚至可以说,某些运动发源于礼。春秋战国时贵族的“六艺”,其中“射”“御”无疑就是体育项目。
《论语》有言:“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大意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箭。但是当射箭的时候,相互作揖然后登堂;射箭完毕,走下堂来,作揖喝酒。竞赛也有君子之风。可见,射箭在当时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贵族上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学习射箭。《礼记》一书详细阐述了“射”的意义:射箭,要求人体正身直,以此类推,也是对道德的要求标准。“射礼”有诸多程序,依次为迎宾、配耦(分组)、倚旌(指明靶心)、诱射(示范)、一番至三番射等,繁琐复杂,可见都是贵族礼仪雍容进退的需要。
而从射箭演化出的“投壶”,则更是纯粹的礼节性运动了。投壶,就是把没有箭头的箭杆投掷到壶中去,也是讲求准头,其实和现在的套圈游戏有异曲同工之处。国君之间会盟也投壶为礼。《左传》记载,春秋末年,晋国和齐国会盟,两国国君分别投壶,祝词内容都是祈祷自己成为诸侯霸主,相互之间颇表现了不服气的态度。后来的朝代还基本保留了这一优雅的运动方式,北京中山公园的“投壶亭”,保存了六只古代铜质投壶,应当是清代的文物。
御,即驾车,跟今天的赛车运动有相似之处。不过,古代的御,更多讲究的是礼仪,而非今日赛车的激烈争夺。古有“五御”之礼,分别为鸣和鸾(銮)、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如“过君表”, 指驾车经过君王的跟前,要做到平稳、安全、迅速通过,既不慌忙出乱,又表现出稳重尊敬的态度。《左传》中有一个故事讲到“御礼”,周襄王时期,秦国军队路过周都洛阳,按理士兵应当以“过君表”之礼驾车通过,但秦军士兵没有依照礼节,而是“超乘”(跳下车又迅速跳上车)而过,周朝大臣王孙满见状,说:“秦军轻佻而没有礼节,轻佻就会缺少计谋,没有礼节就会纪律不严。这样的军队一定要失败。”结果秦军果然在之后的崤之战中被晋军打得一败涂地。
唐朝有一种运动,叫木射,又叫十五柱球戏,类似今天的保龄球运动。游戏时放置十五个瓶状的木柱于地上,其中十个用红色书写: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另外五个用黑色书写:傲、慢、佞、贪、滥。红黑字柱相间排列,作为目标竖立于场地的一端。游戏者依次在场地的另一端将木球从地面上滚去,击倒红字木柱者为胜,击倒黑字木柱者为输。木射活动带有鲜明的传统道德印迹,“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所追求的道德规范,“傲慢佞贪滥”则是古人所不齿的几种行为。在游戏中融入道德训诫的意味,是我国古代很多游戏娱乐的一个共同特征。
玩出养生
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一项体育运动形式。中华武术的目的在于强身健体,由此引申出了“养生”形式的运动。这与现代体育中的健身操有极大相似之处。
最著名的莫过于“五禽戏”。据说东汉时期的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神态动作,编了一套自我保健的“体操”,其弟子吴普坚持练习,到了90余岁,依然耳不聋眼不花,精神矍铄。五禽戏这一运动形式,来源于古代中国以引伸肢体为主的导引术,对后世武术产生了很大影响。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一幅《导引图》,描绘了四十多个人物徒手或执器械进行各种养生锻炼的情景。五禽戏是中国民间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1982年,卫生部、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发通知,把五禽戏等中国传统健身法作为在医学类大学中推广的“保健体育课”的内容之一。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又把重新编排后的五禽戏健身法向全国推广。
与“五禽戏”相近的还有“八段锦”。“八段锦”又分武八段与文八段两种。武八段多为马步式或站式,运动量较大,适合青壮年与体力好的人;文八段多为坐式,主要以呼吸运气为主,运动量小,适合体力较弱者。北宋的洪迈在《夷坚志》中提及“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是“八段锦”见于书面的最早记载。
而传统武术中的养生运动,就更加丰富。最广泛的养生武术太极拳,要求上身中正,上下一条线,可以使气血上下疏通,而且能避免未老先衰、低头猫腰、脊椎萎缩等病态;拳法手眼相随,使颈椎左右摆动、前后摇转等,也可对颈椎疾病起到预防和治疗;讲求“以腰带脊”,锻炼腰部,腹肌和膈肌配合运动,可增强肾功能,对腰背疼痛的防治也有效果。
玩出智慧
古人常以“琴棋书画”论及个人的才华和修养,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围棋。围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由于围棋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融为一体,有发展智力、培养意志品质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意识的特点,因而,几千年来长盛不衰,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国际性的竞技活动。
围棋传说为帝尧发明,不大可信,但确实反映了围棋起源之早。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已比较流行,“举棋不定”的成语就出自《左传》。到了汉代,围棋运动已非常兴盛,文学史上东汉马融写有《围棋赋》,而1952年河北望都一号东汉墓中出土的石质围棋盘更提供了实物证据。
围棋在唐代可说发展到了高峰。国家培养专业棋手,并设立“棋待诏”制度,给予棋手很高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而围棋亦随之走出国门,东亚的日本、韩国等国基本都是在唐代受到中华文化影响,发展为如今的围棋大国。 明清时期,围棋更是名家辈出,并涌现了大量经典的围棋著作。如明代过百龄的《官子谱》,清代徐星友的《兼山堂弈谱》,等等。
象棋,也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棋戏,又叫中国象棋,是中国最为普及的一种益智类游戏。象棋一说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屈原《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的说法。象棋中的“车”,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是以兵车战为主;早期的象棋中没有“炮”,直到唐代才加入,也侧面反映了火药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其实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在形制、规则上颇有些近似之处,如均有王、马、车、象,马走日字,兵不能后退等。现代也有人将中国象棋的棋子仿照国际象棋的样式,制作成立体形象,颇为好看。
为促进象棋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复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同意“中国象棋”更名为“象棋”,英文译名采用“Xiangqi”。“象棋”是我国正式开展的78个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棋牌类项目,既是运动,亦是游戏。对智力的开发,事实上比对身体的锻炼更有难度与挑战性。由棋局上的智慧,而至人生的智慧,亦有不少故事。《新唐书》记载:唐代宰相李泌少年时,与著名大臣燕国公张说对弈围棋。张说对着棋盘随口作了一首小诗“方如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便要求李泌也同作。李泌应声答道:“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观此两诗,张说不过是就下棋而就事论事,而李泌则发挥到了人生处世的道理之上,对于围棋精髓的解读,和今人对于运动真谛的领悟,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了。
其实无论竞技也好,健身也罢,体育应是使人愉悦的追求。体育文化研究学者崔乐泉认为“并不刻意追求超乎自然常态和令别人叹为观止的体格与体能,强调的是自家的切身体会,不需要别人去评判,无论老的少的、强的弱的,都可以身体力行。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古代体育反倒更接近体育的真精神”。毕竟,被调侃为“努力锻炼身体直至把身体搞垮”的高强度竞技体育,不是人人都能参与其中的。身与心的锻炼,由外及内,归根到底,体育亦如文化,塑造人的体魄,更要塑造人的精神。
围棋有一个别称,叫“烂柯”。“柯”在古代是斧柄的意思。相传晋时樵夫王质入山伐木,遇见两位仙童边下围棋边唱歌。王质旁观棋局,十分入迷。童子给他一枚像枣核一样的果子,王质含在嘴里,便不觉得饥渴。过了一会儿,童子问他:“你怎么还不走?”王质这才起身拿斧子,发现斧柄竟已完全腐烂。回到家后,发现与他同时代的人已全部死去了。这就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图为清代画家丁观鹏《烂柯仙迹图》,画家把故事中的童子改换成了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