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个协同”的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

来源 :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t74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熟练掌握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门人才类型,或者主要从事一线工作的技术或专业人才.目前我国高校教育虽然有着较为长足的提升与发展,但是在人才的培养工作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需要改变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四个协同”育人观念,积极落实相关教学工作,以此来实现学生整体学习和思路上的提升与发展.因此,本文将立足“四个协同”育人视域,对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和探索展开相关的分析和探究.
其他文献
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党员发展工作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少数民族预科生党员发展工作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发展和开展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党员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入党动机不够清晰和深刻、政治理论学习实效性不突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连续性不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和协同性发挥不够等问题,可以通过端正学生入党动机,让学生真正地先从思想上入党;“辨证施治”增强政治理论学习实效性;在“严”“实”“细”上下功夫,确保入党积极
创新是新文科建设的主旋律,跨学科是新文科创新的主基调,教师是产生跨学科创新成果的主力军.在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的征程中,对新文科教师跨学科创新成果的合理评价具有示范意义和引领作用.当前,我国高校对新文科教师跨学科创新成果的评价中,跨学科创新成果的重要价值常被忽视,评价主体的学科偏见广泛存在,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尚待加强,评价过程的严谨公正难以保证.为了能够有效突破这些新文科教师跨学科创新成果评价的现实困境,必须设计综合性的评价指标,组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实施差异化的评价方法,构建系统化的评价流程.这将有效激发新
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师范院校的教学论课程也要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将教育知识和教学实践双向转化的应用型人才.思想政治教学论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进程中的关键课程,也应以深度教学为导向,可以从微课程、微格教学、微课题、微交往四个维度进行教学的深度改革,着力于培养微习惯的形成、设置高效的交叉分组、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提升师生互动质量等四个层面的深度教学改革.
教学学术概念的提出及其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学术的认识.近年来,随着教学质量内涵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教学学术有了一些共识,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众多影响高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因素.从知识与观念、反思与交流、机制与环境三个层面对广西地方高校一线教师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期为教师教学学术发展提供借鉴.
混合学习是面对面学习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的有机结合.为了厘清影响学生混合学习效果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本文基于探究社区模型,界定了混合学习包含教学存在、认知存在和社会存在三个关键要素,同时界定了各要素包含的子维度,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为分析对象,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解释了三要素对混合学习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教学存在、社会存在、认知存在与学习效果间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认知存在在教学存在与学习效果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认知存在在社会存在与学习效果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验证了基于探究社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是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环节,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当前,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误读、误解及误用,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共同体的建构面临诸多挑战.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组织者教研室(组)与党支部具有高度一致性,为党建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创新成为可能.为此,抓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党支部建设,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创新发展,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共同体建构,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构
运用扎根理论的连续比较法,以近两届青教赛优秀作品为例,按照形成类属、明确核心类属和关联类属三级登录的方式,研究大学优秀课堂教学的特征.研究结果表示,系统的教学设计是构建大学优秀课堂教学的灵魂,只有对教学进行系统设计,才能使课堂教学价值最大化、效果最优化.相互作用的教学要素是构建大学优秀课堂教学的实体,不同的教学要素彼此配搭,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实基础.两者虚实结合、互为补充,共同建成优秀的大学课堂教学.
我国当前的科技哲学教育主要面向硕士研究生群体.其中,“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传统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作为哲学二级学科的“科学技术哲学”通常面向从事哲学研究的硕博研究生而非一线的科技工作者.这两条教育路线对于学生科技创新思维的培育作用相对有限.地方理工类院校是培养我国未来科技工作者的主力军,开设面向理工专业本科生的科技哲学相关课程,将其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史与科技哲学综合素养,对于我国未来科技工作者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长远的促进作用.
抗疫实践蕴含有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及时把抗疫实践开发为教学案例并运用于课堂教学,是思政课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思政课抗疫教学案例开发,应在呼应课程性质、教学目标的基础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弘扬抗疫精神为基调,以增强学生政治认同、激励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为落脚点,充分实现抗疫教学案例的政治引导功能、价值引领功能和实践育人功能.编写教学案例,既要体现上述原则,也要符合案例结构规范,同时要考虑使用效果,如此才能开发出精当的思政课抗疫教学案例.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之一.基于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以及国家一流专业的建设标准,桂林理工大学“化工原理”教学团队积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引入成为教学团队进行课程思政基本教学模式.本文总结了学校“化工原理”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创设的案例引入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及其在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结果表明案例引入教学法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化工原理课程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工科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工科强国意识.