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陈”而悲 小手不小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u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文本】
  陈小手
  汪曾祺
  我们那地方,过去极少有产科医生。一般人家生孩子,都是请老娘。什么人家请哪位老娘,差不多都是固定的。一家宅门的大少奶奶、二少奶奶、三少奶奶,生的少爷、小姐,差不多都是一个老娘接生的。老娘要穿房入户,生人怎么行?老娘也熟知各家的情况,哪个年长的女佣人可以当她的助手,当“抱腰的”,不需临时现找。而且,一般人家都迷信哪个老娘“吉祥”,接生顺当。—老娘家供着送子娘娘,天天烧香。谁家会请一个男性的医生来接生呢?—我们那里学医的都是男人,只有李花脸的女儿传其父业,成了全城仅有的一个女医人。她也不会接生,只会看内科,是个老姑娘。男人学医,谁会去学产科呢?都觉得这是一桩丢人没出息的事,不屑为之。但也不是绝对没有。陈小手就是一个出名的男性的产科医生。
  陈小手的得名是因为他的手特别小,比女人的手还小,比一般女人的手还更柔软细嫩。他专能治难产,横生、倒生,都能接下来(他当然也要借助于药物和器械)。据说因为他的手小,动作细腻,可以减少产妇很多痛苦。大户人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请他的。中小户人家,忌讳较少,遇到产妇胎位不正,老娘束手,老娘就会建议:“去请陈小手吧。”
  陈小手当然是有个大名的,但是都叫他陈小手。
  接生,耽误不得,这是两条人命的事。陈小手喂着一匹马。这匹马浑身雪白,无一根杂毛,是一匹走马。据懂马的行家说,这马走的脚步是“野鸡柳子”,又快又细又匀。我们那里是水乡,很少人家养马。每逢有军队的骑兵过境,大家就争着跑到运河堤上去看“马队”,觉得非常好看。陈小手常常骑着白马赶着到各处去接生,大家就把白马和他的名字联系起来,称之为“白马陈小手”。
  同行的医生,看内科的、外科的,都看不起陈小手,认为他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男性的老娘。陈小手不在乎这些,只要有人来请,立刻跨上他的白走马,飞奔而去。正在呻吟惨叫的产妇听到他的马脖子上的銮铃的声音,立刻就安定了一些。他下了马,即刻进产房。过了一会儿(有时时间颇长),听到“哇”的一声,孩子落地了。陈小手满头大汗,走了出来,对这家的男主人拱拱手:“恭喜恭喜!母子平安!”男主人满面笑容,把封在红纸里的酬金递过去。陈小手接过来,看也不看,装进口袋里,洗洗手,喝一杯热茶,道一声“得罪”,出门上马,只听见他的马的銮铃声“哗棱棱”……走远了。
  陈小手活人多矣。有一年,来了联军。我们那里那几年打来打去的,是两支军队。一支是国民革命军,当地称之为“党军”;相对的一支是孙传芳的军队。孙传芳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他的部队就被称为“联军”。联军驻扎在天王庙,有一团人。团长的太太(谁知道是正太太还是姨太太)要生了,生不下来。叫来几个老娘,还是弄不出来。这太太杀猪也似的乱叫。团长派人去叫陈小手。
  陈小手进了天王庙。团长正在产房外面不停地“走柳”,见了陈小手,说:“大人,孩子,都得给我保住,保不住要你的脑袋!进去吧!”



  这女人身上的脂油太多了,陈小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掏出来了。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他迤逦歪斜走出来,对团长拱拱手:“团长!恭喜您,是个男伢子,少爷!”团长龇牙笑了一下,说:“难为你了!—请!”
  外边已经摆好了一桌酒席。副官陪着。陈小手喝了两盅。团长拿出20塊现大洋,往陈小手面前一送:“这是给你的!—别嫌少哇!”
  “太重了!太重了!”
  喝了酒,揣上20块现大洋,陈小手告辞了:“得罪!”
  “不送你了!”
  陈小手出了天王庙,跨上马。团长掏出手枪来,从后面,一枪就把他打下来了。团长说:“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这小子,太欺负人了!日他奶奶!”
  团长觉得怪委屈。
  【解读笔记】
  《陈小手》是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代表汪曾祺的《故里三陈》(另两篇分别为《陈四》《陈泥鳅》)中的一篇。汪曾祺短篇小说创作成就很高,代表作有《大淖记事》《受戒》《秉异》等,他尤其擅长描绘民俗之美,其笔触往往安静而悲伤、温暖又怀旧,有散文化的特点,显得浑朴自然,具有浓郁乡土气息。
  《故里三陈》由三个独立的短篇构成,每篇主人公都是一个有着某种特殊技能的故乡人物。其特别之处在于小说并未刻意通过曲折的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增强故事性,也没有过多的关于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但人物的基本特征却并未因此淡化,反而是浸透在风俗民情的描绘中让人难以忘怀。作品中既有对他们宝贵的精神、美好的人性的颂扬,也有对他们所遭遇不幸的深切悲悯。
  《陈小手》中的陈小手是一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男产科医生。这篇小说选择了以主人公名字来命名。而这个人名在这里又是一个人物的外号,或者说,更像是一个绰号,这就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看看这“小手”到底有何神奇之处。
  [结构与人物]
  如果说小说本质上就是讲故事,那这篇则是一个很典型的中国式的故事讲法—先从某时某地的风俗民情讲起,然后引出人物,又从人物的身世经历或特长技能谈起,最后是落脚到关于人物某些特定经历的具体展开。陈小手的故事,是先从风俗和“请老娘”的讲究写起,待人物登场后,又先介绍了他的名称由来、标志性白马以及他高超的医术和医德,然后才是讲述他为团长太太接生以及被毙的故事。整个结构看似松散随意,情节淡化,却又是层层铺垫,缓缓推进,有如小溪清流,汇聚成池,最后倾泻而下。
  小说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是通过概述社会环境和人物经历进行铺垫,后半部分则是重点讲述人物的不幸遭遇。前半部分的铺垫有三层,分别展示了主人公陈小手的“尬”“奇”和“德”。   小说开场通过“极少有”“一般人家”“差不多都”,寥寥数语,如话家常般集中交代了“我们那地方”关于接生医生的风俗和讲究,既没有扯得太开,也交代得十分清楚,最后的结论是做男产科医生是“一桩丢人没出息的事”,一般人皆“不屑为之”,而主人公登场正是在这样的“尴尬”处境中,这样的社会环境描写,不仅为引出人物,更是为后文他的悲剧命运做下了铺垫。
  第二层重点写他的“奇”。首先“奇”在他的“手”,较之女人,他的手更“小”,也更“柔软细嫩”,对比之下,就不难理解为何他的医术较之别人更为高超;随后写他“专能治难产,横生、倒生”,再加上老娘遇到束手难题时建议“去请陈小手吧”的侧面描写,这名男产科医生的高超医术之“奇”已跃然纸上。依然是顺着人物的名称来讲,要从“陈小手”讲到“白马陈小手”,就自然引出了他的另一“奇”。在“很少人家养马”的“水乡”,他却“喂着一匹马”,如果说这“走马”的脚步“又快又细又匀”能折射出小手医生分秒必争、绝不耽误的敬业精神,那马的“浑身雪白”和“无一根杂毛”,似乎更象征着他作为白衣天使的某种人格追求。
  介绍完人物的名称由来,叙述者转而来概述他出诊的一般经过,这就引出了前半部分的第三层。陈小手的“德”首先体现在他对世俗眼光的“不在乎”。一个“都”,一个“只是”,充分展示了当地传统的封建男权观念的根深蒂固—不仅是普通百姓认为男产科医生丢人,就连同行医生也看不起。而一句“陈小手不在乎这些”,则与同行的歧视形成鲜明对比。随后“只要”和“立刻”搭配起来,还有一“跨”一“飞奔”,仿佛如在眼前,勾勒出他不顾世俗偏见、一切以病人为先的高尚人格。“呻吟惨叫”的产妇听到他到来“立刻就安定了一些”,从侧面衬托出他的高超医术声名远播。此处作者并未具体描述其接生过程,而是重点写到了他走出产房后的情形,通过“满头大汗”的容貌、“拱拱手”的动作、“恭喜恭喜!母子平安”的语言和接过酬金后“看也不看”的细节,成功刻画出了一位医术高超、敬业勤勉、谦恭有礼、不慕钱财的高尚医者形象。此为其医德的又一体现。
  从前半部分到后半部分的过渡简短而耐人寻味,一句“陈小手活人多矣”,既是对前文概述他出诊情形的小结,也自然引出后文他的最后一次“活人”经历。而故事结尾他被团长一枪打下马,更是与他“活人多矣”形成鲜明对照,充满讽刺和悲叹意味。
  故事的后半部分详写了陈小手救活团长太太母子的全过程,最后凸显其命运之“惨”,并借此引发读者对社会和对人性的思考。这个故事的序幕是“来了联军”,“团长的太太要生了”是开端,“生不下来”去请陈小手是发展,故事的高潮出现在他从产房走出来之后,而结局则是他被团长一枪打下马。在此过程中,作者似乎并未着力刻画陈小手,反而是粗鄙、虚伪、残暴的团长形象让人难忘。不同于前文交代他平日接生的过程,此番格外强调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累得他筋疲力尽”,甚至是“迤逦歪斜走出来”,种种表现都说明他为抢救团长太太可谓是殚精竭力,但最终换来的结果却不是看起来丰厚的“20块现大洋”,而是从背后打来的一颗子弹和团长满心的“委屈”,此间的反讽意味不难体会,也让人倍感义愤填膺。看似突转的结局,因为前文的层次铺垫,而又有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故事最后的戛然而止,留给人无限的思考和感叹。
  [语言品析]
  小说的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这个故事与其说是以人物和故事取胜,不如说是以语言和叙述方式取胜。汪曾祺的小说语言有着独具一格的非凡特色,既有浓浓的文化味儿,又往往浅白如话,方言口语皆入其中,看似随意,却又长短搭配,错落有致,读来很有韻味儿。汪曾祺创作小说强调“语言的朴素”,喜欢用“普普通通的话,人人都能说的话”,这个特点在《陈小手》中即有体现。
  在作者的叙述中,诸如“听到‘哇’的一声,孩子落地了”,又如“团长的太太要生了,生不下来。叫来几个老娘,还是弄不出来。这太太杀猪也似的乱叫”这样的口语大白话随处可见,还有“生人怎么行?”“谁会去学产科呢?”这样如话家常般的语言也是自然呈现,不时还会穿插使用“穿房入户”“不屑为之”“活人多矣”这样的文言雅词。整体来看,白描式的叙述加上大量短句,浅白却又蕴含着对日常生活语言的发酵,行文显得简短流畅,干净利落,自然而不做作。这种叙述语言与以风俗画为特色的小说内容相得益彰,读来甚是畅快。
  再看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文中虽人物皆言语不多,但处处突显个性。陈小手的语言描写中,除了顺利接生后的一句“恭喜”,再就是临别前的一句“得罪”,既展示出他的医德,也能体现其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跟旁人一样的封建男权思想。小说中团长形象的鲜活,也主要得益于其个性化的语言刻画。有“进去吧”“难为你了”“别嫌少哇”和“不送你了”这样的假客套,也有“保不住要你的脑袋”的真凶残,而结尾处他的那句“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这小子,太欺负人了!日他奶奶!”,更是将一个专制嚣张、狡猾自私、粗鄙凶残的军阀军官形象活脱脱勾勒出来。
  [主题解读]
  《陈小手》是一篇典型的全知叙述视角讲述的故事,作者的立场态度其实就隐藏在叙述者的叙述背后。跟随着叙述者的层层铺开、缓缓流淌的讲述,我们也仿佛一同经历了从不理解不待见陈小手,到被他高超的医术和医德所折服,直到最后为他的悲剧遭遇感到同情和悲哀的全过程。这大概就是叙述者叙述的力量。故事的呈现效果总是与故事的讲述方式密切联系。
  “活人多矣”的陈小手,一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好医生,就这样被一个残暴的团长从身后一枪打死,可不可恨?陈小手不辞辛劳、拼尽全力抢救团长太太,却反倒被团长背后打枪,他冤不冤?那些遇上难产、横生、倒生的产妇们,从此少了一位妙手回春的救星,可不可叹?而导致这一切的根源,恐怕不是表面看起来源于团长的凶残和人性的黑暗这么简单,主导和影响人行为的,还是那种陈旧的传统封建男权思想。而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观念导致的悲剧,让这位高尚的医者形象更加光辉。此正所谓因“陈”而悲,小手不小。
其他文献
高挑的个儿,白皙的皮肤,文文静静,落落大方,儒雅中透出江南女孩的秀美,秀美中又不乏古典的书卷之气:这大约就是郑田心同学给人的第一印象。  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同学。操场旁的长凳上,教室外的走廊上,经常可以看到她利用课外时间朗读,轻声,心无旁骛,总可以让人感受到她读书的静好状态。课堂上,她积极和老师互动,有很高的學习效率,在对疑难问题的钻研上,她有一股近乎痴狂的执着。生活中,她古道热肠,善解人意,既是
期刊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相似于西洋画法上的速写或素描。其特征是用简练的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不着颜色,以形象简洁的特征表现,源于古代的“白画”。  作为一种表现方法,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指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文学大师鲁迅把白描
期刊
即使事隔多年,我的脑海中依然会时时想起夕阳中爷爷奶奶在那棵大槐树下相伴的画面。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爷爷总是笑着的。那时的奶奶虽然退了休,但依然承担着一些工作,每天早出晚归。爷爷每天都会在路口那棵大槐树下等着奶奶回来。那天,下雨了,我心里想:这次爷爷应该不会再去了吧。当我隔窗望去时,没想到的是,爷爷拄着拐杖,手持一把墨绿色的大伞,依然伫立在槐树下,往钟楼那边望着。雨小了,太阳努力地从云缝中挤出半张
期刊
【经典文本】  苏七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
期刊
二〇一八年四月十六日,李生观影有感,遂作文以记之。  习公近平曰:“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此言俱实。今吾国,今非昔比也,世界羡之,赞之。  今中国,乃创新之大国,亦创新之强国,启创新驱动战略,捍华夏之威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銳意创新,敢为人先。  予观夫五湖四海,大河莽莽,无不见中华之身影。航空母舰,气贯长虹;舰载武直,浩荡升空;振华30,屹立海中;神威太湖,世界称雄;北斗导航,
期刊
多年来,小说作为最具可读性的文学样式,在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目中频频出现。而站在老师的角度看去,小说中“可读”的成分,恰恰既是命题者考虑的中心,也是答题者探求的津梁,今天,就让我带着同学们从这儿开始复习吧!  一、可读:读一篇小说,概括其内容  1.节选法国作家雨果·克里兹的《报复》开头至“举起手枪扣动扳机”部分,阅读。  2.要求概括小说内容。思考: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  初读之下,就手头的
期刊
期刊
《七律·长征》(以下简称《长征》)是毛泽东主席在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翻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就的。全诗气势磅礴,充满了战胜无数艰难险阻之后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但是学习过程中,由于大多数学生对于长征的历史背景并不熟悉,要想更为深刻体会这首诗的磅礴气势和历史意义,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这首诗创作时的历史背景。文本解读的有效性须有背景保证  当前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在进行文本解读时,过多地为考试所牵
期刊
逐日,奔月,补天,填海  远古以来你便气势磅礴  河姆渡,马王堆,兵马俑,妇好墓  古迹星辉划破了文化黑夜  君子,隐士,觉者,真人  精神天幕中有你的身影  忠孝,礼仪,仁爱,平和  百家族训中有你的魂灵  我,曾在诗篇之中  读过你  高贵和失群  自爱和自灭  于你身上融为一体  你将身心浸润在长江中百折不回  用《天问》啸吟失色了战国风云  我,曾在山水之间  见过你  诗意与民情  生态
期刊
愛的奉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